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年度高中历史远程培训简报_第1页
安徽省年度高中历史远程培训简报_第2页
安徽省年度高中历史远程培训简报_第3页
安徽省年度高中历史远程培训简报_第4页
安徽省年度高中历史远程培训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六)编 委 会:赵剑峰 彭江龙 吴云驾 沈为慧 本期责编:赵剑峰(安徽高中历史教育博客地址:)目 录高考聚焦(2)2010高考安徽卷文综历史试题之浅见孙伟萍(4)2010年高考安徽历史卷浅析祝庆松(6)近两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与高考模拟卷命制对策潘 轼专家论道(12)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 张桂芳(17)发现史料中的人 彭 禹成长足迹(28)记安庆二中石爱华老师与她的团队 何 凌课例评析(33)青花瓷美丽的错误 侯晓燕(34)耕自己的地,养自己的田学员作品(35)利用课本辅助材料创设情境实施教学 袁少烁(38)听课与评课对我的影响 孙孝利(40)放低姿态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 许 静(43)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 李 虎高考聚焦2010高考安徽卷文综历史试题之浅见 宿松中学 孙伟萍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 出题形式有创新。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这给我的启示是: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2. 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3. 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文史不分家的效果就是历史学科需要语文学科做工具,扫除阅读障碍,概括问题一针见血;语文学科需要历史学科做支撑,阅读背景需要历史知识,写作文需要引经据典。4. 巧设机关,凸现选拔性。如第18题要求从“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来考虑,而不是别的角度;第19题需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考虑方能选出正确答案。若是考生对题目一略而过,不抓角度就很容易犯错。主观题第35题第一问概括特点,分析主要原因;第36题第3问概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两题的两问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摘抄原材料。主观题看似容易,基本没有阅读障碍,但学生不好采点,难以操作,答案可能缺乏学科语言导致失分。今年高分与低分可能取决于主观题答题的好坏。试看近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考“变化”题,考概括“特点”、分析“原因”(成因)题比比皆是,体现了浓浓的“历史味”。这种命题风格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基础不牢,无所谓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要。我们能不能把历年高考题中的“变化”题,概括“特点”题,分析“原因”题拎出来,与学生一同研究答案,研究类似题目如何思考作答,探寻答题规律,进而研究高考? 今年历史试题继承了去年的“略显地方特色,隐性介入热点”的传统。如果说考了安徽史,便是第12题“六安双墩汉墓遗址”4分题;直击热点的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在二轮复习时,大可不必把主要精力拿来做热点专题,猜安徽名人名事名文化,每年的模拟卷真的要精挑细选啊,卷上从选择到大题几乎都热点介入,可能会误导广大师生,学生可能忽视了基础,撇开了教材,而去搞资料,钻题海;教师可能去花大精力找资料、做热点专题、安徽史专题,最后劳命伤财而收效甚微。可庆幸的是今年地理、政治学科几乎以热点材料介入,多少使历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所体现。莫非,这就是综合学科的默契配合? 沈为慧:孙老师评卷有特色!特色之一是,不是从大而空的方面谈试卷的覆盖率如何、哪些是热点问题,或牵强地往新理念上靠,而是就具体的试题进行分析。评题远远甚于评卷。特色之二是,评题是途径,谈对复课教学的启示是目的,是重点。这充分体现了评题的价值。特色之三是,无保留地谈了个人的想法,而且,这些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如“拎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建议孙老师继续思考下去,最好能写成文章。 何学保:一气呵成往往能出好文章,孙老师总结的很好。 瑕瑜互见2010年高考安徽历史卷浅析安徽省萧县中学 祝庆松2010年高考安徽历史试题,整体比较常规,难度适中,比09年安徽高考历史试卷稍易。以情境材料的形式灵活地考察主干、重点知识,尽显历史的社会现实价值,试题较平稳。综观试题,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我略作评析,仅供同行参考。一、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体现新课程命题“四个不变”的新传统。1、重视材料情境创设不变。选取了大量的新材料,而且材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丰富而新颖,文献资料、表格、照片、漫画等一应俱全。丰富的材料给新情境的创设和设问角度的选取提供了便利,试题做到了题题把关、处处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科能力才能顺利完成。2、坚持能力立意不变,试题有一定综合性。3、学科本位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不变,考查学科素养和体现史鉴功能。如15题辛亥革命、18题,与周年、次周年大事有关;35题与时政热点金融危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联系。4、体现地方特色不变(12题)。另外,与去年相比也有两个不同(稳中求变):一是选修内容增加了选修2部分(如18题人权宣言),而且采用选择题方式考查(09年放在主观题部分考查);二是主观题分值有所变化,35、36题均为28分。二、知识考查注重基础,依托教材。为了避免复习过程中脱离教材、过分依赖教辅的现象,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大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考查的内容如郡县制、旧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科技革命、外交等,没有冷、偏、怪的知识。试题还注重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避免了在审题上给学生人为增加难度。三、文明史观统领全卷,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2010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以文明史观为引领。以文明史观为主线归纳构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的主干知识体系。注意探索人类文明间的共性。从安徽卷可以看出三个必修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如第18题“人权宣言”题,主要考查人权宣言对世界民主化的影响;第19题“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考生对近代化的理解;第15、16题“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化的历程等等。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体现物质文明演进的历程,感悟不同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共存与竞争,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价值观念。