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1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2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3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4页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2 1,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一、概况 结构主义又称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他们号称发展经济学的先驱,是最早一批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赫希曼,他们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张非均衡分析。,发展经济学2 2,理论基础: 一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应的:一方面新古典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而发展中经济一般是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体系不健全,市场支离破碎。另一方面新古典将经济发展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经济需要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通过结构变化实现经济的宽化(WIDENING)。,发展经济学2 3,二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推崇。欣赏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受凯恩斯经济学中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的启发,主张要重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理论特征: 一是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关注发展中经济的刚性状态,认为发展中经济里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会自动向均衡点移动。发展中经济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均衡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发展经济学2 4,二是发展了结构分析方法。使结构分析方法50年代70年代有一种直觉的假设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维模式。 三是提出了结构改革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实施工业化、重视资本积累、强调计划化、主张平衡发展战略、重视分配政策的改进。,发展经济学2 5,二、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罗森斯坦罗丹经济发展思想:大推进理论 1.生平。罗森斯坦罗丹生于波兰,后来曾经济在伦敦大学任教,担任过世界银行经济学部副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1943年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而著名。提出了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发展经济学2 6,2.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 (1)用剩余劳动力论证了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必要性 为了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通过兴办工业部门来解决。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工业化国家不一样,传统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是有缺陷的。他把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直接的假定来论证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工业化需要大量投资,他认为一半由国内提供,一般由国际提供,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经济学2 7,(2)工业化的模式 罗森斯坦罗丹依据工业化的资本筹措途径,把工业化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依据自己的力量,在国内筹措资本的工业化模式,但是这种工业化依靠当地资源,工业化的速度慢,与世界孤立。二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工业化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投资或者国际贷款筹措工业化资金。第二种是比较好的工业化模式。,发展经济学2 8,大推进理论 中心思想: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增长理论绝大部分就是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的双重发展障碍,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走出“贫困恶性循环”. 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发展经济学2 9,一是生产函数的不可分割性。社会基础资本是不可分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一气呵成,并且达到必要的规模才能使用。否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二是储蓄的不可分性。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相反,它的增长是有阶段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 三是需求的不可分性。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证的国际市场才能销售出去,从而收回投资.如果产品不能出口,或国内购买能力太低,大部分产品无人购买,投资也将以失败而告终。,发展经济学2 10,为此,罗森斯坦罗丹、钠克斯强调需求平衡,认为,要使发展持续下去,必须有平衡发展,主张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以解决市场狭小以及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因为市场狭小,在单一生产路线中不会诱致私人投资。 其政策主张: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2 11,(二)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说 1.生平简介:哈尔维.莱宾斯坦,生于俄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8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代表作是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他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在于:认为发展中经济体是一种准稳定均衡体系,依据这种认识,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假说。,发展经济学2 12,2. 基本思想 (1)莱宾斯坦认为为了打破经济的稳定状态,达到持久增长,最初促进发展的刺激或者努力必须达到临界的最小规模。这就是著名的“最小临界努力假说”。 他把能够打破贫困均衡的刺激和内部努力的某一点称为临界点。如果外部刺激小于临界点,均衡不能被打破;如果外部刺激大于临界点,均衡能被打破,从而实现增长。,发展经济学2 13,(2)依据。 第一,人类在根本上是相像的,所以可以依据相同的理论去说明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共同问题。 第二,尽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但是低所得经济持久不振,表明这种经济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 第三,各项刺激所组成的合力,压低了所得水平,发展经济学2 14,3、决定最小努力的因素 第一,内在不经济。企业为了取得相当的效率,不得不维持投资一个超过某一最低程度的规模,如果投资小于这个规模,就会内在不经济。这就要求投资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不应该广泛分散。 第二,外经济。各种产业是相互依赖的,因而产业发展会给其他产业带来外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要克服产业间相互依赖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达到产业间的增长。,发展经济学2 15,第三,诱发性及自发性抑制因素的克服。能在经济启动的同时,克服由于增长的刺激产生的诱发性和自发性抑制收入的障碍。 第四,非经济层面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该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创造出一个新的机制,克服文化和体制上障碍,使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源不断地发挥。,发展经济学2 16,4.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 为了加强最小临界努力假说,莱宾斯坦提出了资本-产出比率递减假说,认为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资本-产出比率在第三产业比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一国资本-产出比率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下降。 