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学上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四数学上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四数学上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doc_第3页
四数学上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doc_第4页
四数学上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分析 “认识更大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三个模块,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编学籍号”。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从认识万以内的数到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数概念的扩展,也是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4、能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5、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感。 6、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似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似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等具体的情境,力图通过情境这个载体,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感受大数的意义。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1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把整万的数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 把含有两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1 亿以上的数,十进制计数法 1 亿以上的数 1 编学籍号 1 机动 1 总计 9 6.1 用计算器计算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用计算器计算 n 教学提示 教材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通过大头蛙“你会使用计算器吗?”,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接着,教材通过计算“504010736113”,详细介绍了计算器运算的操作步骤。 教学时,教师要用计算器(实物)组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认读教材上的计算器图文。另外,用计算器进行例1的计算时,还可以增加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式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尝试着笔算。一方面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用已有计算技能进行知识迁移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步骤,并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认识计算器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用计算器计算充满兴趣,体验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n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难点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吗?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呢? (播放收银台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计算器,通过今天的系统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入手,从实际问题分析,引出能快速计算的工具计算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算器。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想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预设) 计算器如何开、关。 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 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计算器上的常用键有哪些,如何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虽然大家的计算器有些不一样,但是一些基本的功能和结构还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 (1)开关键ON 按此键,显示屏显示“0”。 (2)数字键:7 8 9 4 5 6 1 2 3 0 按数字键,屏幕显示相应数字。 (3)符号键: 按符号键,屏幕不改变原显示内容,计算器按此键功能输入计算要求。 (4)关闭键:OFF 按此键,关闭计算机,CE是删除键。 说明:教师着重介绍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是四则运算键。 教师介绍显示屏、键盘及基本键的名称和功能。并说明有些键由于我们学的知识有限现在还不能用,可以以后再学习,不同的计算器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键,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边用边学。 2、学习使用计算器。 师:对计算器常用键了解之后,老师来考考你们,先按几个数字试试,你的计算器开机了吗?按的什么键? (师随便报数,生按键,注意归位) 师:看来同学们都熟练掌握了各个键的用途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 尝试计算:5040+10736113, 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做这道题。 (1)学生尝试独立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计算过程。 按开关键ON 按数字键5 0 4 0 按 + 按数字键1 0 7 3 按 = 记录结果 按开关键ON 或者按关闭键OFF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为了正确输入数据和运算指令,每输入一个数据后必须迅速校对。 你用计算器计算后有什么感受? (方便、快捷、准确) 师:人们正在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高效。 3、用计算器计算。 师:下面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一会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或板书) 6098+593 31452436 8724 7204426 93073528 97231 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交流,问题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 先认识计算器,再尝试使用计算器,最后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2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3题。 设计意图: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学会使用计算。 (四)达标反馈 1、填出计算器上各个部分的名称。 2、芳芳同学在用计算器计算385+298时,先按上385,在按298时,不小心按成了297,这时只需按()键,然后再按上(),就可接着操作了,比较简便。 3、把表格补充完整。 4、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386+ 179= 825-138= 2639= 3128= 5、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白白浪费18千克的水。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入饮水桶中(每桶装25千克),算算大约装多少桶? (3)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多少个家庭用一天?答案: 1、显示屏、数字键、运算符号键 2、+ 1 3、838 838 357 1195;237 237 46 10902;135 135 47 88;124 124 4 31 4、565 687 1014 39 5、 (1)36518=6570(千克) (2)657025262(桶) (3)262465(个)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 在反思中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同时畅销未来计算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探究欲。