如17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21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由贸易”政策等。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历程中,感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如第35题,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日趋重要的作用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四、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体现本省独立命题的特点。高考分省命题体现地方特色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重要特征,安徽自主命题本土气息浓郁,体现地方特色这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试题以安徽元素为情境材料,多角度考察安徽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也是2010年安徽卷特色之一。如第12题“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题,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该题将安徽地方古文化遗址与我国古代手工业这一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当然瑕不掩瑜,今年安徽文综试题也留下了一些美丽的缺憾,第22题答案选A项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该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不同点。本人认为答案值得商榷,设问应该为“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别是”,否则语言逻辑不通,因为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实现促进地区政治一体化,而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在A项前面加“没有”或“是否”亦可)。导致许多优秀考生在此题丢分,这或许是今年安徽文综试题命卷的一大败笔。 沈为慧:分析试卷对于高考命题者是有益的,对于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来讲,分析试题可能比分析试卷更有意义。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近两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与高考模拟卷命制对策安徽省太湖中学 潘轼“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安徽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经走完了4年的历程,已经进行了两轮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与高考。回顾总结两年来安徽高考的自主命题,有利于探寻新课改背景下安徽高考的走向,为今后安徽广大师生备战2011年高考理清思路、指明方向。笔者在此以历史学科试题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两年来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安徽历史试题”)总体上较为平稳,既平稳实现了由大纲版高考向新课改高考的过渡,又稳步推进了新课改背景下高考的纵深发展,真可谓“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一、两年来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比较两年来安徽历史试题“稳”字当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了高考命题思路的连贯性。其具体表现如下:1、试题题型、题量、选修比重基本不变,学科色彩突出。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都是以12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的方式呈现,选择题分值、选修比重、非选择题总分值均未发生变化。题目选材十分广泛,但这些选材都有浓浓的历史味,使得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学科色彩突出。2、都侧重对中国史的考查。这两年的安徽历史试题都以对中国史的考查为主,对中国史的考查都有65分之多。3、都重视挖掘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而且材料形式、来源多元化。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一改以前大纲版高考全国卷I那种比较单一的风格,在选择题的素材中广泛收集包括历史地图、实物图片、统计表(图)、漫画、人物言论、著作、文告、历史小故事等各种历史材料,非选择题主要是就所摘取的著作、历史资料或者统计表(图)设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与题目中提供的素材结合起来,实现了选择题选材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特征同样在10年安徽高考试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人物言论的考查的题目增加。伴随选材多元化的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高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课改,有利于引导其走出课堂,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说教,进而真正去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4、都着力挖掘安徽本土史料,将地方史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09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通过地图考查了安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要求学生排列其先后顺序。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考查了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出土的文物,要求学生分辨出题干所列文物哪些不会出现在这一遗址中。这些试题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看得出命题者意在通过这种命题引导安徽本地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本土史教学,要转变观念,着力做好校本教材的编撰与教学。5、都注重主干知识考查,并通过主干知识隐性考查社会热点。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主干知识一直为历年来高考命题者所重视,这一点在安徽的高考中也不例外。09年安徽历史试题考查了行政区划、儒学、古代文艺、社会习俗、抗战、民主、科学、国际关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日近代化比较、中外贸易,契合了社会上行政体制改革、儒学走向世界、价值观、民主化、大国关系、贸易摩擦等热点。