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ppt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ppt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ppt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ppt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教育科学学院 汪伟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主要内容,(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 (二) 情境因素:人何时会助人 (三)助人者:谁最可能助人 (四)求助者,谁最可能得到帮助 (五)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帮助路人,为了赢得心仪女子好印象) 利他行为(altruism):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帮助陌生人指路或提供金钱),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 利他主义有进化的基因 E.Wilson(1975),人类先天就有利他行为的素质,利他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C.Rogers;F.S.Perls 亲缘关系效应“保护我家族的基因”,(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每个个体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收益-成本分析 激励助人行为的可以是外在奖励,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奖励。人是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焦虑。,(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社会规范:責任、互惠与正义 (一)责任赋予与期待 1.帮助依赖我们的人 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社会责任的文化差异性 a.印度人:道德义务期待 b.美国人:个人选择性大,(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二)互惠规范 1.我们应该帮助曾提供协助给我们的人。 2.示例 受人点滴,当涌泉以报! 3.互惠规范下的基础 降低个人痛苦、提升自尊或诚心与善意回报,(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三)社会正义规范 1.评估是否符合资源公平分配原則。 2.当感受到不公平原则时,获益较多一会會采取回复公平行动。 如:取之於社会,用之於社会。 3.对不公平现状的归因,(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决策观点 (一)知觉有需要帮忙 1.讯息的明确性 深夜突然尖叫 VS. 隔壁邻居家庭暴力 2.事件紧急性 目前有一名病患急需A型血 VS. 全渝A型血已呈现不足 某朋友车祸重伤、心脏病发 VS. 某朋友失业、失恋 3.对情境之解释 隔壁邻居家庭暴力 夫妻床头吵床尾合 违反法令且恐致人命,(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二)担负个人责任 1.个人责任愈多,助人行为愈多 如:捐款箱各自贴上捐款人的姓名。 2.个人对自己能力之知觉 知觉自己有助人技能,会认为责任愈大。 如:具有消防或医学专业知识,投入救灾的可能性大。 3.他人期待落空的责难、自我压力、罪恶感,(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三)衡量利弊得失 1.成本:时间、金钱、人力、罪恶感 2.收益:預期回报、好名声、积功德 3.示例:大企业赞助公益事业 (四)决定如何助人与采取行动 1.采取直接行动或对外求援 2.示例 路旁倒卧的机车骑士 给予协助或打电话求援,(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助人的决策过程,图9-10 助人行为决策树(Latan & Darley (1970),(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学习观点 (一)模仿 树立行为榜样。如:父母亲从事志愿服务,其子女也较可能从事。 (二)增強与惩罚 社会赞许助人行为。 如:做一件好事,给予赞赏与奖赏。,(一)助人行为及有关理论,(二)情境因素:人何时会助人?,他人存在旁观者效应 例:老弱妇孺当街被抢或被攻击,为何沒人伸出援手?路旁发生严重车祸有人求助,为何没人停车救援?是社會冷漠、道德沦丧?或 (一)原因 1.责任扩散:助人义务或不助人的成本被分摊。 2.对情境解释的模糊性:旁人亦无任何反应,所以应该没事! 3.评价的顾虑:担心自己做不好或做错事。 (二)旁观者效应的文化差异 菲律宾人当有更多旁观者时,其助人行为品质更高。,环境状况 (一)天气 阳光普照VS.阴雨绵绵、炎热VS.凉爽 (二)噪音 大声噪音容易使人忽略环境中的个人,且想迅速离开。 (三)城市的大小 1.愈大城市对于陌生人教少有助人行为。 2.社会资本低:低信任的可能原因:背叛的惩罚代价低、欠缺共同价值规范,(二)情境因素:人何时会助人?,时间压力 (一)赶时间 在时间下,较少有助人行为。 (二)为何觉得有时间压力(为何准时重要)? 衡量事件之间的成本与利益。 如:赶赴期末考(或赶赴与公司签约)途中,看见路旁有人倒卧! (三)拒绝助人的借口 很抱歉!我在赶时间,(二)情境因素:人何时会助人?,(三)助人者:谁最可能助人,(一)心境 A.M.Isen(1970)发现,好的心境直接增加了助人的可能性。 “成功的温暖光辉”效应 对于儿童,坏心境会减少助人行动;对于成人,坏心境可以增加助人行为,因为成人的行为遵循“消极状态解除模型”。助人行为不能带来外在奖励,但可以有自我奖励的作用。 (二)内疚 J.M.Carlsmith(1969),以电击实验考察内疚与助人行为, 结果:,(三)个性特征 直到80年代,社会心理学领域流行的观点是情境的影响可以强大到决定一个人是否助人的意愿,而个性特点却并不造成显著差异。(D.G.Myers,1990) 但后来的研究却证明并非如此,(三)助人者:谁最可能助人,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 C.D.Batson(1987),高移情与自我有效性高的人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比移情低和自我有效性低的人更大。 M.J.White & L.H.Gerstein(1987),高自我监控的人会高度受别人期待的影响,如果他们知道帮助别人会得到社会奖励,就会变得乐于助人。 伊格利(1986),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些。 信教的学生比不信教的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做公益性的事情。,(三)助人者:谁最可能助人,(四)求助者,谁最可能得到帮助,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一)外表具吸引力 美丽、衣著整齐、谈吐诚恳 (二)求助者与助人者具有相似性 同族、同性別、同兴趣、同穿著打扮 (三)相似性在不同情境中差异性 公开场合(证明自己无偏見)VS.匿名场合,女性、弱者 莎莉穆莲丝以不同形象在高速路上挡车求助 行政人员-1分半,62辆车 孕妇-2分半,100多辆,救护人员夫妇 老妇-5分钟,200多辆 嬉皮士-15分钟,350辆, 还没有停车,(四)求助者,谁最可能得到帮助,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L.Bickman(19751979),面对面的评论显著增加了人们报告偷窃行为的比例。 H.Soloman&L.Z.Soloman(70s80s),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会增加助人行为,甚至简单的相识,助人倾向也会比不相识时有显著增加。,(五)助人行为的培养,(二)提供亲社会榜样 (三)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M.Goldman(1986)将留面子技术和登门槛技术结合到一起使用,结果使更多的人同意提供帮助的请求。 西阿尔迪尼(1976),加上一句“哪怕一分钱也有帮助”,捐赠人从29%50%。 原因:为了保持自己的利他主义自我形象,人们很少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仍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五)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亲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