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器玉文化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自古崇尚“玉”,是现今世界上发现古玉器最多的国家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的致密、温润,且赋予了玉更为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中国古代的玉器从通神的巫用神具发展为王权的标志,形成了严格的用玉等级制度 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文献,从历史学角度,运用考古学、宝玉石学、地质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史前玉文化的壮观、礼仪文明的起源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中国玉文化走过了一段理论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走向了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通过对玉在周礼沿袭殷商礼仪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论证了玉文化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统治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得知先民认识玉首先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开始的.历经夏代、殷商、两周直至秦汉时期的不断发展,玉器的神秘化消退,伴之制度化的礼器功能有了明显强化甲骨文中用玉的文字记载证实了殷商奴隶王朝的玉礼器开始成为国家政治典章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但玉器仍是贵族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自西周以来产生的“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完善到了汉代大一统时期,装饰玉及佩玉出现了世俗化倾向,纹饰风格渐由抽象转向了写实玉的等级化仅在丧葬玉的使用上表现突出,,自此,玉器在礼乐文化上的内涵随着世俗化的使用也逐渐减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玉器进行分类界定,阐述了其从简单器物走向精神用玉的过程,主要从礼器、酒器、装饰用玉及丧葬祭祀中用玉的情况,论证玉文化在先秦秦汉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先秦秦汉时期的玉衣制度、丧葬观念、玉德观念、历史风貌及其哲学价值,以及儒道融合对玉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经过几千年的磨合交融,玉作为艺术品已融进了诗歌,书画、音乐之中,玉文化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融进了宗教、哲学、道德、人品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玉文化.,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流变,到了两汉时期,可以说在种类、造型及工艺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度,特别在风格的典雅、观念的认识同殓葬的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汉代人入地升天,重厚葬,有着品级的达官贵人甚至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或银线连缀玉片的衣服,并且在人身的九个孔窍里也塞进一块玉。自然,死人的两手里有玉,叫玉握。双目也遮盖了玉,叫玉瞑目。这里,我要讲明的正是“玉塞九窍”的亡人口中之物玉琀。,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这里,我要说明,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们“汉八刀”。,鸣琴鹤舞图 白玉山子,此作品 玉质白润细腻,表面一层撒金皮,与洁白玉质相得益彰,远观见宝光盈盈,近触则温润有加。玉山为随形雕琢,呈圆柱形,体型圆润平滑。 作品以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故事为题材而创作,表达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作品综合运用镂空雕、立体雕等技法,正面雕琢疏朗亭台、蓊郁苍松、峭挺山石、扶苏花草,司马相如坐于死角凉亭中倾情抚琴,琴声悠悠。拱门阆苑下,卓文君亭亭而立。 此玉山子分两面雕琢,不仅采用扬州玉作“保形掏洞”的玉山雕刻技法,也融合北方“砍山子”的山子雕刻技法,回廊曲桥,溪水潺潺,莲叶漂浮,鹤舞蹁蹁,动静相宜,极为细腻精致地刻画了一幅琴声飘渺、仙鹤起舞的美妙意境。 玉山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意境幽远清新。,白玉“四灵”带钩,白色玉质,局部受沁呈白色钙斑,带钩螭首作钩,下接“四灵”纹: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尾部作龙首形,下活环衔兽首。整体以镂雕与线琢相结合,工艺精湛,为汉代特有带钩式样,保存完整,及为稀有。,青白玉灯台,灯台一组伍件,青白色玉质,赭红色沁斑遍布于身。底座设三长方形小足,上面浮雕兽面纹。连接器上亦装饰兽面纹。莲瓣纹托,瓶形灯,两侧出凤耳,上方亦有一莲瓣托。造型规整,工艺繁复,汉代玉匠之技艺突显。,白玉雕班婕妤像,和阗白玉,致密莹泽,立体圆雕。班婕妤为汉代才女,班超之妹,以她为题材的人物雕像尚不多见。该人物像呈立姿,面相清秀,身材颀长,衣裙飘拂,更显风姿。,背刻“班婕妤小像,陆子冈制”款。 白玉,圆雕班婕妤立像。她身穿长裙,面带笑容,发髻高盘于头顶或垂于脑后,双手抱宠物于胸前。此器雕工简练,发式衣纹琢刻细腻,线条流畅,古朴中又见典雅。背刻班婕妤小像、陆子冈制款。 婕妤是古代妃嫔的一个称呼。班婕妤是汉成帝后妃,父为当代功臣班彪,是东汉文学家班固 班超的祖故,来自非常显赫的家庭。她善诗赋,文学造诣极高,深受汉成帝宠幸。直至赵飞燕姐妹进宫,被排挤陷害,自请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彼此深宫寂寞,只有写诗来抒发郁怨的情怀和渡过悠悠的岁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连乾隆帝也被此古代才女深深吸引,并题诗咏之。