10年安徽历史试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国80年代股票、人权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关税率、上海合作组织、古今中国科技、古今中国外交等,契合了前不久曹操墓的发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武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国共两党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理念传播、俄国农奴制改革150周年、“国进民退”之争、外国对华贸易壁垒、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内维权、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科教兴国、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等热点。这种对社会热点的隐性介入考查,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而是通过一系列材料“软切”社会热点,可以起到多重积极作用:使得猜题越来越难,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正确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在考查热点的同时,并未过多直接涉及热点,确保历史试题的本学科特色;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准确认识社会热点,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6、都坚持能力立意不变,尤其要求学生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选材的多元化,决定了试题不会仅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或者教材观点的记忆程度,而是重点考查建立在平常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养成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这与安徽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要求如出一辙。7、都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中第12题关于安徽行政区划的考查、第14题关于中国绘画的考查、第36题关于外贸的考查等,都要求学生具备“古今贯通”的通史素养。第16题关于抗战的考查、第19题关于相对论的考查、第35题关于中日近代化的考查、第36题关于外贸的考查等都鲜明体现了中外历史关联的特点。 2010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中,特别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这一点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2题关于遗址出土文物的考查、第13题关于茶叶的考查体现了“古今贯通”的要求,尤其是第12题这种以古显新考查的考查方式在新课标高考中并不多见,具有标杆意义。第22题关于上合组织与欧盟区别的考查体现了“中外关联”的要求。第35题对科技的考查、第36题对外交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要求。这是对09年这种做法的充分肯定,也意味着今后安徽历史试题还会特别关注这一点。在求“稳”的同时,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也在求“变”、求“新”。笔者仔细研究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后,发现10年安徽历史试题较之09年安徽历史试题发生了如下变化: 1、图片(表)题全部集中在选择题部分,且有三题图片(表)题连在一起排列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一共有5道图片(表)题,其中4题集中在选择题部分。10年安徽历史试题也一共有5道图片(表)题,全部集中在选择题部分,其中15、16、17三题图片(表)题连排。2、题目总体篇幅大幅减少,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09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字数有2600余字,10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字数仅仅2300余字,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大为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视作是为学生减轻负担。3、特别强调学生准确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0届安徽历史试题第13、14、15、18、20、21、35、36等题,都要求必须在正确分析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出或者答出正确答案,改变了过去那种“问从教材出”的做法。这些试题的材料非常广泛,观点也五花八门,其中某些观点不一定与我们教材上的观点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这些题目也渗透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及其历史观的考查。这种做法特别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冲出教材的束缚,真正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去进行日常教学,更好地实现新时期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4、增加了一道素养题的考查。10年安徽历史试题第13题考查的并非课本上的具体知识点,而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考查。这一题咋一看是考查茶叶,似乎属于必修2的内容,细一看绝非如此。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必修3个模块、选修模块、中外史所占分值变化较大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选修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09年安徽历史20383111022433510年安徽历史441232842837356、选修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发生明显变化。09年安徽历史试题中选修部分的考查只涉及选修1的考查,并且是把选修1中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与必修内容糅合在一起考查。这种选修与必修糅合在一起考查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中形成整体意识。可惜的是这种考查方式“浅尝辄止”,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已经找不到这种考查模式的踪影。10年安徽考试说明中出人意料地把选修2也纳入高考范围内,当时在安徽本地引起很大反响。安徽各地中学在考试说明出台后,纷纷加开选修2的课程。估计是从平稳过渡考虑,选修2内容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仅仅涉及1道选择题。同样出人意料的是选修1的考查方式发生变化。在10年安徽历史试题中对选修1的考查是通过2道选择题来考查的。这种以选择题方式考查选修内容的做法在新课改省份中原本不多见,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在10年高考中天津、浙江、广东等省也采取以选择题方式考查选修内容的做法。二、安徽高考模拟卷命制对策前文所述“变”与“不变”,都是我们在命制模拟卷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模拟卷。通过对近两年安徽历史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打造出高质量的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认真研读安徽本地的考纲。