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pt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pt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pt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pt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 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陈国典,2,一、发展心理学的 三个基本理论问题,3,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有机论 对 机械论 Organism VS Mechanism 发展的连续性 对 阶段性 Continuity VS Discontinuity 天性 对 教养 Nature VS Nurture,4,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精神分析理论 有机论:心理结构之间的联系(如本我、自我、超我)决定人格 阶段性:强调性心理发展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通过儿童教养实践引导并控制儿童的本能冲动,5,自我,本我,超我,意识,潜意识,前意识,6,本我(i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自我(ego),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ion),三我协调,则健康; 发生冲突无法解决时,则导致心理疾病。,7,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焦虑(anxiety) 现实性焦虑(reality anxiety) 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 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心理自我防御(defense mechanisms),8,自我防御机制,能缓解冲突和痛苦,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 防御机制的心理机制是无意识的,不能被人意识到 歪曲了现实,以一种替代的方式避免了正面的冲突,9,自我防御机制主要形式,否认 退化 投射 想像 压抑 隔离,文饰 转移 反向 认同 补偿 升华,10,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 否定: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退化: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 幻想: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11,转移: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仿同作用: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短处。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12,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 摄入作用: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反向作用: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及冲动所采用的方法。 补偿作用:即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13,隔离作用: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升华作用:将人原有的行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这便是升华作用。 幽默作用: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14,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 机械论:发展是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的行为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 强调教养:条件反射和模式化的学习原理决定发展,15,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有机论:心理结构决定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儿童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知识 阶段性: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 强调二者:既强调儿童内在的探索世界的内部动力,也强调这种动力必须得到刺激丰富的环境的支持,16,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信息加工理论 有机论和机械论:积极的信息加工结构加上机械的、计算机式的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导致发展 连续性:随着年龄增长,知觉、注意、记忆解决问题技能的数量增加,导致发展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的成熟和学习机会的多少决定信息加工技能的获得,17,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习性学 有机论:婴儿天生就生物性地准备好接受社会符号,以积极地为生存而努力;在婴儿与养育者的依恋和其他适应行为基础上,心理结构随年龄而发展 连续性和阶段性:适应行为类型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强调短暂的敏感期的突然出现,它导致能力和行为的质变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强调具有生物基础的行为方式,但必须有适当的刺激环境来激发之,学习可以促进行为的适应性,18,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生态系统论 有机论:儿童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活动方式积极促进他们的发展 连续性和阶段性:未说明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儿童特征与别人的反应双向地互相影响,环境的层次影响着儿童养育经验,19,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有机论:儿童将社会对话内化,形成心理结构,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连续性:儿童与成熟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导致思维和行为的按部就班的变化 天性和教养:强调二者,成熟加上同有知识的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心理结构的发展和适应文化的技能,20,二、从静到动: 生态系统论,21,尤里布朗芬布伦纳 Urie Bronfenbrenner,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22,布朗芬布伦纳简介,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 1917.4.292005.9.25)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人所熟悉。高中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到康乃尔大学就读。于1938年在完成了心理学和音乐双学位。毕业后他专注于发展心理学,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于1942年在密歇根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获得学位仅仅24小时,他便被征召入伍,在美国空军团和策略服务局当心理学家,做各种相关工作。完成了军官训练后,他在美国军队医疗团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退伍军人事务局当过一阵的助理临床心理学家,之后到密歇根大学当心理学的助理教授。1948年接受了康乃尔大学的教职,直至去世时,仍是是康乃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的荣誉教授。,布朗芬布伦纳:生物生态学方法,23,理论内容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之中,这些环境彼此相互作用,并与个体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发展。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由此个体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个体与环境间的这些相互作用,提出了四种随着时间影响个体发展同时也被个体影响的系统。,24,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個體,小系統 工作場所,家庭,學校,居住區,同儕團體,教會,居住區,學校,家庭,中系統 工作場所,教會,同儕團體,運輸系統,工商業,大眾傳播,外系統 宗教階級制度,教育系統,政府機構,支配性的信仰與意識型態,大系統,紀年系統,時間向度,布朗芬布里納的生物生態學理論,microsystem,mesosystem,macrosystem,exo-system,chrono,system,26,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就是对人与人直接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科学研究。