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的管理评价_第1页
新会计准则的管理评价_第2页
新会计准则的管理评价_第3页
新会计准则的管理评价_第4页
新会计准则的管理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业绩的含金量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陈保郎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的主要思路之一是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充分考虑我国的现阶段国情,以使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基于这一出发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引入公允价值、规范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本文拟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操作层面,分析这些突破对上市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坚持审慎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之一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包括要具有相关性,因而正式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且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包括超过初始成本的增值部分,立即计入当期损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比如下文中提及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少了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一些领域中,要求只有在存在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时,才允许相关性的进一步运用。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更加严格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以后期间冲回资产减值得以恢复的部分。由此,可能存在某些个别的上市公司以一亏到底或以丰补歉的思路,超额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秘密准备,视以后年度的实际经营情况,逐年酌量释出,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切断了运用这一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同时,如果上市公司抢在新准则实施前的2006年度大量的冲回减值准备,则必须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转回的减值不能作为2006年度的利润。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现行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是在2001年修订的,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除了在交换时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的相应比例部分外,将不产生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差额。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四、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严谨务实现行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债务人应当直接将其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新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债务重组利得是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与现行的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的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债务的让步按照新准则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这个前提条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新准则的滥用,不恰当的确认债务重组利得。五、投资性房地产会计限制多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了一项新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该准则允许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于存在确凿证据可以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应采用原来的成本模式。新准则所指的投资性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自用的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制定这个准则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否持有和继续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要受托责任之一,是企业管理层所必须作出的决策。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租金收入和增值两个方面,但是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滑时,持有和继续持有本身也可能已经对企业带来亏损;因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及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可以更加及时的检验管理层作出持有和继续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决策的适当性。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以及(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两个条件。在要求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已经限制了采用其他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其他的估值技术通常含有较多的假设,与参照活跃的交易市场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相比,有较大的主观性,也就是容易产生争议。在上述前提条件的限制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六、借款费用会计更加如实反映企业资金成本我国现行的借款费用会计准则规定,只有与购建固定资产相关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予以资本化,不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趋同,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予以资本化。另外,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的,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也应当资本化。上述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更能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价,考虑的因素也包括其在生产过程中占用资金的成本;因此,将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列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更能够将销售收入和相应的所有生产成本反映于在同一会计期间,更恰当的反映各个期间的经营结果。对于生产周期不长的存货,需要资本化的金额通常不大,并且其存货周转期通常比较短,跨期间的影响比较小,从成本与效益方面考量,不将其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从2005年起,已经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发行大量的短期融资券,以远低于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利率,获取营运资金。由于类似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多渠道获取资金,将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整体资金成本。因此,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以外的一般借款,并不一定意味着被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将整体增加。总的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大大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从整体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夏冬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广泛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加特别地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表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突出特征是可靠性,这也是会计信息生命力的源泉。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是无用的,而及时发布的历史信息也会是相关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可靠性基础之上的。也正因为这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普遍关注的焦点。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则仅仅采用“交易或者事项”,显然,“已经发生的交易”更加侧重于可靠性。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不仅仅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强调了受托责任以客观可靠的信息反映管理层履行职责的状况。遗憾的是,当前,很多公司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基本准则没有给与足够重视,实际上,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作用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宪法,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崇高的,对会计核算同样具有约束力。应当看到,尽管具体准则通常规范的是一个个单项会计事项,但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在理解和应用各会计准则时,需要结合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完整把握各项准则的内涵。比如,在具体准则中,部分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准则又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虽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基本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许多人注意到新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但却没有注意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即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必须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时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换言之,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具体体现。尽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作了严格限定,但也有投资者担心出现操纵利润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有可能出于计量上的操纵外,还有可能是一些公司为了达到监管目标人为构造交易。