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哈德曼玉器专场拍卖编号1573,要找到一件像本拍品的玉圆雕马那样尺寸和质地的,着实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件用仔玉料琢成、高14.5厘米的立体圆雕马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形制与汉代陶马和铜马很相似,肯定是显赫人物的陪葬品。遗憾的是。这个人的身份也许永远都不会被世人知道。这件东汉的圆雕玉马,以白玉为材,立体圆雕。马呈立姿,前右腿上举,动感明显,是一匹舞马的形象。其马鬃刻划工细,修饰齐整。左右两翼隐见彩绘飞羽。说到汉代文物,人们耳熟能详、雅俗共赏的就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雕马踏飞燕像。这件白玉马与之相比,材质有异,而艺术价值不相伯仲。这匹玉马入土既久,沁色斑斓,包浆温润,古意盎然,在中国玉文化中自亦有其一席之地,白玉圆雕马,高浮雕螭龙复合纹白玉璧,西汉高浮雕螭龙复合纹白玉璧系出山西南高刘氏家族祖传宗氏三宝之一:可称悬璧。璧质选用高等级和田白玉仔料,微泛青,璧面外层细雕夔龙纹,一颈两尾,尾尾相交,璧中以绳纹相隔,内层雕谷芽纹,象征五谷丰登初生之象,寓意财富。璧的另一面高浮雕七只螭龙,强壮矫健,穿梭于云海之中,身躯盘曲腾跃,起突翻空,活灵活现,寓意通天通地,王权天授,唯我独尊。,同时也反映了大汉王朝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该璧碾磨游丝毛雕工艺精湛细腻,光泽润滑,高浮雕刻划繁缛遒劲清丽,密而不乱,技法娴熟洒脱。虽经两千余年历练仍不失其出神入化的神韵,击璧如罄,音意悠长,在目前面世的汉璧中可谓凤毛麟角,无论玉质工艺,历史文化涵意等方面都称得上是璧中之珍。 根据考古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帛画和漆器上,可见悬挂在室内的玉璧,即悬璧。此件悬璧不仅是汉室王侯、贵族室内的一种奢华装饰,显其华丽富贵外,更有驱邪避疫、永保平安祥瑞的功能和作用。,汉代遗韵巡视天津博物馆 灯光如炬,玉莹载德 汉跽坐吏玉灯 迄今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战国以前灯的实物。据文献记载,西周照明用品称“烛”,即火炬。仪礼燕礼载“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 灯最晚出现于战国,所见战国至汉的灯,多为青铜铸造,“汉跽坐吏玉灯”为仅见孤品。战汉人俑灯,基本由人俑灯体、字形灯架和环形灯盘组成。跽坐吏玉灯的人俑,采莹润而温泽的和阗玉雕碾,琢法洗练,寓精确于简朴之中,堪为汉代“八刀法”的典范。,跽坐吏玉灯 盘 (二件),吏俑跽坐的玉托盘中,双臂直伸,平举Y字形青铜灯架。玉托盘与人俑之玉材,质地相同,二者应取自一材。托盘圆形、折沿、弧壁,沿缘包镶铜鎏金,盘心隐然可见人俑跽坐痕迹。字形灯架与灯盘为青铜分铸铆接,而灯盘已佚。 与“跽坐吏玉灯”同一造型的战汉时期的灯,有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战国跽坐人青铜灯”,灯体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铸铆,通高48.9厘米,灯盘径23.7厘米。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Y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三扦烛座。 战国及汉的灯俑,多取奴隶或胡人形象。如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执灯人俑为后宫婢女。,跽坐吏玉灯 盘 (二件),以官吏或神人形象为灯俑相,除“汉跽坐吏玉灯”,尚见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形铜灯”及“战国跽坐吏俑灯”。前者青铜铸制,立于兽纹方座,紧衣广袖,下裳曳地,左手握一螭尾,螭翘首承托灯盘,尾曾被盘卧底盘的蟠螭攫噬,右手亦持蟠螭,螭口衔错银龙纹灯柱,柱上绕以浮雕螭龙,另有一攀援小猴,呈游龙逐猴状。 玉灯人俑之所以定名“跽坐吏”,是之冠左近耳际处插簪一支短毫笔,为经典的汉代书吏状貌。簪笔,一说古时行礼时的冠饰。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史记正义释:“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另一说,笔簪发际,用于书写记言。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师古注:“簪笔者,插笔于首。” 汉人簪笔的形象,,1954年在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内前室的东壁和西壁横额,考古学家发现两幅簪笔官员像。其中西壁人物戴进贤冠,左耳际处簪笔,眼睑微垂,嘴唇轻启,双手捧执簿册,似正诵读。 汉跽坐吏玉灯的人俑坐姿与身态,与画像石墓的西壁拜跪吏非常相类,不同的是,跽坐吏手中执灯架。 簪笔之古制,沿至唐代。李白曾诗“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玉跽吏簪笔执灯,与古制有别,推测灯俑簪笔的设计,一是显示身份,二是刻画恭敬之态。 凡冠饰簪笔者,多为近臣。,跽坐吏玉灯 盘 (二件),灯俑簪笔正如史书所记:“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或言插笔备礼也。”跽坐吏作为玉灯的主体形象,琢雕工匠不仅通过“肘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的跽坐之姿,刻画人物的仰对天颜的恭敬,并着意状况书吏的精勤之状。其人物表情肃穆峻严,双目注视、双唇紧闭,或有所思;或有所惧,正如诗经描述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觳觫不安之貌。 综上而论,汉跽坐吏玉灯是迄今考古发掘和传世遗存的唯一仅见的玉雕灯俑,更为珍贵的是之为仅见的簪笔人物雕刻品,因此,这件玉灯是一件具有考古标型价值的重要文物。 两汉远矣,玉雕跽坐吏以执举之姿,使古代文明的光芒逾两千载莹然不熄,照耀今人走进深邃的历史空间。,青玉螭纹剑饰 (壹组肆只),钤 印 : 款 识 : 备 注 : 青色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红褐色沁斑。剑饰壹组肆只,均以浮雕纹作为主要装饰,线条遒劲有力,彰显汉代玉匠之精湛技艺。,白玉编钟 (壹套)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九枚一组的和十三枚一组的。这套汉代编钟为十三枚一组,击奏工具为一件玉锤,由一人双手把握,分别掌奏上下两层钮钟,主奏旋律。架的装饰,以人、兽为支柱,凤、鸟、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9822001年考古出土秦汉时期玉器统计表,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