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讨_第1页
某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讨_第2页
某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讨_第3页
某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讨_第4页
某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Empircal Research on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of Beacon Hill院 所:文旅学院 导师姓名:田勇教授学科专业:旅游管理 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二一一年四月2019整理的各行业企管,经济,房产,策划,方案等工作范文,希望你用得上,不足之处请指正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渗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借鉴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发展现状,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 本研究选择笔架山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法、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在整理现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学、生态学、统计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理论,结合旅游业特点运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研究发现: 1.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1277 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为0.03427 hm2,平均存在0.0215 hm2的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但笔架山景区2008-2010年旅游生态盈余以及人均旅游生态盈余均呈下降趋势;2.根据2008-2010年笔架山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分类汇总可知,旅游交通和旅游餐饮是构成笔架山旅游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3.利用2008-2010年的计算分析结果,运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预测出笔架山2011、2012、2013年的旅游生态足迹为2502.632 hm2、3720.496 hm2、 5356.425 hm2;4.为了保证笔架山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笔架山总的旅游生态承载力和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可知,在现有的旅游消费模型和旅游目的地保护措施下,每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左右,基本可以保障笔架山景区的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5.实现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是基础 ,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关键。同时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使旅游者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理念,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足迹 笔架山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but it also ha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and human environment.As the constant study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This paper drawing on analysis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bijiashan sha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s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rends of desination.This paper takes Bijias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many methods are used in this research,such a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field surveys,interview,stati stical analysis and so on.On the basis of data and theory,including tourism ecology,statistics ,marketing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sis the bijiashan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2008-2010.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The averag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0.01277 hm2,the average per capita eclol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is0.03427 hm2 ,The average ecological surplus per caapita is 0.0215 hm2 ,But ecological surplus and per capita of bijiashan were downward.According to bijiashan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gt summary,we can see that tourism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dining are the main part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Using the linear resress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predicts the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from 2011 to 2013: 2502.632 hm2、3720.496 hm2、5356.425 hm2.In order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jiashan,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ourism, we can seethatunderthe urrent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the protection ,Bijiashanreception capacity is each year.In a conclus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bijiashan has steady progress,but on the point of the calculations of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int,its eco-tourism surplus declined each year.in order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paper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sitsation of bijiashan and gives the advice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Key word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bijiashan 目 录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第一章 前言1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21.2 研究目标与内容31.2.1 研究目标31.2.2 研究内容3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41.3.1 研究方法41.3.2 技术路线4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5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52.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52.1.2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目标62.1.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62.2 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82.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分析82.2.2 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122.2.3 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模型14第三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183.1笔架山景区的区域概况183.1.1 笔架山景区自然资源概况183.1.2 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193.2研究方法193.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03.3.1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生态分析203.3.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33.3.3旅游餐饮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53.3.4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73.3.5旅游购物生态足迹动态分析293.3.6 休闲娱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31第四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324.1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324.2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354.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364.4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预测分析374.4.1游客规模对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374.4.2笔架山景区客流量变化趋势预测374.4.3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变化趋势预测384.5笔架山景区旅游发展状态评述38第五章 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405.1 科学规划,合理分区405.2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415.3 加强景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415.4 鼓励社区参与,培育生态居民415.5加强宣传,增强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42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及展望436.1 结论43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446.2.1 完善数据调查的统计446.2.2修正研究方法446.3实现动态的研究、构建预测模型456.4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45参考文献: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49致 谢50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旅游活动就其性质而言,是以旅游者为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客体,通过旅游者得流动来表现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1。旅游者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的占用、耗费和消费,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如何测度旅游业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强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护和保存旅游区域的自然生态,始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难点。1.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国内外学者所理解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是相对未受破坏、未受污染、受人类干扰最少的自然区域或偏僻无人的地区。这类地区生态环境带有原始性。其景观资源价值高,生物多样性好。