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1页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2页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3页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4页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 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 1.2 本文研究思路.3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及其影响.6 2.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6 2.2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2 2.3 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22第三章 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及其证券化.26 3.1 不良资产的剥离.26 3.2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述.29 3.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思路.31第四章 基于判别分析的信贷资产分类方法 .39 4.1 贷款分类的原理与程序.39 4.2 信贷资产分类的定性分析及指标体系.42 4.3 贷款分类的判别分析基本原理.49 4.4 基于判别分析的贷款分类方法实证研究.57第五章 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与管理.64 5.1 概述.64 5.2 贷款质量评价.64 5.3 贷款质量与信贷管理综合评级及案例分析.67第一章 绪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中可谓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1997年发生并绵延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正处于开放和转轨过程中的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严峻课题。在我国,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它不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转制的沉重包袱,而且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障碍,更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难以保证按期收回的部分。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贷款分类方法基本上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帐四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它主要以期限管理为主,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市场变化对贷款质量的影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的贷款合称不良贷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其181个成员国中,从1998年以来,有73即133个国家遇到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以上。可以说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银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在我国,这一问题已是危如累卵。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Bis)1997年有关报告,对中国的银行1996年不良贷款估计为1.2万亿元左右(同年我国财政收入才0.7万亿元)。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我国银行一逾两呆三类加总至1997年底已达25,其中属于呆帐贷款的不足2,大部分是呆滞贷款。若加上呆滞贷款中的一部分,我国真正收不回来的贷款约有56。可以说,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问题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作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1998年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国有银行贷款占80,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约占64,政策性银行约占16)。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不良资产比重在20以上。即使按20计,不良资产也高达一万亿元。而同年年末全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呆帐准备金合计仅约为3200亿元。这规模庞大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48.1;1993年国有企业该两项数据分别上升到67.5和95.6,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几乎全靠贷款。1994年底,国有资产管理局对两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9,其中资产贷款的负债率为70。如果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挂帐,资产负债率达83,贷款的平均利息率为12。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在全部独立核算的87905家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9668个,亏损面达33.75。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亏损的范围就更大了,这对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更大的压力。1.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营和使用货币资金主体的内部因素,又有使货币资金沉淀、死滞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1、国有企业实际注册资本严重不足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需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部委托建设银行进行拨款。流动资金中的定额流动资金部分也由财政部核定定额,直接拨款;因季节性和其他原因属于临时性需要的流动资金即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1980年我国开始将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的拨款改为贷款,1983年7月起,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开始由银行单独供应和统一管理。然而,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提取折旧费大部分上缴财政,以致企业留利水平极低,自我积累甚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只能靠不断扩大银行借款规模来进行。“拨改贷”,贷呆滞,甚至部分企业虚盈实亏,难以还贷。