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_第1页
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_第2页
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_第3页
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_第4页
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分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各大银行纷纷表示,削减不良贷款的行动成绩显着,有望提前实现日本金融厅所设定的到2005年3月将不良债权比率下降一半的目标(以2002年3月的8.2%为基准)。 2004年3月年终结算时,日本七大银行集团不良资产比率为5.2%,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并且除日联集团(UFJ)继续亏损外,银行业整体扭亏为盈。分析家普遍认为,作为日本银行业最大难题的不良债权处理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12年来,日本银行业第一次迎来了整体盈利与不良资产大幅下降的双赢局面,虽然这与当前日本经济强劲复苏,破产企业大幅减少,股市飙升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日本政府及金融企业多年来对处置不良资产不懈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本报告通过对日本政府解决不良资产路径的回顾,对其十数年来采取各样政策、法规及措施的背景及效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以资参考。一、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汇率政策发生转变,使得日元汇率一路走高,日本被迫扩大内需替代出口。日本国内的不动产和闲置设施产业因而急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并推动股市连创高点,酿成了以证券和房地产价格脱离实际飙升为主要特征的泡沫经济时期(1986年1991年)。此时银行把大量资金投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日本实行的是主银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制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使市场化的借贷关系转变为一种组织内部的交易关系,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10年里下跌了75%, 以土地和股票作担保从银行贷款的企业纷纷倒闭,银行的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巨额不良资产。 据日本金融厅统计,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银行业虽处理了大量的不良债权,但不良债权却一直有增无减,银行坏账仍然从1993年的不足13万亿日元增加到2002年的52.4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日本民间以及穆迪评级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估计的数字远高于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大约是其3-5倍。日本银行业每年都要游说政府帮助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全世界的研究机构都在为日本解决不良贷款出谋划策。但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不良贷款率就没有下降过。二、解决不良资产路径回顾与分析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政府对银行业“保驾护航”。泡沫经济破灭之初,随着股价和地价的大幅度下跌,银行业不良债权迅速攀升。尽管大量金融机构都被不良债权问题所困扰,但金融机构的破产事件并没有大量发生,特别是还没有发生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案。因此,在1997年底以前,日本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不良债权问题的严重性,既没有制定出衡量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的严格标准,也没有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而是继续奉行不让金融机构倒闭的传统方针,寄希望于通过经济恢复发展和地价回升来最终解决有关问题。此时,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1不断加大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期望通过宏观经济景气恢复及其地价回升减少不良债权规模。2通过管制放松等措施扶植金融业。90年代初,日本政府放宽了对金融机构发行“次级债券”的限制,允许银行在国内扩大次级债券的发行以提高自有资本比率。1992年还解除了对“通过信托方式使债权流动化”的禁令,以促进银行债权的流动。3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不良债权处置机构。1993年至1997年,日本先后成立共同债权收购公司、住专债权管理公司、东京共同银行、债权重组托管银行(整理回收银行RCB)四家机构,专门收购和处置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为此,存款保险机构、日本银行以及一些民间金融机构都提供了资金援助。4. 通过政府出资收购房地产等办法减轻银行业的损失。由于日本政府起初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采取怀柔政策,尽量避免银行破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缺乏“大动手术”的决心和统一协调解决的规划,致使日本银行错失了解决不良债权的最佳时机,从而加大了后来的处置成本。不良资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使日本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二阶段(1997-2002.4),建设新金融秩序与“金融再生计划”。1997年11月以后,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案。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并从此放弃了长期实行的不让金融机构破产的方针。为了稳定金融局势、增强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信心,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处理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的措施,着手建立新金融秩序。(一)调整和扩充了金融保险制度体系金融保险制度体系,又称事后金融安全网,是针对各种金融活动制定相应的保险制度,一方面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为处理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筹集、积累资金,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散。这次调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多方面的调整1996、1997年两次修改存款保险法,从两个方面扩大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职能:一是增设了存款保险机构收购存款等债权的职能;二是在存款保险机构内设立特别账户和金融危机管理账户。