安徽在新课标改革中没有走在最前列,但是其高考命题中紧扣本地考纲,贴近本地高考说明,尤其是其特别关注“贯通古今,中外关联”。这一理念必须贯穿于模拟卷命制的始终。另外安徽考纲这两年对选修部分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调整较大,更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安徽考纲,按照考纲要求命制安徽高考模拟卷,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使得平常的模拟卷更具针对性。2、扩大选材的范围,要做到选材来源多样化,同时注意提高图片(表)题所占的比例。这两年安徽高考都设计了5道图片(表)题,占据总题量的40%左右,这表明安徽高考重视这种题型的考查。在安徽各地模拟卷中也特别重视这种题型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命制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3、试题总体篇幅要有效控制。正如前文所述,10年安徽历史试题总体阅读量较之09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尤其是选择题明显比去年更为简洁,题干大多数集中在20-60字,以40字左右居多。以前不少地方的模拟卷为了创新全部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但结果有一个普片现象,那就是选择题题干过长,有的题干甚至超出了120个字。从现在的高考形势来看,模拟卷命制中我们确实要注意这一点。试题篇幅减少就是为学生“减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当然试题篇幅减少并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篇幅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就更需要琢磨围绕考查点哪些信息必须保留,哪些无用信息可以删去,另外在设问、设置选项上要下更多的功夫,要确保题目不由于篇幅减少而降低试卷应有的难度、效度、信度。4、注重安徽地方史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的第一题就考查的是安徽地方史。这种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史主干知识的命题方法,其作用远不在于题目本身。当大家做历史第一题接触的是本省的、身边的信息和事物,一定会在紧张的高考氛围下放松很多,无疑是考场上的一颗定心丸。纵观安徽各地的模拟卷也大多数是这么做的。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形式上考查安徽地方史,并不是考查真正的地方史。高三模拟卷是为学生适应高考服务的,高考动向就是高三模拟卷命制变化的方向。在模拟卷中适当考查安徽地方史,可以提高模拟卷对高考的模拟度,也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考。5、注意设问与材料的紧密结合,提高设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两年安徽历史试题都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我们的适用于安徽的模拟卷也一如既往地这么做了。从10年安徽历史试题注重“答案从材料中得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挖材料的相关信息,尽量从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设问,尤其是碰到材料中观点与教材观点相左或不完全相同的时候,设问的角度紧扣材料本身,打破学生的思维束缚,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思想认识。如此看来,在安徽模拟卷命制中解放思想,大胆运用这些新材料,提高与这些新材料相关设问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是大有必要的。当然笔者也不是完全无原则求新,只是说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大胆采用不同史学观点,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效训练学生甄别材料、独立判断的能力,这对学生备战高考大有益处也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这是两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征,也是两年来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的灵魂所在。在备战高考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这一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备考更具针对性、高效性,才能真正为广大师生肩负,真正实现“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作者简介 潘轼,1969年5月生,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现于安徽省太湖中学任教。曾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2007年其学生黄一舟获安徽省文科总分第二名。专家论道什么是一堂好历史课?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张桂芳一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起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这样。我中学时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男教师,有点谢顶,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过列宁在1918的讲话,所以我们偷偷叫他“列宁”。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他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寻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不知道抓住一个什么话题便开讲了,然而这个话题却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象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的什么事都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联系上。我上高中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同学都以为会有高考,都很认真。可才过了一年,就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又“反回潮”。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帖大字报,像解放了似的。更多的同学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于不知道该想什么。记得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历史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该不会还考历史吧?”大家心里嘀咕。“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有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你们已经是大人了。我们历史上学了许多大人物,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的人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选择:我出考试卷,不监考,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考试,只是要在答卷上写明:开卷作答,还是闭卷作答。