2、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国有企业没有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财务约束软化,致使企业负盈不负亏,出现一系列短期行为和盲动效应。在资金需求上,没有建立资金需求和运用机制,过分依赖银行,筹资渠道狭窄,扩张欲望强烈,只考虑借款,不考虑还贷能力。盲目举债新上项目,效益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弱。3、受行政干预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过多各级政府为了实现各自的政绩目标,多方支配银行贷款。“首长点菜,银行掏钱”,“安定团结”贷款比比皆是。这使银行信贷资金雪上加霜。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大专业银行的长期垄断,使这些银行的“大锅饭”问题十分突出,其基层银行经营成果及资产质量与职工利益的关联度极低,责权不明晰,信贷投向趋向行政意图,注重局部利益,信贷原则失去作用,致使信贷管理中信贷规模扩张动机强化,一味地尾随企业、政府向上要规模、要资金。信贷扩张诱发了企业的负债扩张,更使企业淡化了还贷观念。5、银行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从国有企业改革启动以来,政府财政对不良贷款问题的负担越来越轻。而许多企业出于认识上的误区和体制上的漏洞,正在竭力逃避已有的债务。如“兼并不兼债”,“出售不还债”,“租赁承包不计债”,“破产逃废债”,“更名不认债”,“分立不分债”,“合资不合债”。凡此种种,均对银行现有不良贷款的偿还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可见,不良贷款的产生和积累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于单一主体,而后果的直接承担者却是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尽管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有银行的充分信任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银行倒闭的坚定信念。因而,严重的银企债务尚未形成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的冲击,形成金融和经济危机。这就为我们解决银企债务问题提供了相当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1.2 本文研究思路 金融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经济结构中潜在的风险与矛盾的激化。尤其是银行业积累的巨额不良债权成为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回眸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近年来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呈现出增速快、存量大的趋势。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条解决国有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途径,这是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现状、对金融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问题。本文共分五章,以下是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以及不良资产的生成原因等问题。第二章首先对我国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不良贷款的剧增主要是由于各年份新增不良贷款过高所致,不良贷款增量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不良贷款存量化解的影响。然而,在基层行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注重体现在报表上的不良贷款存量化解,对隐蔽性强的不良贷款增量防范规避工作却认识不足,落实不力,甚至全盘归咎于国有企业的历史陈账,从而掩饰新增不良贷款逐年递升的客观现实。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量和存量的关系进行了认定。然后论述了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由于银行信用业务的特殊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并不一定立即在公众信任度上反映出来,但并不表明没有金融风险。避免这一困境的根本出路不在于央行应该更加重视金融稳定还是更加重视价格稳定,而在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从提高银行资产经营管理质量本身来提高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增强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这迫切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银行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彻底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存量不良资产的化解和增量不良资产的防范。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从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入手。第三章主要研究存量化解的问题。存量不良资产的剥离是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步骤。不良资产不同于正常资产,它有一定的损失概率,因此在剥离之前要考虑不良资产价值估算,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负担及弥补方式等问题。中国目前成立了存量不良资产专业处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存量化解包括债转股、核销、债务催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本章着重论述了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概念、操作思路及政策建议。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主要从增量防范角度展开论述。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显然不是致命性的。这一点可以从绝大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尚能正常运转就看得出来。但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继续恶化,新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金融风险持续上升,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对策,防范新不良贷款的大量产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重要内部防线,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贷款质量的跟踪监测,做好信贷资产分类工作。贷款分类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本章首先论述了贷款分类的原理与程序,然后从定性角度探讨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尚没有定量化的贷款分类方法。