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一模遗传题分析.docx_第1页
2018北京一模遗传题分析.docx_第2页
2018北京一模遗传题分析.docx_第3页
2018北京一模遗传题分析.docx_第4页
2018北京一模遗传题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海淀一模)DNA序列D能在基因A表达的转移酶作用下,从序列D所在染色体的某个位置转移到其他位置,或随机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这一原理来构建稳定遗传的大豆突变体库。(1)科研人员分别将序列D和基因A作为 ,插入含卡那霉索抗性基因的T-DNA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植物,筛选得到转D植株和转A植株。(2)将得到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中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占 ,则判断该植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继续种植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种子,长成植株后进行自交,若某植株所结种子_ ,可获得纯合的转D植株或转A植株。(3)科研人员将纯合的转D植株与转A植株杂交,并根据转入两种植株中的DNA序列的差异,用PCR方法确定杂交是否成功,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F1植株编号为 的杂交组是杂交成功的,分析其他杂交组杂交不成功的原因是 。(4)对杂交成功的所有F1植株进行序列D检测,发现其位置均没有发生转移,推测序列D的转移只发生在 (填“体细胞”或“配子”)中,按照这种推测,如果让杂交成功的F1植株自交,理论上F2植株中序列D发生了位置转移的最多可占 。(5)序列D随机转移会导致被插人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可以在F2植株中筛选得到多种突变体。让F2植株自交,应在F3中筛选出序列D和基因A为_的植株用作构建突变体库,原因是这种植株 _ 。2.(2018朝阳一模)栽培黄瓜是由野生黄瓜驯化而来,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植株中均存在苦味素合成酶基因A。(1)右图比较了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植株中苦味素 (使黄瓜具有苦味的物质)的相对含量。据图可知,与野生黄瓜相比,栽培黄瓜的特点是_。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同一植物体中的叶片细胞与果实细胞的基因组成应_(相同/不同),基因A在栽培黄瓜的叶片和果实中的表达_(相同/不同)。(2)为探究苦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杂交实验: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果实的苦味与不苦性状中_为显性性状,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 的定律。比较上述野生黄瓜和栽培黄瓜的_文库中的基因,发现两者仅基因B序列不同。为研究基因B与苦味素合成的关系,研究者将野生型黄瓜的基因B导入栽培黄瓜后测定相关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图。据结果可知,基因B通过_,导致黄瓜果实产生苦味。研究者将基因A的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可催化荧光素反应发出荧光)合成基因拼接成融合基因,并与基因B一起导入烟草细胞,一段时间后,观测叶片的荧光强度。导入基因结果对照组基因A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合成基因荧光强度低实验组基因B基因A启动子与荧光素酶合成基因荧光强度高此实验目的是进一步研究_ _。(3)结合上述实验结果,解释栽培黄瓜特点出现的原因是_ 。(4)现有栽培过程中偶然得到阿aabb的个体,并在实验室中保留下来。基因A、a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将其与野生型黄瓜杂交得F1,F1自交得F2,推测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 。在野生状态和大田栽培条件下上述某表现型的黄瓜比例极低,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 。3.(2018大兴一模) 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和其他星球的节律性运动而表现出的节律性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钟。果蝇的羽化(由蛹变为蝇)时间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野生型果蝇羽化节律周期为24小时。为研究果蝇生物钟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科学家对果蝇羽化开展了系列研究。(1)用甲磺酸乙酯处理正常眼雄性果蝇,三个突变体S、L、O,其羽化周期分别变为19h、29h和无节律,然后分别与棒状眼(伴X显性遗传)纯合果蝇杂交,杂交过程和结果下图所示:P 突变体雄蝇棒状眼雌蝇F1 棒状眼雄蝇棒状眼雌蝇F2 棒状眼雌蝇 棒状眼雄蝇 正常眼雄蝇 节律正常 节律正常 节律异常 2 : 1 : 1 分析杂交结果可知,三种突变体的_突变基因为基因均位于_染色体上。为确定三个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将的上述杂交中来源于突变体S、L的F1的棒状眼雌蝇与突变体O雄蝇杂交,然后选择_雌蝇进行检测。 