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doc_第1页
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doc_第2页
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doc_第3页
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doc_第4页
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计划(2018-202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住房研究会2018年4月目录第一章发展现状及实施评价1一、发展现状1二、实施情况6三、实施评价8第二章形势与需求10一、机遇和挑战10二、需求预测15第三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6一、编制依据16二、总体思路17三、发展目标18四、房源供应时序安排21第四章筹集建设策略22一、筹集建设渠道22二、建设运营策略26三、土地供应策略28四、布局策略28五、资金保障策略29第五章分配管理策略31一、完善新区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政策31二、理顺管理职责32三、加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信息化建设及应用32四、统筹安排房源供应结构和时序33五、加强租、售后动态监管33第六章实施保障机制33一、建立年度考核机制33二、建立动态调校机制34三、鼓励公众广泛参与34第七章附 则34一、概念界定34二、范围和期限35三、解释权限35四、实施日期35附表1 2018-2020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开工、筹集项目表37附表2 2018-2020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供应项目表38附表3 主要任务分工表40附图1 2018-2020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开工、筹集项目分布图43附图2 2018-2020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供应项目分布图43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实施评价一、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以大项目带动区域发展,统筹推进促改革、调结构、优配套、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在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经济情况2016年,新区经济发展呈现动力强、效益好的良好态势,本地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2016年,本地生产总值726.39亿元,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302.48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07亿元,同比增长9.5%。表1 2016年光明新区主要经济发展情况名称数值(亿元)新区增长率(%)市增长率(%)本地生产总值726.399.19.0固定资产投资302.4812.32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489.57.0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光明新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高新园区企业数为45家,比上年增长9.8%,实现产值541.38亿元;内衣、模具、钟表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3.13亿元;上市企业数为25家,实现产值253.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利润总额增长61.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降6.1%。(二)人口结构2016年,新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6年末,常住人口56.08万人,同比增长5.6%,高于全市4.7%的增长率。其中,户籍人口6.79万人,同比增长9.9%,高于全市8.3%的增长率;非户籍人口49.29万人,同比增长5.0%,高于全市3.0%的增长率。新区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为1:7.26,显著高于全市1:2.1的水平。表2 2016年光明新区人口结构情况名称新区(万人)新区比上年末增长(%)全市(万人)全市比上年末增长(%)常住人口56.08 5.61190.844.7户籍人口6.799.9384.528.3非户籍人口49.295.0806.323.0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光明新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居民生活水平2016年,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均有所增长。2016年,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5万元,同比增长9.3%;新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8万元,同比增长7.4%。表3 2016年光明新区居民生活水平情况名称新区(万元)新区比上年末增长(%)全市(万元)全市比上年末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4.05 9.34.869.1人均消费支出2.787.43.6512.7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58(人)-5916(人)-数据来源:201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光明新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人才情况1、人才类型及数量。新区人才类型以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近年来人才总数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专业技术型人才数量的增长,总体增速持续攀升。截至2016年底,新区各类人才总数为11.7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6.4万人。表4光明新区人才类型及数量 年份人才类型201120122013201420152016专业技术人才3.79万4.90万6.01万7.24万8.12万9.31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63万0.75万0.82万0.81万0.83万0.87万技能人才0.72万1.06万1.12万1.24万1.38万1.52万社工人才52225231250293336总计5.3万6.7万8.1万9.4万10.5万11.7万数据来源: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新区党政管理人才人数近年来也保持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底,新区党政管理人才3858人,为2011年的2.06倍。2、年龄结构。近年来,新区青年人才比重有明显增加趋势。截至2016年底,新区各类人才年龄段在30岁以下的有4.45万人,占比38%;3040岁的有5.32万人,占比45.5%;4055岁的有1.93万人,占比1.6%。数据来源: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图1 光明新区人才年龄分布情况3、学历结构。截至2016年底,新区各类人才具有博士学历的有372人,占比0.3%;具有硕士学历的5814人,占比5%;具有本科学历的62200人,占比53.4%;本科以下的48100人,占比41.3%。近年来博士人才年增长率较高,2015年为35.94%,2016年为42.53%,远高于其他人才的年增长率。数据来源: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图2 光明新区各学历人才年增长率情况4、行业分布。截止“十二五”期末,新区拥有产业人才总数10.62万人,主要分布在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电子)、机械制造(模具)、生物医药、钟表、内衣、LED等产业,其中平板显示产业人才最多,为1.92万人,其次是新能源新材料人才,为1.53万人。