在这类地区旅游必须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之不受旅游者不良行为的破坏。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旅设的病态膨胀,环境质游者越来越关心旅游目的地的种种环境污染,而且日益增长的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旅游经济损失也给旅游经营者带来巨大压力。倡导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面临的重大主题,然而如何让旅游业撑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旅游业发展的程度达到什么一个高度才能说明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随着旅游理论体系的日益成熟,近几年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陆续有旅游研究专家及学者运用各种测度手段对一定的区域的旅游发展进行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地区最基本的旅游资源,乃是其旅游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度、分析、研究,不仅是对一旅游地进行开发、规划的有效工具,也不仅是被动地控制游客流量,不使其超过承载力的某一阀值(即上限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它可指导我们主动对旅游地进行合理管理,更好地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的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对笔架山景区开展科学的生态旅游,评估旅游发展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判断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更值得关注。在以往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区域旅游的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的影响程度一直无法定量的比较。生态旅游足迹理论的引入,计算旅游生态足迹与在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的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的差值(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能够清楚的帮助人们判断不同旅游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开发程度和旅游规模时候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建议,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生态足迹模型来量化评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序列的子模型对旅游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进行探讨,以旅游生态足迹为切入点来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并结合笔架山景区为例来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意义在于:1.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文献,阐述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生态足迹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以及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等,为评价区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且应用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一序列子模型和相关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探讨定量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拓展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3.生态旅游一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几年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现状、旅游市场的构成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为预测笔架山景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现实的依据。4.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的序列模型,计算分析笔架山景区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目的在于科学的量化评价该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1.2 研究目标与内容1.2.1 研究目标本文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切入点,以笔架山景区为研究区域,目标如下:1.在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以及基本模型和计算方法;2.结合相关调查与数据,对笔架山景区生态旅游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3.依据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对笔架山景区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旅游生态足迹结构比较与综合评价;4.通过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和生态容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笔架山景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的状态,进而提出该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1.2.2 研究内容第三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第四章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实证研究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研究背景理论研究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第五章 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论与展望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方法本文将在全面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借助现代技术,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开展研究。1.文献分析法。通过全面通过回顾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列举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对笔架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3.定量分析法。本文重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充分运用有关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旅游生态足迹系列模型,对笔架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和进行综合评价。4.实证分析法。本文将选择笔架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案例区进行研究 ,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具有区域代表性、典型性与完整性,其研究结果对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1.3.2 技术路线研究准备本文主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通过对已有成果及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实地考察的感性认识,运用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数学结合来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并对案例区域旅游发展进行计算分析、评价来研究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基本路线图如下: 相关资料收集文献检索 实地调查生态旅游调查旅游生态足迹调查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笔架山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结论与展望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与运用研究2.1 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2.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强调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和谐关系,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卸掉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念以及实现途径和手段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各国政府及公众的热点。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3年的研究调查后,于1987年11月向联合国第42届大会提交的报告2。报告指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时代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使越来越多人贫困化及环境恶化的发展将难以满足下一世纪的需求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该报告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宣言”,“可持续发展的路标”。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自身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个飞跃,是人类对自身的发展从非理性的“无限增长”,到理性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综合性概念,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技术等诸多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包括三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高效、科学、环保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替代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减轻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以内,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过程。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本户,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这三个方面组合成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同时保证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1.2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目标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不光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借阅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想协调。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的理解为,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并通过现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在确保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持续、稳定运转的同时,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首选,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还是旅游者,都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其次,促进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以资金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居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他们的收入,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2.1.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作为适宜环境保护的新型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也是国内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目前对我国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块,其中一块是在全国区域、跨省区域、各个省份及细到详细的具体项目的四个尺度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评价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侧重于对利用定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而另一类则是利用量化手段对生态旅游地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措施。