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传染病人院前急救和消毒与隔离_第1页
急诊传染病人院前急救和消毒与隔离_第2页
急诊传染病人院前急救和消毒与隔离_第3页
急诊传染病人院前急救和消毒与隔离_第4页
急诊传染病人院前急救和消毒与隔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毒与隔离医院急诊与院前急救时常可遇到各种类型,甚至未明确诊断的传染病病人。某些疾病,极易使病原体从体内排出而以致病菌的形式进行传播,如肺结核病人的痰液、喷嚏的分泌物;另一些病原体携带者,如病毒性肝炎,可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而传播。此外,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品、食品等是传播微生物的媒介。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障病人及急救人员的身体健康,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一、消毒 (一)概念 消毒是指杀灭和清除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使之减少到不能再引起感染和发病。如病人使用过的各种检查或治疗器械和各种被污染的物品,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使之不发生感染和交叉感染。用于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一般消毒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如要杀死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消毒时间。 (二)消毒的种类 1、随时消毒 是指在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后,对其排泄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及时消毒。随时消毒应在病原体排出后尽可能旱地进行,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不同的传染病,由于病原体的排出途径不同,随时消毒的范围、对象与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对于肠道传染病,随时消毒主要是及时消毒排出的粪便;以及定时消毒可能被粪便或被手污染的衣服、床单、日用品、门把手、家具等。随时消毒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之一。 2、终未消毒 指当传染病病人离开后,如住院、转送、痊愈出院或死亡后,对疫源地如病室、诊疗室、救护车车厢等进行的最后一次的消毒措施。其目的是完全杀灭和清除病人所播散的病原微生物。终未消毒应在病人离开后尽快进行,因病人留下的污染物品随时可能成为新的传染媒介,所以消毒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肠道传染病:霍乱及副霍乱、伤寒及副伤寒、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白喉、肺结核等。 (3)动物源性传染病:炭疽、鼠疫。 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对应做终末消毒的传染病作适当增加。 3、预防性消毒 在未发现传染病患者的情况下,经常采用一定的消毒措施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环境和物品及早消毒,如普通医疗机构的日常消毒工作、饮食行业的餐具消毒等。一般就诊人群中经常存在未被发现或未管理的传染源,如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sAg携带者达1亿以上,但大多数未被发现与管理,这些传染源对其周围环境引起严重污染,及时预防并制止其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三)消毒方法 通常将消毒方法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3类。生物消毒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或用杀菌植物进行消毒。其特点是作用缓慢、效果有限,目前较少应用。常用的是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 包括机械消毒、热力消毒、光消毒、微波消毒、电离辐射灭菌。 (1)机械消毒:冲洗、擦拭、通风、过滤、掩埋等都属于机械消毒的范畴。但此法只能除去而不能杀灭病原体,须与其他消毒方法综合使用,消毒效果才彻底。 (2)热力消毒:焚烧、煮沸、干热、高压蒸气等属高温消毒,能使病原体蛋白质凝圆变性,使其失去正常的代谢功能而达到消毒目的。 1)焚烧:此法简便,是一种迅速、彻底、有效的消毒灭菌法。多用于带病原体而经济价值又不大的污染物品,如废纸、垃圾、被特殊感染污染的敷料(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 2)煮沸:用于各种耐煮物品和金属器械的消毒。把水煮沸100,保持1015min,即可杀死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一般病毒,但细菌芽胞抵抗力较强,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的芽胞可耐煮3h加入碳酸氢钠配制成1%2%浓度,可提高水的沸点,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和防锈。煮沸消毒时应注意,消毒时间应从水沸后计时,煮沸过程中勿加入新的消毒物品,被消毒的物品必须浸没于水面下,有轴节的器械及有盖容器应打开,被消毒物品应先清洗干净再消毒。 3)干热:干热灭菌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干热空气传导性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缓慢,因而消毒时间要长,一般1702h,易使物品炭化,仅适用于耐高热而不耐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医疗器械等。 