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概述_第1页
《家》的序和跋概述_第2页
《家》的序和跋概述_第3页
《家》的序和跋概述_第4页
《家》的序和跋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第三单元学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四篇课文中“课下注释”和课后“字词积累”中常用的生字、词语,要求不写错,发音准,懂其意。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2对本单元重要作家作品方面的知识要有所了解,特别是基本课文中的巴金、海涅,知道的要多一点,记住他们的国别、所处时代及其主要作品。3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准确领会序和跋的导读作用。注意了解序和跋所表述的侧重点。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仔细揣摩课文准确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效果。5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现代文,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6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7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8、能够在熟练阅读、准确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几篇序跋,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介绍创作动机,或述说阅读体验,或论述艺术创新的规律,或阐释科学和艺术的真谛。仔细阅读,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序跋的导读作用。具体分述如下:的序和跋一文介绍了作者巴金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其“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控诉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的“积愤”之情。重点加强对“思考与练习”中精要语段的理解。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一书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类的想象力,描述了一个无视社会现实、日夜梦想恢复骑士道的荒诞不经的骑士疯癫狂人;德国诗人海涅在读一文,表达了不同时期阅读这部书的不同感受,道出了许多精微至理。永远新生是当代国画家吴冠中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所作的序。文章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探讨了艺术要保持“永远新生”所遵循的一些原则。运用大量事例说明了中国艺术吸取世界艺术精华的必要性。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阅读科学与艺术一文,要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单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法,因本单元全部是文章的序和跋、读后感之类课文,所以建议采用下列学习方法。 1充分阅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手法扫清字、音、词等学习障碍,为下一步的深层学习打好基础,并注意整理好笔记。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2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时,要善于抓住标志性语句列阅读提纲,从而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善于发问,主动求解,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3、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尤其是的序和跋和读两篇课文,寻求最佳方法,求同辨异,落实单元自学重点和难点准确领会序和跋的导读作用,注意序和跋所表述的侧重点,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4、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仔细观察生活,查找各种资料,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在实践探索中学习语文。5、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运用。借鉴课文读的写作方法,就自己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小评论。9、 家的序和跋一、基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组词吐露(l) 说教(shu) 目睹(d)妥当(tu) 累赘(zhu) 2、多音字多音字是难点,为了方便掌握,可将一个字的多个读音编入一句有趣的话中来辨识、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说爪魔爪 zhu 说教 shu爪牙 zho 说服 shu累赘 li 累劳累 li积累 li3、辨形跋涉 跋山涉水序跋 跋文 跋语点拨 拨发 拨款 拨乱反正煞费苦心 凶神恶煞累赘 赘述 赘言 赘词熬粥 熬药 煎熬 熬夜4、关于序跋的体裁常识 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开头,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意在引导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后记,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洁有力,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5、解说标题“家的序和跋”包括序和跋两个部分。巴金在文中简要介绍了创作小说的动机,他说: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我明白青春是美丽的,我不愿意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牺牲品。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我控诉”。我写完了家和它的续篇春和秋,我才完全摆脱了过去黑暗时代的阴影。6、课前背诵原作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名师伴读序和跋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种文体样式,在前为序,列后为跋,对读者起导读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为的是来征服它”。这两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变化。