对此,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非货币性交易之处理要求具有“商业实质”作了明确规定,将构造报表利润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企业会计准则如何规定,会计中的职业判断总是存在;无论会计准则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并不能解决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所有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商业文明的程度、公司治理的成熟状况、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其独立性以及法制环境的条件,即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系统。例如,公司治理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审计人员是否具备独立性和专业能力等。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遏制会计造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已经迈出宝贵的第一步,下一步加强会计准则实施的支持系统建设当是重中之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助力上市公司业务创新和国际化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萧伟强财政部近日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中国会计改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现行17项会计准则相比,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规范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容比较全面。除极少数事项外,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或计量方法。在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兼顾了中国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例如,由于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顺应了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近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业务活动不断创新,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是应这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而诞生。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弥补了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企业合并、衍生金融工具等事项规定的空白,还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吸取了发达国家对于复杂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经验,并充分考虑了中国转型市场经济的特点。二、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三、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和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四、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的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使治理层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为治理层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五、创新交易的规范处理提高了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可比性随着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创新交易,尤其是金融方面的创新交易日益增长,例如股票权证、买断式债券回购以及各种结构性存款产品等。如果对这些创新交易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则会使得上市公司对这些交易的处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可比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股份支付准则等对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管理层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报表使用人对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比较。目前,中国公司重组、兼并活动的频繁发生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例如业务兼并、权益互换等,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规范要求。新企业合并准则在诸多方面对这类交易的处理进行了规范,例如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购买法进行处理,从而使得上市公司兼并活动的会计结果更为可比,也更加公允地反映了经济交易的实质。六、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需要充分准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上市公司及其财会人员,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还是相关监管机构以及报表使用人,都需在有限时间内适应和理解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为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公允价值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而且,上市公司还需改进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以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例如,需要系统地记录被投资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财务信息,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要求,即投资方需对被投资方会计政策不一致进行调整,投资方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方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方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等。又如,需要系统地记录公司资产、负债有关计税基础的信息以及其后续变化的信息,以满足所得税准则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大大趋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上市公司价值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财务信息更为可比。但是任何好的准则或规定都需要有效的实施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何保障新准则的贯彻落实是当务之急。上市公司可以及早制定自己的转换计划,从而尽量减少准则的转换成本。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葛家澍 会计是国际通用语言,趋同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会计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框架。它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努力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我国的上市公司服务的。部分准则也适用于国有和其他大中型企业。所有的上市公司,尤其需要用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其会计行为和财务报告。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市场是资本(证券)市场。它的活力从何而来?主要依靠每一家上市公司按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规定向市场披露公司报告,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业绩)和现金流量。离开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市场将缺乏最重要的信息来引导、媒介资本的有序,合理的流动,投资人的正当利益将失去保护,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得到优化配置。 高质量的企业财务报告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大生产中,现代企业必然呈现“两权”分离。两权分离又造成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在企业内部,主要指控制公司的管理当局特别是高管阶层)与主要的使用者(在企业内部,指所有不参予公司管理的投资人、债权人,等等)之间的分离。由于后一种分离,使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占有公司的经济、财务信息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处于信息占有不利地位的外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人极有可能对资本市场不信任,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以致严重危害资本市场和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政府防止社会主义市场失灵一种制度安排,对于满足投资人获得投资所必要的信息,对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公正、公开、公平的健康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就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英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简称“概念框架”CF),而我国则用“基本准则”取代。虽然,基本准则可能是未来我国概念框架的过渡形式,但现在当作我国的概念框架,却具有鲜明的特色、新意并符合中国国情。 一、“基本准则”这一术语的采用,既简明易懂,又能清楚地理解其性质和地位,仅从这一点看,就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由于这项准则被称为“基本准则”,因此,很容易看出它的特点(即性质和地位): 第一,它是准则的准则; 第二,它能为具体准则提供基本概念并指引方向,所以,它是所有具体准则的基础,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第三,它不同于所有具体准则,两者并不处于同一层次,基本准则显然高于具体准则,因为可用来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 第四,显而易见,基本准则既具有上述特点,那么它就不是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外,而是在该体系之中,并处于顶尖地位,它不仅是法规,而且是比具体准则更重要、更基本的法规,按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看,可用简图表示如下: 二、在第一章总则中,包含了而且发展了西方的“会计基本假设”(尽管我们没有用“假设”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例如: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基本准则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作用。第四条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它有两个要点: 财务报告应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这些主要信息由财务报表所提供)。 这些信息的用途是:第一,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二,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西方的概念框架中,对上述第2点目标经常有争议。例如美国FASB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关于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总的来说,就只提供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而把反映管理当局受托的履行情况的评估也列入经济决策的内容。