若其表现型均为_,说明突变基因由同一基因突变而来;若其表现型均为_,说明突变基因由不同的基因突变而来。检测结果与第一种情况相符,野生型基因和三个突变基因分别命名为per、perS、perL、perO,这体现了基因突变_特性。(2)通过测序发现perO基因中发生_,导致密码子由编码谷氨酰胺(CAA、CAG)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AG、UGA),从而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无法合成正常的蛋白质,导致果蝇羽化无节律。(3)科学家推测,果蝇通过调节per mRNA 的积累量,进而调节昼夜节律。为验证这一推测,科学家测定了野生型果蝇per mRNA的含量(图1),并利用_ 扩增 ,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perO个体中,构建含有不同数目目的基因的果蝇株系,测定其per mRNA平均含量(图2)。 图1 图2分析上述结果可知,per mRNA的含量与羽化周期长度呈_。果蝇通过直接调节per 基因的_,使per_和_呈周期性变化,使羽化节律呈周期性的变化。(4)现在科学家对果蝇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的构成和机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表达产生的per蛋白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并在细胞质中逐渐累积,达到一定量后又被转运到细胞核中,抑制per以及羽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胞质中的per蛋白被逐渐水解,从而构成了一个以24小时为周期的_调节。(5)perS、perL突变的mRNA含量及周期变化均正常,但合成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据此推测perS、perL突变体羽化节律变化的原因是_4.(2018东城)中国农业大学某实验室在某果蝇品系中发现了一只卷翅突变体,经不断选育获得了紫眼卷翅果蝇品系(甲品系)。为了研究该品系相关基因的传递规律,研究人员做了一系列实验。(1)甲品系果蝇与纯种野生型(红眼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1。分析果蝇的眼色遗传,紫眼和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红眼是 性性状。 实验正反交结果相同,由此可知果蝇的翅型属于 染色体遗传。 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决定 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进一步研究发现,果蝇的正常翅基因(+)和甲品系的卷翅基因(Cy)位于2号染色体上,该染色体上还分布有某隐性致死基因(b)及其等位基因(B)。甲品系内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均为卷翅,请在图2中亲本染色体相应位置标出B、b基因,并标出图中F1的相关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2)像甲品系这样能够稳定保存两个致死基因的品系称为平衡致死系。研究人员从北京大学某实验室获得另一果蝇平衡致死系(乙品系),其表现型为红眼卷翅,卷翅程度明显小于甲品系。已知乙品系果蝇的卷翅基因(Cy)和隐性致死基因(b)同样位于2号染色体上。甲、乙品系果蝇杂交,子代中卷翅与正常翅的数量比约为2:1。根据子代中出现了表现型为 的果蝇,可判断b和b不是同一基因。由实验结果推测,两个品系的卷翅基因Cy和Cy是等位基因。若它们是非等位基因,杂交后代的翅型性状及其数量比应该是 。(3)两个纯合致死的等位基因存在互补和不互补两种关系:若互补,则同时含有这两个基因的杂合子能存活;反之,则不能存活。根据(2)实验结果推测:Cy和Cy (填“互补”或“不互补”)。为验证上述推测,研究人员使用特异性引物对不同品系果蝇进行基因组PCR,电泳结果如图3所示。选取(2)杂交中F1正常翅和不同卷翅程度的果蝇各200只,利用上述引物分别对每只果蝇进行基因组PCR,电泳结果显示:所有正常翅个体都只有A条带,所有卷翅个体都同时有A、B条带。该结果是否支持(3)的推测?请做出判断并陈述理由 。5.(2018房山一模)研究者用基因型为AABBDD的野生型果蝇(记为P1),与基因型为aabbdd的突变体(记为P2)杂交(三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用F1的雄果蝇进行测交实验,检测出了F1雄果蝇产生了四种配子: abd、ABD、aBd、 AbD,比例为1:1:1:1。(1)这三对基因的传递 (遵循/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2)这三对基因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是 ,在F1雄果蝇进行减数分裂时,这两对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 。(3)已知A、a基因控制果蝇的体色(灰身和黑身),B、b基因控制果蝇的眼型(细眼和粗眼)。若只考虑这两对基因的遗传,P1和P2杂交得到F1均为灰身细眼,让其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的性状分离比为 ,F2中出现变异个体的原因是 。(4)根据(3)中两对基因的DNA序列分别设计PCR引物,对亲本P1和P2、F2中的两种基因型的灰身粗眼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见下图。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与相关基因PCR产物电泳结果推测,果蝇Aa的突变是由于A 基因内 所致。基因Bb的突变是由于B 基因内 所致。