“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这激流永远动荡”,“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文章反复强调从表述“激流”,用“动荡”、“发射”、“奔腾”等词语,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奔涌与激荡。与“激流”一样,“这唯一的海”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表明了作者是借小说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末段将两种道路观作比较,表明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课文完全解读 家的序和跋 巴金序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名师伴读“跋”其实就是一部书的后记。“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一个“逼”字,突出了作者对当时封建家庭及社会根源的强烈不满。这与本段末句“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相呼应。“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是指作品中鸣凤之死、梅之死、觉慧出走等悲剧性事情。“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家这部作品中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反映出一颗单纯的心灵,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年月跋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家就是在这种心情下面写成的。现在,在二十二年以后,在我所攻击的不合理的制度已经消灭了的今天,我重读这本小说,我还是激动得厉害。这可以说明:书里面我个人的爱憎实在太深了。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的缺点:不论在当时看,在今天看,缺点都是很多的。不过今天看起来缺点更多而且更明显罢了。它跟我的其它的作品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我写家的时候,我说过:“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事实上我本可以更明确地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我也有责任这样做。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我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 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我索性保留着它的本来的面目。然而我还是把它修改了一遍,不过我改的只是那些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同时我也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 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年月日重点难点剖析1、文题理解巴金在写家时才二十八岁,由于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1931年写的序也是“激流三部曲”的总序,1953年写的跋就是修改稿的后记。巴金在序和跋中都强调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2、层次结构梳理 一、通过比较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序 二、结合生活经历对“激流”的认识。三、点明创作意图,寻求新的道路。 一、回顾创作家的激动心情。跋 二、评价家的优点与不足。 三、希望读者喜欢这部书。3、语言特色揣摩(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在激流总序,具有同样意思的话反复说了三次,表明巴金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同情的怜悯。4、突出写法分析文中多处采用对比写法,突出表现作者心路的历程和感情的变化。比如: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四、典型例题分析一部书的序和跋,往往对读者具有导读作用或介绍创作动机,或述说阅读体验,或论述艺术创新的规律,或阐释科学和艺术的真谛。仔细阅读课文前一部分的序,谈谈其作用。解答: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控诉。“我还要征服生活”表明了青年时期的巴金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投身于五四运动潮流的决心。五、资料汇编巴金创作小说家的时代背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山明水秀、文物昌盛的四川成都,他的祖辈父辈数代做官,巴金在一个旧式官宦大家庭中成长起来。他的童年生活是温馨的,巴金从小就体验到一种宽容厚道的爱的精神,正是这种爱的教育使巴金能够较自由地走入到“下人”中去,切实地体会下层劳苦人民的艰辛和苦难,并在这些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们中吸取生活的哲理、精神的力量。在爱、平等、正直的人生理想和愿望中,巴金慢慢地长大,他不断地接触社会、思考生活,然而他处处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另一面:冷酷,悲惨,虚伪,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他“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看到的却是“下人”们悲惨无助的境况;他“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耳闻目睹的却走在封建礼教摧残中的青春生命的呻吟和亲人们相继在病痛中死去。大家庭中长辈们的虚伪堕落、卑鄙丑恶使他感到厌烦和憎恶,理想和现实的对照使他的爱和恨的界限渐渐分明起来,爱和恨的情感强烈地交织在一起,他要探索这不合理制度的根源,他要寻找摧毁这不平等社会的武器。 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它给亿万中国人民敲响了革命的警世洪钟,也在巴金这个爱幻想,渴望平等,憎恨不合理制度的少年的心地中投进了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巴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如饥似渴地寻找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书刊,热切急迫地接受着这些书刊中宣传倡导的新思想新主义,幼稚而又大胆地向培养而又窒息他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封建的伦理道德发出了挑战。拓展阅读三重门 序曹文轩萌芽杂志社举办的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都参加了。我对他参赛的作品,都给了最高的等级,并还写了一些赞扬的言辞。他的早熟、早慧,使我感到惊奇,甚至感到不可思议。三重门的责编袁敏知道我对这个奇怪的少年感兴趣,就让我来给这部长篇作序,我说:行。读罢三重门,愈发使我感到惊奇。倒不是因为他才十几岁就写出这么长的一部长篇来。以前,我也没少看到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写的长篇。