本文将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判别分析法应用于贷款的五级分类中,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贷款类不仅要确定银行贷款的真实价值,而且要通过分类,发现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信贷管理,促使银行培养良好的信贷文化,建立能够识别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及抵补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这是贷款分类的目的,也是监管当局现场稽核要对银行贷款质量与管理及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因。第五章主要论述了贷款质量的评价与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本文参考美国监管当局的评级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评级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下图是本文的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况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方案研究存量不良资产解决方案不良资产的剥离及其 证券化增量不良资产的防范信贷资产的分类方法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与管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公众的博弈分析 图1.3 本文的基本结构框架图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及其影响2.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为了有助于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之目的,我们有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历史、现状及其原因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出初步判断。2.1.1 国有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几个阶段划分1、 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83年以前)这个时期由国家统一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企业生产计划,企业按生产和原材料供应计划组织产品生产,银行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供应资金。银行独家经营,没有市场竞争,贷款无自主权,也无需对贷款使用效果负责。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84年1994年)包括:1983年底国务院决定人民银行统管流动资金,企业资金由财政、银行共同供应转为主要由银行负责;1984年,几大专业银行分设完毕,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该时期的专业银行从“以产定贷”逐渐转变为“以销定贷”,有一定的贷款自主权,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投资、生产和销售计划仍是贷款的重要依据,银行仍被动发放贷款。虽开始设置资产质量测算指标,但对分支行贷款营运效果考核力度不大。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1995年以后)包括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及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条例颁布实施,确立了中央银行地位和国有商业银行定位;实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分离;投融资体制等改革陆续出台。开始形成以信贷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益等经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推出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试行办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加速向国际金融惯例转轨。以上三个阶段的粗略划分,体现了国有银行管理方式日趋严格,按理信贷资产质量也应越来越好。然而,当前的资产质量不但没有趋好,反而更差。下面以几组调查数据对银行资产质量低劣问题进行一番剖析。2.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特地选取了信贷历史包袱较轻、资产质量全国排名较好的某省几家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调查对象,该省系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金融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仍不理想。据统计(参见表2.1),1998年比1996年,该省几家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增长50,不良资产余额却增长89,其中,呆滞和呆帐贷款余额增长94.7;如果加上已核销的呆帐贷款1.95亿元的因素,则“二呆”贷款(包括呆帐核销)余额增幅为133.11,三项贷款(包括呆帐核销)余额增幅为104.4。这组数据表明整个贷款质量逐年下降。表2.1 某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表 单位:人民币亿元 年份项目1998年1997年1996年各项借款余额100.0127.74150.0不良资产余额12.6517.7523.92其中逾期贷款7.5910.7114.04呆滞贷款4.295.888.55呆帐贷款0.781.151.32核销贷款0.000.711.24 那么,我国的信贷资产质量整体状况如何?为了对此有更深入、全面认识,我们调查了某家全国性银行90年代以来的人民币不良资产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1)显示:(1)该银行不良资产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存量不良资产率1992年末为10以上,到1998年末上升到20以上;从1992年到1998年,增量累计不良资产率超过30,其中有些年份更高,如1994年、1998年,增量不良资产占比均高出7年平均的10个百分点以上。 图2.1某商业银行贷款及不良资产变化图款总额 (2)历年的不良资产增幅均高于各项贷款总量的增幅。不良资产存量年均增长27,大约每3年翻一番;而各项贷款总量年均增长15.7,大约每5年才翻一番。(3)1998年的不良资产增量接近或超过1993、1994、1995年当年的各项贷款增量。这意味着,1998年新增不良资产已将1993年、1994年、1995年当年新投入贷款几乎蚕食殆尽(4)从该行的历年贷款存量(见表2.2)看,1995年的不良资产余额已超过1985年的各项贷款。这表明,从数量上讲,在计划经济时期投放的贷款存量,到市场金融体系接近形成的1995年,已全部蜕变为不良资产。 表2.2 某商业银行历年贷款情况表 单位:人民币亿元 年份项目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各项贷款24.9030.9137.1747.5054.9262.3572.1686.21100.00新增贷款6.016.2610.337.427.439.8114.0513.79 (5)如果不良资产增势不减,根据1992年至1998年各项贷款和不良资产增长趋势推测:2000年,不良资产存量达到1992年的各项贷款存量;并在大约6年内,不良资产增量将超过各项贷款增量,即2006年以后的贷款总量中,正常贷款将不仅占比继续下降,而且绝对量也开始缩减。以上分析建立于各项贷款及不良资产年末数基础上,实际上还存在一些银行报表时点未体现的不良资产,例如以呆帐核销、以资抵贷(而未真正化解)形式消化的不良资产。从某商业银行分行的资产质量情况(见表2.3)显示:(1)90年代以来,未在报表上体现的不良资产额逐年上升,其占实际不良资产总额的比重1998年高达12.77,即当年报表上体现的不良资产存量仅为实际存量的87.23;从1990年到1998年,累计不良资产增量也只体现实际增量的84.71。