数据来源: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图3 光明新区人才行业分布情况(五)商品住房情况2016年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77.53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7.2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6.8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92.45亿元。2011年新区商品住宅快速增长,从2014年开始供应放缓。20112016年,新区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分别为5、17.35、14.31、42.44、26.28、21.23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市规划国土委光明管理局图4 2011-2016年新区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 二、实施情况(一)房源筹集建设情况2011-2016年,新区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9742套,竣工(含基本建成)11292套。具体完成情况如图5所示。表5 2011-2016年光明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筹集建设情况单位:套年开工竣工基本建成工作目标实际完成完成率工作目标实际完成完成率工作目标实际完成完成率201140664600113.1070%2012180043224%201314001477105.50%201410001038103.80%20151400116583.2010%46004600100%201610301030100%30923092100%224224100%数据来源:历年新区与市政府签署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标责任书(二)保障性住房分配情况2011-2016年,新区分配保障性住房5234套,覆盖约1.57万人。公共租赁住房(含产业配套宿舍)4204套,同富裕安居房1030套。已分配的住房中面向人才供应约为80.9%。(三)货币补贴发放情况2011-2016年,新区累计发放住房保障货币补贴约1526.65万元。1、人才安居补贴。人才安居工程实施以来,新区累计发放人才安居货币补贴204.28万元,惠及人才901人。2、廉租住房补贴。新区户籍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约1322.37万元,惠及 481户、1366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四)资金安排情况2011-2016年,新区已安排保障性住房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8.67亿元,已累计完成28.25亿元。(五)土地供应情况2011-2016年,新区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约32.44万平方米,其中拆迁安置13.6万平方米,产业园区配套宿舍7.4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4.46万平方米,集中配建4.12万平方米,城市更新配建约2.85万平方米。(六)政策法规建设情况“十二五”期间,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坚持“法制先行”,在市级住房保障及人才住房相关政策指引下,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新区特色“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新区先后发布实施了光明新区人才工作“鸿鹄计划”系列实施方案、光明新区高层次领军人才住房奖励试行办法、光明新区人才安居房配租管理办法、光明新区产业配套宿舍配租管理暂行办法,既反映了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实现了与市级政策的有机衔接。三、实施评价(一)实施成效新区住房保障工作始终以“住有所居、居有所宜”作为原则,住房困难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1、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新区逐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通过城市更新配建、棚户区改造、政府投资等多渠道筹集房源。2011-2016年,新区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9742套,竣工(含基本建成)11292套。2、人才安居工作初见成效。“十二五”以来新区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针对高层次人才、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以及产业工人的人才住房优惠政策,人才住房政策基本覆盖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和人才,保障范围已从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向非户籍人才延伸,非户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重点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各类高、中、初级人才,以及高新产业园区及钟表、模具、内衣产业集聚基地就职的企业(员工)等均可以通过所在单位申请享受人才安居政策。新区深入实施“强区放权”,成立了区人才住房专营机构,形成新区人才安居工作新平台,人才住房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逐步向“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各方协力”过渡。3、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新区负责协助市住房和建设局开展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受理工作。通过实物住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新区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新区“同富裕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同步有序实施,成立了专门机构,在7个社区、13个居住点通过原地改造、修缮加固、环境整治的方式,全面推进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2011-2016年,新区完成棚户区改造1030户(套),占全市总量的19.6%。(二)存在的问题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面临发展瓶颈(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耗尽。按照国家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已基本耗尽,以2012年为拐点,我市进入以存量用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新阶段。光明新区也不例外,“十二五”期间,新区新增保障性住房用地仅6.2万平方米。未来新区新增安居工程用地也将长期面临这一发展瓶颈。(2)城市更新盘活土地难度大。“十二五”期间,新区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的22个项目,涉及拆除用地面积177.9万平方米,仅有11个专项规划通过审批,且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有限,仅约6.79万平方米,占比约3.82%。此外,新区更新单元存在大量旧村改造单元或规模过小单元,导致拆赔比谈判难度大,且由于市场化运作,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导致推进难度大。(3)其他盘活土地方式实施难、供应潜力有限。除上述途径外,“工改保”、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公共设施上盖、改造已控停违法建筑等方式,需要根据具体地块开展规划研究,逐项推进,短期内难以出台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实施难度较大,筹集能力有限。