4)高压蒸气灭菌:是一种最可靠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目前使用高压蒸气灭菌器有下排气式和预真空式两种类型。利用高压(一般压力达718.2Pa)和高热(121.5),在强热力穿透作用下,经1530min,即将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全部杀灭,使被消毒的物品达到无菌。用于各种布类、敷料、金属器械、搪瓷用品等医疗物品的灭菌。为确保灭菌效果,应注意合理包装与放置消毒物品,包装不宜太大、太紧,物品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物品的容器应留有气孔,利于蒸气进入;灭菌物品应待干燥后才取出,物品潮湿,易受再污染。 (3)光消毒: 1)日光:是天然的消毒剂,太阳暴晒是最简便的消毒方法。常用于消毒衣服、被褥、床垫等。一般在直射阳光下暴晒6h,可达到一定的消毒目的。其杀菌作用主要依赖于日光中的紫外线。但因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和被吸收,一般只有39到达地面,且日光杀菌的效果,随光线强弱、空气中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细菌的环境及其抵抗力而异,故消毒不很彻底,只能对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有杀灭作用,对结核杆菌和芽胞无效。 2)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可使细菌蛋白光解和变性,菌体的氨基酸、酶、核酸遭到破坏而死亡。其杀菌力以254nm的紫夕卜线为最强。由于紫外线的穿透力不强,不能穿过玻璃、尘埃以及固体物品,只能对物品的表面达到消毒作用。因此,消毒物必须充分暴露在光照下。紫外线穿透空气的能力较强,对于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达到杀死和抑制作用,故紫外线多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用于空气消毒的有效距离不超过2m,时间为3060min,应从灯亮57min后开始计时(灯管需要预热,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需一定时间)。 (3)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较高的电磁波,波长为lmm至1m左右,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微波消毒的优点是所需温度低、速度快,适用于应急器材与畏热物品的消毒,几分钟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微波的穿透力强,对包装好、较厚的物品都可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可靠,清洁卫生,无残留毒性,对物品的损害轻微。故常用于应急器材和特种器材的灭菌。如口腔科器材周转快,污染严重,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宜用此法。 2、化学消毒法 利用化学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透入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酶的活力,抑制纲菌代谢和生长;损害细菌膜功能;改变其通透性,破坏其生理功能等,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常用的化学消毒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表6-6,表6-7)。 (1)浸泡法:是化学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将被消毒物品浸泡于消毒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根据物品和消毒液的浓度、性质来决定。适用于耐湿不耐热的器械、物品,如人的体表、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 (2)熏蒸法:利用消毒剂经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而蒸发的气体进行消毒灭菌。适用于空气消毒及不能蒸、煮、浸泡的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及传染病人用过的书刊、票证、信件等。 (3)喷雾法:用于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消毒,如墙壁、地面、车厢等。 (4)擦拭法:用于墙壁、地面、桌椅、厕所等的消毒。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消毒。适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消毒,如化学合成纤维、精密仪器等。二、隔离 (一)概念 隔离是将在传染期内的患者,置于不传染人群的环境下,暂时避免与健康人群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二)隔离种类及隔离措施 1、严密隔离 对于甲类传染病,其病原体经飞沫、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给他人;如鼠疫、霍乱、天花,此类病人应严密隔离。 (1)严密隔离的病入应严格限制活动空间,关闭门窗,如转送患者,救护车车厢通向驾驶室的窗户也应关闭,以防飞沫向外传播。 (2)急救人员接触此类病人,必须穿好隔离衣和隔离鞋,戴好口罩、帽子;如有手指破损,须戴手套,以防病原体由伤口侵入。消毒措施要特别严格。 (3)患者所用的物品均须严密隔离,如有分泌物、排泄物,应用容器或纸袋封闭后严格消毒处理。 (4)病人转送后,对其所用物品,包括病室(救护车车厢)墙壁、地面、室内桌椅、家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2、一般隔离 (1)呼吸道隔离:凡由病人的飞泳和鼻咽部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等均须进行呼吸道隔离。