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茶品质的影响研讨_第1页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茶品质的影响研讨_第2页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茶品质的影响研讨_第3页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茶品质的影响研讨_第4页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茶品质的影响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王 辉1, 2 龚淑英1 刘 蕾1, 3 敖 存1(1浙江大学茶学系 ;2浙江省长兴县农业局 ;3山东省崂山区农林局)摘 要 以秋季机采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处理,制作微波固样和毛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者效果为佳;在晒青失水率5%、摊青温度1820、湿度7680%、时间14h、轻摇三次并共计360s加工条件下,机采秋季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关键词 机采秋季绿茶;调温调湿摊青;轻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茶树生长的季节性使得茶叶生产具有高度集中性,夏秋季原料采制难度极大1-3也加剧了生产不平衡格局。茶叶传统生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4, 5,被视为茶业“四化”之一的茶叶机械化采摘及其加工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难题。因劳动力缺乏春季芽叶不能及时下树的现象相当普遍,与手工采茶相比,机采具有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和发展规模经营等优势6, 7,一些茶区还组建了机采专业服务队8。大宗绿茶和低档工夫红茶的机采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属数量型经济9,乌龙茶机采对于晒青等后续工序的推进和品质的改善颇具实践意义10, 11,名优茶的机采也日益备受关注12-14,例如标准芽叶达75.0%84.9%为机采适期和春茶机采间隔期约在20天等。茶叶机采及其配套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还有助于改进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如机采蒸青茶曾大量外销日本15。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的试验效果,旨在为高效利用夏秋茶资源和积极研发茶叶新产品提供可行性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原料为德清新嘉盛茶厂秋季机采叶,鸠坑品种,由对夹三四叶和少量单片构成,采制于2008年9月。1.2 试验设备调温调湿室(采用空调和除湿机以降低温度和湿度)、DH-588D湿王牌除湿机(深圳市柯兰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温湿度表、摊青架、竹匾、G8023YSL-V3格兰仕微波炉、6CWS-100型液化气滚筒杀青机、6CR-40茶叶揉捻机、6CHX-70烘焙提香机等。1.3 制样过程加工处理:试验一和二原料进厂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置于室内进行自然摊放(CK),另一组放在调温调湿室摊青,并设置不同的轻摇处理(强度如表2所示),中间均不固样,摊青结束后均进行微波固样和制成毛茶,具体条件见表1。试验三和四除CK外,实验组在调温调湿摊青(根据试验一和二的结果选定最佳轻摇强度)之前引入晒青工序(晒青失水率为5%左右),试验三每隔3.5h固样,试验四为试验三的重复,选取毛茶。取样与编号:试验一和二包括CK和实验组(试验一中未摇、一摇、二摇和三摇者依次为处理一至四,试验二中轻三摇、重三摇和四摇者为处理一至三);试验三原料为CK1,自然摊放后固样为CK2,晒青后茶样为1,实验组每隔3.5h固样,分别为茶样2至6,共摊青17.5h;试验四原料为CK1,自然摊放的毛茶为CK2,实验组的毛茶为T。制样方法:固样按照微波杀青(投叶量为2025g/次,时间6070s)摊凉初烘(1520min)复烘至足干的流程进行固定,毛茶则通过滚筒杀青揉捻初烘复烘的工艺获取。表1 秋季机采叶摊青温度和湿度批次气温()空气湿度(%)CK实验组CK实验组试验一2530182078807580试验二2531192076807080注:试验三和四摊青温度和湿度与试验一和二接近,不再列出。表2 秋季机采叶轻摇强度批次处理轻摇次数总计时间(s)试验一CK00处理一00处理二160处理三2150处理四3210试验二CK00处理一3300处理二3360处理三43601.4 评定方法感官审评:称取3g茶样,150ml沸水冲泡5min,通过评语和评分对6批茶样进行审评,评分法中满分为100分。理化测定:固样经粉碎过2028目圆筛,装入密封袋后置于冰柜待测。生化成分测定分别参照文献16-20,数据结果采用SAS 9.1版本分析。2 结果和分析2.1 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2.1.1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的感官审评从试验一固样香气情况(见表3)看,处理一得分最低,其次为CK,处理二至四分数较CK高45分。CK表现为“粗”气,可能与原料较为粗老有关。处理一可能造成摊青叶青草气散发不充分,与“粗”气构成茶叶香气弊病。经过轻摇后,调温调湿摊青叶虽保留了少量“粗”气,但青草气组分挥发比较充分,还引起花香物质的释放,故形成“略粗,微带花香”的特征,但这种香气风格的增进并不与轻摇次数的增加和强度的提高完全保持一致。滋味变化与香气大体相同,粗老的原料使得CK往往呈现“粗淡”味,处理一在CK基础上增加了青草味导致品质更差。轻摇可改善茶汤的浓度,使“淡”向“尚醇和”转变。