为了避免存款保险机构陷入资金枯竭的困境,还上调了存款保险费率。2组建保险契约者保护机构为防止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后加入生命保险的人无法获得应有的补偿而设立。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在2001年4月以前出现的生命保险公司破产事件,保险购入者的保险费将受到全额保护,此后的保障比率将下调到90。3扩充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该制度是指对个人投资者存入证券公司的资金进行保护,以免证券公司破产后无法对其个人客户进行支付和补偿的准备金。(二)健全了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的早期纠正措施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由此引发的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激化,金融机构的破产事件将不可避免。为尽可能避免严重的金融事态的发生,并减轻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难度,从1997年开始日本针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建立起了早期纠正制度。 1银行业的早期纠正制度 1997年4月开始实行的确保金融机构经营健全性法规定: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必须在8以上,低于8的银行必须提出并实施改善经营的计划,低于4的银行必须重新确定资产计划并压缩总资产规模,自有资本比率为负数的银行必须停止营业。只从事国内业务的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必须在4以上,低于4的银行必须提出并实施改善经营的计划,低于2的银行必须重新确定资产计划并压缩总资产规模,自有资本比率为负数的银行必须停止营业。 2生命保险业的早期纠正制度 日本在加强了对银行业的早期纠正措施的同时,在生命保险业也引入了早期纠正措施,即偿付能力(solvencymargin)比率标准。规定生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比率(当期未分配资金、危险准备金、持有的土地与股票的未变现收益之和与保险风险及资产运用风险平均值之比)应超过200,低于200的应提出实施业务改善计划,低于100的应采取增加资本、减少分配以及降低新签定的保险单的返还比率等措施,偿付能力比率为负数的生命保险公司应停止部分或全部业务。上述规定自1999年4月起开始实行。(三)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改革1998年6月日本政府从大藏省中把银行局与证券局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检查部、证券交易等监督委员会分离出来,组建了金融监督厅。日本政府为进一步强化对不良债权及金融不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同年11月又成立了金融再生委员会。此后金融监督厅便成了在金融再生委员会领导下的金融监管机构,具体实施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监督和检查。此后,随着金融再生委员会的撤销,金融监督厅更名为金融厅,专门负责金融监管事务。(四)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为了在金融机构经营危机频繁爆发的时期稳定金融体系,避免尚能够正常经营的银行因市场信任危机而陷于经营困境,日本出台了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的措施。1998年2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对一般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的审查标准规定,除下列金融机构外,如果提出有效的经营健全化计划均可以获得公共资金。处于如下经营状态的金融机构则不能获得公共资金注入:(1)连续三年综合收益或当期收益为赤字,并且无分红的银行;(2)资本充足率为0或者基于国际标准在4至0间、基于国内标准在2至0之间,且在一年后无望改善经营状况的银行。按照上述规定,1998年3月日本政府向东京三菱银行等21家银行注入了1.8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1999年3月又向15家大型银行注入了近7.5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1998年10月,小渊政府又推出了总额为60万亿日元的重建金融计划,其中25万亿日元用于银行注资。如此巨额的国有资金投入,在日本金融史乃至世界金融史上都是罕见的,它表明了日本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稳定金融系统的决心。(五)加强整理回收机构收购不良债权及协助企业再生功能1998年7月,日本政府提出“过渡银行”计划,由政府成立一个过渡性银行控股公司不良债权整理回收机构RCC (The Resolution and Collection Cor-poration),该机构由政府(存款保险机构)全额出资,于 1999年4月1日起正式运作,主要任务是接管已破产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收购处理其不良债权。由于RCC在收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时价格偏低(通常是帐面价值的10-20%),致使RCC的绩效不彰,因此在后来的金融再生法修正案中,对RCC的功能作了若干修正,包括RCC可以按不良债权的市价收购;可参加不良债权的竞标;所收购的不良债权原则上应该在三年内处理完毕;赋予协助债务者企业再生的功能等。1998年,日本政府为了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将东京市场建成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金融再生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要在2001年3月底之前初步确立起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为配合改革计划的实施,1998年3月日本开始实行金融控股公司法,1998年10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金融再生法和金融机制早期健全措施法(简称早期健全法)两部重要的法律。金融控股公司法规定,在日本可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就是指以某一金融业态的金融机构为母体,通过50以上的控股的形式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子公司化的金融组织形态。战后日本的禁止垄断法一直禁止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此番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来实现金融业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是为金融机构的顺利重组提供条件。金融再生法对于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方式与传统的“保驾护航”方式存在着重大的区别:(1)对破产金融机构不再保护,该破产的就让其破产;(2)对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有明确的时限规定;(3)稳定原则与健全原则相结合。