但那些长篇,大多以天真、稚拙见长。它们让我感受到的是,它们的作者还是一个个单纯、幼稚的孩子。他们的作品,纯粹是一种童真的流露。尽管有时,他们也想扮演一下老成的形象,但字里行间仍然藏不住他们的童心与童趣。可以这么说: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在我的感觉上,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这番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的锐利上。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既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这个少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不再用少年所特有的清纯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了。他用了挑剔的目光,怀疑的目光,甚至是很不留情的目光。一些情景,一些关系,一些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人眼里也会一闪而过的,但却在他眼里显出一些破绽来,一些漏洞来,甚至是一些丑陋来。他太厉害了,他会因为这份厉害而失去人们的喜欢。然而,看来他已无法再回到童真状态了。由童真过渡到非童真,是可能的,甚至说是必然的。但,由非童真再退回到童真,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也许,一直到他在年龄上已成为成年人之前,人们都会对他抱有疑虑、甚至戒备之心。因为,通常来说,人们希望少年是简单的,幼稚的,是好糊弄的,是容易对付的。这番成熟,又表现在语言上。语言是分年龄层次的,什么样的年龄说什么样的话。然而少年韩寒却是一个例外,他不再以一般少年的语言来思考世界,来叙述世界。他已从童真话语中先一步脱出了。看到药丸,他居然这样说话:“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见到烈日暴晒后的肤色,他居然这样说话:“全身黑得发亮,晚上皮肤竟可反射月光,省去不少照明用的电费。”韩寒似乎喜欢历史,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因此还在语言上沾了一些古文的风气。在用语上,有一些文不文、白不白、文白杂揉的句子。有些用得十分自然,有些用得有点生硬而这份生硬又似乎是故意做出来的,往往更有一些味道。韩寒不只是一味地显示他的尖刻,还显示了他的智慧。三重门更多的是智慧。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看法,在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世界有了紧张之后,保持了一种弹性,并发现了解构的妙法,或者是发现了一条可以走出障碍的暗道。智慧在于思维不再是僵直的机械的,当路被堵死时,能换另一种思路,而思路一换,则柳暗花明,顿时发现了另一种价值,事情又有了另一种解释。他有七门功课成绩糟不可言,但他的表述是:七门红灯。而七门红灯的悲剧在他的脑海中一过,又被转换成了喜剧:“照亮我的前程。”生活中的他是如此面对“严峻的”、“严重的”事实的,而在三重门中,他则更是由着他的性子显示了他的潇洒。赏析曹文轩为韩寒同学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作的这篇序言,内容翔实,层次清晰。文章既交代了本人与小作者的认识过程,又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肯定了韩寒的早熟与幽默。本文既有作者对三重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语言的幽默感的充分肯定,又体现着长辈对青少年的关注关心。应该说,这是一篇分析透彻、评价中肯的序言。课后习题全解一、家“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文章多次提到了“激流”,比如“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这激流永远动荡”,“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用“动荡”、“发射”、“奔腾”等词语反复强调,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决心和投身于五四运动潮流的热情,感情奔涌激昂。二、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作者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封建家庭及社会根源的强烈不满。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表明了新时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借助创作家吐露出来。三、细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对作者创作体验的理解。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解答: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作者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因此他毅然离开旧家庭,借助文学创作来宣泄爱憎倾吐感情。10、 读堂吉诃德基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组词秾丽nng 憔悴qio cu 啜泣chu 长髯 rn 坐骑j 蹩脚bi 阴霾mi 稚嫩zh 攀附 f2、多音字说骑坐骑j 说教 shu骑马q 说服 shu3、辨形啜泣 秾丽 蹩脚辍学 浓重 憋闷点缀 侬家 老鳖拾掇4、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5、解说标题一看“读”就能断定该文属于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本文就是诗人海涅在反复阅读过唐吉珂德之后写的一篇感受。正文既概述了唐吉珂德原文有关的内容,也引出了读者自己的思想变化。6、课前背诵原作 李白墓唐 白居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注释】:荒垅:荒坟。穷泉:黄泉、九泉。李白墓:在安徽省当涂县采石江边。相传李白在采石江边,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赏析】名师伴读回忆童年读堂吉诃德似的情形。“明媚”,“秾丽”,“娇柔献媚”等词语,渲染了当时环境的优美,烘托出我读堂吉诃德的愉快心情。秾丽:花木繁盛,美艳。“可怜的英雄”,“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流辛酸的眼泪”,这些词语反映出小读者对堂吉诃德的同情。坐骑:骑的马或乘坐的其它动物。啜泣:哭泣时抽噎的样子。髯: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蹩脚: 跛,扭伤了脚腕子。由“可敬可佩”,“器重”与“爱慕”可以看出,小读者对堂吉诃德的态度由同情转向了赞美。阴霾:云层较厚,遮住阳光,亦指忧郁,不开朗。憔悴:衰弱,疲萎。“摔”,“躺”,“昏头昏脑”“有气无力”等词语,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堂吉诃德被打败的狼狈相。“心都要碎了”与前面“苦”相呼应,也说明了少年时代读堂吉诃德影响深刻的因素。“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珂德,印象每次不同。”哪些词语看出了青年歌德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变化?