在既定的变化速度下,一个经济体必须达到某一最低所得水准,才能实现持久的人均收入所得。如果初期人均所得水准低于这个临界点限额,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足够投资。,发展经济学2 17,(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结构转化 1.生平:钱纳里,1950年在哈弗大学获得经济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任教,1972-1982年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他与赛尔奎因等人以工业化为主线,研究了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及其政策.,发展经济学2 18,2.发展的模式 (1)发展的一般模式 一致性假说: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出现在各国之间具有充分的一致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资源配置、要素使用和其他结构特点方面产生出了一致的变化型式。这种思路和结构主义有所不同,因为结构主义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不一致。,发展经济学2 19,他把工业化分为三个方面:积累过程、资源配置过程、人口和分配过程。积累分为三个方面:(1)投资(2)政府收入(3)教育 ;资源配置过程分为三个方面:(4)国内需求结构(5)生产结构(6)贸易结构。人口和分配过程形成四个方面:(7)劳动力配置(8)城市化(9)人口过度(10)收入分配。这10各方面加在一起描述了一个穷国向富裕国家过度的基本内容。,发展经济学2 20,(2)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 钱纳里创造性地依据国家人口规模的多少,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大国模式与小国模式 一是大国模式。大国效应明显地反映在贸易额上,进口额通常都不足于小国的一半。大国的经济规模大,无论在初级产品出口,还是在工业化出接口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一些。在生产模式上,大国通长采用国内模式,采取内向型经济政策。 二是小国模式。小国容易受到国外市场和资本流动的影响,缺乏构成出口基础的自然资源,资本流入非常高,依赖外资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学2 21,3.结构变化 (1)内部结构变化 一是工业化过程。建立了一个工业化模型来刻画工业化过程,其工业化模型应用了投入产出模型和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说明需求、贸易、生产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用新古典的价格内生模型来分析商品和要素中替代的可能性问题。其工业化模型主要用以说明转变时期有关资源配置。,发展经济学2 22,二是要素替代和结构变化。钱纳里提出了当要素供给和相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生产结构和要素使用的最佳变化。他最初建立了一个包括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假说的分析框架。 三是资本和外汇随着时间最佳配置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论证了协调投资将比基于现有的市场信息和单个投资决策更为有利的利用资源,协调投资能够使资源得到节约。提出了政府协调投资的政策主张。,发展经济学2 23,(2)外部结构 钱纳里用外部结构来描述由外汇供给和需求所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的特征。研究外部结构的目的在于研究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入在发展中的作用。他用“贸易限制增长”来研究外部结构,分析了外部流入资金变化与国内生产和外贸结构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学2 24,4.工业化的经验 钱纳里和鲁宾遜、赛尔昆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根据9个国家的经验和实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展战略。 (1)结构转变是工业化的基本经验 钱纳里认为工业化国家的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恩格尔定律、刘易斯假说、赫克谢尔-俄林定律、人口理论等,但是这些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对于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主张引入结构主义,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变中的实质性差别。,发展经济学2 25,钱纳里通过研究12个发达国家,20个发展中国家的产出、投入和全要素增长率,得出的结论是: 发达国家的特点是劳动投入低速增长,资本和产出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高 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劳动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比较快,全要素生产率对总增长的贡献较低。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更加注重要素投入的扩张,而不是生产率的增长。,发展经济学2 26,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描述了工业化的一般特征: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社会基础设施份额的上升、初级产品份额的下降。 依据这种特征分析,钱纳里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缓慢;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其特征是产业结构转移的重心由初级产品的生产转向制造业生产的转移。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特征是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由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的部门。,发展经济学2 27,从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结构转变的特征之一是制造业生产的相对重要性迅速提高,同时初级产品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下降。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重工业作用很大的时间阶段,紧接着是重工业作用的急剧下降的时间阶段。 工业化与结构转变联系在一起,决不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的简单增加,最终需求结构、中间产品的使用都在起作用。,发展经济学2 28,(2)结构转变的理论说明 钱纳里认为,工业化过程之所以发生结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结构转变提高了生产率。他运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率的概念,得出这样的规律:在农业中,资本产出比率在初始阶段相对较低,然后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社会基础设施则相反。在工业化初期,资本系数高,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发展经济学2 29,5. 发展战略 (1)出口扩张战略。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反出口偏好大大降低,大量外资流入使持续的外贸自由化时期得以存在。 (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关税保护和外汇配给限制进口,保护一个高估的实际汇率以加剧反出口刺激偏向,较低的资本流入。,发展经济学2 30,(3)平衡战略。对进口、汇率和资本三个方面实行平衡调整 钱纳里的战略研究属于需求分析,与传统新古典分析不同,需求分析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转变方面一致性的主要原因,人们能够预期产生工业化的不同结果的要素影响,部门间重新配置相联系的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各种战略间的比较研究,钱纳里认为,开放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的较好途径。,发展经济学2 31,6.评价 钱纳里的研究成果只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学派的研究,也就是以丁伯根、马哈郎诺比斯和钱纳里的计划学派的成果。而不是以库此涅茨和刘易斯为代表的行为学派。这一学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衰退,但是流入中国以后,却一直比较流行。,发展经济学2 32,(四)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主要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具体分析:供求两方面来分析 3、政策含义 4、对该理论的批评,发展经济学2 33,1. 