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_第1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_第2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_第3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_第4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与金融讲义第一章 导论一、财政的概念1.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2.财政的内涵A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参与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由国家组织,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B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C财政分配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二、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1.公共产品是指没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根据萨缪尔森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2.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二)市场失灵1.公共产品;2.外部效应;3.不完全竞争;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与失衡。(三)基本结论1.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现代政府不仅仅是个消费单位,也是个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政府要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财政的职能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解决得令人满意的事项,如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3.财政效率体现为财政收入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支出的社会满意度(即提供公共品数量和质量是否令社会满意)。三、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调节全社会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方式是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前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条件下,由等价交换实现的;后者通常是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很难以某个具体指标来衡量。3.经济稳定,是指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方式包括调节财政预算和发挥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功能。第二章 财政收入概论一、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收入、专项收入等)。2.按经济成分(所有制)分类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外资企业收入、合资企业收入等。3.按经济部门分类来自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部门的收入。4.按价值构成分类(反杜林论):社会产品价值=C+V+M(1)财政收入来自C的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2)财政收入来自V的部分,包括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如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如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护照费等)和罚没收入等;居民购买的国库券。(3)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的部分。#(4) 物耗、折旧、工资变动都影响财政收入。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可以用绝对数表示,如财政收入总额,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职能范围、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价格等。第三章 税收一、税收的性质和特征1.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按照固定比例对社会产品进行强制的、无偿的分配。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二、税制要素1.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税种、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和减免、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构成。2.基本要素A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B课税对象,是征税的根据,即确定根据什么征税,是纳税的客体。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税源表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规定着征税的具体根据。C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是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中心环节。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定额税率。D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外附加征收的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为了实现某种限制政策或调节措施,对特定纳税人实行加成征税的措施。减税是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交全部税款,减免税是为了发挥税收的奖限作用或照顾某些纳税人的特殊情况而作出的规定。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E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纳税人的违章行为通常包括偷税、抗税、漏税、欠税等不同情况。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交或少交税款的违法行为。抗税是指纳税人对抗国家税法拒绝纳税的违法行为。漏税是指纳税人出于无意而未交或少交税款的违章行为。欠税即拖欠税款,是指纳税人不按规定期限交纳税款的违章行为。偷税和抗税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漏税和欠税属一般违章行为,不构成犯罪。三、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2.按税收计量标准分类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类。B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类。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A价内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如多数流转税。B价外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以外附加的,如增值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A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B间接税,凡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商品税。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A中央税,管辖权和使用权归属中央政府的税种。B地方税,管辖权和使用权归属地方政府的税种。C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收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按比例分成的税种。6.其他分类实物税、劳役税和货币税;国内税和涉外税。四、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1.1950年统一全国税制,开征农业税和14种工商税,又于1953年、1958年和1973年三次改革税制。2.19791994年税制改革。3.1994年税制改革。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五、流转课税1.流转税(商品税),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前者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交易额,后者指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额。2.流转税特点:(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2)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3)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3.增值税,以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所谓增值额,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商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之后的余额,即V+M部分。增值税的优点: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均的问题;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有利于商品的出口退税,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不准许做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据以课税;收入型增值税,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消费型增值税,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允许从当期增值额中一次全部扣除。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加法,指将构成增值额的诸要素(如工资、利润、利息和其他增值项目)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减法(或扣额法),指从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中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等)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据以计税;扣税法,指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的应纳税额。