2、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面积和户型结构与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制运行后,由于新区基本住房保障家庭基本可实现“应保尽保”,新区筹集的政策性住房房源将更多面向人才提供。由于目前新区已建成、在建的保障性住房是采用基本住房保障建设标准,作为人才住房存在面积偏小的问题,且户型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难以满足人才对住房的高品质要求。企业和人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了上述情况。此外,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原以三人家庭为主的户型结构很难满足新的居住需求。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面积和户型结构需要在全市统一政策标准框架下进行适度调整。第二章 形势与需求一、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2018-2020年,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肩负着新使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优势1、区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发展寄予厚望,深圳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支点,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光明新区地处珠三角“穗港深”产业带和城市发展轴的重要节点,是深圳面向珠三角腹地的重要门户,有利于新区对接全市发展大局,抢抓战略新机遇,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近年来,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营,光明城站至福田高铁捷运化实施,轨道6号线、大外环高速加快建设,轨道6号线支线已纳入深圳市轨道交通四期规划,轨道13号线光明段、6号线支线南延段、18号线有望纳入下一期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新区作为深圳市新兴发展区域的吸引力得到不断提升。2、产业升级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珠三角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重构,为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机遇。新区正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及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将不断优化新区人口结构。3、绿色生态优势。新区山清水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十三五”时期,新区高标准开发光明凤凰城、中大城,加快茅洲河一河两岸、深圳西湖风景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着力打造若干独具光明魅力的特色小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新城。生态提升与产业转型巧妙融合,既保留生态本底,又引入新型产业,增强了新区发展动力。4、重大项目助推经济优势。随着中山大学深圳项目、南太云创谷、第11代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将不断壮大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模具、钟表、内衣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新区绿色智慧现代产业体系。高端资源集聚将助推新区经济发展。5、商品住宅价格优势。新区商品住宅二级市场平均交易价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福田、南山、宝安等中心城区价格。中心城区居住成本高居不下,对产业和人才形成“挤出”效应。相比之下,新区商品住宅处于价格洼地,对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6、基本住房保障优势。“十二五”期间新区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目前新区轮候申请住房保障的户籍家庭2009户,在全市轮候库229884户总量的占比不足1%,“十三五”期间新区有能力继续实现“应保尽保”。此为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重点从基本住房保障向人才住房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7.人才引进优势。近五年间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爆发式增长,增速高达141.17%,远远高于全市24.59%的水平。2016年新区专业技术人才占新区常住人口20.77%,高于全市12.1%的水平。人才资源战略性集聚,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二)劣势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新区经济近年来虽然保持与全市相同增速,但经济总量仍然很小,2016年新区本地生产总值仅占全市3.72%。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和增速上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占全市的7.42%,增速仅为全市的一半。2、创新创业水平有待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高新园区企业总数仅有45家,实现产值却占新区生产总值的74.5%,经济效益主要集中于少数科技企业。年末专利申请总量比上年减少18.5%,科研成果少,重点科研院所、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机构数量不足,科学技术水平处于全市低位。大部分企业生产活力不足。3、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16年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和31%,与全市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4、商品住房供给有限。新区成立之初,没有商品住宅。2011年新区商品住宅开始批准预售,2011-2016年,共批准预售面积126.61万平方米,远低于全市水平。商品房数量规模偏小,对于人才聚集、区域发展、公共配套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一定程度影响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开展。5、保障性住房总量偏低。“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新增安排筹集保障性住房24.62万套,新区新开工0.87万套,总量偏低。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宜居等新区建设发展趋势来看,人才住房储备有待加强,“筑巢引凤”“以房等人”等工作有待推进。(三)形势分析1、人才战略成为新区发展长期战略。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新区也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建设,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人才战略,不仅是国家战略、城市战略,也已经成为新区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2、有利于营造“筑巢引凤”“以房等人”的人才引进良好氛围。目前我市住房供给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和商品住房。新区目前三类住房的体量都不大,与其他区相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区基本住房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更为新区大力发展人才住房提供良好条件,既可为新区营造“筑巢引凤”“以房等人”的人才引进良好氛围,还可为全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分忧解难。