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 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 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 命名著作 “教育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 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 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 (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诞生 生理心理学原理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 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 提出意识流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华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整体”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格方面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信息加工心理学第2章 认知过程一、注意1.注意 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初级)、有意注意(高级)、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注意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大约7+2个方块组 5到9个项目,无关联字母46个)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当时的知觉任务 (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周期为2,3秒至12秒)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 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 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 增强注意的稳定性2. 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3. 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4. 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2 感觉与知觉1.感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2. 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关系: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视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目代耳”;联觉4. 知觉 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种类1、 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动景运动60MS,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2、 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四、记忆 1.记忆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回忆或再认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有目的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知觉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深刻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的准备 周密的计划 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四、记忆 1.记忆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 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第二环节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记忆恢复,经过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测得的保持量。 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开始第一天最快,第三天变慢。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性质。二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四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五识记的方法。六时间因素。七情绪和动机。 回忆或再认 最高表现 初级表现形式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种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存储: 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 长时记忆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4.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五、思维1.思维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 的间接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前提。)2.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5.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创性和批判性 3.灵活性与敏捷性 4.逻辑性与严谨性(中心环节。集中体现。) 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理论思维。3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4聚合思维。发散思维。5再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最高级形式)变式:突出概念本质,促进概括。6.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新颖独特性.本质。2多种思维的结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检查单法,被称为创造技法之母)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7.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四个阶段: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9. 1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2定势(心向)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为:记忆表象,想象表象。想象 概念: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1扩大表象储备。2教师帮助学生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3唤醒学生对教材的想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空间想象力。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开创者。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本质: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同化 顺应图式: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皮亚杰认为认识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 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到7岁 自我中心性,早期的信号功能,不能够推断事实,不可逆运算。,转换推理 泛灵论。3.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长,趋于成熟的阶段,可逆与补偿等。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 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 情绪的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心境 激情应激4. 情感分类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5.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感染功能(共鸣,移情),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二、意志 意志行动特征: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根本标志。2.对活动起调节支配作用。3.克服外部和内部困难,最重要特征。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意志 概念: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 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心里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集中体现.2、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关键 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确定目的(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3.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意志发展与教育第4章 人格心理一、需要、动机与兴趣1.需要 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 头脑中的反映。种类: (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特有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七个基本层次缺失需要:(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育1.了解学生的需要.2.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3.引导培养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3.动机 种类: 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4.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惑 5.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6.兴趣: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 活动有巨大的推 动作用功能:定向与动力功能分类:直接兴趣_暂时性 间接兴趣_较为持久 中心兴趣 广阔兴趣 个体兴趣 情境兴趣学生的兴趣与教育452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类型:1、 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 一般能力 和 特殊能力2、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 模仿能力 和 创造能力3、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和 社交能力4、 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才能:几种能力结合天才:才能高度发展智力,指的是一般能力,以思维力为核心能力的差异:指个体和群体在各类能力方面的差异。个体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1能力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上的差异,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即常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曲线。(儿童智力分为三个等级,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占1.3%。超过130为智力超常,占4.4%。低于70智力落后,占2.7%。)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智力的性别的差异:离散程度男性大于女性。智力测验的标准:1.标准化 :标准化是心理测验的最基本要求 2.信度 :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0.90。 3.效度 :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461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能力的培养:4621注意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巴普洛夫: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盖伦四种类型: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抑郁质 弱 弱型气质与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育工作1.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要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影响性格的形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识记】【理解】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分类:1、 按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 按学习意识水平说,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 按学习性质与形式说,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4、 按学习习俗我国教育者将学习分为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5、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大小,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工作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3)学习动机理论(P238)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理解】1、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2、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5)学习迁移及其种类、学习迁移与教学【识记】【理解】学习迁移的概述(P24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种类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助涨性迁移和抑制性迁移)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之前学习对后面的影响“举一反三”,后继学习对先前的影响)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水平:先学和后学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垂直:先学和后学在难度、复杂程度上不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6、 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二)促进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级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如何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 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 2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 深度加工材料 2 有效运用记忆术 3 进行组块化编码 4 适当过度学习 5 合理进行复习(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种类:操作技能 和 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一)操作定向阶段(二)操作模仿阶段(三)操作整合阶段(四)操作熟练阶段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 、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理解】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高多种联系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识记】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含义:(1)无心理疾病(2)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 儿童厌学症、儿童多动症心理辅导:指学校的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兴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心理辅导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法、合理情绪疗法品德心理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知 核心。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最终环节。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前习俗水平 幼儿园至小学中年级 自我中心性。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至成年青年。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1.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 人为性与灵活性。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10岁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3.可逆性阶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的阶段。4.公正阶段。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小学阶段。初中二年级,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 认同 内化。依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认同: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内化: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1.有效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二,树立良好榜样。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