请大家听好:评分标准一样,不要欺骗。谁要是欺骗,那他在我心目中就一分不值。” 那节课印象极深的是,老师后来给我们讲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时隔30年了,还依稀记得老师的话:“法国大革命,有些东西是人类永远要铭记的,其中有一个人:他的政治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奉为“革命圣经”,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告诉教师怎样对待教育对象;他的忏悔录告诉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个人,大家必须要记住,他叫卢梭。”老师提到的这三本书,当时学校根本不借给学生看,当我上大学时终于读到这三本书的候,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推崇卢梭。在这几年搞的调查中,许多同学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是:老师讲得好。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历史课的理由,简单地说,也是老师讲得好。现在再想这个问题,要明晰得多了:老师的个性品格、老师的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二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不然什么都谈不上。学生不爱上的历史课,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好的历史课。换句话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你到教室去感受一下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得出的判断最真实。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讲故事?总不能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变成故事,而且故事讲不好学生也不爱听;抖笑料?猎奇弄噱头?历史中素材倒不少,但这么做有悖历史教育之道。那历史课靠什么吸引学生呢?让我们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在十几年前听过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老师的一节文化课,陈老师讲敦煌壁画:陈:同学们知道西洋绘画中常出现的小天使形象吗? 生:小天使有两只翅膀,像鸟儿一样。陈:对!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会飞的。同学们再看看,这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拿出一幅挂历画),我觉得这个形象真是优美极了。“飞天”也是在天空中的,但是并没有翅膀,那为什么我们觉得“飞天”会飞,不会掉下来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琢磨琢磨生:“飞天”的衣服在飘,看上去很轻的样子。陈:你观察得很细致。大家认真看看,(举着图片走近同学)这“飞天”的衣服,似乎能感觉到质地的轻盈,再看这衣服的线条是那么流畅,似乎在随风飘舞,人也随衣飞起来了。我觉得呀,这“飞天”衣服真是画得传神,比那小天使的翅膀更能让人感觉到是在空中飞舞,而且是那么含蓄。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呀!陈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神态,传达了对美的鉴赏和向往,感染了学生和当堂听课的每一个人。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会产生什么样的应答效果: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老师说的是哪个图啊?(被动证明,没意思。)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从哪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问题太大了。)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有电话、电脑这些东西的时候。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类进步有这么多的作用。(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希特勒?怎么评价才对呢?(思考重点放在“应该”上。)了解了希特勒这么多事情,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大胆 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点碰撞,通过辩论明确是非。)说说看! 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历史学习材料的枯燥。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有多种渠道,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不少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变换历史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不用做比较研究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形象多样的历史学习材料比单一的文字材料更能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化,教育技术在进步,如果有条件,好课应该能体现出这种进步。21世纪的好课,应该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三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 (引自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文科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易。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学问和修养,有对历史独到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上世纪80年代,听过北京165中已故特级教师时宗本老师讲的一节高中文艺复兴。时老师课上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寄予着人文主义的灵魂,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但丁的神曲,带着学生参观“地狱”和“天堂”,体会但丁这位勇士与天主教会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爱憎观;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比课本上丰满多了,他的蒙娜丽莎充满人性活力,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社会人生;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介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哥白尼及其“日心说”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科学与思想的魅力时老师讲课时,自己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听课的人都说,听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但许多人却不同意这节课算好课,理由是:这节课竟超时12分钟,而老师和学生竟浑然不觉!到现在,大家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好课是不是该以常规为前提?