(2)存量实际不良资产率高于帐面不良资产率最高达到2.27个百分点,而增量不良资产率的差距达3.86个百分点。可见,不良资产对信贷资产的侵蚀远超出银行报表所体现。表2.3某商业银行分行资产质量情况表 单位:人民币亿元 年份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累计各项贷款存量100.0114.9138.5169.9194.9242.9299.9354.2407.3各项贷款增量14.9323.5831.4924.8548.0457.0254.2953.09307.28不良资产存量15.4717.9919.7630.7335.5437.6145.0967.7081.05贷款核销0.020.010.391.504.025.3211.27以资抵债0.020.020.280.440.851.501.663.886.54未体现不良资产占比(%)0.100.131.411.482.374.796.5510.4512.77当年实际不良资产额15.4918.0120.0531.1936.4039.5048.2575.6092.91不良资产增量2.521.7710.974.812.077.4922.6113.3565.58实际不良资产增量2.522.0311.145.213.108.7527.3517.3177.42 贷款实际运营中,在不良资产不断产生的同时,银行通过风险转移甚至借新还旧等手段,转化了部分不良资产。那么,不良资产的剧增究竟是因其产生过速还是由于转化乏力呢?我们抽取某商业银行若干有代表性的支行,对其信贷企业不良资产变动中的增加与减少两方面因素进行量化分解(见表2.4)。表2.4 某商业银行若干支行不良资产分析表 单位:万元 年份项目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累 计X支行:不良资产额739729319625031745230134367606净增额_-102469-695-758556113541706867其中:当年减少_-10-40-1371-1130-267-492-285-3595当年增加_025096763728231627445510462A支行:不良资产额5344284745577678501397803净增额-1064683123238971-3321023其中:当年减少-106-4-11-47-66-128-699-1061当年增加0509417030410993672084Y支行:不良资产额104809165150242458223043330065093153633净增额-131558899558-15391028117925270243501其中:当年减少-5338-2285-3677-7234-1653-6004-17145-43336当年增加4023817413235569511934239291984786837总计:不良资产额1175310322186962764225555361575576462042净增额-143184048946-21741107520031654051391其中:当年减少-5454-2329-5059-8411-1986-6624-18129-47992当年增加40231073314005623713061266552466999383表中数据显示: (1)这些支行大多数年份不良资产当年增加额高于当年减少额; (2)各支行当年增加累计额为当年减少累计额的2至3倍以上,显示不良资产增加因素对不良资产上升的巨大拉力; (3)一些年份当年不良资产新增量高于原有的不良资产存量,有的甚至是存量的几倍(如A支行1993年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即使采取有力的转化措施可以将截止该时点之前的不良资产存量全部化解,但其增加因素仍促使期末总量大幅度递增。2.1.3 对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增量和存量的认定 如前所述,近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量数倍翻番,所提取呆帐准备金用于处理庞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如杯水车薪,更远远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快速新增量。可见,近年不良资产的剧增主要是由于各年份新增不良资产过高所致,不良资产增量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不良资产存量化解的影响。然而,在基层行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注重体现在报表上的不良资产存量化解,对隐蔽性强的不良资产增量防范规避工作却认识不足,落实不力,甚至全盘归咎于国有企业的历史陈账,从而掩饰新增不良资产逐年递升的客观现实。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量和存量的关系进行认定。所谓不良资产增量,即指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当期增减因素相抵后的净增额;而不良资产存量则指已构成风险资产的期末余额。首先,在一定时期内,增量累积逐渐加大了存量负荷,当不良资产存量超负荷达到临界点,信贷资本循环严重受阻,“二重支付、二重回流”的运行规律和信用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形成错综复杂难于解开的“债务链”,以商业银行同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活动集中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矛盾激化,商业银行经营中潜在的信用风险爆发,可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当某一期间不良资产存量得到有效化解,也能相应抵消和遏制该期不良资产的净增量。其次,必须确定不良资产量的合理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用风险客观存在,银行利润和经营风险相辅相成。问题在于在风险与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可承受的量的区间,即不良资产增量与存量之间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该点,就可能产生质的变化。按国际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一般认定为不良资产率15,其中,逾期贷款率8、呆滞贷款率5、呆帐贷款率2。由于各国、各地、各行内外部经营条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同,因此,临界点量的区间也有一定差异。最后,必须充分理解增量规避重于存量化解。信贷资产存量风险化解的功效主要在于事后补救,而增量风险防范侧重于事前规避。事前规避如同筑堤、防洪、疏导,事后补救就象决堤、抗洪、抢险。对自然灾害如果疏于事前规避而不得不靠事后补救,那么,其所耗费的人财物力和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甚至难以弥补和挽回。同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增量风险的规避也应重于存量风险之化解,才能维护金融顺畅、高效之运行,避免金融危机引起社会激烈动荡、政局跌宕起伏。2.2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是现代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通常对这三性原则带来损害并导致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下降,进而增大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导致金融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为了避免这种金融风险的潜在性变为现实从而引发金融和经济的大波动,中央银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提高银行准备扩张率,然而,这却不可避免地带来或加剧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稳定币值目标带来损害。从而使宏观金融决策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之中。弄清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对于避免这种“两难困境”具有积极意义。