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1)_第1页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1)_第2页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1)_第3页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1)_第4页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 准备六色方竹体笔筒、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道具,咱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出示六色方柱体)请同学们各自从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生:红!蓝!绿!白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我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想!)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苏轼,(出示苏轼简介)。苏轼是古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920年前的一天,他在启程去上班的路上路过了庐山,他听闻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就想去散散心。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苏轼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他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顿时心胸开阔,情不自禁的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句,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生:题西林壁(板书:题目,作者)师:请看课下注释,谁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生: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师:1.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2、指名一学生朗读!(读得不错,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味会更好。)3、听老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再请一名学生范读。(已经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了)5、全班同学跟老师齐读,并默记古诗。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三、再学古诗,感悟理解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苏轼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谁能告诉我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还有从哪面看?生答从侧面看。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 “各”字!)3、横看看到了什么景色?(生答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呢?(生答高高耸立的山峰。) 作者还从哪些方位来观看了?(生答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抬头仰望可以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低头俯视可以听到泉水叮咚。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2分钟,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咱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也告诉过我们这个道理?生:画杨桃,这篇课文里老师说的话。(出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6、接着我们来看后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7、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出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8、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是在地球上看吗?(不是,应该在太空。)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出示)。四、归纳小结,升华主题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咱们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带着感悟一起大声地诵读课文。通过这首诗苏轼告诉我们了什么呢?要想认清一个事物、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全面的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五、古诗赏析师: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生齐读)还有读起来激情澎湃的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大家一起读一遍感受一下。师:(音乐)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庐山,横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庐山,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我们感慨万千。师: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能做到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看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悟理)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梅坡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注释】卢梅坡: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 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降(xi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阁:同“搁”,放置。费评章:费心思评判。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 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须:虽,虽然。逊:差,不如。输:此处有“少”的意思。一段香:一片香。【古诗今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 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片幽香。【赏析】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 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 透露着春的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 梅花落 中说“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 梅花 中说“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 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当代毛泽东 在卜算子咏梅 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 来的象征。 但在卢梅坡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 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 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