F2灰身粗眼1的基因型是 ,请将F2 灰身粗眼2果蝇的扩增电泳条带绘在图中的横线上。(5)基因D、d分别决定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只考虑果蝇体色和翅形的遗传,让F1雌果蝇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四种表现型,比例为4:4:1:1。如果让F1雌雄个体交配,F2中出现重组类型(变异)个体的概率是 。(6)想进一步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准确位置,可采用的现代生物学检测方法是 。6.(18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自花传粉的植物。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即F1的性状优于双亲的现象。(1)杂交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却只能种植一代,其原因是 ,进而影响产量。为了获得杂交种,需要对 去雄,操作极为繁琐。(2)雄性不育水稻突变体S表现为花粉败育。在制种过程中,利用不育水稻可以省略去雄操作,极大地简化了制种程序。将突变体S与普通水稻杂交,获得的F1表现为可育,F2中可育与不育的植株数量比约为31,说明水稻的育性由 等位基因控制,不育性状为 性状。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为研究突变体S的pms3基因表达量和花粉育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用花粉可染率代表花粉的可育性)。表1不同光温条件下突变体S的花粉可染率()短日低温短日高温长日低温长日高温41.930.25.10图1 不同光温条件下突变体S的pms3基因表达量差异该基因的表达量指的是 的合成量。根据实验结果可知,pms3基因的表达量和花粉育性关系是 。突变体S的育性是可以转换的,在 条件下不育,在 条件下育性最高,这说明 。(3)结合以上材料,请设计培育水稻杂交种并保存突变体S的简要流程: 。7.(2018海淀零模) 水稻的雄性不育植株是野生型水稻的隐性突变体(正常基因M突变为m)。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但能产生正常雌配子。 (1)水稻的花为两性花,自花授粉并结种子。在杂交育种时,雄性不育植株的优点是无需进行 ,大大减轻了杂交操作的工作量。 (2)我国科研人员将紧密连锁不发生交换的三个基因M、P和R(P是与花粉代谢有关的基因,R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构建 ,通过 法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如下图所示。(3)向雄性不育植株转入M基因的目的是让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雄性不育植株为 荧光植株,由无荧光植株和红色荧光植株的性状分离比 为 分析,P基因的功能是 。(4)雄性不育植株不能通过自交将雄性不育的特性传递给它的子代,而育种工作者构建出的转基因植株的特点是_ 。(5)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的雄性不育植株为母本,以其它水稻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稻。转基因植株中的M、P和R基因不会随着这种杂交稻的花粉扩散,这是由于转基因植株 ,因此保证了雄性不育植株和杂交稻不含M、P和R基因。8.(2018西城一模)帕金森综合征(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发性PD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一般发病年龄45岁。(1)图1为某早发性PD家系图。据图可以初步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为 。图2图1(2)已知Parkin基因编码Parkin蛋白,该基因有12个外显子(基因中可以表达的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对上述家庭六位成员的DNA测序分析发现,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7存在序列异常,基因相关区域用MwoI酶处理后,电泳结果如图3(bp表示碱基对)。II2和II4电泳显示三个条带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72bp、181bp、97bp,结果说明,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Parkin基因的外显子7序列异常的具体改变为 ,从而导致_ ,出现图3所示结果。图3据电泳图分析可知患者的Parkin基因组成为_(填“纯合”或“杂合”)状态,其致病基因来自_,该电泳结果不能将II2和II4患病的遗传基础解释清楚。(3)研究者推测该家系的Parkin基因可能还存在其它外显子的改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相同的PCR条件下,设计4对荧光引物,同时扩增外显子4、7、8、11 ,检测PCR产物相对量,结果如图4。结果显示,患者细胞中外显子4的含量为本人其它外显子的一半,说明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4有1/2是突变的,此变异来自于亲代中的_。外显子7的序列改变在此项检测中并没有显现,试分析原因: 。请综合图1、3、4结果,解释II2患病的原因: _ 图4 。(4)研究发现一些早发性PD患者的Parkin基因外显子11的某位点G被T替换,为研究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是否有关,请写出调查研究思路: 。