2.2.1 基本模型1、分析前提本文分析所用宏观金融博弈模型是在以下假定条件之上建立的:(1)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关系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三方参与的宏观金融博弈均衡所决定的。(2)央行的决策目标是通过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最优选择来实现稳定价格和稳定金融的成本最小化。商业银行的决策目标是在保证银行资产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最优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公众的决策目标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其通货膨胀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中获取最大效用。(3)银行对顾客承诺的贷款期通常长于存款期。该假定依赖于银行的传统功能:它把短期负债转化为长期贷款资产。银行允许存款人在需要资金时可以随时提前支取其存款,但银行自己却不能随时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流动性的这种非对称性可能使银行抗击意外事件的能力下降,经营风险上升,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更加剧了这种非对称性。(4)博弈各方所获信息既是不完全的,也是非对称的。作为博弈一方的央行在其货币政策目标相对重点和真实货币需求预测方面相对于博弈的其他各方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5)本文所考察的将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发生重要影响的意外事件冲击随机产生。它将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供给和贷款需求。这些冲击分别以和表示。(6)决策时序为:在每一时期开始时,公众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签订名义工资、利率和价格合同,商业银行确定其贷款规模和利率。这些承诺是在影响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意外事件的冲击发生之前作出的。而存款规模和成本则是在该时期内冲击发生之后决定的。随后央行视通货膨胀预期为给定的,选择能够最优化自己目标函数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最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被决定。2、央行决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为了集中讨论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此假定央行的决策目标为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而暂时忽略其他的决策目标。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目标有时是相互矛盾的。通常认为稳定价格是货币政策更为基本的目标。但当经济潜伏着动荡和衰退危机时,金融的稳定就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关键。本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以后数次大的金融危机尽管没有那次的影响那样严重,但也给世界经济,特别是有关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冲击。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更加注重金融的稳定。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都是央行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比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威胁金融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潜在因素。而央行为了实现稳定金融的目标,可能被迫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影响其稳定价格目标的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央行的决策任务就是在满足其经济结构约束的条件下通过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选择以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成本最小化。由于央行不仅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考虑长远利益,故其目标函数为受决策影响的整个未来时期总成本的期望现值的最小化: (2.1)在此,和为银行系统资产流动性的正常水平和实际水平;为通货膨胀率;为基于零时期央行初始信息集的条件预期算子;为期折现系数。为央行对稳定金融目标的相对关心程度,其值越大表明央行对稳定金融目标越关心,反之表明央行对稳定价格越关心。假定它为具有以下特性的随机变量: (2.2)在此,是公众已知的的平均值,是的随机项。假定在阶段,公众不知道,但央行却知道或的当前值,因而,可以产生一个比公众更为准确的未来值的预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央行相对于公众具有暂时的信息优势。(2.1)式的第一项反映了银行系统资产流动性的实际水平偏离正常水平的成本;第二项反映了通货膨胀的成本。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是使银行系统保持一个正常的资产流动性水平。对这一正常流动性水平的任何较大的偏离都会严重危害金融系统的稳定。因而,它对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来说是一种成本。在我国目前国有银行尚未真正成为本来意义的银行,且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仍由央行决定,银行不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筹集急需资金,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不完全反映银行的抗击风险能力,且当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的时候,基本上只能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来解决。因而,以我国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实际水平与正常水平的偏离程度来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可能更加适合我国转轨时期金融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实际。银行资产流动性可以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水平与正常准备金水平的差额来衡量,准备金范围包括银行存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和以在央行和同业存款和库存现金形式存在的超额准备金。银行正常运行所需的准备金水平等于正常准备金率乘以存款总额,即: 。 央行的决策任务是通过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选择来最优地实现其目标。但它对货币供给并不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和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之间存在控制误差。如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为,则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为:。