从处理三和四的结果看,微量的花香成分可能因水溶性差而不易保留,茶汤中少许的青气味显现。试验一毛茶感官审评结果与其固样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处理三和四在改善内质上的效果均较好,为深入比较二者的优次和寻求最佳的轻摇强度需进一步实施试验二。表3 试验一和二微波固样和毛茶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批次摇青强度微波固样毛茶香气滋味香气滋味试验一CK粗80粗淡80略粗,火工足80粗淡,火工足80处理一粗带青78粗青淡76粗青80粗淡,略青78处理二略粗,微带花香83尚醇和,微粗82略粗82略粗,微有生青味82处理三略粗,微带花香85有青味82尚纯,略有花香85尚醇和,微带花香85处理四略粗,微带花香84有青味83尚纯,略有花香85尚醇和,微带花香86试验二CK粗,略青80和淡,偏青80粗老80粗淡80处理一微粗,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3尚纯,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83处理二微粗,略有花香85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4尚纯,略有花香87尚醇和,略有花香84处理三微粗,略有花香83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3尚纯,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83试验二固样结果表明,较CK而言,处理一至三没有青草气,保留微量粗气,但新增了花香;滋味由CK的“和淡,偏青”变为“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还出现了CK未呈的“微粗”,这可能与轻摇加重引起含量升高的粗气成分在茶汤中的溶解度增加有关。从毛茶香气情况看,处理一至三较CK得分要高67分,而且在滋味上不再具有CK的粗味。综合分析认为,处理二效果较处理三效果更佳。2.1.2 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的理化分析从表4和图1结果看,处理四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低于CK,处理一至四氨基酸含量随着摇青强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均高于CK,酚氨比值较CK偏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大于CK,并伴随摇青强度增加而增大。由此推知,调温调湿下适度轻摇可降低多酚、儿茶素总量和酚氨比值并提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这对机采秋季绿茶生产具有现实意义。处理一至四花青素较CK要高,轻摇引起花青素骤增的机理有待阐明。表5和图2表明,在轻摇强度总体增加后,处理三水浸出物含量开始低于CK,处理一至三多酚和氨基酸继续下降,而酚氨比又有回升趋势,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逐渐回落至CK水平。此外,儿茶素、简单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均低于CK,处理三和处理二相比除了后者黄酮较低外其它成分相差不大。虽然在调温调湿摊青条件下增加轻摇强度在调控茶叶滋味组分上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寻求温、湿度与轻摇强度的最佳搭配仍不失为机采茶摊青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毛茶与固样情况稍有不同。表6显示,随着轻摇次数的增加多酚呈先减后增的变化。处理一和二氨基酸高于CK,轻摇更易促使蛋白质等大分子水解得到的氨基酸的积累,摇青过重反而导致氨基酸氧化降解加剧。处理一至四儿茶素高于CK,这与处理固样情况相反,原因可能是在轻微破损前提下机采叶儿茶素的酶性氧化受到滚筒高温的抑制。从表7还发现,处理二和三咖啡碱较处理一和CK要高,咖啡碱含量可能伴随摇青加重而增加。2.2 机采秋茶摊青历程表8 试验三固样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茶样香气滋味CK1略粗80粗青781略粗80略粗淡802略粗81略粗淡803略粗81偏青804略粗,有霉味79尚醇,略粗825有花香85尚醇,略粗846-84偏青82CK2-80略粗81表9 试验四毛茶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茶样香气滋味CK1略粗80粗淡78T有花香82略粗,欠爽78CK2粗青78略粗涩,偏青77注:-表明感官品质无明显特征。由表8得知,CK1在香气上表现为“略粗”,茶样5“有花香”,且得分较CK1高5分,之后稍微下降;而CK2分数与CK1接近,却比茶样5低得多。在整个调温调湿摊青过程中,滋味得分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并以茶样5为最高者,较CK1高6分,由“粗青”变得“尚醇”起来,茶样6滋味品质却逐渐下降;CK2虽然比CK1高3分,但粗味尚在,比茶样5低3分。结合香气和滋味情况,我们一致认为,固样以调温调湿摊青14h品质最佳。试验四是试验三的重复,在既定的后续加工条件下,通过对毛茶进行感官审评进一步论证调温调湿摊青和轻摇技术的有效性。表9显示,毛茶T呈现“有花香”,比“略粗”的CK1高2分,比“粗青”的CK2高4分;但三者的滋味得分相差不大,仅以CK2较差,除了粗味外,还夹带“涩”、“青”等杂味。3 小结和展望机采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存在对原料选择性和完整性差、采摘批次下降、新梢密度上升、芽叶变小和对夹叶增多等缺陷21。基于原料杂乱和破损等问题,机采叶制作需遵循“先分级,后加工”原则22。此外,机采对茶树还有如蓬面平整、发芽整齐等23特定要求。