我国的增值税条例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征税范围包括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商品及加工、修理修配。纳税人是所有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 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主要针对出口货物)。现行增值税实行价外计算办法,即计税价为不含税价。计算公式:不含税价格=含税价格(1+税率)。假定原含税价为100元,则不含税价格=100(1+17%=85.5元。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实行根据发票注明税金进行税款抵扣制度,计算公式是: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税率。进项税额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负担的增值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抵扣的进项税额,限于下列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A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B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C购进免税农产品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按10%的扣除率计算;D购销过程中发生运输费的,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7%。小规模纳税人(其标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应纳税额=销售额3%,不得抵扣进项税。我国现行增值税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资本性固定资产的价款不能在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时扣除。一般增值税纳税人要进行专门的资格认定和税务登记,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个税种。目的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征税范围:A过度消费会对人身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危害的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等;B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如化妆品、贵重首饰、珠宝玉石等;C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等;D不可再生和替代的稀缺资源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等;E税基宽广、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消费品,如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属于上述征税范围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纳税环节在生产环节,实行一次课征制。税目和税率。消费税采取列举税目方式,设置11个税目,税率有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从价定率指根据商品销售价格和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征税,公式为: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从量定额指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和税法规定的单位定额计算征税,公式为: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即以含有消费税税金而不含增值税税金的消费品价格为计税依据。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其特点是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税负低,计算征收简便。征税范围: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和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这两种经营行为,具体包括9个征税项目,即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等。纳税人,凡在我国境内提供上述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营业税实行比例税率,共设三档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税率为5%;娱乐业多属于高消费范围,因此规定了5-20%的幅度税率,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情况在幅度内确定适用税率。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关税,是根据对进出本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个税种,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两类。关税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对外经济往来的一个重要工具。课税对象,是进出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分为两类:货物指我国的进出口机构向外国出售和从外国购进的贸易性水平;物品属于非贸易性商品,包括入境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个人邮递物品,各种运输工具上的服务人员携带进口的自用物品和馈赠物品,以及其他方式进入国境的个人物品。纳税人,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厂商;各种非贸易物品的持有人、所有人或收件人。税率,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六、所得课税1.所得税(收益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大类。所得额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总额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包括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2.所得税的特点:税负不易转嫁(直接税);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3.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课税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纳税人,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国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税率,采用统一的比例税率33%。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额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在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准予扣除的项目,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4.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人,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即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各项个人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及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税率。A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500元的5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10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1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205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256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307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8超过80000元至元的部分409超过元的部分45(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二千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B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5000元的52超过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103超过10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204超过3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305超过50000元的部分35(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C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D劳务报酬所得,税率为20%。E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税率为20%。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A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B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C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D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E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F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G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七、其他课税(略)1.资源税(土地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等)。2.财产税(房产税等)3.行为税(屠宰税等)第四章 国际税收一、国际税收的含义1.国际税收,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差异或相互冲突而引发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2.