接触病人须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病室与救护车车厢的空气,每天消毒1次;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及痰液需用等量含氯石灰溶液或生石灰充分混和9静止2h后才能倒掉,也可将痰液焚烧。 (2)消化道隔离:凡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肝炎等,须进行消化道隔离。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按病种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必须洗手消毒;病人之间不得相互接触,以免交叉感染;病人的餐具和便器,应严格分开使用(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诊疗器具、排泄物、呕吐物和剩余食物均须消毒后处置。 (3)接触隔离:凡病原体经体表或患部排出(伤口分泌物、皮肤脱屑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粘膜破损处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炭疽等应执行接触隔离。按消化道隔离。工作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者,应避免做伤口换药等操作,必要时戴橡胶手套。被伤口污染的物品须严格消毒处理;换药器械须单独浸泡消毒后,再行清洁灭菌;被污染的敷料应予焚烧。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污染物品应严格灭菌后才可清洁处理。 (4)昆虫隔离: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回归热等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疾病应采取昆虫隔离措施,灭虫、灭蚊、身体暴露部擦防虫剂。 3、保护性隔离 对某些抵抗力特别低下或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早产儿、血液病、器官移植等,须执行保护性隔离。 (1)接触此类病人时,医务人员须先清洗双手,戴好口罩、帽子,穿好隔离衣(接触病人面为清洁面)。 (2)每天进行病室空气消毒12次,每次30min,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椅、担架床等用物。 三、院前急救的消毒隔离 (一)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要求 1、必须增强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2、出诊前必须穿工作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隔离手套。 3、救护车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随便带入休息室。 4、驾驶室为清洁区,必须脱掉隔离衣、洗净双手后方能进入。 5、处置完每位病人后,必须洗净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转送传染病人后,必须按病种隔离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二)救护车的消毒隔离 鉴于救护车每天接送数百例不同病种的病人,其中有些是传染病病人,尤其一些潜伏期传染病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是危险的传染源,可不断向外扩散细菌、病毒,造成救护车车内污染和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楼文军等首次对救护车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对10车次120份空气样品和100份物体表面样品,用平板暴露法及其洗脱液作营养琼脂倾注培养。结果发现,空气的细菌含量平均为4967CFU/m3,最多可达6240CFU/m3,90%的车次超过 4000CFU/m3;物体表面的细菌含量平均为43.4CFU/cm2,平均超过8CFU/cm3,最高达 86.2CFU/cm2。提示救护车车内细菌污染十分严重。 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和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合作,随机抽样了2辆救护车,对其不同部位和空气进行了细菌检测,并对随车人员的手指于消毒前后在营养琼脂平板上擦拭,观察和计算其菌落数。结果证实,被检救护车的坐垫、担架床单、车厢地面、沿壁、驾驶踏脚、后门把手、工作衣等处均找到大肠杆菌。救护车驾驶室和车厢内空气菌落数见表6-8。因此,救护车在接送传染病人或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应按规定进行消毒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空气 (1)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冬季打开车厢后排窗户。每天2次,每次30min。 (2)喷雾消毒:常用0.1%过氧乙酸溶液。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广谱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病毒、芽胞均有杀灭作用。喷雾越细越好,每天1次。 (3)乳酸熏蒸法:乳酸 12米l/100m3,加水45倍,加热蒸发,车厢密闭56h,每周1次。 2、救护车的空间狭小,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可将驾驶室划分为清洁区;车厢前半部分为半污染区,放置急救箱、急救器材等;车厢后半部分为污染区,放置病人携带的物品及担架床。车厢内应设医务人员专座。 3、使用一次性担架布并及时更换,做到一人一单。病人应躺在担架上,不能平卧。可行走者应指定专座就坐,绝对禁止挪动座位,到处触摸。 4、每天转送病人后,应及时用0.2%过氧乙酸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擦拭病人接触过的器械物品;消毒转送传染病病人时,必须按病种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