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晶晶.ppt_第1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晶晶.ppt_第2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晶晶.ppt_第3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晶晶.ppt_第4页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晶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高考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阅读,(1)所选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习俗等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考题中的例句贴近教材。,人物传记类文章行文的大体思路:,、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除、为)(开头部分) 、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 。(中间部分,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谪、罢、黜) 、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乞骸骨(封、卒、谥),(1)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3)官职;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4)品格;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4.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如: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晋书谢安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王涣列传,4、拜:授予官职 如: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 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 职、贬官。 如: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表调动官职的,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调动官职的:,升迁的:,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 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降职、罢免的:,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旧五代史甘荷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几种常见固定题型讲解:,(一)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判断; (三)翻译; (四)信息筛选:多为人物形象、性格分析。,(1)通读:文本+注释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及评价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3)跨“难”阅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阅读材料中的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感知方法:,(一)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分析: 对实词的考察。 根据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实词攻略秘籍五大法,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的选材都来自课外,但是其中的知识点都是来自课内,所以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比如: 2010年上海高考第17题:“终身不造其门”一句中“造”的含义,熟悉课文左忠毅公逸事 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中的“造”字,意为“到去、拜访”。 由此可以推知其含义。,2、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比如:2008年上海高考第17题“侃率之以乘城 ”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时的训练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根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激励大家“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推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3、对文(互文)解词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比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 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此两例: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4、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 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 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 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比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 和用法。 比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从”字,由 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 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 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 境出发,兼顾几种方法,文言文阅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分析: 对文言虚词的考察。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 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 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 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高考考纲 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 焉、也、以、因、于、与、则、之、所、者、然、乎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尤受高考命题人 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辅助答题技巧:,1.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比如,判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夫晋,何厌之有”、“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 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2.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 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比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 “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 原因的“因为”。,3、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比如: 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 “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 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用来的”, “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 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 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 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 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两者显然不同。,4、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请看例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A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 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 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D项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 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矣”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 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第二 句“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出自课文 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 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三)翻译文言句子 八大关注点,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 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 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 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 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 的心愿感到惊异。,1、词类活用,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 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 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2、特殊句式,例1: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 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 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例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 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 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 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 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3、一词多义,例: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 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 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4、成分省略,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 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 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例1: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 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 事)”,在翻译时省略 。,5、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 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 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 出现错误。,例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 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例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 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6、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 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 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 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例1: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 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 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例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 “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 比,谁更漂亮?,7、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 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 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 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 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8:修辞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 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 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 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 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 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 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 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 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 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例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 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 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 一息,生命垂危。,例2: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 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 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 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三)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 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 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 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 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 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 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 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 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 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 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 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四)人物形象、性格分析:,考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问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等信息。其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就是常见的一道选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弄清叙事的脉络: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或影响。 2、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 正面表现:正面叙述或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 侧面表现:作者评论 侧面叙写等。,3、注重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许多人物多是 朝廷官员,所以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与皇帝或上级的关系:忠于职守、忠君爱国、英勇无畏、 不畏强权、临危不惧、刚正不阿、 善于辞令、针砭时弊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秉公执法、公平公正 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爱护百姓、为民做主、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另外,如果是一般人,就会涉及到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和 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直率、执着、豪爽、机智聪颖、 嫉恶如仇、放任不羁、孝敬父母、 淡泊钱财、淡泊名利,三次审读,完成题目,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1、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xin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2、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 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 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弹劾河工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视南漕革除陋习,上奏疏通京口运河, 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川东道台,被称赞为四川第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3、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4、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 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漕运受阻,大学士英和倡导了 以海运代漕运。陶澍成功开通海运,5、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江苏常年遭受水患,陶澍兴修水利, 选择贤能的人主管事务;打算兴修 多个水利工程,在总督任上时, 与林则徐合力疏浚。,6、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7、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晚年仍致力于政治,但因病未能实施 死后被皇帝称其“实心任事,不必嫌怨”,作者对其评价及其广泛的人际关系,事件:(1)嘉庆七年:弹劾河工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视南漕革除陋习,上奏疏通京口运河,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川东道台。 (2)道光三年,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 (3)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 (4)编书以推崇好风尚; (5)道光五年,调江苏,成功开通海运;选择贤能之人治水;治理南漕水利。 (6)道光十九年逝世。 品格:“实心任事,不避嫌怨”。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二、审读题目,推断文意 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特别是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三、再读文章,完成答题,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中意,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依照整体阅读的原则,找出相关语句的信息提示,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填空答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C,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第二段第一句,第二段第三句,第七段第二句,第八段第一句,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A,助词,的,代词,沙洲阻水,名词,安身的地方,所字结构,、地方,介词,用,虚词比较: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 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动词,成为,连词,表修饰,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B. C. D.,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D,表现陶澍政治操守;,表现陶澍应对水灾 所采用的策略;,作者对其的评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第四段: 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第五段: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 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第二段,第二段,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解析】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