若调查结果为 ,则表明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有关。9(2018门头沟一模)拟南芥为十字花科、自花授粉的植物,由于其具有基因组小、繁殖快等特点,成为遗传学研究的首选材料。研究者发现在野生型拟南芥中出现一株花期明显提前的植株并命名为“早花”,为研究其早花性状,研究者做了以下实验。(1)为判断该“早花”是否发生了可遗传变异,最简便的验证方法是 ,若后代中出现早花性状,可判断早花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 。研究者将该“早花”与野生型的杂交子代表现型统计如下表所示,该“早花”为 性状。(2)来自突变体库中的一个隐性突变体A3(aa)表现型与此“早花”极为相似(该“早花”突变基因用B/b表示)。已知A3的突变基因a位于2号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该“早花”基因B/b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有几种情况?请试着在图2中标注出基因A/a和B/b的可能位置关系。 图1 图2 为判断基因A/a与基因B/b的位置关系,研究者用A3与该“早花”杂交,子一代表现型均为 ,则 A3的突变基因a与该“早花”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由此推测该“早花”性状由基因A突变所致。 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A基因与质粒经 酶处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分别转入到A3和该“早花”突变体中,转基因株系均 ,说明b基因由基因A突变所致,使植株出现早花性状。(3)为探究早花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分别提取A3、该“早花”和野生型的mRNA,经过 形成cDNA,利用 技术在体外特异性扩增A基因,对扩增结果进行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推测“早花”性状产生的原因是 。 注:图中ACTIN基因在活细胞中均表达且表达量相近。(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基因A的功能为 。10、(2018平谷一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之间距离很近时,不能发生基因重组,这些基因就称为相互连锁。涉及三个连锁基因的杂交称为三点杂交。AVR03158(1)(4分)连锁的基因在_分裂形成配子时,_染色体上距离越远的基因越容易发生互换,互换配子占配子总数百分比为交换频率,可以用两对基因交换频率之和表示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下图列出了三个基因间的位置。将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规定为0,由图可知,基因A和a及基因R和r的交换频率之和是_%。(2)果蝇的体色(灰-A,黄-a)、眼色(红-B,白-b)、翅长(长-D,小-d)基因都位于上图染色体,为将这三个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研究者做了如下杂交实验实验一:黄身白眼小翅()灰身红眼长翅() F1: 灰身红眼长翅() 黄身白眼小翅()实验二:F1()黄身白眼小翅() 黄身白眼小翅(:=1:1) 灰身红眼长翅(:=1:1) 可以根据实验一判断图中染色体为_染色体,实验二杂交方式称为_,可以根据此杂交后代中子代果蝇表现型及比例推知_,进而推知F1基因型。 若实验二子代出现了部分灰身白眼长翅和黄身红眼小翅果蝇,说明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基因_发生了互换,这种互换称为单基因互换。 若基因A和a、基因B和b同时发生互换,则实验二子代雌蝇和雄蝇均会出现的重组表现型是_ 、_ _,这种互换称为双基因互换,其基因重组频率小于单基因互换。经过试验结果统计,发现A、a单基因互换率为1.2698%;D、d单基因互换率为32.5624%;A、a和B、b双基因互换率为0.0005%。依据该数据,在上面的染色体图中绘制出基因B、D的位置。(3).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以后,人们还可以通过_技术对基因进行精准定位。11.科研人员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分离出一种北京紫眼突变体,为确定其遗传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1)让野生型果蝇与北京紫眼突变体杂交,正反交结果一致,F1均为红眼,说明紫眼为 性性状,且控制紫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5自交得到F2,其中红眼499只,紫眼141只,说明该基因的遗传遵循 。(2)科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而己知位于号染色体上的Henna基因的隐性突变也会导致紫眼。为确定二者是否属于同一隐性突变基因,用这两种隐性突变纯合体进行杂交,若子代 ,则说明二者都是Henna基因发生的隐性突变;若子代 ,则说明两种隐性突变基因属于号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发生的突变。(3)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均属于Henna基因的隐性突变基因。进一步测序表明,这两种突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 性。(4)Henna基因控制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而研究发现果蝇眼部的蝶呤含量决定眼色,紫眼果蝇眼部蝶呤含量仅为野生红眼果蝇的30%。