其实把后者也当作经济决策并不是很恰当的。我国基本准则参考了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但并不完全照搬,而是把财务报表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定为两个用途,而且把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放在目标的第一位。这基本体现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不仅可供投资人增加持有和抛售股份决策的参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企业高级管理阶层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中包括奖、惩和人事调动),以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致流失,所有委托经营的企业的资产都可保值、增值。可见,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从第五条至第九条是用通俗而简洁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假定”。具有我国特色的是第十条和十一条,前者阐述了会计要素的确定原则和我国承认的六项要素,这就为从第三章至第八章奠定了概念基础;至于第十一条,那是因为保持我国会计改革的连续性。三、除明确财务报告的目标外,还突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目标尽管能指引财务会计的方向,但它仅提出财务报告应揭示哪些信息,而对信息的质量并未提出要求。第二章弥补了在这方面的不足,它明确提出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必须遵守的若干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包括:第十二条的“如实反映”和“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项基本质量要求。它必须建立在如实反映和内容完整之上。如实反映什么?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程序是通过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一点是同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互相呼应的,第五条旨在明确会计主体;第十二条则进一步肯定所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交易与事项应当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既不是虚构的,又不是未来的。这样,交易与事项的不确定性便被排除了。必须在这里补充指出,“目标”、“交易”、“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报告”等概念都是本准则在修改后加以引进的。这样做,也说明:凡是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有用的概念,我国还是努力吸收到基本准则之中。趋同是长期任务,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虽然,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不曾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但从排列的顺序看,大体上可以显示:可靠性和相关性优先予以考虑,表明两者是主要质量。而把可靠性又列于相关性之前,这是很必要的。如实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真相,保持信息的可靠与完整,必须成为首先关注的基本信息质量。不相关的项目(指财务报表以外所披露的某些项目)当然无用;但项目虽然相关,而金额如不可靠(不管是有意弄虚作假或是无意产生错误),则相关性同样会化为乌有。 最后应当强调,这份基本准则有关会计要素定义的说明,也是经过仔细砌磨、具有新意的。它用“经济利益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六项要素之中,而把所有要素都有机联系在一起。概括地说:资产可定义为:预期经济利益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任何时点的拥有或控制;负债可定义为:预期经济利益在未来流出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定义为: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任何时点,企业对预期净经济利益的拥有或控制;收入可定义为:一定会计期间内与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可定义为:一定会计期间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可定义为:一定会计期间属于收入(利得)的经济利益流入扣去属于费用(损失)的经济利益流出的净额。四、第三章到第八章是按会计要素分列的,它包括每个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和确认标准。这也体现我国基本准则的另一特色,对于会计要素来说,一是要识别;二是要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那就是说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为了会计要素的确认两者密不可分,我国的基本准则分别每个会计要素,把它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写在一起,不仅顺理成章,而且便于财务会计人员使用。例如,我们看懂第二十条,就可分辩每一交易或事项中的项目是否属于资产。再看二十一条,如同时满足两项条件,就可判断该资产项目应当予以确认。而第二十二则进一步要求,对于资产项目来说,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确认)。这样的架构,不仅比较清晰,而且便于操作。第三章资产是如此,四至八章关于其余五项会计要素的处理也是如此。五、著名的会计学家YuriIriji在他的名著会计计量理论曾说过:“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1979,P.29)这是很正确的,在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中都不能没有“金额”,而在会计确认中,即使肯定某个项目已符合要素的定义,如果它不能计量甚至不能可靠的计量,都不能予以确认。会计计量模式本来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组成,由于计量单位已经列入第一章总则之中,当作会计的基本假设。所以第九章主要规定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其中有些计量属性是第一次出现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之中,如历史成本(过去均采用实际成本或原始成本)。但有的计量属性和现值在国外还有争议,美国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就认为现值只是在初始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重置成本)之后的一种摊销方法,而不是一项计量属性。我国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不是由企业计量对象的性质自由选用的,它是一项由具体准则明确规定的会计政策。这可能因为,会计属性的自由选用,不但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而且有可能会为财务欺诈、会计作假打开一个方便之门。在会计计量一章中,第四十二条再一次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一般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显然这是为制定具体准则作出的指导原则。因为四十一条已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六、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增加了财务报告,这是另一个创新。 为了同国务院颁布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协调一致,准则用的术语是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其中涉及到的核心部分仍沿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而尚未采用国际流行的“财务报表”一词。但分析其内容,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所列报的信息,即是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 在本章中,还出现了“披露”这个术语。由此,整个财务报告(即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可以表列如下:这样,全部基本准则如不看表述的用语,而看表述的实际内容,它已完整地体现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了,即: 基本假设与目标(总则)会计信息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计量财务报告 总起来说,我国的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框架。它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努力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会计是国际通用语言,趋同是大势所趋。但应当根据党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把趋同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现有的准则,不论是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方面,都争取走向高质量。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思维转换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 孙铮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刘浩博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总的来看,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起点高,内容完整,覆盖面广,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领域的诸多空白,并在会计计量、企业合并、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突破,为深化我国企业改革、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适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应对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挑战,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但契约的签订往往需要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签约的结果往往需要用会计信息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规则成为了契约的签订、履行和考核的重要基础,也是协调各签约关系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和所规范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凸现了新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利以及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这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及其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契约关系人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站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使投资者降低其资金成本,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外贸争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海外并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与转型,商业银行改革和外汇改革的渐次展开,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都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经济领域和利益相关者迫切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会计准则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从过去简单的规范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