主要观点,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发展经济学2 34,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 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供给方面: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2 具体分析,发展经济学2 35,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需求方面: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2 36,两个循环联系起来: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发展经济学2 37,3 政策含义,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发展经济学2 38,4 . 对该理论的批评,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习惯)*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发展经济学2 39,(五)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发展经济学2 40,1. 主要观点,1956年,纳尔逊(Nelson, R. 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2 41,2. 具体分析,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发展经济学2 4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如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发展经济学2 43,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如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发展经济学2 44,低水平均衡陷阱,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关系 人均收入低于OE时* 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发展经济学2 45,3. 政策含义,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 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发展经济学2 46,4. 对该理论的批评,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发展经济学2 47,(六)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发展经济学2 48,1. 主要观点,缪尔达尔(Myrdal, G. K.)在1957年出版的富国与穷国和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展经济学2 49,2. 具体分析,分析方法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发展经济学2 50,分析方法,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数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定的,发展经济学2 51,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发展经济学2 52,发展中国家的分析,人均收入低贫困社会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是一个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发展经济学2 53,最重要的因素,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发展经济学2 54,3. 政策含义,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亲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 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的循环积累过程中解脱,进入良性的循环积累的过程*,发展经济学2 55,4. 结论,这些理论的积累是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而摆脱贫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发展经济学2 56,三、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1954年、1955年刘易斯先后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确立了此模型)。 (WArthur Lewis)威廉阿瑟刘易斯 (1915-1991) 生于美国,父母系安提瓜移民 。 1979年获诺贝尔奖 经济计划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Planning) 营运成本(Overhead Cost) 经济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经济发展面面观(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发展经济学2 57,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退出,发展经济学2 58,关注两个过程,一个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另一个是现代部门的产量增长和就业增长。 这两个过程都是由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所带来的。它们转移或扩张的速度取决于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投资的多少和资本积累的高低。 投资的多少与工业部门中的资本家有直接的关系。投资来自于工业部门的利润。 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如何通过不断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为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过程。只有当传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发展经济学2 59,现代工业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绝大部分利润转化为储蓄和投资。,存在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 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实际工资水平的交点所决定。,发展经济学2 60,传统农业部门,(土地一定,且土地收益递减) 维持自身生存需要,大部分产品用于内部需要。 生产投资少可忽略不计。 技术进步停滞。 人均收入维持在生存水平上,仅能保证人口再生产。 人口长期过渡膨胀(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失业严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学2 61,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不发达经济的低水平均衡,见P2-4,发展经济学2 62,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和劳动的无限供给,传统的生存费用决定现代部门工资水平的下限。 无限的劳动供给:指城市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而不减少农业产出)。这是刘易斯建立人口流动模型的前提条件。 m高于 s 30%-50%:较高的生存费用、迁移成本(含适应成本)、工会力量使工资上升。,发展经济学2 63,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过程,利润转化为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扩大形成劳动力需求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利润增加、继续转化为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扩大形成劳动力需求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时农村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收入水平也相应地提高。工业部门要想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以与农业部门竞争,这时二元经济就变为一元经济了。 前提:资本-劳动比率一定,发展经济学2 64,刘易斯模型图示,注意:OLn相当于前图中的零值劳动力L2-L3,发展经济学2 65,思考1,按劳动节约型资本积累模式(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修正的刘易斯模型对就业的影响 “反发展”的经济增长,资本家的投资总是投向技术上比较尖端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即资本-劳动比上升,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顺利地转移到工业部门中么?,发展经济学2 66,思考2,L1L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话,农业总产出是否会减少?农业剩余是否会减少?是否会引起s变动?工业部门还存在劳动的无限供给么?,发展经济学2 67,拉尼斯费模型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L1点被称为商业化点。,由于在超过L2点后,整个粮食供给短缺,所以L2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过了L1点,二元结构发生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发展经济学2 68,拉尼斯费模型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非零值(隐蔽失业)劳动力L1L2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业总产出会发生变化,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不可能与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同步,无法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要。 