这里所说的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环境的特性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受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环境所处的大环境的制约。,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27,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勒温:B = f ( P E ) (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布朗芬布伦纳:D = f ( P E ) (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Dt = f (t-p) (PE) (t-p) (t指对发展结果进行观测的时间,t-p指时间段,它不仅出现在(PE)下面,而且出现在f下面,意思是说,导致发展的过程不是即刻完成的。,28,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 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 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 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29,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征,同时,它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其他人。,30,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中环境系统是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关系)。换言之,中环境系统是小环境系统的系统。,31,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外环境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环境当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小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而小环境则是包含发展中个体在内的(如对孩子来说,家庭与其父母单位的关系;对父母来说,学校与其邻居的关系)。,32,从静到动:生态系统论,大环境系统是指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小环境、中环境和外环境系统的特征之后,在其之上形成的一种模式,尤其要考虑推动发展的信念系统、资源、危险、生活方式、生活中的选择以及源于上述每一个系统中的社会交往模式等。大环境系统可以看作是某个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一个蓝图。,33,生物生态化模型的定义特征,定义性特征涉及四个主要成分和他们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个人特征、情景、时间,34,1、过程。模型的核心。过程建构了包含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最近过程。最近过程随时间而起作用,是引起人类发展主要机制。,35,最近过程的显著特征:,1)、要发展必须活动; 2)、要有效必须在相当有规律的基础上经历很长时间; 3)发展有效的最近过程必须是双向的 4)最近过程不限于与人的相互作用,它还涉及与物体和象征的相互作用。对后者,为了使交互式相互作用发生,在既时环境中的物体与象征必须能引起注意、探索、操纵、精心组织和想象的一种,36,5)强有力的调节因素影响最近过程在内容、动力、时间安排、方向、有效性方面发生变化。,37,2、个人特征,影响生命全程中最近过程的方向和动力的最影响力的因素。 个人特征包括三种类型: 1)倾向发展性生成倾向和发展性破坏倾向 2)个人资源 3)个人需要特征,38,3、情景,39,4、时间,1)微时间正在进行的最近过程情景中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 2)中时间指这些情景经过较长的时间间隔的周期性 3)宏时间在更广阔的社会中关注不段变化的预期和事件,40,案例,过程-人-环境模型的一个实例 关于低出生体重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41,研究者:Cicil Mary Drillien, 英国爱丁堡大学 被试:360名低出生体重儿(低于2000克) 方法:追踪研究 自变量:出生体重(人),儿童性别(人),儿童年龄(过程),母亲养育行为(环境),家庭社会阶层(环境),家庭收入(环境) 因变量:儿童对疾病的易感性,智力缺陷,多动症,过度依赖,怯懦,消极性,课堂表现,学习成绩,42,人 出生体重 性别,大环境 家庭社经地位 家庭收入,过程 年龄变化,小环境 母亲教养,发展结果 疾病易感性,智力发展迟滞,多动症,过度依赖,怯懦,消极,学习成绩,43,结论: 1 低出生体重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内因作用) 2 出生体重与学校能力表现呈正相关(内因作用) 3 母亲效能(母子关系,家庭管理,卫生习惯等)与儿童出生体重及身体发育情况呈正相关(小环境作用) 4 从6个月到7岁,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儿童智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有机体的“自愈”倾向)(内因和动态过程),44,5 母亲关爱对年长儿童比对年幼儿童影响更大(过程) 6 母亲行为质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大环境作用) 7 低出生体重与低社经地位相结合的负作用大于单个因素作用之和(协同论原理:两种力复合作用大于二者单独作用之和),45,三、行为遗传学,46,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对遗传重要性的认识是过去二十年行为科学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70年前,华生(1930)的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对遗传的萌芽状态的兴趣扼杀了。直到1970年代,人们一直认为环境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但此时出现了一个转折,人们开始转向一个更平衡的观点,认识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一样重要。这种转变是关于遗传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的数量增加的结果。这种转变的一个具体标志是,在1992年的年会上,美国心理学会把遗传确定为最能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Plomin & McClearn,1993a)。,47,Robert Plomin,John DeFries,48,Gerald E. McClearn,Michael Rutter,49,在18代的遗传过程中“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50,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 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51,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52,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53,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 的智力的关系(%),54,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55,轻度智力低下儿童,其兄弟姐妹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而重度智力低下儿童的兄弟姐妹,IQ分数却正常。这表明,轻度智力低下是家族性的而重度智力低下却不是。,56,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遗传学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发展中,遗传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在生命后期达到的影响力,差不多是遗传对身高影响力的两倍 。,57,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美国学生申请入大学的学能测验(SAT)成绩和考试成绩受遗传的影响,与认知能力测试结果(如智商IQ测验)受遗传的影响,其程度一样。人的智力测验成绩与能力之间的固有差距几乎全起源于遗传的影响。这个发现是采用多元遗传分析法证明的。,58,从宏观到微观:行为遗传学,遗传学研究也改变着我们对环境进行思索的方式。例如,我们过去认为,在相同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其心理特点相似。但是,大多数行为方面的问题和疾病,同胞之间的这种相似性都可用遗传来解释。虽然环境很重要,但是环境的影响在于,它使得在相同家庭中长大的同胞有差别,而不是相似。这给环境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促使人们去寻找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胞为何如此不同的环境原因。