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3.国际避税,指纳税人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各国涉外税收法规中的漏洞,在从事跨国经营活动中,利用种种合法手段,逃避或减小有关国家纳税义务的行为。4.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5.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1)联系: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独立存在;国家税收中有关本国跨国经营的纳税人和外国纳税人的征收制度则又要遵循国际税收的准则和规范。(2)区别:国家税收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托的强制课征形式,国际税收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不是凭借某种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课征;国家税收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而国际税收则反映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协调关系;国家税收按课税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税种,国际税收由于不是具体的课征形式,所以只涉及一些税种,而没有独立的税种。二、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涉及到所得税、财产税和国内商品税)。1.税收管辖权,指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1)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A属地原则,一国有权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取得这笔所得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B属人原则,一国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他们的所得来源于本国还是外国。(2)三种税收管辖权A地域管辖权(来源地管辖权),即一国要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所得行使征税权。B居民管辖权,即一国要对本国税法中规定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所得行使征税权。C公民管辖权,即一国要对拥有本国国籍的公民的所得行使征税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都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3)判定居民身份和所得来源地的标准A判定自然人居民身份,同时采用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所谓住所,在法律上一般是指一个人固定或永久性居住地,我国税法以户籍、家庭和经济利益关系作为住所的验定标准。居住时间标准指以纳税人在本国居住时间是否达到规定的天数为依据来判定其居民身份,我国税法规定的居住时间标准为一年。B法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主要有公司注册地标准、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和总机构所在地标准。大多数国家都同时采用公司注册地标准和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我国判定法人企业居民身份采用的是公司注册地标准和总机构标准,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即只有依据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同时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才是中国的居民企业。C所得来源地的判定标准经营所得来源地,有的国家以常设机构为标准,有的国家以交易地点为标准。所谓常设机构,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其范围包括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工厂,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建筑、安装、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和提供劳务的场所以及营业代理人。我国目前采用常设机构标准判定经营所得来源地。劳务所得来源地,有的关键采用劳务提供地标准,有的国家采用劳务所得支付地标准。我国采用劳务提供地标准。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消极投资所得,有的国家以股权、债权、特许权所有人的居住地为标准判定来源地,有的国家以股本金、贷款、特许权的使用地为标准判定来源地。我国采用后一种标准。2.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因:不同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同时叠加在同一所得之上引起的。(1)不同税收管辖权的重叠: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重叠,公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重叠,公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2)同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重叠。3.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1)有关国家通过缔结国际税收协定,约束各自的税收管辖权,以避免两国因制定居民身份或所得来源地的标准相互冲突而对同一纳税人或同一笔所得同时行使居民管辖权或同时行使地域管辖权。(2)当一个国家的居民管辖权与另一个国家的地域管辖权相互重叠时,实行居民管辖权的国家承认所得来源国的优先征税地位,并在行使本国征税权的过程中,采取以下四种方法之一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A扣除法,即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将该所得负担的外国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国外所得中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B低税法,即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一国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的税率越低,越有利于缓解国际重复征税。C免税法,即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不予征税,而仅对其来源于国内的所得征税。D抵免法,即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用国外已纳税款冲抵在本国应交纳的税收,从而实际征收的税款为该居民应纳本国税款与已纳外国税款的差额。4.税收饶让,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交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交纳的税收。税收饶让是居住国对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本国居民采取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一般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三、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问题:利用转让定价在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营业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将公司集团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低税国关联企业纳税,从而达到国际避税的目的。1.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1)跨国关联企业,指分别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相互之间在经济利益和经营管理上具有很大相关性的一些企业。(2)转让定价。非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一般按市场竞争原则,经双方讨价还价确定。跨国关联企业之间交易通过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的转让定价来进行,内部交易价格可以根据跨国关联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来制定,并不一定要符合市场竞争原则。2.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正常交易定价原则,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应当按照非关联的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来进行。3.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1)市场标准,即以非关联的独立竞争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所应使用的价格。市场标准适用于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进行的有形财产销售、贷款发放、劳务提供、财产租赁等各种交易。使用市场标准进行转让定价调整的方法被称为可比非受控价格法。(2)比照市场标准,在无法得到关联企业间所转让产品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以转入企业将该产品再出售时的市场销售价格,减去这笔再出售应得的合理销售毛利后的余额(比照市场价格),作为关联企业之间转让该产品应使用的价格。这种方法被称为再销售价格法。比照市场标准只适用于跨国关联企业之间工业产品的销售转让。计算公式是:比照市场价格=转入企业市场销售价格(1-合理毛利率)。(3)组成市场标准,即用成本加上利润所计算出的组成市场价格作为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正常价格依据。组成市场标准一般在既无市场标准,又无比照市场标准情况下使用,主要适用于关联企业之间缺乏可比对象的工业产品的销售及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转让。这种方法被称为成本加利润法。(4)成本标准,即以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关联企业之间正常计价收费的依据。成本标准只适用于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非主要业务和一部分非商品业务,如贷款发放、劳务提供和财产租赁等。第五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国有资产分类,按是否参与经营活动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1)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不从事经营活动、不能实现增值的国有资产,只能有效、合理地加以使用。