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doc_第4页
高中数学学考复习知识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常用公式及结论一、集合与函数:集合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相等:若:,则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1个;非空子集有 1个;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 奇函数 f ( x ) = f ( x ) ,偶函数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1, x2D,且x1 x2 f ( x1 ) f ( x 2 ) f ( x1 ) f ( x2 ) 0 f ( x )是增函数 f ( x1 ) f ( x 2 ) f ( x1 ) f ( x2 ) 0 f ( x )是减函数二次函数y = ax2 +bx + c()的性质1、顶点坐标公式:, 对称轴:,最大(小)值: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 (2)顶点式;(3)两根式.指数与指数函数1、幂的运算法则:(1)a m a n = a m + n ,(2),(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b n(5) (6)a 0 = 1 ( a0)(7) (8)(9)2、指数函数y = a x (a 0且a1)的性质:(1)定义域:R ; 值域:( 0 , +) (2)图象过定点(0,1)Y0X1a 10YX10 a 1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对数与对数函数1.对数的运算法则:(1)a b = N b = log a N(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log a N = N(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 log a M - log a N(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10)推论 (,且,且, ).(11)log a N =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0且a1)的性质:(1)定义域:( 0 , +) ; 值域:R (2)图象过定点(1,0)X0Y10 a 12.图象平移:若将函数的图象右移、上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则对于时间的总产值,有.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把使的X叫的零点。即 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有,那么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就是零点。二、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 ( 90,x 1x 2)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存在) ;(2)点斜式 y y 0 = k ( x x 0 ) (k存在);(3)两点式 () ;4)截距式 ()(5)一般式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l1:y = k1 x + b1 l2:y = k 2 x + b2l1: A1 x + B1 y + C1 = 0l2: A2 x + B2 y + C2 = 0重合k1= k 2且b1= b2平行k1= k 2且b1 b2垂直k1 k 2 = 1A1 A2 + B1 B2 = 0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1 P2 |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6、圆的方程圆的方程圆心半径标准方程x 2+ y 2= r 2(0,0)r(x a ) 2 + ( y b ) 2 = r 2(a,b)r一般方程x 2 + y 2 +D x + E y + F = 07.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则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9.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三、立体几何: (一)、线线平行判定定理: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二)、线面平行判定定理1、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三)、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四)、线线垂直判定定理:若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2、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六)、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四、三角函数:1、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2+ cos 2= 1 tancot=1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sin2= 2sincos cos2=2cos2-1 = 1-2 sin2 3、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sin () = sincos土cossin cos () = coscos干sinsin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5、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xR及函数,xR(A,为常数,且A0,0)的周期;函数,(A,为常数,且A0,0)的周期.五、平面向量 : 1、向量的模计算公式:(1)向量法:| =;(2)坐标法:设=(x,y),则| =2、平行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设=(x1,y1),=(x2,y2),为实数向量法:() = 坐标法:() x1 y2 x2 y1 = 0 (y1 0 ,y 2 0)3、垂直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垂直。设=(x1,y1),=(x2,y2)向量法: = 0 坐标法: x1 x 2 + y1 y 2 = 04、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5、向量的加法(1)向量法: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连),平行四边形法则(起点相同连对角)(2)坐标法:设=(x1,y1),=(x2,y2),则+=(x1+ x2 ,y1+ y2)6、向量的减法(1)向量法:三角形法则(首首相接尾尾连,差向量的方向指向被减向量)(2)坐标法:设=(x1,y1),=(x2,y2),则-=(x1 - x2 ,y1- y2)7、两个向量的夹角计算公式:(1)向量法:cos = (2)坐标法:设=(x1,y1),=(x2,y2),则cos =8、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计算公式:(1)向量法:= | | cos (2)坐标法:设=(x1,y1),=(x2,y2),则= x1 x2 + y1 y2 (3) ab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六、解三角形:ABC的六个元素A, B, C, a , b, c满足下列关系:1、角的关系:A + B + C = ,特殊地,若ABC的三内角A, B, C成等差数列,则B = 60,A +C = 1202、诱导公式的应用:sin ( A + B ) = sinC , cos ( A + B ) = -cosC , 3、边的关系:a + b c , a b c(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边角关系:(1)正弦定理: (R为ABC外接圆半径) a : b : c = sinA : sinB : sinC 分体型a = 2R sinA , b = 2R sinB , c = 2R sinC , (2)余弦定理:a 2 = b 2 + c 2 2bccosA , b 2 = a 2 + c 2 2a ccosB , c 2 = a 2 + b 2 2 a bcosC , , 5、面积公式:S = a h = ab sinC = bc sinA = ac sinB七、不等式:(一)、均值定理及其变式:(1)a , b R , a 2 + b 2 2 a b(2)a , b R + , a + b 2 (3)a , b R + , a b 以上当且仅当 a = b时取“ = ”号。(二).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设; 八、数列 : (一)、等差数列 a n 1、通项公式:a n = a 1 + ( n 1 ) d ,推广:a n = a m + ( n m ) d ( m , nN )2、前n项和公式:S n = n a 1 +n ( n 1 ) d = 3、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若m + n = 2 p,则 a m + a n = 2 a p(等差中项)( m , nN ) 若m + n = p + q,则 a m + a n = a p + a q ( m , n , p , qN )(二)、等比数列 a n 1、通项公式:a n = a 1 q n 1 ,推广:a n = a m q n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