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讨_第1页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讨_第2页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讨_第3页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讨_第4页
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体系,分析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论述了电工类专业职业的特征与职业范畴的变化,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并通过电工类专业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实例对其课程开发程序、模块结构分析、大纲建设等作以说明。最后结合某部A类课题“*学校学习网构建与应用”的建设和实习室建设指出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并提出课题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职业 模块式 课程体系 学习网2019整理的各行业企管,经济,房产,策划,方案等工作范文,希望你用得上,不足之处请指正目录摘要I一、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1(一)课题研究背景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1学科式课程体系22能力本位模式33.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模式44.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5(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四)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6二、电工类专业职业范畴及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7(一)专业教学背景7(二)电工类专业基本情况81.专业就业结构的变化92.专业教学管理背景12(三)专业建设思路121.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142.课程模式选择163.课程建设与开发174.模块式课程的教学组织215.课程评价与修正23(四)原有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24(五)电工类专业课程建设实践251. 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252. 电工类专业课程建设29(六)机电类学习网建设思路与实践33(七)专业实习室建设39三、总结与展望40(一)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特点40(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2(三)展望43参考文献45附录 小车自动往返PLC控制子模块教学讲义46小车自动往返学习单元组成示例47模块工序计划48工序01 收集资料,画出对应的电力拖动控制电路图49工序02 列出元件明细表52工序03 画出对应的PLC I/O分配图54工序04 确定PLC 与外部电路的板面布置、接线图56工序05 写出对应的PLC程序57工序06 PLC程序的工作原理分析58工序07 PLC程序的输入、模拟运行与验证60工序08 硬件电路板面布置图与接线图61工序09 PLC的调试与运行、检查63工序10 评议64工序11 知识扩展与讨论65模块实际操作步骤循环图66一、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一)课题研究背景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加工制造业到流通服务业,从企业管理到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技能人才,因此也就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活动围绕职业技能的需要而展开,满足学生就业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催化剂,尤其是成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时间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家进一步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实行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工程和推进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提出“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力调整专业结构”。随后各省又陆续召开省级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细化和落实国务院决定的精神。新时期下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变型也带来对人才需求和人才观的新变化,原来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的狭隘人才观,已逐步被“学历与技能并重,高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科学人才观所代替。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社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以传统学科式职业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从数量、结构和质量都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才是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也促使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向市场靠拢的职教理念,探索与之对应的职教模式。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普高扩招的挑战。在新形势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改革现行的培养体系、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培养造就技术素质优秀的劳动者,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建国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主要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学科式课程体系并一直沿用下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1学科式课程体系目前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主要还是采用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又称单科分段式或三段式,各类课程按照学科知识内容的顺序分阶段递进排列,组成一个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这种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强调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实践课程以验证性为主。学科式课程体系带有明显普教的特点,其优点在于: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专业学科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学科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校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但学科式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教育特点,存在以下缺点:(1)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适应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迅猛发展的需要,内容常年保持不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少,教材更新频率低;(2)教学大纲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就业的需求,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能单一,很难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在办学上,存在政府、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3)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现场实操,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常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2能力本位模式(1)双元制德国“双元制”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企业为“一元”,学校为“一元”,以企业为主;学生一方面是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合同,接受企业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相应的理论学习。其主要特点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重视宽基础复合人才的培养等等。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在职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大缩短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实现了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目标。但在我国由于双元制需要学校资金、场地、设备投资规模较大,专业招生人数不能太多,前期协调需要人力大,而最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这“一元”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而希望直接从社会招收相关人才,因此尚处于实验推广阶段。(2)MES模式“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即模块式教学模式,它以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MES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综合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原国家劳动部1987年从国际劳工组织引进,在全国各行业部门的职工教育和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进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了MES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以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显出MES在职业教育领域内所具有的特点和长处:模块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体系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更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真正体现了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模块教学模式的教材是按工程实践,通过对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而开发出来的,教材的形式图文并茂,符合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模块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教师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掌握知识和岗位的迁移。