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B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B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B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B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B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城市化B卷(能力提升)考点题号城市化1、2、12(1)世界城市化进程3、4、5、6、12(2)(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8、9、10、11、13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相同点是()A城市数量增加B与经济发展相适应C发展速度快D乡村人口比重增加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数量都是在不断增加的。22000年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A3.3亿 B9.5亿C74.4亿 D19.04亿答案A解析200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9.5亿,占总人口的74.4%。2000年,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为9.574.4%12.77亿,由图推出乡村人口所占的比例为25.6%,由此推出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3.3亿。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5题。3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 BC D答案D解析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最初的城市规模小,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最大,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并且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故D项正确。4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是()A交通运输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地形、气候 D城市规模答案C解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因素是基本稳定的,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因素是地形、气候。5该城市在现阶段出现的现象是()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在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答案D解析人口逐渐由市中心向郊区移动,城市化水平提高,A项错误;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从城市向郊区迁移,B项错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错误;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D项正确。读下图,完成67题。6图甲中,直接反映出从阶段到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A非农业人口增加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C城市规模增加D城市等级扩大答案C解析由图甲可知,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即城市规模增加。7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A温室效应 B交通拥挤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答案C解析由图乙可知,城市中心比郊区的地表径流量大而地下径流量小,使降水在短时间汇集,造成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如下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据此回答89题。8“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A径流 B降水C下渗 D蒸腾(蒸发)答案C解析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能吸收水分,作为暴雨时的储水器,增加了下渗量。9“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补充地下水增加径流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A B C D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不能增加径流量,故A项正确。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根据材料完成1011题。10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B城乡收入差距大C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B解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收入差距大,导致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11“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城乡协调发展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土地资源浪费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C解析“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废、浪费,不能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不能协调城乡发展。迁出的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12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各题。(28分)(1)图一中,A、B、C、D、E反映的是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10分)(2)图一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简述其成因。(8分)(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二中甲属于_国家,乙属于_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10分)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解析第(1)题,图一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第(2)题,图一中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人口逐渐向城区外围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第(3)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材料二漫画城市病。(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6分)(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10分)(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12分)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