另外,鉴于所有大型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背负着庞大不良债权的包袱,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健全经营。有鉴于此,早期健全法侧重于解决大型银行的问题,规定尚未破产的金融机构因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标准时,可以向金融再生委员会提出注资申请,但必须同时提交包括重组等内容的经营健全计划。经审查同意后,政府将采取以公共资金购买银行可转换优先股和次级债券的形式实施注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掀起了日本银行业的大规模合并浪潮。2001年,经过一番分化组合,日本11家大银行终于形成了四大金融集团割据的局面。这四大金融集团分别是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组成的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inancial Group);由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日本信托银行组成的三菱东京金融集团(Mitsubishi Tokyo Financial Group);由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和东洋信托银行组成的日联集团(United Financial of Japan, UFJ);由樱花银行和住友银行合并组成的三井住友银行集团(Sumitomo Mistsui Banking Corporation)。这四大集团,除了三井住友银行为合并组成外,其它的金融集团采取的都是相互持股的方式联合形成。重组后的日本四大金融集团,任何一家的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都屈指可数(总资产规模均在当年世界银行排行榜前十位)。其中瑞穗金融集团总资产当时高达151万亿日元(约合1.38万亿美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四大金融集团的融资额占了日本总融资额的一半还多。“保驾护航”式的政策终结意味着金融大竞争时代的到来,并且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将无法通过政府的救助得以生存。不仅经营不善的中小金融机构将被市场淘汰,甚至像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公司、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都因经营陷于困境而被迫倒闭。面对严峻的经济现实,许多日本金融机构都试图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来扩展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日本政府关于金融机构经营领域等规制的缓和不仅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重组提供了制度可能性,而且也通过强化市场竞争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淘汰和重组。 金融业的大重组势将增强日本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供资本与经营网络基础。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巨型银行却明显地存在着资产规模与收益不成比例的问题(四大金融集团自成立以来,连续两年巨额亏损居世界前列)。因此,通过大型合并组建的日本金融集团要想取得与其资产规模相对称的竞争实力,尚需在内部体制改革、处置巨额不良资产与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性金融商品等方面做许多努力。第三阶段(2002.4-今), “紧急经济对策”时期。2002年,重组后的日本银行集团全线亏损,最高的日联集团(UFJ)亏损额达1.23万亿日元,资产规模最大的瑞穗集团亏损也有9760亿日元,金融厅公布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额高达52.4万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又增加了9.5万亿日元。2002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推出“紧急经济对策”,把改革重心落到了以彻底处理不良债权为中心的经济结构调整上,具体内容包括:督促15家大型银行从根本上全面处置不良债权;由政府出资设立投资基金,收购部分银行所持有的亏损股票,帮助银行减少相互持股规模;银行必须公布不良债权的处理情况等。(一)层层设定目标政府承诺将与日本央行合作,力求在2005年3月底之前使大银行的坏账率缩减为2002年3月基准的50%;并要求各大银行将2002年9月前的旧不良资产在两年内处理完毕,9月以后的新不良资产在三年内处理完毕。(二)推行“存款限额保护”政策2002年4月,小泉政府推出了最激进的银行经营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存款限额保护”政策。该政策是指政府只对储户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进行一定额度的保护,超过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金融机构破产时,政府的存款保险机构只赔付1000万日元以内的本息,如果储户在同一金融机构内有多个账户将合并计算。也就是说,如果金融机构破产,储户可能失去限额以外的所有存款。这一类似休克疗法的银行改革措施在日本引起了金融大动荡。从2002年4月份开始,日本出现“存款大逃亡”的现象,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存款,还是居民个人存款,都由定期的逃向活期、由存在中小银行或地方银行的逃向大型金融集团、存入日资银行的逃向外资银行。据日本中央银行的统计,截至2002年5月底,日本1000万日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余额为93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2万亿日元,下降31%,相当于一家大型银行的全部存款余额;大型金融集团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了6%至12%,而外资银行的存款余额同比却猛增了60%。为了减轻金融动荡,日本政府于7月宣布延期实行“存款限额保护”制度。(三)“国有化计划”日本央行于2002年9月宣布收购银行所持股票的“国有化计划”,日本政府把出现问题的银行收为国有,作为银行改革措施之一。2003年5月,日本政府宣布对日本第5大银行理索纳银行(Resona Holdings)提供援助,理索纳银行是2001年由大和银行(Daiwa Bank)和旭日银行(Asahi Bank)合并而成的,这家公司于5月17日公开承认其资本严重不足。在该消息公布后,日本政府表示将向这家银行注入大约1.96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同时计划收购该银行的普通股,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日本政府的注资方式是:理索纳银行向政府发行股票,政府以收购该银行的股份方式向其注资。通过注资,政府拥有了其三分之二的股权和70%的投票权。70%的投票权实际上使政府控制了该银行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当然,日本政府能否收回1.96万亿日元取决于理索纳银行未来的重组效果及其经营状况的改善程度。为了把被国有化的危险降到最低水准,日本理索纳商业银行在2003年8月底宣布出售手头的所有证券。近年来,日本国家资本融入民间银行的比率越来越大,如对三井信托、中央信托、大和银行的注资比率均超过50%,从而使这三家银行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控股银行。