(3) 资源性国有资产,指大自然形成的、通过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国有资产,如国有土地、矿藏、森林、草场、水资源等。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产权的基本制度,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组织管理的形式等内容。(1)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征:政企不分,产权管理主体多元化;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部分。(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产权转让灵活、企业充满活力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A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B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C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政府层次、中介层次和企业层次。A政府层次: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由中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两个环节组成。B中介层次:指介于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中间层次,主要从事产权经营和管理活动,包括控股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公司、行业总公司等。C企业层次:指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企业法人实体。产权管理方式A对计划单列行业总公司、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派遣产权代表方式进行资产管理,并把这些公司作为产权管理的中介机构,对其投资、参股的企业进行产权管理。B对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实行委托管理制,即委托这些主管部门实行产权管理。C由部门归口管理的企业,可实行参与管理制,即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主,会同这些部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产权管理。D对行政文教等事业部门的非经营性资产实行委托管理责任制,制定委托办法,明确责、权、利关系。3.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1)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2003年国务院组建)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企业财务管理法规和制定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汇总和整理国有资产信息,建立企业财产统计报告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组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制定企业财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从总体上考核国有资产经营状况。在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纠纷。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能。(2)国务院有关经济部门和全国性总公司(3)监事会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1)国家预算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拨付。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支出;专项基金支出;企业补贴。(2)国有企业对国家预算的交纳。上缴利润;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专项收入。2.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企业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税后的数额。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及其他直接指出;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企业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的财务;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国家规定的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等不得计入成本和费用。(2)税后利润分配顺序:被没收财物损失,违反税法规定支付的滞纳金的罚款;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公益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向投资者分配利润。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统收统支,即企业实现的利润基本上全部上缴国家(扣除很小一部分奖励基金),同时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业全部或大部分上缴国家,企业发展生产需要的资金,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资金,再由财政拨款供应,1978年前。企业基金制度,企业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经济指标的前提下,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基金,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和奖金,1978年。利润留成制度,利润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实行分成,按一定标准核定企业利润留成基数,将企业留利同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相联系,使企业经济效益开始挂钩;企业从留利忠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国家逐步取消企业折旧基金上交,1979年。利改税制度,指把国有企业原来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国家征税,1983年。承包制,按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间的责权利关系,在承包合同范围内,使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4.现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利税分流的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两种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现公平税负、公平竞争。税收和上缴利润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2)利税分流改革规范企业所得税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和预算;国家采取多种形式收取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第六章 财政支出概述一、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1.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简易建筑费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交商业等部分事业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债务支出、城镇青年就业经费支出、对外援助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专款支出、总预备费等。2.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3.按最终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4.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二、财政支出的原则1.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长期里,收支平衡;短期里,可以有赤字,也可有盈余。2.优化支出结构,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各种比例,使之实现结构的最优组合,以促使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沿海与内地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之间的比例关系等。3.公平与效率兼顾。公平,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一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权力平等,二是达到分配结果的合理化。效率,实质指劳动生产率问题,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经济运行方式,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借以创造更高的劳动力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所谓效益,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关系。所谓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对生产性支出来说就是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取得盈利,即少投入多产出;对非生产性支出来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1.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计算效益的范围,包括直接的和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还包括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所费与所得。衡量效益的标准,追求生活效益最大化。效益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现,还包括对社会管理、国家安全保卫、科教文卫支出等表现出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形式表现。2.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可选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案例见P82页)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A成本与效益的定义。B成本与效益的计算。C时间价值。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建设投资总额 式中:NPV净现值 ;Co初始投资额 ;Ct t年现金流量 ;r贴现率 n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 如果将初始投资额看做第0年的现金流量,同时考虑到(1 + r)o = 1,则上式可以变换为: 分析步骤。