科研人员将Henna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构建 ,用 法导入到北京紫眼果蝇的胚胎细胞中,最终获得含有Henna基因的纯合体。测定果蝇眼部蝶呤含量,结果如下: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12(18分)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的组成为AABBDD=42。普通小麦的近缘物种有野生一粒小麦(AA)、提莫菲维小麦(AAGG)和黑麦(RR)等,其中A、B、D、G、R分别表示一个含7条染色体的染色体组。黑麦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组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研究人员经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来改善小麦品质。(1)野生一粒小麦含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普通小麦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改良普通小麦通常采用如下操作:将纯合野生一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进行杂交获得F1,然后再_获得F2。若两个基因独立遗传,则在F2中同时具有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的个体最可能占_。(2)野生提莫菲维小麦(AAGG)含抗叶斑病基因(位于G组染色体上),可以通过如下方案改良普通小麦:杂种F1染色体的组成为_。F1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所有配子都含有_组染色体。检测发现F2中G组染色体的抗病基因转移到了A组染色体上,原因是60Co射线照射F1导致细胞内发生_ 变化,F2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F3,F3自交多代选育抗叶锈病普通小麦新品种(AABBDD)。(3)利用黑麦(RR)采取与(2)相同的操作改良普通小麦时,培育出了多个具有黑麦优良性状的普通小麦改良品种(AABBDD),而且自交多代稳定遗传。为研究相关机制,科研人员利用黑麦R组第6号、7号、3号染色体和普通小麦特异性引物扩增,相关结果如下:图1R组的6号染色体特异引物pSc119.1扩增结果注:M:标准物;1:黑麦;2:普通小麦;3:R组6号染色体;415:待测新品系。图2R组的7号染色体特异引物CGG26扩增结果注:M:标准物;1:黑麦的7号染色体;2:普通小麦;38:待测新品系。图3R组的3号染色体特异引物SCM206扩增结果注:M:标准物;1:黑麦的3号染色体;2:普通小麦;37:待测新品系。在上述检测中R组6号染色体的750bp条带,R组7号染色体的150bp条带,R组3号染色体的198bp条带对应的品种具有不同的优良抗病性状。其中_号品系具有全部抗病性状。(4)研究人员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普通小麦改良品种染色体,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_ ,观察减数分裂染色体的_行为,可以从细胞学角度判断新品系是否稳定遗传。(5)进一步利用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探针检测小麦和黑麦染色体片段,可知普通小麦改良品种染色体中含有R组染色体片段。由于R组染色体中有普通小麦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普通小麦改良品种在进行减数分裂时 ,从而使其细胞中染色体更加稳定,该研究也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新思路。13.(16分)成人型多囊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般在35岁以后逐渐发病,-珠蛋白-3HVR探针是该病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研究人员利用-珠蛋白-3HVR探针及电泳等相关技术对某患者家族(图1)的17号成员进行DNA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问题:(1)研究发现该家族的成人型多囊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据图1分析,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选填“常”、“X”或“Y”)染色体上。(2)人的16号染色体上-珠蛋白基因的3端容易发生突变,-珠蛋白-3HVR探针能够根据 原则检测该区突变片段的差异,综合图1、图2结果分析,患者都具有的-珠蛋白基因片段是 kbp。(3)被检测的-珠蛋白基因与成人型多囊肾病基因高度连锁,可以推断:该致病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上,且在染色体的位置上距离 基因比较近。据此推测,若用3HVR探针检测8号个体,可能出现的条带一条是6.8kbp或2.6kbp,另一条是 kbp。(4)假如3号个体患有该病,一般来说,其3HVR探针检测条带与家族中1、2、4、5、6、7个体中的 不相同,主要依据是无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珠蛋白基因3端高突变区DNA序列相同的几率很低。(5)大量临床检测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误差,有6%8%结果显示珠蛋白基因与成人型多囊肾病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为更准确地进行早期诊断,你认为合理的思路可能是 。14.