,59,遗传的两种方式,1 每个人的最大限度能力不同 2 每个在每种心理能力上表现和发挥的时间表不同,60,四、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提出者: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61,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一)、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最早是麦考比和马丁(Maccoby & Martin, 1983): (1)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显著影响; (2) 在同一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62,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证明,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三类: (1) 遗传因素,在个性特征中所占比重大约为4050; (2) 家庭因素,所占比重大约只占010。 (3) 其他非共有的环境因素。,63,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二)、群体社会观发展理论的核心假设 社会化是一种高度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这两套行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和强化途径均不同。,64,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 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 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 (1) 群体中的友好行为。 (2) 群体外的敌对行为。 (3) 群体间的对比行为。 (4) 群体内的同化行为。 (5) 群体内的异化行为。,65,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2. 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社会文化传递 社会文化传递不是由家庭完成的,社会文化不是由父母传递给子女,而是由儿童群体传递的。社会文化的传递不是个体对个体的传递,而是群体对群体(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传递和群体内部的传递(同伴群体向每一个群体成员传递)。,图1 从一代向下一代的文化传递的两种观点。下标数字相同的属于同一个家庭。A图表示儿童能从很多途径学习文化知识和行为,传递是从个体向个体进行的(Rowe, 1994)。B图表示传递是从群体向群体进行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图2 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其父母不属于当代父母群体成员的儿童从儿童群体中习得了本地的语言和风俗(下标数字相同的个体属于同一个家庭)。,图3 人格发展的三种观点。图中所有箭头,除标有“遗传”的两条线表示环境影响外,均表示因果联系。A:(1)传统的社会化途径(实线)模式;(2)行为遗传学途径的社会化模式(实线加虚线)。B:群体社会化理论模式。,69,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四)、从我国文化出发评价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故事1:假定你很想买一件衣服,父母没时间陪你去买,他们给了你一笔钱,并要求你买某一种式样和颜色的衣服。但父母要求的衣服式样和颜色跟同学们的看法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你将按照父母的建议去买,还是按照同学中流行的式样去买?为什么?,图1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1判断的3种水平的发展趋势图中一、接受父母影响,二、接受同伴影响,三、对父母和同伴意见的整合,71,从家庭到社会: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故事2:学生里经常流行一些与社会上不同的语言和词汇,这些“暗语”一般不符合语法规范,老师、家长都不说,也不懂,但同学们在一起时都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你在任何场合说这种话,你会不会完全听他们的话?为什么?,图2 各年龄被试对故事2判断的3种水平的发展趋势,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心理病理学,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o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74,讨论,设计构想: 家庭与儿童的发展影响模式,75,五、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心理病理学,发展心理病理学的概念:探索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各种类型的行为适应不良的根源、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的变化规律,据此对个体后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失调作出预测的应用性基础理论学科。,77,发展心理病理学与相邻学科关注的问题,学 科 关注的问题 临床儿童心理学 儿童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 和预后技术 儿童神经病学 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和预后的理论研究 变态儿童心理学 关于儿童精神障碍的类型、分类 和特点的理论研究 发展心理学 对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一般规律 的研究 发展心理病理学 儿童精神障碍的起因、发展过程, 随着心理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 其与正常行为类型的关系,78,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 适应 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 问题行为(行为失调,行为紊乱),79,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3 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1) 危险因素:可能会加重心理和行为失调的内外因素 内因:遗传 外因:环境和人为因素,80,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2) 保护因素 可能会减轻心理和行为失调的内外因素 内因:儿童的个性特征;包括性别,气质和情绪特征;对所处的逆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灵活性,适应变化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尊心,自信心; 外因:热情而充满感情的家庭环境;一个范围广泛的支持系统的存在,来自亲戚、同伴、朋友和社区的支持。,81,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保护因素和对压力的抵抗力 父母是最重要的保护因素,是“推动发展的安全保护伞”。 最成功的父母知道自己在对待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当前的脆弱性以及不利环境条件(诸如此类的潜在压力)的特征方面所起的保护作用。 父母必须造成一种保护因素和个别化培养之间的完美平衡,给孩子打“压力预防针”。,82,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儿童的自我调节(在许多方面的)必须取代成人的调节。 亲子关系或家庭失调是造成发展方面的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遗传和环境条件不同,危险因素可能因人而异,但在任何情况下,保护因素总是相同的。,83,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4 脆弱性和坚韧性 脆弱性 指一个人对消极结果的感受性或倾向性。 坚韧性 指面临严重的压力生活事件时成功地适应的特性。,84,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5 压力(应激)和应付(应对) 应激事件(或压力生活事件),指的是“在正常人中导致高度、持续紧张状态并妨碍正常反应型式的环境变化”。应激事件要求顺应和适应过程随之变化,这就是应付。 应激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失调。 典型的压力事件包括:环境和文化剥夺,家庭不和,父母离婚,性虐待,儿童虐待,贫穷,毁灭性的灾难,灾祸,战争以及其他类型的创伤。,85,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6 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儿童看待、解释和对付压力情境的能力随着发展而变化。在某些年龄阶段里,个体对某种形式的压力情境变得脆弱。例如,在出生之后的前几个月,婴儿不会对与最初的养育者的分离表现出痛苦,但一岁孩子就会这样。当儿童住院时,6个月到4岁间的孩子和那些略年幼或年长的孩子相比,表现出更大的痛苦。不同年龄儿童可能对失去亲人和离婚作出不同反应。一种重大的压力事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可能有长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