A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确定若干备选支出项目,组织各方面专家为每个备选项目制定出若干备选支出方案。B用贴现率计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及其比率并排出优劣次序。C为每个备选项目,从其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实施方案。D根据已确定的财政支出总规模,从储备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项目组合。E对选定的项目组合作机会成本分析,最后将支出项目确定下来。最低费用选择法,指对每个备选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该方法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公共劳务收费法。所谓公共劳务是指政府为行使其职能而进行的各种工作,包括国防建设、行政工作、道路建设与维护、城市供水与排水工作、住宅供应与公园的建设维护等。公共劳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对公共劳务的定价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高价。第七章 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一、文教科学卫生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2.性质: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3.分类:按支出部门划分为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以及出版、文物、档案、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事业费支出。按支出用途划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定员定额管理,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A定员管理,定员依据包括事业单位的业务规模、国家规定的定员比例、机构等级。按机构类型定员:按照事业单位的类型差异,规模大小、工作任务繁简和业务量的多少规定的人员配置数量。按特定比例定员:按照特定的业务计算单位和规定的定员比例确定人员配置书。B定额管理,有收入定额和支出定额两大类。收入定额包括:补偿性收入定额,即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为补偿业务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而取得收入的定额;生产性收入定额,即文教单位提供实物产品而取得收入的定额;代办性收入定额,即指文教单位为其他单位或个人代办业务而取得收入的定额。支出定额,按支出用途分为人员经费定额和公用经费定额;按定额范围分为单项定额、综合定额和扩大综合定额。财务管理,三种预算管理形式:A全额预算管理,指将单位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即单位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全部由财政拨款。这种管理办法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的事业单位,如学校。B差额预算管理,指单位首先用自己的收入抵补支出,收不抵支的差额部分再纳入国家预算,由财政拨款弥补。这种管理办法适用于有经常性业务收入但仍收不抵支的视野单位,如医院。C自收自支管理,即事业单位要像企业一样实行经济核算,用自身收入抵补支出,自求收支平衡,并在保证事业发展前提下尽量向国家上交些收入。这种管理办法适用于有经常性收入,且数额较大,能够以收抵支的视野单位,如出版社。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实行计划管理、指标控制、专项审批、定额供应的办法。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公款在市场上购买供集体使用的消费品所形成的货币支付力,性质上属于社会消费基金。二、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1.定义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2.性质:二者都是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都属于社会消费性的非生产性支出。3.内容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及用于专项工程和其他的支出。三、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由政府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实施,二是受益人为公民中遇到生、老、病、残、失业等事故而亟需获得物质帮助者(即受益人的选择性)。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三项内容社会保险,是根据法律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单位、政府等多方筹资形成专门基金,用于劳动者在遭遇风险(工伤、死亡、疾病、年老、失业、生育等)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按劳动自然过程可分为:劳动期间的保险(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失去劳动机会期间的保险(如失业保险)、劳动期间完成后的保险(如养老保险)。其中主要项目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公民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资助的保障制度。其对象主要有:因疾病或伤残丧失劳动能力者、因天灾人祸陷入生活困境者、低于国家规定最低生活水准者、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者等。具体包括城乡困难户救济、农村五保户救济和灾民救济。两个特点:一是资金全部由政府从财政收入中筹集,受保人不需缴纳任何费用;二是受保人享受保障待遇需接受经济状况调查。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如社会福利院、军残优抚、复员军人补助等。3.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即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而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完全基金式,即一种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在完全基金制下,在对未来时期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投保人在职时,按此收费率将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基金;接受保障时,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兑现保障承诺。部分基金式,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在部分基金制情况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 与完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部分积累制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形式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但保险费率较现收现付制高,且在一个较长时间内(1020年)保持不变,因此,缴费收入高于当前的津贴,部分剩余作为基金进行积累,一般实行政府集中管理。拉美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初期多实行这种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逐步向现收现付制转变的情况。另一种形式是在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时采用的,即采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进行制度安排的两种养老金计划同时并存,养老保险缴费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用以支付当期养老金,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用于基金积累。在拉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计划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四、财政补贴1.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属于转移支出。2.财政补贴的内容:价格补贴(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日用工业品价格补贴、工矿产品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国内企业亏损补贴、外贸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3.财政补贴的作用有助于国家推进价格改革。有助于国家贯彻产业政策。有助于国家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促进社会安定。4.我国财政补贴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补贴范围过大,补贴项目过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财政补贴规模过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财政补贴支出效益不高,而且很不公平。5.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合理确定补贴范围,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加强财政补贴管理。财政补贴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合。第八章 国债一、什么是国债1.国债是一国政府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国债是国家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形式。2.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免税待遇)3.基本功能: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筹集建设资金,增加社会投资渠道。二、国债的历史发展1.历史过程:佛罗伦萨荷兰英国美国2.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国家财政需要,二是有平等对立的经济关系,三是有大量闲置货币资本,四是有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三、国债的管理1.国债种类:内债和外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国债和地方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它是以国债收款凭单的形式来作为债权证明,不可上市流通转让,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握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