稚嫩:幼小。攀附:抓住东西向上爬。徘徊:来回地走。想一想,几十年之后,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仍然会“追踪”作者呢?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白居易二十八岁。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课文完全解读 读堂吉诃德 海涅 我童年知识已开、颇能认字以后,读的第一部书就是萨费特赖的密圭尔西万提斯所著曼却郡敏慧的绅士堂吉诃德的生平及事迹。一天清早,我从家里溜出来,急急上皇家花园去,可以从容自在地看堂吉诃德,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是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夜莺的颂歌唱得温存似的软和,醉心融骨似的热烈,最含羞的花苞就此开放,多情芳草和披着薄雾的阳光就吻得更忙,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在所谓“叹息小径”里,离瀑布不远,有一条长了苔衣的旧石凳,我坐下来,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这位可怜的英简述原文有关内容。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上帝创造天地,把讽刺搀在里面,大诗人在印刷成书的小天地里,也就学样;我还是个孩子,领会不到这种讽刺,看见这位好汉骑士,空有义侠心肠,只落得受了亏负,挨了棍子,便为他流辛酸的眼泪。我那时不大会看书,每个字都要高声念出来,所以花鸟林泉和我一起全听见了。这些淳朴无猜的天然品物,像小孩子一样,丝毫不知遭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听了那苦命骑士当灾受罪,就陪着我哭。一株衰老不材的橡树微微啜泣,那瀑布的白色长髯飘扬得越发厉害,仿佛在呵斥人世的险恶。看到那头狮子无心迎斗,转身以屁股相向,我们依然以为这位骑士的英雄气魄可敬可佩。愈是他身体又瘦又干,披挂破烂,坐骑蹩脚,愈见他的所作所为值得夸赞。我们瞧不起那些下流俗物,那种人花花绿绿,穿着绫罗,谈吐高雅,而且顶着公爵头衔却把一个才德胜过他们的人取笑。我天天在花园里看这本奇书,到秋天就看完了;我愈读下去,就愈加器重,愈加爱慕杜尔辛妮亚的骑士。有一场比武真惨,这位骑士很丢脸,输在人家手里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念到这段情事的那一天。 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来憔悴的晚花奄奄待尽,头也抬不起,花上压着沉甸甸的泪珠,夜莺儿早已不知下落,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我读到这位好汉骑士受了伤,摔昏头昏脑,躺在地上。他没去掉面盔,就向那占上风的对手说话,声音有气无力,仿佛是坟墓里出来的。他说:“杜尔辛妮亚真是天下第一美人,我却是世上最倒霉的骑士。尽管我本领不行,真是真非不可以颠倒。骑士大爷,你举枪刺吧!”我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 唉!那位光华耀眼的银月骑士,打败了天下最勇敢最义气的人的骑士,原来是个乔装改扮的剃头匠! 我在“游记”第四部里写了上面一段,描摹多年以前读堂吉诃德的印象。如今又过了八年了。天呀!时光真是飘忽!我在屠赛尔道夫地方皇家花园的叹息小径里把这部书看完,还仿佛是昨天的事呢。这位伟大骑士的所作所受,依然叫我震惊倾倒。是不是好多年来,我的心始终没有变呢?还是绕了个巧妙的圈子,又回到童年的情思呢?后面这一说也许道着了,因为我记得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珂德,印象每次不同。我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伸出稚嫩的手去采生命的玫瑰花,爬上峰巅去攀附太阳,夜里做的梦全是老鹰和清白无瑕的少女,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看见这部书就不耐烦似的把它搁在一边。后来我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我说,这家伙是个傻瓜。可是,说也奇怪,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重点难点剖析1、文题理解有批评家说,少年人读西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先生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这说明,同一作品,因为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很不同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不可。诗人歌德在这篇读后感力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少年时对堂吉诃德的同情与敬仰,到青年时代变成了乏味与嘲笑,文末“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足以反映出堂吉诃德这部书对作者的影响之大。2、层次结构梳理 一、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详细回忆少年时代初读堂吉诃德的情景,流露出那时对堂吉诃德的敬慕与同情。 二、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长大后再读堂吉诃德的心情变化,表明这部书对作者的影响大。3、语言特色揣摩本文虽为读后感,但是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修饰词语使用得体,较好的烘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如: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来憔悴的晚花奄奄待尽,头也抬不起,花上压着沉甸甸的泪珠,夜莺儿早已不知下落,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尽管本文是中文翻译本,但语言仍富有个性色彩,口语化较浓。“唉!那位光华耀眼的银月骑士,打败了天下最勇敢最义气的人的骑士,原来是个乔装改扮的剃头匠!”这句话既有对勇敢骑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有对倒霉的骑士的含泪的戏谑。4、突出写法分析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本文结构上最鲜明的特色。回忆少年时代初次阅读堂吉诃德的情景部分,占了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二,之后八年多次阅读的态度变化,只作了二三百字的概括叙述。典型例题分析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画 蛋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成功例文教有方,学不怠读画蛋有感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当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罗基奥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后日功成。