3、新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人才住房提出更高要求。新区近几年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绿色发展、生态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巧妙融合,重大项目带动新区构建绿色智慧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明显提速。要保持目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吸引、留住产业和人才是关键,大力发展人才住房,强化人才住房优惠政策,将成为实现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4、“强区放权”“双轨并行”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强区放权”,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分离,给予新区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执行以及管理上更大的灵活性。新区积极响应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立区人才住房专营机构,增强了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力量,人才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各方协力”转化,进一步厘清各方责任和关系,健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运作主体,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作用,将有助于激发释放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新活力。5、棚户区改造将成为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突破口之一。当前我市针对存量土地盘活筹建难问题,正在积极研究出台棚户区改造用于筹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罗湖、福田、宝安也正在进行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新区土地资源也正遭遇发展瓶颈,充分利用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契机,学习借鉴其他先行先试的各类做法,系统总结红坳村棚改经验,创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光明新区棚改模式,加大棚改力度,是未来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突破口之一。二、需求预测(一)基本住房保障需求2018-2020年期间,新区基本住房保障需求将达到0.31万套。1、存量需求。2017年底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已受理申请的新区户籍家庭为0.22万户。2、新增需求。综合近年来新区户籍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住房自有率、户均人口等因素,2018-2020年,基本住房保障需求新增约0.09万套。(二)人才住房需求根据市、区人才与社会发展、土地、保障性住房等相关政策和规划,结合新区近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人才引进等有关数据综合预测,2018-2020年期间人才住房需求约为1.97万套。(三)需求总量2018-2020年期间,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总需求规模约为2.28万套,其中,基本住房保障需求共约0.31万套,人才住房需求约1.97万套。面对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新需求,新区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融入新区发展大局,科学谋划,围绕新目标、新要求,大力发展人才住房,综合运用房源筹集、土地空间布局、分配管理等多种策略,积极做好土地、资金保障,为新区吸引留住人才、助力新区大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编制依据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光明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光明新区人才工作“鸿鹄计划”系列实施方案、光明新区关于进一步实施“鸿鹄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配套政策光明新区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更新相关文件二、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在新时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征程勇当尖兵,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为导向,突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解放思想、主动出击,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强区放权”战略,着力提升新区居民和人才的居住水平和质量,优化新区“以人才住房为重点,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推进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绿色发展模式,让广大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新区美好未来。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发展要为新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构建新区人才安居优势。以“住有所居”为目标,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人才优先发展和“强区放权”战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和人才住房,落实新区人才工作“鸿鹄计划”,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筹集建设目标1、筹建目标。计划期内,新区计划新增安排筹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8738套(详见附表1),总建筑面积约134.91万平方米。筹建渠道包括已列入“十二五”规划将于本计划期开工项目、城市更新配建、市区重大项目、改造已停控违法建筑、城中村综合整治、产业园区配建、棚户区改造等。2、供应目标。计划供应18006套(详见附表2),总建筑面积约129.64万平方米。包括城市更新配建、产业园区配建、改造已停控违法建筑、市区重大项目、城中村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等。(三)土地供应目标 计划期内新区新增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约26.98万平方米,供应用地约25.93万平方米。(四)资金安排目标计划期内,新区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作预计安排资金77.79亿元,其中,建设资金77.72亿元,基本保障住房补贴约0.069亿元。筹集方式包括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和区人才住房专营机构等企业筹集。计划安排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0.83亿元,由市财政转移支付。(五)居住品质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不断提升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居住品质:1、装配式建筑。新出让用地和政府投资建设新开工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在社会投资配建政府回购独立成栋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绿色建筑。