本研究认为,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的效果为佳;一套较好的秋季机采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如下:晒青失水率为5%,摊青温、湿度分别为1820和7680%,轻摇三次并共计360s,摊青14h,绿茶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阿根廷和台湾茶叶已基本实现机采,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正在积极推广。茶叶机采的现实意义远不局限于原料采收本身,还将力促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中低产茶树改造、茶园集约化管理、茶厂规模化经营以及耕作、修剪、采茶机械进步等24。茶叶生产是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通过消弱原料的影响或结合夏秋机采叶的特性创新加工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参 考 文 献1 孙曼曼. 抓好夏秋茶生产的技术措施及途径J. 茶业通报, 2007, 29 (1): 32332 毕彩虹. 夏秋绿茶的发展及前景探讨J. 茶业通报, 2007, 29(3): 1091133 陈旭东, 庄雷栋, 夏小欢. 提高绍兴市夏秋茶资源利用水平的对策思考J. 中国茶业, 2007, (6): 20214 温正军, 姜林朋. 机械化采茶试验简报J. 茶叶, 2002, 28 (2): 1001015 杨如兴. 浅谈提高闽东茶叶品质与效益的技术途径J. 福建农业科技, 1999, (6): 22236 郭小云, 丁水君, 姜顺明, 金小华, 章燕萍. 关于长垅村机械化采茶的试点及思考J. 茶叶, 2000, 26 (3): 1587 刘司祝. 机械采茶的推广与应用J. 农产品加工, 2004, (3): 27, 298 沈岳明, 苏洪生. 机采服务队的作用及效益J. 中国茶业, 2001, (6): 34359 叶久生, 刘金根. 机械化采茶的几点经验和思考J. 茶业通报, 1999, 21 (3): 1610 伍少明. 论提高密植机采乌龙茶品质的技术措施及效果J. 广东茶业, 2004, (3): 141511 林伟秋. 饶平茶园生产机械化采摘势在必行J. 广东茶业, 2007, (5): 111312 毛祖法, 陆德彪. 论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J. 中国茶业, 2006, (3): 4513 骆耀平, 唐 萌, 蔡维秩, 文冬华, 温正军.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 (1): 91314 石元值, 徐献辉.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J. 中国茶业, 2006, (3): 282915 冯启华. 日本薮北茶的栽培管理J. 中国茶业, 2008, (6): 272816 GB/T 8305-2002. 茶 水浸出物测定17 GB/T 8313-2002. 茶 茶多酚测定18 叶俭慧, 金 晶, 梁慧玲, 梁月荣. 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吸附动力学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5): 31331819 GB/T 8314-2002. 茶 氨基酸测定20 黄意欢. 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2512621 郑文佳, 刘红梅. 机采与手采的有机结合是茶叶采摘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J. 茶叶科学技术, 2007, (4): 222322 李中林, 胡 翔, 陆锦时, 姚永宏. 机械化采茶效果浅析J. 西南园艺, 2000, 28 (2): 4723 罗列万, 钱晓东, 孙利育, 金银永, 苏国崇, 徐金城. 茶树良种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总结J. 中国茶业, 2002, 24(5): 293124 方 青. 江苏下蜀茶场机械化采茶技术经济分析J. 福建茶叶, 2003, (1): 2627图1 试验一处理固样儿茶素含量及组成图2 试验二处理固样儿茶素含量及组成图3 试验一毛茶儿茶素含量及组成图4 试验二毛茶儿茶素含量及组成表4 试验一不同处理呈味物质含量处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简单/酯型儿茶素黄酮%花青素%咖啡碱CK37.39325.853 ab0.857 cB30.160 aA0.890 cB1.0860.155 dC1.628 处理一38.10126.109 ab0.849 cB28.543 bAB0.973 bA 1.1840.160 cB1.449 处理二37.87826.693 a1.007 abA26.494 bB0.990 abA1.117 0.315 abA1.471 处理三37.43227.448 a1.081 aA25.401 bcB1.024 aA1.050 0.358 aA1.567 处理四37.08523.061 b0.961 bAB23.996 cB0.998 abA1.083 0.298 bA1.371 注:小写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下同。表5 试验二不同处理呈味物质含量处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简单/酯型儿茶素黄酮%花青素%咖啡碱CK40.668 aA28.042 aA0.757 aA37.020 aA1.045 1.136 aA0.209 1.401 处理一40.226 abAB21.446 bB0.755 aA28.403 bB1.049 1.130 aA0.220 1.352 处理二39.763 abcAB21.135 bB0.642 bAB32.899 abAB1.070 1.067 cB0.2131.436 处理三39.655 bcAB21.212 bB0.575 bB36.911 aA1.1131.124 abA0.212 1.467 表6 试验一毛茶呈味物质含量处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简单/酯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