我的看法是,好课也不一定没有缺憾。最怕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又让人觉得没有收获的课,如果孩子们遇上这样的老师,上课才是瞎耽误功夫,不如看书。朱尔澄老师的课,在全国历史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用先进教育理念步步指导和推进自己的教学改革的,从开始的“以情感人”上升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再到后来的“双主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和创造。但是,朱老师的课无论是哪一年上的、哪一节课,一以贯之的是饱含激情的内心情感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主观感受的表达,给人启迪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朱老师讲历史,或以人带事,或以事塑人,或以情感人,或寓理于情,常常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课本上的孔子只是几条,朱老师课上的孔子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都江堰,让学生探究“设计”工程,思考筑堤方法,体验先人的智慧;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朱老师的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让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而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四好的历史课必定有好多的优点。做教研员近20年,我有幸听到过不少好课,如果要提炼概括一下好历史课的特点,我以为是四个词: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在课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悟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但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陈毓秀老师的厚润修养和亲切启导,时宗本老师的渊博深刻和学者风度,丁丙炎老师的认真笃实和敢于改革的勇气,朱尔澄老师的语言美感和独具匠心的设问,李秉国老师的严谨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这是北京优秀教师的群像。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上的好课不仅各具独特风格,而且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教育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模式上有独到的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展示的历史材料形式多样,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自己的学识观点又让学生佩服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走进课堂,常常会收获一份感动。我们曾经制定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见识过不少各地制定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难于鉴别是正是教学中的独到的、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也许正是教学的创造性之所在。让一节课十分完美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做到每节课都有闪光点,本文述及的也不是一节好课。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鼓励的正是教师个性化、有活力、有创意的教学改革,北京市的广大历史教师已经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一批中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特色已经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中得到认可并产生着影响。我认为,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不是鉴定,而是去发现、欣赏、引导与推广。发现史料中的人:开辟新航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彭禹【备课思路】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也就是说,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其脉络与血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赋予这节课以“灵魂”。课堂的“灵魂”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布洛赫说:“我是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课程标准要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是,对现实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机械的关联。对我来说,历史课堂的“灵魂”是一个永恒的追问:在无尽流转的时间舞台上,人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本课的“灵魂”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次局部回答:人为历史所造就,但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当下,而未来则由新的历史所创造这就是我通过新航路开辟者们的故事想要告诉学生的。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大体由三个关键问题构成: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欧洲将要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从何而来?为什么独独是他们完成了开辟新航路的伟业?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15世纪的欧洲弥漫着一种“黄金热”,这是当时所有欧洲人在心态上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为什么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完成万世伟业?这是本课设计所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新航路开辟者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的不同看法?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本课大体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从15世纪欧洲的危局与困惑开始,渐次展现新航路开辟中的人与事,以期学生能够在历史概念的辨析中探寻英雄与凡人的分野,在西班牙与菲律宾对麦哲伦的对立评价中发现地理大发现的双重影响,并由此感受历史中的人,人所改变、创造的历史。当大体确定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时候,就只剩下“怎么教”的方式选择了。我需要一组材料从中世纪晚期到新航路开辟完成的地图以构成课堂的脉络;需要一组材料直观地表现出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的连接;需要一组材料来说明时代对群体与个人的影响;还需要一组材料来说明地理大发现对“新”“旧”世界的不同意义。