假定为与真实货币需求增长率正相关的正态变量,反映了经济增长、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和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影响,则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但是,当央行决定货币供给增长率时,并不知道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货币需求冲击的现实性。作为该宏观金融博弈的另外两方的决策目标可看作是央行决策目标最优化的约束条件。银行的决策目标是在保证银行资产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最优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简化,在此重点考察其流动性。银行资产流动性水平受其资产负债平衡关系的约束,即:。在此,为银行负债总额;为银行所有者权益;为银行贷款总额。为考察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将银行资产分为不良资产和非不良资产。在此重点考察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它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三大部分。设不良资产比重为,则:。式中:为非不良资产贷款。银行负债总额可以分为存款和其它负债,则:。式中:为其他负债比重。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包括自有资本和未分配利润。为简化,可将其视作期所有者权益和期非不良资产规模和存贷款利率差的函数:。因而,银行实际准备金为:。其中,。银行存款总额和非不良资产贷款总额可视作国民收入、实际利率和随机事件冲击的函数:。式中,和分别为银行存款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和分别为银行非不良资产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和分别为意外事件的冲击对银行存款和贷款规模的影响系数。和模拟了意外事件的冲击导致银行存款供给的突然下降和贷款需求的突然增加的影响。实际利率水平为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由事前均衡决定,即由期望的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预期,因而实际利率由实际利率的期望值、通胀预期值和实际值共同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满足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约束:。式中:为潜在经济增长率;为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公众在非集中化市场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概括性描述。它是央行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之一。3、 公众理性预期、央行决策规则与博弈均衡在宏观金融博弈中,公众的最优战略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以便据以调整自己的各种经济行为,从中获取最大效用。银行也需形成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银行可能比公众更具信息优势。但为简化,假定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期与公众相同,在纳什均衡中,给定公众预期形成过程,央行所使用的决策规则,应与公众形成预期时所推测央行将使用的决策规则相同。因此,公众预期形成过程与央行的决策规则是同时决定的。在此采用待估参数法联立求解。首先假定公众相信央行的决策规则为以下线型函数: ,对所有 (2.3)可以证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为: (2.4a) (2.4b) (2.4c)这一预期方程的直观结论为:公众知道,该时期的计划货币扩张由(2.3)式决定,为预测,公众必须基于信息集预测(2.3)式右边的每一项。了解经济运行状况和央行决策目标的系统参数,他们可将(2.4a)第一项的作其预测值使用。最后两项代表和的预测值。其中第一项表明在的基础上是部分可预测的。第二项代表与期央行政策目标变化相关的部分的预测值和与央行过去的货币需求预测相关的的预测值。公众并不能直接观察和,但可观察。为求解央行的决策规则,将银行流动性约束、银行存款和贷款决定方程、反映公众效用极大化行为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约束、反映通货膨胀与计划货币扩张率关系和反映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有关各式代入(2.1)式整理得: (2.5) (2.5a) (2.5b) 该问题内部最优化所需的随机欧拉方程为: (2.6) 在期央行和公众信息集都不包括期货币控制误差的信息,故上式中可以省略。考虑央行在期可获信息基础上对真实货币需求冲击的预测和对的条件预期值,央行的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为: (2.7)可见,央行决策规则具有(2.3)式假定的形式,且:(2.8)实际货币扩张率为: (2.9)实际通胀率为: (2.10)博弈均衡是博弈双方的最优战略组合。(2.7)式的央行决策规则是在考虑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公众效用最大化函数约束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联立求解得出的,因而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成本最小化目标与银行和公众为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目标进行互相制约和互相影响的一系列优化决策的结果,是该宏观金融博弈的均衡结果。该结果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通过(2.10)式反映的通货膨胀分布来评价。在正态方差组合下,通货膨胀分布也是正态的,因而可用通货膨胀的非条件均值和方差来刻划。它们分别为:均值: (2.11) 方差:(2.12)非条件均值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由于且,因而,在我国现有经济结构制约下,央行为了实现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的目标,相机选择货币政策具有通货膨胀倾向且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大于零。2.2.2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 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使银行不能获得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造成本金的损失,使银行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降低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而且不良资产的增加本身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其抗击意外事件的能力,使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在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金融系统出现较大的潜在危机时,中央银行为了实现金融系统的稳定,预防和避免大的金融动荡,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增加银行准备和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增强银行系统的资产流动性。但基础货币扩张率的提高必然引致通货膨胀的上升。 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可用其实际准备金水平与正常准备金水平的方差来衡量,即: (2.13)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可通过求上式对不良资产比重的偏导数来分析。