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作了作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声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佛罗基奥讲清了道理之后,他便刻苦地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这时我方感到,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是要失败。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现在,当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她是让我练基础,积累材料,一点点地提高呵!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结果。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与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能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五、资料汇编海涅(17971856),歌德之后德国著名民主诗人。海涅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歌集和4卷旅行记。歌集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内容多抒写诗人自己的经历、感受、憧憬,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批判封建复辟暴行和资产阶级市侩习气。旅居法国后,海涅的主要著作是其代表作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文艺论着论浪漫派。为支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写作了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六、拓展阅读人格最高的学位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赏析:作者叙写了有关季羡林的两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全文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既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格魅力”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肯定,有较强的感染力。七、课后习题全解一、这篇课文节选自德国诗人海涅为精印章堂吉诃德写的引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不同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分析:抓住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来写。答案:1、少年海涅非常喜爱堂吉诃德,读得入迷,对堂吉诃德的壮举给与了热情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同情与叹息。由“器重”、“爱慕”、“可敬可佩”和“可怜”、“辛酸”、“心里不忍”等词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作者“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珂德,印象每次不同。” 青年歌德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甚至嘲笑堂吉诃德是个傻瓜。可是,当作者碰到人生困难时,中能从堂吉诃德那里受到启发,得到力量。尽管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者更珍视少年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作者用这句话结束文章,委婉的点出了堂吉诃德给处在徘徊中的海涅以启示,也说明堂吉诃德对作者的人生之路影响之大。二、朗读并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分析: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初次读这部书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更好。答案:因为堂吉诃德是少年海涅读的第一部书,他读得非常投入,动了感情,产生了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他为英雄的壮举而高兴,也为“可怜的英雄”而“流辛酸的眼泪”,所以回忆起来情形还很清楚。三、下面两段文字写的都是作者读堂吉诃德时的感受,仔细读一读,并谈谈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读书体验。1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2、我还是个孩子,领会不到这种讽刺,看见这位好汉骑士,空有义侠心肠,只落得受了亏负,挨了棍子,便为他流辛酸的眼泪。 提示: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意图,本体没有固定答案。1、 永远新生基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组词筛选shi 向隅(而泣)y 展拓tu糟粕zo 猎奇 li 孤陋寡闻lu2、辨形向隅而泣 衰颓 遇见 哀悼 偶然 衷心3、关于议论文的论题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短语。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4、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比喻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缺陷的,所以,还是靠对实际材料进行论证。5、解说标题 课题“永远新生” 本来是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所作的序言,它以拟人化写法表明了作者对艺术作品发展、完善的不断追求。6、课前背诵原作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名师伴读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不识”,“被讥讽咒骂”,“排斥”“穷疯”等词语,写出了拥有艺术品的却遭到了厄运,中外大量的事例足以说明:世界上的艺术珍品大都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由“感情易传染”自然而然的引出审美观的变化。“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生动幽默的说明了异种引入的必要性。“深入宝山空手回,还自以为是地妄想将西方现代艺术一脚踢死,对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起了绊脚石的作用”。以嘲笑的口吻批评了自以为是盲目排外的观念。艺术大融合,时代发展的必然。末段以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否定了两种极端做法,表明了只有洋为中用,艺术才能永远新生。课文完全解读 永远新生吴冠中世界上的艺术珍品已是洋洋大观,但是曾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卞和之玉不识,杰作诞生之初被讥讽、咒骂的情况经常发生。莫奈被官方排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