并强调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模块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定进度、自我评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现代个性教育的特点。模块教学模式逐渐加大了现场教学的力度,而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授课形式弱化了,使师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模块教学模式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案例法、模块法,还可以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CBE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称为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它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模块,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职业或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为从业的基础,以能力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进程的基准。它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以职业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其本质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模块化是CBE模式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且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达到考核标准即可。这种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基点,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建议,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欢迎。3. 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模式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方法,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一般行动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把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直接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的课程模式。在我国得到改良的主要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结构: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第二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该课程模式遵循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现有学校教学管理的机制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程度;但也存在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联系不够紧密,仍是学科课程体系等弊端。4.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工作程序一般由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四个要素所构成。生产复杂的产品可能需要经过多个“工作过程”,这多个“工作过程”则构成了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续”,按工作过程的需要的知识点设计课程。(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综合以上国内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后,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中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教学上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为基础的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距离,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逐步用模块式课程取代某些学科式课程:用具有特色和职业氛围的岗位模块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形象思维的职业教育替代逻辑思维的学科教育,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取代学科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用学习网新型学习模式获取模块所需综合职业知识,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选择从工作出发(不是像学科式课程体系选择从教育出发),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技术的手段,选择满足工作的需要并选择相应的技术,以职业内涵规范职业教育标准,从需求出发,以职业应用作为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应用职业模块式课程模式可以解决学科课程体系中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的缺点,缩短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可以结合学生个性要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四)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结合电工类专业建设实际,提出按照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建设的思路,并结合某部A类课题“*学校学习网构建与应用”进行电工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并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以剖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介绍;(2)职业及电工类专业职业范畴介绍;(3)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开发的具体步骤;(4)中等职业电工类专业职业模块课程学习网开发的构建于应用;(5)电工类专业实习室建设与职业模块教学课程体系及学习网结合的情况。二、电工类专业职业范畴及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一)专业教学背景电工类专业作为目前一个通用性极强的职业工种,由于初期投资小,且部分课程往往能与结合或服务于其它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因此工科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都开设电工类相关专业。传统的电工类专业由于投资上的限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以电为主,以机为辅。而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气领域,原有的电工类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1、专业的技术发展迅猛。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使得电气控制系统功能更强,技术含量更高,体积更小,价格更低,使用更便捷,现代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传统技术正在逐步被更新,如继电器控制正在被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所代替;传动装置由直流调速系统为主向交流调速系统为主过渡;控制系统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单机控制向网络控制过渡。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式、小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日趋增多,强弱电界限变得不分明,机械与电气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周期有加快趋势。2、电工类专业范畴和专业服务面日趋扩大。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科技的不断进步产生更多的新岗位、新职业,电工类专业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机械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工业网络控制)都已经融入到原有的专业领域中。这使得专业服务面更加广泛,专业的内涵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专业服务的行业也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电信、酒店、物业公司等第三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原来的单一技能就业要求被多工种、多技能的社会新要求所取代。3、学生就业岗位发生变化。90年代中职学校毕业生许多都从事技术岗位,部分还从事管理岗位,而随着高校扩招和高中扩招以来,致使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比以往大大下降,而国家经济转轨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就业局面,高职生、本科生也加入到一般专业技术岗位竞争的行业来,造成近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层次有所下降。电工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作为电气技术工人,直接从事操作、维修等一线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电工类行业发展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注入了活力。(二)电工类专业基本情况中职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学,有人戏称中职教学内容是大学和高职的“压缩饼干”,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割裂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这种课程结构方便教师教学和组织管理,教学成本低。