(18分)水稻为二倍体植物,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突变株58S,该突变株在短日照下表现为可育,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1)为确定58S突变株雄性不育性状是否可以遗传,应在_条件下进行_交实验,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雄性不育个体。(2)为研究突变株58S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分别用不同品系的野生型(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表1突变体58S与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杂交实验结果组别亲代F1F2实验一58S()野生型58()全部可育683可育227雄性不育实验二58S()野生型58()全部可育670可育223雄性不育实验三58S()野生型105()全部可育690可育45雄性不育实验四58S()野生型105()全部可育698可育46雄性不育通过实验_比较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为位于野生型58细胞_(核或质)的单基因_突变。实验三和实验四的F2中可育与不可育的比例均约为 15:1,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是由位于_染色体的_对隐性基因决定的。(3)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株新的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105S,为研究105S突变基因与58S突变基因的关系,将突变体105S和58S进行杂交,若子一代 ,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子一代 ,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4)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主要由(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基因型不同其可育程度也不相同,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可育性程度基因型MMRRMMrrMmRrMmrrmmRRmmrr可育性%97%84%61%20%5%1%从上表可以推测基因与可育性的关系是 1.(1)目的基因 (2)3/4 全部具有卡那霉素抗性(3)35、79、11 作为母本的花在去雄前就已经完成了自花受粉 (4)配子 7/16 (5)没有基因A且序列D纯合 没有基因A不会发生新的序列D位置转移,序列D纯合使突变性状能稳定遗传2.果实中无苦味 相同 不同 苦味 分离 基因组 促进基因A表达进而促进苦味素的形成 基因B可以促进基因A的转录有基因A无基因B,导致基因A的表达量低,使得苦味素的合成量低,果实不苦叶果均苦:叶苦果不苦:叶果均不苦=9:3:4 叶果均不苦类型在选择中被淘汰,野生状态的苦味的存在利于生存,栽培黄瓜叶苦果不苦有利于在栽培条件下生存。满足人类需要3.(1)隐性(2分) X(1分)正常眼(1分)节律异常(1分)节律正常(1分)多方向性(1分)(2)分级赋分 答G:CT:A得2分;答出碱基对替换或基因突变得1分。(3)PCR技术(1分) per基因(1分)负相关(1分)转录(1分)mRNA含量(1分)蛋白质含量(4)负反馈(1分)(5)(2分)perS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升高或perL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稳定性下降(1分);perS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活性增强或perL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或活性减弱(1分)。4.(18分)(1)显 常 卷翅 见右图(2)正常翅卷翅:正常翅 = 3:1(3)不互补支持,若互补,则卷翅个体中混有同时携带两种卷翅基因的杂合子,它的基因组PCR产物电泳结果只显示B条带(合理即给分)5.(1)遵循 (2)A、a和D、d(或A和D或a和d) (非姐妹染色单体)未发生交叉互换 (3)9:3:3:1 (或灰身细眼:灰身粗眼:黑身细眼:黑身粗眼=9:3:3:1)基因重组(随机重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碱基对缺失 碱基对替换(置换) AAbb (5)10%(1/10) (6)DNA分子探针法(或DNA分子杂交法/利用相关基因制做被荧光物质标记的DNA分子探针,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观察荧光点出现在染色体上的位置)6.(1)F1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 母本(2) 1对(1分) 隐性(1分)RNA花粉育性变化与pms3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正相关(pms3基因的表达量越高,花粉育性越高) 长日高温(1分) 短日低温(1分) 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以突变体S为母本,与普通水稻杂交,收获S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的杂交种。在短日低温条件下,使突变体S自交,收获种子,以备来年使用。(4分)7.(1)去雄 (2)重组DNA农杆菌转化(3)雄配子可育无 1:1使带有P基因的花粉败育(4)自交后既产生雄性不育植株,用于育种,也可产生转基因植株用于保持该品系(5)紧密连锁的M、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