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1)电子计算器简称( )。 (2)打开电子计算器应按( )键,关闭电子计算器应按( )键。 (3)在电子计算器上, 是( ) 键。 2、选择。 (1)用普通计算器计算8002345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8002345 B8004523 C2345800 (2)在计算94时,把4按成了5,若想清除5,应按( )键。 (3)每按一个数字键,显示屏右端就显示这个键上的数字,同时前面输入的数字( )。 A向左移动一位 B向右移动一位 C不动 3、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打“”,错的打“”) (1)OFF是计算器的开机键。( ) (2)在运算过程中,发现已经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以使用OFF键清除错误。( ) 4、用计算器计算。 356148 1752986 30252 4822 38906 75042496 5、南山小学排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男生:138 143 130 141 137 142 136 139 134 140 女生:150 142 143 145 130 128 141 139 137 135 分别求出学校排球队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答案: 1、(1)计算器 (2)ONCE OFF (3)运算符号键 2、(1)C(2)A(3)A 3、(1)(2) 4、504 766 15704 241 34428 10000 5、 男生:(138 +143+ 130+141+137+ 142+ 136+139+134+140)10= 138(厘米) 女生:(150+142+ 143+145+130+128+141+139+ 137+ 135 )10= 139(厘米)n 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这节课是一节非常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课例。教学时,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操作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学生了解了计算器的功能后,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这正是学生们所想要做的,因而他们愿意参与,乐此不疲。在计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了计算器计算的优势,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n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常见的四类计算器 1、算术型计算器可进行加、减、乘、除等简单的四则运算,又称简单计算器。一般都是实物计算器 2、科学型计算器可进行乘方、开方、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统计等方面的运算,又称函数计算器。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实物。 3、程序员计算器专门为程序员设计的计算器, 主要特点是支持And, Or, Not, Xor。 4统计计算器-为有统计要求的人员设计的计算器, 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实物。计算器组成结构 计算器一般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键盘、显示器、电源和一些可选外围设备及电子配件,通过人工或机器设备组成。低档计算器的运算器、控制器由数字逻辑电路实现简单的串行运算,其随机存储器只有一两个单元,供累加存储用。高档计算器由微处理器和只读存储器实现各种复杂的运算程序,有较多的随机存储单元以存放输入程序和数据。 键盘是计算器的输入部件,一般采用接触式或传感式。为减小计算器的尺寸,一键常常有多种功能。 显示器是计算器的输出部件,有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等。除显示计算结果外,还常有溢出指示、错误指示等。 计算器电源采用交流转换器或电池,电池可用交流转换器或太阳能转换器再充电。为节省电能,计算器都采用CMOS工艺制作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在内部装有定时不操作自动断电电路。计算器可选用的外围设备有微型打印机、盒式磁带机和磁卡机等。资料链接 计算器近代发展 早期的计算器为纯手动式,如算盘、算筹等。算盘通常是以滑动的珠子制成。在西方,算盘在印度阿拉伯数字流行前使用了数个世纪,且在近代中国的记账与商务上仍广泛使用。后来出现机械计算器。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纳皮尔算筹,英国牧师奥却德发明了计圆柱型对数算尺,这种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计算工具不仅带动了计算器的发展,也为现代计算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现代社会应用广泛的计算工具。 1642年,年仅19岁的法国伟大科学家帕斯卡(Pascaline)发明了第一部机械式计算器,在他的计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联锁的齿轮,一个转过十位的齿轮会使另一个齿轮转过一位,人们可以像拨电话号码盘那样,把数字拨进去,计算结果就会出现在另一个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减计算。1694年,莱布尼兹(Leibniz)在德国将其改进成可以进行乘除的计算。此后,一直要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19世纪,巴贝奇将计算工具的概念更往前推,试图创建第一个可编程式计算器,但他建造的机器太重了,因而无法操作。 20世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处理器技术被吸纳进计算器制程,最初的微处理器是Intel于1971年为日本名为Busicom的计算器公司生产的,1972年惠普推出第一款掌上科学计算器HP-35。计算器与电子计算机的最大区别 计算器只是简单的计算工具,有些机型具备函数计算功能,有些机型具备一定的贮存功能,但一般只能存储几组数据。 计算机则具备复杂存贮功能、控制功能,更加强大,在中国俗称“电脑”计算器和计算机一样都能够实现数据的录入、处理、存储和输出,但它所以中国古老的计算器-算盘区别于计算机的就是,它不能自动地实现这些操作过程,必须由人来操作完成。而计算机通过编制程序能够自动进行处理。所以以自动化程度来区别二者,就在于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其运行。 实际上二者还有另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计算器使用的是固化的处理程序,只能完成特定的计算任务;而计算机借助操作系统平台和各类应用软硬件,可以无限扩展其应用领域。也就是说,是否具有扩展性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的科学家、工程师手中,它和计算机的本质相同,可以开发出针对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应用,例如洗衣机。但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并不需要知道洗衣机里的单片机的接口和编程语言,只要能操作洗衣服就行,因此单片机用于某个具体的电子产品上就需要配合简洁方便的人机界面,用户只使用它的特定功能。6.2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n 教学提示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角谷猜想:双数除以2,单数乘3再加1,得出结果,如此反复,最后得出结果是1,停止。此探索活动设计的目的,一方面给学生创造用计算器计算的素材,二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探索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活动二,探索按特殊规定组成的大数减小数中的规律: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三位数和一个最小三位数;用大数减去小数,得到一个新三位数;用新三位数中各个位上的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重复上面的计算,到结果是495为止。此活动要求学生要按给出的顺序和要求用计算器计算,然后,通过学生不同数字、相同计算结果的交流,了解任意取三个不相同的数字,按给出的顺序进行计算,最后的结果都是495。教学时,师生要共同探究,有条理进行,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术运算的规律,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归纳推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并发现特殊数运算规律的过程,掌握用计算器探索计算特殊数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愿望。 n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已有特殊数数学规律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难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 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计算器探索某些特殊数的运算规律。