,可见,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与其面临的金融风险程度正相关。不良资产比重越大,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因为不良资产比重上升,不仅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也减少其利息收入,并增加其资产损失,这必然削弱银行抗击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从而使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增大。银行不良资产不仅对金融风险而且对通货膨胀也有重要影响。据(2.10)式:,。可见,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与平均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波动程度正相关。不良资产比重越大,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幅度越大。不良资产比重越大,银行资产流动性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越弱,发生金融波动的概率越大。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央行通常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银行二级准备(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库券)向一级准备(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款)的转换来提高其资产流动性的。在我国,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央行及银行资产中有价证券所占比重甚低,尚不能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而主要通过央行的再贷款来解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但不管央行通过何种途径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当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大幅上升,使其面临流动性的困境时,如果央行不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就会增大;如果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又会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这将使央行陷入一种“两难”处境。由于大的金融波动对经济的危害可能比通货膨胀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对维持金融稳定负责通常被视作央行“份内”的事,而稳定价格的责任通常由央行和其他决策机构共同分担的事实,使央行在金融系统面临风险时更加偏向于稳定金融的目标。因而,由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流动性困境必然增大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和加剧通货膨胀。2、正确认识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些人认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当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以后,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增加税收和增加财政拨款弥补银行不良资产损失;(2)出售部分国有资产的收入来弥补;(3)将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转为银行的股权等方法来解决,而不必通过增加货币发行,实行通货膨胀来解决。既然通货膨胀不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唯一办法和必然选择,二者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另外,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尽管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通货膨胀率却不断下降,这也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以上观点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不尽然。其一,在此我们且不说这些办法是否为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可行办法,即使它们是可行的,也只能说明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没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解决它。本文所讨论的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则是要说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严重性,即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的上升将增加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并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作为代价的。如果该问题不解决或不及时解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地超过解决它的成本,我们花成本去解决它才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其二,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正相关并不等于它们完全等比例的变化。由于银行经营信用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上升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增加并不一定立即表现为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相关性。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银行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的直接严重危害是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使银行经营风险急剧上升。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不仅源于不良资产增加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的资产和利息损失,而更重要的是源于银行经营信用业务的特殊性:高负债经营。以公众的高度信任为基础。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业务,是一种负债率相当高的负债经营业务。如1998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为96.62,其他商业银行负债率为93.57%(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主要风险资产(贷款)的比重为4.52%,其他商业银行为10.5%。这种高负债的信用业务是建立在高度的公众信任之上的,当公众信任度突然下降到维持其正常经营的最低信任水平以下,即出现信任危机时,就会出现经营危机。对于存款银行来说,当公众信任度下降时首先遇到的最大冲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