为了避免被国有化,日本银行在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政策下,借助整体经济回升的态势加快了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或转卖给债权回收机构,或拍卖给欲进军日本的外资。同时,通过大量购买高利率的国债获取收益,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四)实行新会计制度从2002年9月的中期决算开始,日本银行按规定必须实行新的会计制度。该会计制度又被称为时价会计标准。根据这一新标准规定,各银行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的损失都要被算入自有资本。为防止自有资本的减少和自有资本比率的降低,各银行不得不加速抛售风险较高的股票。这一方面可能从根本上动摇日本的相互持股、一损俱损的银行制度;另一方面银行在这种大规模的抛售中,难免不受到沉重打击。2002年,日经225指数跌去了28%,与各银行大量处理所持股票不无关系。(五)再掀重组高潮继2000年日本金融界大重组之后,2003年,金融机构再次掀起重组高潮。此次重组主要表现为:1.没有进入大金融集团的银行开始重新寻找合并伙伴。大和银行、奈良银行和朝日银行正式合并;住友信托银行与日联信托银行宣布合并等。 2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资本融合开始加速。瑞穗金融集团、UFJ金融集团、朝日银行为了在处理不良贷款的同时不降低资本充足率,在2003年补充了近6000亿日元的资本金,其中50%60%是通过大型生命保险公司入股解决的。与此同时,三井生命、住友生命等大型生命保险公司也通过让银行入股的方式,筹得了2600亿日元的资金充作自有资本。此外,保险公司之间的重组也在进行之中,明治生命和安田生命已于2002年4月实行经营统合,计划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合并。 3.为完成政府目标,三菱东京与日联集团合并。2004年8月12日,日本的三菱东京金融控股集团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宣布,它们就2005年10月1日前完成合并已达成协议。联合组建的“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在资产规模上(188万亿日元,约合1.7万亿美元)将取代美国花旗集团,成为全球金融业的新霸主。 此次三菱东京兼并日联的直接起因,是日联集团深陷经营困境难以自拔,不得不通过合并来谋求三菱东京集团的救助。日联银行2003会计年度的经营亏损4088亿日元,是当年七大银行集团中唯一亏损企业;2004年3月决算时,不良债权达35563亿日元,不良债权率8.4,与金融厅4不良债权率标准相差甚远;自有资本率只有8.36,逼近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更严重的是,日联集团的经营状况还在进一步恶化,2004年第二季度的经营亏损又有915亿日元。与3月底相比,6月底的不良债权率又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自有资本率则又下降了0.23个百分点。而三菱东京之所以积极援手,也有自身的现实利益考虑,其中最看重的是日联的中小企业、消费者金融业务和分布在西部、中部地区的营业网点,三菱东京还可借此机会将自己“日本老二、全球老九”的地位一举提升至全球老大。四大金融集团中坏账率最高的日联集团与坏账水平最低的三菱东京集团合并,将帮助日本政府实现在本财年末将不良资产减少一半的目标。分析家认为,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的日本金融业大重组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今后日本金融行业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评价纵观泡沫经济后,日本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理金融机构经营危机的政策、措施,及其取得的实际效果,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机构经营危机处理方式。 在少数金融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时,可采取其它正常的金融机构对其救助或并购。一般金融机构也愿意并购处于经营危机状态的金融机构,因为在对金融机构开设分支机构实行严格管制的体制下,配合政府的救济行动并购处于经营困境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援助,而且还可以获得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得到的迅速增加分支机构的好处。这就会大大减轻政府处理该问题的直接成本。而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金融机构经营危机非常普遍而且严重的情况下,就必须综合运用并购、破产清算、暂时国有化、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等措施,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和蔓延。第二,对发生经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处理一定要及时、果断,不能拖延。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由于日本在经营危机金融机构的处理时机上的失误,加重了银行危机,并增加了危机的破坏程度。虽然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政府也愿意向银行注资,但银行业担心坏账增加,仍然惜贷,使经济进入恶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明确地规定判断和处理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标准和具体措施,例如日本后来出台的“早期纠正措施”,对于及时处理发生经营危机的金融机构、防止问题的严重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在金融机构经营危机频繁发生、金融体系动荡不定的时期,既要重视处理已经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也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固尚未发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的经营基础,防止个别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演变为整个金融体系危机。例如,在1997年11月以后,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案,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日本的金融机构发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为了避免这种信任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严重化,并因此彻底动摇整个金融体系,通过向一般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的方式,增强有关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提高人们对正常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第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应标本兼治。在日本银行不良债权解决的过程中,基于日本特有的经济体系,日本政府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日本的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互持股的现象,如果某一个金融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