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工业部门的无限劳动供给结束。,因此,零值劳动力转移完后,劳动的无限供给就结束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经济学2 69,思考3,模型中末考虑人口增长,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如果大规模存在零值劳动力,则农业总产出不变,如何满足新增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发展经济学2 70,思考4,人口增长条件下,如何满足人口和工业扩张对农业总产出的需求?,发展经济学2 71,思考5,无限劳动供给下,城乡收入水平不变,则消费需求是有限的(仅满足基本生存) ,难道工业部门的扩张仅仅满足投资需求?工业部门能顺利扩张么?,发展经济学2 72,刘易斯模型的特点及意义,特点: 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 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 意义: 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开辟了一个新思路:结构主义思路。 启发了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深远意义。 可以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 引起了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发展经济学2 73,刘易斯模型的缺陷,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假定: 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始终是不变的。这不符合实际。由于技术进步,一定量的资本增加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会越来越少。这样农业剩余劳动就不会像刘易斯模型所设想的那样随着资本积累而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如果农业处于停滞状态,工业扩张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 只注重储蓄约束,忽视了需求约束。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的假定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农业部门不可能大规模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剩余劳动问题。模型中以粮食代表整个农业生产。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农业都不仅是粮食生产,而非粮食作物和农家副业不仅可变性大,也常是积累和导致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条件。 假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中不存在失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上,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发展经济学2 74,(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发展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拉尼斯与美籍华人经济学家费景汉于1961年首次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成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这一模型将刘易斯模型作了大大的扩展。 1、模型的结构 刘易斯模型只描述了现代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而拉费模型则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关系清楚的表现了出来:,发展经济学2 75,(1)工业部门的扩张 DPF为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或边际生产力曲线,S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拉尼斯接受了刘易斯的观点, 将劳动力的供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限供给 曲线为直线。 第二阶段劳动力变为稀缺,无限供给结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但他们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这个转折点才能达到。这是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式的重大发展。,W,L,S,D1,D2,D3,P1,P2,P3,F1,F2,F3,O,发展经济学2 76,依据拉费模型,工业部门扩张的影响因素有: 一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即工资水平。 二是工业部门的创新程度与偏向。随着工业资本积累的加强与创新强度的加强,形成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是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D1P1F1移向D2P2F2。,发展经济学2 77,(2)农业部门的扩张: OA为劳动力供给, OB为农业总产出。 ORCX为农业部门的总产出曲线 它由两部分组成:ORC 上凹,表示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增加,产出是递减的。 水平的XC表示边际生产力为0。,O,A,B,X,D,E,R,C,农业产出,K,P,发展经济学2 78,这一图形表示两点: 一是AD量的劳动力不生产任何农产品,这部分劳动力撤出之后,农业产出不减少,拉尼斯将这部分劳动力称为过剩劳动力。 二是假设一国总人口为OA,没有工业部门时,全部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为AX/OA,即OX曲线的斜率。这样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就低于平均收入。 如果低于平均水平,就难以生存,必然引起劳动力流动,拉尼斯、费景汉把这个平均的收入水平叫作“不变工资制度”,它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习惯和道德力量决定的,在剩余劳动力没有消失之前是不变的。它等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 三是OX曲线的平行线与ORC相切的R点,R点的劳动力为OP,Op以后的AP阶段的失业为伪装失业,这一点的实际收入低于平均水平。拉尼斯将伪装失业看成是一个技术现象,取决于生产函数。,发展经济学2 79,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意义 (1)这一模型强调了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扩张的意义。认为农业部门的发展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而且为工业提供剩余。 (2)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的两个途径。 3、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缺陷 (1)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假定农业部门有剩余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与现实不符 (2)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由农业部门决定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 (3)假定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与现实不符。,发展经济学2 80,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不同于刘易斯模型、也不同于乔根森模型的二元经济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定 (1)将发展中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 (2)农业部门的产出只需投入土地与劳动,土地是固定的,农业的产出是劳动的函数:YAF(L)。 (3)工业部门中土地不作为生产要素,工业产出只是资本的函数。YIF(K)。 (4)两个部门的产出是自动增加的。,(三)乔根森模型,发展经济学2 81,2、模型的基本内容 (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均的粮食供给。如果粮食的供给是充分的,人口的增长将达到生理上的最大量。 (2)当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农业剩余就产生了。 (3)农业剩余一旦出现,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就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工业部门就开始增长。 (4)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越大,工业部门发展的就越快。,发展经济学2 82,3、乔根森模型的特点 乔根森把刘易斯模型称之为古典模型,把自己的模型称为新古典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相对照,其特点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