我校教学上多年来一直延续学科式教学模式,前一年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实习。由于高中的扩招和就业用人制度的改变,中职生源质量普遍较差,文化理论课基础不扎实,学习不很努力,常规的填鸭式文化理论课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空洞、枯燥,觉得与初中教育差别不大,厌学现象严重,上课睡觉、讲话时有发生,甚至旷课逃学。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结束时,不及格率也高的惊人。进入实习阶段后,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忘记了,需要实习指导教师重复讲解,占用更多的课时,效果不佳。其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几点:(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由于原有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以一定的活动课程,偏重理论知识和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考虑就少了,教学大纲常年不变,与地方或行业的发展结合少,针对性弱。课程设置重复,实用性较差。仅万用表的使用就在电工技能训练、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中重复讲述。(2)教材建设滞后:表现在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当今专业主流技术和科技最新成果,教材编写仍旧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写,每四、五年才新版一次,教材形式单一,可读性、可自学性较差。一体化、模块化教材少,教材之间的衔接不好,且主要集中于中级工层次。(3)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文化课、基础课起不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专业课程没有一个明确和集中的总教学目标,更谈不上为其服务。教材也决定教师教授内容和讲授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专业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的局面,不能合理地调配使用教师,更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4)实践环节薄弱:表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单一,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实习指导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并且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电工职业鉴定内容的最新操作技能,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讲授内容只能照本宣科,缺乏生产实践环节的检验,忽略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另外实习环节还存在实习设备技术含量低、数量不足等问题。(5)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知程度差:十多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入学分数直线下降,而教学体系仍然保持不变,相反从另一方面,专业技术知识由于继承与发展的原因使得内容逐年增加,在学习理论专业课时,学生不是感到枯燥无味、不易接受,就是好不容易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等到实际应用时却因时间的迁延而大都忘却,这种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分开进行的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理论时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性不强,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6)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个性化的需求。现行的课程结构以学年、学期等为基本的学习时间单位,虽便于课程的编制及组织教学,但所有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一致,进度一致,忽略了不同背景入校学生的个人潜能的差异、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抑制了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1.专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我校电工类专业原有专业定位于“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交叉融合应用”,培养目标按照劳动部部颁教学大纲执行,即: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从事电气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等基础理论,熟悉本工种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熟悉基本检测线路,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本专业工种常用设备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检测维修,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要求。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最初就业目标是面向各类企业,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也可从事一般电气技术管理和改造工作,担任中级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毕业生很多都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担任的工作包括: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工程项目的电气设备施工、维护和技术服务;电气电子类产品获工程的售后服务。进入新世纪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迅速,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在企业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设备也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制造业、第三产业需要更多掌握现代知识的电气技能工人。电气工人中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比例下降而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增加较快,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从事物业和酒店行业的人数大幅增加,表2-1显示这种就业情况。表2-1 2006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表单位性质国有集体三资私营其他(升学、参军)比例23%18%24%27%8%从事行业酒店物业公司制冷空调生产安装厂家电力电信机电企业其他比例13%15%11%22%23%16%近年来,我校电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发生改变,从技术岗位为主向操作、安装维修岗位为主转变,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如表2-2所示:表2-2 2006年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表岗位技术管理兼技术营销、售后安装、操作其他比例16%7%14%48%15%从近几年就业推荐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调查,普遍反映毕业生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塌实肯干。用人单位对所接收的中职毕业生总体评价如下:(1)中职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性和技能水平层次比社会上学徒培训的员工素质要高很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较系统、全面,上手快;(2)与高职毕业生和大学生相比,中职毕业生更能安心一线工作尤其是技能型工作,稳定性较好;部分有潜力的毕业生单位将按技术骨干进行培养;(3)部分中职生不安心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机械重复劳动,高技能的工作目前又做不来。一些综合技能的工作还不能放手让中职生完成;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具备掌握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能力,具备一定跨岗位技能迁移的能力。表2-3体现了新形式下现代企业对员工的新要求:表2-3 现代企业劳动组织方式对员工的新要求传统企业劳动组织方式现代企业劳动组织方式现代企业对其员工的素质要求等级分明,决策由中央领导机构做出领导层减少,每个人都必须对一定的行为负责,具有一定的权限决策能力、责任心、组织领导能力分工明确 、任务单一常以小组作业方式工作,需跨专业、跨工种工作合作能力 、方法能力、灵活性、自信心通过采用新技术而发生跳跃性发展通过不断革新而逐渐发展创造性、工作积极性缺陷和错误在终了时被发现,浪费大缺陷和错误由工作者本人发现并排除,浪费小质量意识 、自我批评能力工作时间固定工作时间灵活纪律性、责任心而在对毕业生回访中,大多数毕业生也反映在生产实习时,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其最满意的收获,最大的不适应是在校时学习教学内容和生产工程实践存在较大区别,且有脱节的现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传统技术有余,而反映先进技术不足,另外,调查表明,电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企业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专业技术应用背景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扩展到面向整个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教学内容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强劲要求。2.专业教学管理背景2000年后,我校将原来教学部门由教务科、实习科平行管理模式调整为以专业科管理为主,教务科负责总体教学协调的新模式,学校教研室、教务科实行对教师和教学的宏观管理,而专业科及其下属教研组进行教学的具体实施,新的校、科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更加有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实施专业科管理模式之初,电工类专业教师的整体情况:1、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文化程度中技中专程度偏多,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整体技能水平较高;2、理论教师技能水平较低,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3、教师教研能力不强,由于专业教师分属不同部门,教师间缺乏教研氛围,难形成合力。