继续实现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应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有条件的项目应主动强化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低碳发展。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垃圾减排技术,优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积极打造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建筑示范社区,创建节能环保型国家康居示范工程。3、户型面积和装饰装修设计。人才住房户型面积和装饰装修设计应以人才住房户型面积和户内装饰装修设计指引为指引,同时根据新区高新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控制各类户型的构成和比例。原则上,35、65、80平方米基本户型的比例约为30%、50%和10%,并预留10%的80平方米以上户型作为新区高层次人才住房。4、配套设施建设和交付使用管理。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应严格执行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要求,强化部门协作,落实移交接管、开办运营等组织实施工作,缩短居住社区成熟周期,确保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入住后的生活便利。表6 2018-2020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目标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目标属性1新增安排筹集套数18738套约束性2房源供应套数18006套约束性3新增安排筹集用地面积26.98万平方米预期性4供应用地面积25.93万平方米预期性5新增安排筹集项目建筑面积134.91万平方米预期性6供应项目建筑面积129.64万平方米预期性7项目建设资金安排77.72亿元预期性8基本保障住房补贴0.069亿元预期性9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0.83亿元预期性10装配式建筑新出让用地和政府投资建设新开工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约束性在社会投资配建政府回购独立成栋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预期性11绿色建筑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应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约束性优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积极打造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建筑示范社区,创建节能环保型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预期性12户型面积和装饰装修设计人才住房户型面积和装饰装修设计应以人才住房户型面积和户内装饰装修设计指引为指引约束性根据新区高新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控制各类户型的构成和比例预期性13配套设施建设和交付使用管理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应严格执行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要求约束性四、房源供应时序安排(一)筹集建设时序2018-2020年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开工时序为:2018年开工8000套,2019年开工1707套,2020年开工9031套。(二)供应时序2018-2020年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时序为:2018年供应2467套,2019年供应8522套,2020年供应7017套。表7 2018-2020年期间光明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开工、供应时序年份开工(套)供应(套)2018年800024672019年170785222020年90317017累计18738180062018-2020年,新区将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深化完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和供应政策机制,优化多渠道建设筹措方式,健全“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促进住房保障从以“保基本”为主逐步向“保基本”和“促发展”双措并举转变,更好地顺应和服务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在解决好辖区住房困难家庭和人才住房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分担支持全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工作。第四章 筹集建设策略充分发挥新区政府主导作用,引入人才安居专营机构等国企国资参与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多渠道筹措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资金和房源,统筹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筹集建设渠道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人才住房专营机构参与,按照以下七类14个途径,不断拓宽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渠道:(一)重点统筹新增用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重大项目)等对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贡献率根据深圳市及新区建设土地利用、土地整备及城市更新等规划计划安排,利用光明凤凰城、“中大城”等市、区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速升级的有利契机,严格执行有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建标准,统筹挖掘潜力:1、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的商品住宅项目用地配建不少于总建筑面积10%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还应按不低于规划建筑面积20%的比例建设自持租赁住房。土地溢价达到一定程度后,转为竞人才住房或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轨道交通站点500米范围内新出让的招拍挂居住用地,建设不少于总建筑面积60%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城市更新项目中,属拆除重建类的,改造后包含住宅或商务公寓的,一、二、三类地区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配建基准配建比例为20%、18%、15%;旧工业区(仓储区)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为住宅的,一、二、三类地区的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配建基准配建比例为35%、33%、30%;改造方向为创新型产业用地的,可规划不少于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5%20%的独立的保障性住房用地。