(板书: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出课题-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角谷猜想。 师:(课件出示活动规则) (1)任取一个两位数。 师:上面的活动规则,你读懂了吗?对“单数”、“双数”、“如上反复进行”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根据每次算的结果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任取的两位数是什么?按照上面的流程操作,结果是1吗?(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课件播放) 任选一个自然数,按“逢双数除以2,逢单数乘3再加1”的规则重复进行运算,最终结果必定是1。这是数学上著名的“角谷猜想”。 (2)任取一个三位数。 师:(课件播放)任取一个三位数,按上面的程序计算,看结果如何? 学生自己说出猜想。 探索活动。 发现规律。 师生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 (3)“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 师:将上面程序中的单数“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生:我想结果也应该等于1。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以下几点。 (1)双数除以2,这样一直除的结果是1。 (2)单数“乘3再加1”“乘5再加1”或者“加1”都变成双数。 设计意图: 在计算操作中体验、感悟伟大、高深的数学猜想结论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2、活动二:数字黑洞。 (1)任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 师:课件出示活动规则: 教师举例,如:选5、1、4 这三个数字。 541-145=396 963-369=594 954-459=495 学生依据以上规则进行探索活动。 师:无论选取的三个数字是多少,按所给的运算顺序算下去,都会得到954-459这个算式,因此计算结果都是495,人们把这种运算得出的数字495叫数字黑洞。 (2)任取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 师: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和要求: 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要求:学生任选四个不相同的数字。 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师:按照上面的要求,自己试试吧,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结果都得到“3996”这个数。 生1: 生2: 如:选3 1 5 8这四个数字。 如:选7 2 3 9这四个数字。 8531-1358=7173 9732-2377=5355 7731-1377=6354 5553-3555=1998 6543-3456=3087 9981-1899=8082 8730-3078=5652 8820-2088=6732 6552-2556=3996 7632-2367=5265 9963-3699=6264 6552-2556=3996 9963-3699=6264 设计意图: 在探索操作活动中,感受数隐含的内在规律,增强探索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巩固新知 1、教材63页“练一练”第2题。 设计意图: 1、在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使用计算器,体验规律探索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四)达标反馈 1、先计算,再根据规律填空。 854713=111111 854778=_ 8547_=333333 854726=_ 8547_=999999 8547_=444444 2、用计算器计算。 1089 11079 111069 1111059 11111049 111111039 1111111029 3、先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再按规律填空。 答案: 1、666666 39 222222 117 52 2、 1089=12 11079=123 111069=1234 1111059=12345 11111049=123456 111111039=1234567 1111111029=12345678 3、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谈收获,有利于知识的整理与梳理,有利于学生个体自我知识的建构。 (六)布置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根据上面的结果,不用计算器计算,直接写出结果。 2、用计算器计算。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 答案: 1、4 22 1222 11122222 1111222222 111112222222 11111122222222 2、81 9801 998001 99980001 999999998000000001n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熟悉了计算器的操作规程,并能熟练计算。同时也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研究需要耐心和恒心,如学生在计算得不到最终结果想要放弃时,我及时鼓励学生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干劲被调动起来,通过坚持,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品质,教给了学生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归纳推理,理解运算中的特殊规律的能力。 n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个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 181 1282 12383 123484 1234585 12345686 123456787 2、根据33366731001001填空,再用计算器检验。 3336676_ 3336679_ 33366712_ 33366718_ 33366724_ 33366727_ 3、用计算器计算。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 4、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999911= 999912= 99913= 999915= 999917= 答案: 1、9 98 987 9876 98765 987654 9876543 2、2002002 3003003 4004004 6006006 8008008 9009009 3、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11111111=123456787654321 4、 999911=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5=149985 999917=169983资料链接 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几种直观形式来提高感性的知识,这包括实物直观、言语直观等。 (一)实物直观就是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型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二)模象直观也叫教具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三)言语直观就是通过语言(书面或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形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二)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人脑重新回忆出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也是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象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视觉的,还有听觉、运动觉等形式。 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感知的映像,具有直观形象性特点。但和知觉相比,表象的形象较模糊、暗淡、片段、不稳定。 表象比感知觉复杂,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反映,它有一定的概括性,反映着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的形象特征。根据其概括程度不同,有具体表象和一般表象之分。具体表象是在个别事物多次出现在人的面前时,对其外部形象的概括。一般表象是对一类事物共有的一般形象的概括。 表象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其产生方式也是反射活动。它由一定的刺激引起,这个刺激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能是词语。人脑通过词语要对感知信息进行概括、调节、加工,进行双重编码(即词语与形象)、双重储存、双重提取,所以词语和事物能唤起某种表象。表象也会引起一定的效应动作。 在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系统特点:(1)具有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