最初的三年,我们也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于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以前的理论、实习割裂进行的模式向主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期也进行了实习室的同步建设。这个过程,主要是对教师的教法起一个转变作用,使实习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并不断提升学历层次,而理论教师则要求不要仅仅满足于上好理论课,要真正接触实践、接触工程,了解实习课程需要的理论知识点,同时对技能的提升也提出硬性要求必须达到高级工技能等级。(三)专业建设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在原来所欠缺的环节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逐步积累经验的同时,我们逐步实施电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而不再局限于某门课程或某个单元,而以整个专业科所属专业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使一体化教学逐步脱离原来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改造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变化和专业发展的趋势,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们认为中职学校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中等电气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为中等电气技能人才。将电工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电为主,以机为辅,电、机、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多层次、多方向,以人为本,服务地方和行业”。其中电、机、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指出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传统电气控制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共同发展;而多层次是指我校培养学生的层次不再局限于中级工,而是中级工、高级工并举;多方向是指学生就业职业的多方位;以人为本说明职业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岗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设计自己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道路;服务地方和行业是指学生学习内容要与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建设发展水平相适应。结合我校和电工类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特点,以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建设、培养的核心。由前文可知,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属于能力本位模式的一种,它融合了多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它以实践活动为纽带,着眼于职业的目标,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对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等空间、时间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包。教学组织上采用模块式,即将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的技能活动为重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模块,不同模块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由技术标准与技术支持子系统、组织实施与运作子系统、质量保证子系统组成。按照: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课程模式选择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组织课程评价与修正的顺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如图2-1所示。技术标准与技术支持子系统组织实施运作子系统质量保证子系统否OK?修正课程评价组织教学下一目标对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分析课程开发课程模块内容职业定位课程模式选择教学大纲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职业岗位是图2-1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结构总图下面就对课程体系中各环节进行详细的说明:1.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一段以培养岗位需要的“单能”人才时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尽管目前出现的“技工荒”,但这种“技工荒”是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提高后高技能技工、复合型技工和熟练型技工的短缺,是技工结构性短缺,而非简单技能劳动力短缺。因此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体系必然要转变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需要的即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新课程目标体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以职业的若干要素作为模块式导向进行开发。(1)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职业分析作为起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职业的定义如下: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可见职业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专业对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今后职业规划与定位,再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和结构的设置。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职业分析。只有经过职业分析后开发的课程,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不至于又回到学科式课程体系结构中。进行职业分析可借鉴“双元制”、CBE、MES等国外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开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和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深入就业岗位进行认真调研同时要借鉴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标准,并进行细化分解这样可以使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2)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职业任务为驱动今天的学习者是明天的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应能熟练从事所定位的职业相对应的实践产品(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然要为实践产品服务,教学的设计应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即学生如何完成职业任务,而不是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时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新的课程体系中要让学生主动想方设法去了解职业任务,掌握前期知识直至最后完成职业任务。由于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种选择,而且即使就业岗位确定以后,岗位内容也有可能包含多个方面,由于竞争机制使人不可能一生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岗位而不变,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时既要考虑到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还必须兼顾第二就业岗位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要让学生“精一门,通两门、知三门”,具备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我们要将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因此这种课程体系不再专门针对单一岗位或工种作岗位进行定向式培养,而以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作为职业培养的目标。比如物业公司工程部维修人员,其生产任务不再拘泥于物业电气维修工作,而是保证小区物业的正常有序运转,因此工作内容可能涉及电气、安全、给排水、制冷、智能化、机械甚至木工等多个模块内容。(3)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基础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方法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社会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众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因此在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能力外,模块中也要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诸如职业安全、协作精神等在课程程序开发中均要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得到体现。(4)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定位进行展开职业定位应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特点出发,企业对所需岗位人才提出多元化、高技能、智能化、复合型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角,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职业定位展开,分析课程在技能、应用、实践等环节的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课程模式选择确定职业定位后,便需要选择所采用的课程模式:一是选择什么作为学习的内容,即确定课程内容;二是如何组织和安排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即课程的组织结构。