我在本课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以“Marco Polo Illustration”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不同时代出版的彩绘插图。对找到的插图进行对比后,选择包含有学生能够发现的明显时代特征的插图。要寻找时代对哥伦布这类人的影响,最好的材料当然是他们的日记。哥伦布航海日记是很容易找到的一种史料。在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影响时,上海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老师提醒我菲律宾有一座与麦哲伦有关的纪念碑,建议我去查一查。经核对后,才知道实际上是两座遥遥相对的纪念碑。这种自身就带有强烈反差的史料可以成为很好的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过程设计】导入:开辟新航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评价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审视、反思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展示课题:开辟新航路一、为什么是他们?中世纪欧洲的故事展示材料1:T&O Map提问:(1)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像吗?依据是什么?(2)你能够解释为什么这幅图像呈这样的格局吗?这显示了什么历史因素的影响?(3)在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图中的各个部分的?这幅图像上的“ASIA”、“EUROPE”、“AFRICA”显示这是一幅地图。这幅地图与我们今天常见的地图相当不同,三个大洲的布局极为规整,根据我们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了解,可以推测这一图像背后天主教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一幅“T&O地图”,反过来叫“O&T地图”也可以。根据维基百科,这种地图最初出现于8世纪,是一名僧侣创作的。所示的这幅地图已经经过了简化,出版于15世纪后期。此图反映了中世纪时期一般有阅读能力或者接受了宗教宣传的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由亚洲、欧洲、非洲构成,分别是诺亚的三个儿子闪、雅弗与含的后代居所,被顿河、地中海与尼罗河分隔开来;亚洲因为是基督诞生与殉难的地方,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耶路撒冷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东方遥远的地方,是伊甸园的所在,在一些地图上,有六翼天使手执火剑保护的标识。在罗马看来,非洲是未开化之地,而东方则在异教的统治下沦陷,天主教徒有不可推卸的将基督教的圣帜插向远方的义务。【史料运用解析】一幅与当下迥然不同的地图带出的一个与今日迥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在这种特殊世界观背后的特殊时代。史料与学生的日常认知之间出现了冲突。由此产生问题,也为说明宗教在新航路开辟方面的作用埋下伏笔。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却在事实上将要颠覆这样的观念。展示材料2:马可波罗游记插画: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提问:(1)你能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为大家介绍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吗?(2)在这幅14世纪版画对“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的描绘中,有哪些不合乎史实之处?你能对当时画家“犯错”的原因加以解释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生活在13世纪,他曾经到过中国,后来他口述的自己的经历,被整理成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马可波罗游记。在这幅版画里,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服饰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与土耳其人相似。实际上,人常常只能用自己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马可波罗的书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在欧洲相继出现了175个不同语言的版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可是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有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提问:(1)你能够理解为什么马可波罗既受到欢迎又受到嘲笑吗?(2)结合我们之前叙述的中世纪欧洲世界观,欧洲人可能会相信马可波罗对东方描述的哪些部分,拒绝相信哪些部分?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东方是富庶的,在异教君主的统治下井井有条,那里使用黑色的石头作燃料,那里充满黄金与白银,那里有被称为“天堂”的美好都市。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欧洲人相信东方的富庶,因为那里是耶路撒冷与伊甸园的所在,但是他们不相信世上有不信基督的英明君主,他们宁肯相信忽必烈是凭借魔法师军团而非理智统治国家。马可波罗带给欧洲人的冲击,是观念上的。【史料运用解析】这里利用了一幅插图来具象化地说明欧洲对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误读,在其背后的仍是历史造就的世界观的限制。在设问上,关注的是史料中的人,并且进一步延伸到史料外的人。同时这里的描述也与之后将要教授的“黄金热”形成呼应。真正的冲击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在土耳其人的军事压力下,大批学者从拜占庭帝国逃亡到了西欧,他们带来了西欧久违了的古代希腊、罗马知识。展示材料3:托勒密地图这幅地图给西欧知识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托勒密最初于公元2世纪绘制,描绘了当时人所认知的世界,14世纪末,一些僧侣对地图进行了改制,添入了当时的新的地理学知 识,仍以托勒密的名义在15世纪初刊行。因为托勒密是教廷承认的地理学权威,而现在,托勒密地图的重现,使得罗马对世界的描述出现了裂痕。奥斯曼土耳其的出现不仅使欧洲人重新接触了旧的知识,而且带来了战争。战争使传统的香料贸易大受影响,欧洲被迫付出成倍于过去的黄金和东方换取香料。而此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也最需要黄金的孕育,但欧洲却不得不经 历着最严重的黄金外流,可以说是雪上加霜。阅读课文,欧洲人当时是否具备转危为机的条件?君主专制制度、日渐成熟的航海技术、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强烈的宗教狂热给实现突破提供了条件,而黄金荒下的“黄金热”则成为欧洲人踏上征途的最主要动力。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东方,托勒密所勾勒出的世界给“充满饥渴”的欧洲人指明了方向到东方去。【史料运用解析】以上重点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而新航路开辟得以进行的具体条件,课本有非常清晰而详尽的说明,学生在理解上一般不会存在障碍,在与背景形成关联之后,也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自然构成知识网络,形成较为牢固的记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以课堂发言的形式检验阅读结果即可。就史料的应用上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