3、工业用地改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建设的,鼓励将位于规划所保留成片产业园区范围外,已建成或近期规划建设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不小于规定标准的旧工业区,在公共配套条件支撑的情况下,按照简易程序调整法定图则、用地功能,配建不少于总建筑面积65%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已批未建工业用地调整功能为居住用地的,可由企业按规定开发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或按政策收回部分土地优先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二)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5、有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除满足拆迁安置需要外,其余住房均配建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以市政府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指导性文件为指引,认真总结红坳村等棚户区改造经验,借鉴罗湖、福田、宝安棚改成功做法。棚户区改造计划应放在新区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融入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绿色生态建设理念,要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紧密结合,统筹规划、互相协调、综合配套。落实属地责任,在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编制区域内棚户区改造计划,选取房屋建筑安全隐患较多、居民改造意愿强烈、改造难度相对较小、具备近期改造条件的地块,试点先行。按照“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原则,及时总结资金筹措、征收补偿、开发建设、回迁安置等方面经验,边试点边推进,形成新区特色的棚户区改造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模式。制定具备可操作的实施办法,依法依规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三)挖掘社会存量住房潜力6、购买、租赁存量住房。通过购买或长期租赁方式,把符合保障性住房或人才住房条件的存量住房,转为住房保障房源。区政府牵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统一承租城中村存量房源,全面完善消防、安防、监控、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结合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需求量身定制改造和运营方案,改造后纳入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7、全市租赁平台。响应国家住建部等九部委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建房2017153号)要求,鼓励住房租赁消费,稳定住房租赁关系,引导居民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将新区出租的商品房、人才住房、保障性住房资源纳入全市住房租赁平台管理,盘活利用闲置、留存的各类房产资源,规范新区租赁市场秩序,提高租赁供给效率。8、改造已控停违法建筑,没收、征收历史遗留问题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条件较好的已控停违法建筑、历史遗留问题建筑进行改造,纳入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房源。9、清理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自有住房。整合后的房源纳入全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信息平台,实施规范管理。10、鼓励企业将自有商业、办公用房、宿舍等改造为租赁型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四)产业园区配建11、新建或扩建的各类产业园区,根据产业类型及人才住房需求,就地配建或就近集中建设租赁型人才住房,纳入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五)积极试点推广市政公共设施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12、以新区交通设施升级改造为契机,与交通、规划等主管部门合作,选取条件合适的地点,充分利用独立占地、具备条件的公交场站、配电站、消防站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以及地铁车辆段、停车场、站点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除满足办公及配套外,其余房源用于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此外,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设施可配建一定比例的人才住房。先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推广。(六)盘活社会存量用地13、鼓励有条件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继受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用地等存量土地集中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经住房保障部门批准纳入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计划,建成的房源纳入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体系进行监管。允许其在户型面积、租售价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提高征地返还用地、留用地、已批未建的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由此增加的居住面积用于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配建比例不低于20%。建成的房源按照“属地优先”原则,优先面向辖区人才及住房困难家庭分配,剩余房源再交由新区统筹安排。(七)城际合作14、深入挖掘新区邻近东莞、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利用轨道6号线支线建设,光明松山湖创新发展走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配套服务区和产业辐射圈以及光明新区制造业总部企业在塘厦布局生产基地等打造城际一体化“桥头堡”契机,探索开发建设一批面向城际交界区域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供应的人才住房,配合创业、通勤和就地安置等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推动与东莞等周边城市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二、建设运营策略探索新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发建设的专业化、市场化模式,促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提质提效:(一)建设管理策略1、优化项目建设审批程序。在政府投资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探索实行“技术性审查与程序性审批相分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先行认可的技术审查意见作为后续审批及建设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的依据,待审批事项符合审批条件后,再予以核发相关许可证书。2、推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EPC)。对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交付实施全过程管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建筑质量。3、低碳建筑施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实施封闭施工,减少或避免扬尘污染,避免噪声污染,保持工地整洁;清洁运输,减少当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数量;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4、全面推行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逐套验收制度,第三方检测加专家检验相结合。各项目落实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