中职学校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选取职业岗位需求知识作为学习内容,采用模块式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由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职业活动所必须的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考核内容包括:职业技能、相关知识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基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因此可以将职业资格内容作为模块引入模块式课程体系中,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在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中,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知应会知识、能力、考核方法),对模块间重复、交叉内容重新组合。除职业定位所确定的总目标外,还应对构成职业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对应的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按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划分,并确定对应课程模块的内容。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以模块式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满足不同的就业需要,职业学习目标应体现以能力为重点,以满足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模块的学习顺序按照工作顺序建立。3.课程建设与开发在对课程建设之前,先了解模块的含义和一些基本概念:职业领域:按照生产和任务将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职业领域,如电气工程、制冷工程、机电工程等。工作范围:按照工作的环境、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其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工作范围,如电气工程的电气安装、变配电操作、电气维修与检测等。工作:在某一工作范围内,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划分出来的一个部分。如电气施工范围内的维修电工、制冷工、进网电工等。工作规范:通过对某一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析而制定出的工作标准。如建筑电气施工规范、制冷作业施工规范等。职业技能模式:指用模块的形式所表示的对应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如电气工程的上岗证技能模式、识图与CAD技能模式、故障检测与维修技能模式等。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或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对应工种或岗位)按照实际的程序和规范分成若干部分,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模块内的活动以技能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模块必须有一项输出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决定。如电工上岗证模块可以划分为6个模块。学习单元:其一是指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指各自独立而又内容相关的教材。以下为模块式课程的开发程序步骤:(1)确定职业所需模块确定模块的原则:要符合企业生产(或工程、服务)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模块的名称要用准确的术语来描述;模块具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一种输出(产品、工程或服务),经过适当的考核题目来确定是否掌握本模块知识。在MES中模块的确定是采用技师、工程师和教师的开发小组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确定每项工作(专业的、工种的或岗位的)所需的模块。在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之前,确定模块的内容主要是依据:1、国家各级各类技能鉴定标准或考核标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专业课程标准;3、社会和企业对职业需求;4、学生特点;5、四新技术(学科前沿技术);通过以上内容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参考,协商后进行开发。(2)确定模块所需学习单元由于学生就业岗位存在的不确定性,迫使学生就业目标要从具体职业岗位向职业领域转变。职业领域侧重于生产性质和生产任务,可以由若干相关联的岗位群构成,而岗位又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上一级模块中可以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子模块,如这些模块中可以由若干主模块和辅模块构成,主模块的工作是必须熟练掌握的,辅模块的工作初步掌握即可。每一个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更大的一个模块,原来处于基础的模块又称为子模块,而构成子模块的基本内容组合称为单元(或学习单元)。职模块1模块n模块2模块任务分析子模块1子模块n子模块2子模块任务分析单元1单元n单元2基本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职业技能模块编制教学大纲业模块结构体系如图2-2所示。图2-2 职业模块的构成模块化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通过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每一个单元和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与其它模块进行不同组合。模块之间并非孤立不相关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做到逐步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块确定后要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对应专业的综合能力,就是先确定模块的操作步骤,然后再分析各个操作步骤,看每个步骤涉及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模块或学习单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技能:作为模块应掌握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核心技能:本模块应该实现的技能目标;关键技能:本模块区别于其它相关模块的新知识或关键点。学习单元的组成基本情况如表2-4所示:表2-4 学习单元的组成项目内容职业训练内容技能类型学习单元工作安全一般安全知识、专项安全知识安全文明生产、安全规程基本技能图表资料电路图、机械图纸、图表等资料分析能力,再学习能力核心技能技能操作实际操作项目、操作规范职业技能、技术规程关键技能、核心技能质量控制检查、评估与考核职业技能关键技能、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完成技能操作对应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集合关键技能、核心技能活动领域场地、教学手段方法、元器件材料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基本技能工具设备专项工具、设备设备规程基本技能(3)编制模块教学大纲确定完职业模块结构与组成后,通过教学计划来定位就可以汇编模块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构建原则:遵循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按照专业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操作技能阶段、动作协调完善阶段,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格为依据,对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各自对应的模块进行划分与组合,开发课程,突出适合性和针对性。确定对应的技能培养目标。(4)编制具体模块讲义和学习单元讲义、课件在讲义内容设计上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可以轻松,相反教师需要将时间大量花在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岗位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教材(讲义)的建设:由于模块对应的知识点并非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因此教材必须将本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出来。讲义的开发可以参照表2-4进行。讲义中应涵盖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教学材料的集合体,包括模块教学目标、设备、材料及辅助教具清单,教师指导材料,学生指导材料,组成模块的若干学习单元,模块考核题目。由于课程的衔接不再以学科为主线进行,而以职业所需技能(一般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职业任务的完成来实现)为主线,进行子模块之间的衔接。而原来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被“必需、够用、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原则所代替,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主要为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关键技能的发展服务。模块突破了原来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实现了不同课程的融合:如将原来分属于电力拖动基础、安全用电、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整合为电工上岗证模块,学生不必掌握原来各门课程系统知识,而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就可以获得相应证书。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4.模块式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结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单元的组合学习,使学生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通过模块灵活组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竞争的应变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传授式学习方式,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在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中讲求探究式教学,学生要能充分、自主地开展学习。从我校电工类专业理论、实习分开教学到后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的组织还是主要围绕专业学科体系进行,而职业模块式教学组织以职业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功能模块组织教学,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要求:(1)师资的建设:在整个职业教学体系中师资处于一个重要的环节。职业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能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