(1)调查分析研究类在我国开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诸如生态旅游概念在实践中被泛化,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以及管理缺乏严格性、科学性,发展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参与不够,缺乏对生态旅游者的教育等问题上,侯满平学者对此有比较深的研究。他认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以可持续理论为基本的理论原则;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坚持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原则;以区位理论为生态旅游开发和制定生态旅游的营销战略的指导原则。同时阐述了实现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为:制定各级可行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旅游规划;加强生态旅游法制化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政府财税支撑体系,利用区位的优势发展多种生态旅游的形式;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强化生态旅游意识的宣传与培训,促进公众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4。而学者阮作庆则是从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客源市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其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珠三角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呈现出区域极不平衡的特征,在“金三角”区域存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资本雄厚,但是存在资源相对过于集中,竞争过于激烈与发展模式单一的制约瓶颈,而“非金三角”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各方面欠缺。基于此事实,提出进行资源整合,重点发展生态度假游和深层级的挖掘岭南文化的内涵,创建有特色的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学者李包相对浙江省的生态旅游进行评价,并提出其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模型,预测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坚持区域的合作原则,整合旅游资源,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在西南的生态旅游的研究上,学者刘建华等从云南的地质地理背景出发,详细的调查了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针对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特征提出了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该整合地质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从景区边缘发展起步,突出农家的特色,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品位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新思路。 (2)方法研究类 纵观国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大多数都是集中于概念的阐释、操作途径等层面上。我国对旅游的评价研究工作开始的较晚。陈玉娟等人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丽水市为例子,通过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保障模式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再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开发主体和开发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地区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段刚将循环经理理念和持续改建模式与生态旅游理论联系起来,对我国旅游业的开发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他指出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并提议将持续改进模式运用关于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其运行和管理中,从而发挥良好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学者黄萍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以转换成一套可衡量的持续性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该评价体系,可以为地方政府及先关利益群体科学、合理的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学者冯卫红通过建立人类活动无需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用简化的系统结果关系的方法测算出升天旅游地域系统阀值。以此来分析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的功能状况。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主要是旅游者得旅游活动及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活动和当地旅游业得活动三个方面,同时构建了27个具体指标来评价人类活动的无序度;以及通过自然基础、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大气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8个具体的指标来测算生态环境承载力。综上所述,我国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然以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进行评价分析从而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类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所提出的对策多属于泛泛而谈的原则。而在生态旅游可持续的发展研究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计算模型,采用定量化手段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借鉴国际上最新提出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模型,将其运用到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中。生态足迹模型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行以及时间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日益得到了重视,被广泛的运用到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中。2.2 旅游生态足迹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是由生态足迹模型演变过来的,是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是定量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法5。2.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分析(1)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s)方法是一种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该理论最初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magel和Ree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一种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6。认为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留下足迹,而“足迹”的大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计算,通过计算结果与生态容量进行比较,进而评价生态可续续的发展状况。该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国内的学者都曾尝试用该方法进行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并评价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学者比较认可的生态足迹的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它既是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又代表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持续生存下去面对环境提出的需求。从一方面来讲,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目前所占用的生态承载力;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生态足迹衡量的是人口未来需要的生态承载力。(2)模型分析根据以上的理论和概念,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可以表示如下: 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消费量; 利用平均产量的数据,将各消费量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通过当量因子把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将其汇总、加和然后计算出生态足迹的大小; 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并与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EF=N(ef)=N(ai)= N(Ci/Pi) 公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ai为第i种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C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种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模型。由以上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的生存所必须的真实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既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也反应了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人类可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气物的数量;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7。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各种物质消费、能源消费等均应按照相应的换算比例折算成相应的土地面积。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 化石能源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从理论意义上来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得不减少,储备一定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哪个国家专门拿出一部分的土地用于这部分CO2的吸收,出于生态经济研究的谨慎性考虑原则,在生态足迹的需求方面,考虑了CO2吸收所需要的化石燃料的土地面积。 耕地是生产能力最大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人类大部分的生物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的都用于耕种,而且每年约有100万hm2的土地因环境的变化而退化,现在世界平均每人可耕地已经不足0.25hm2。 草地是指用来发展畜牧业的用地。目前全世界约有33.5亿hm2的草地,人均约为0.55hm2。草地的生产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草场积累的生物量得能力比耕地要低得多,从植物转化为动物生物量使人类损失了大约10%的生物量。 林地包裹天然林和人工林。丛林出了提供木材以外还具有涵养水源、稳定气候状况、维持大气水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等诸多功能。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全世界除了一些不能接近的热带丛林外,现有林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大多较少。目前地球上有51亿hm2的林地,人均约有为0.9hm2。 建筑用地是指人类居住设施和道路等用地。目前世界上人均建筑用地约为0.06hm2,主要建在肥沃的土壤上。由于人类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筑面积的增加意味着生物生产量的明显降低。 水域包括海洋和内陆湖泊。地球上海洋面积约366108hm2,相当于人均6hm2。但是,海洋里95%的生态生产量来源于这6hm2中的大约0.5hm2的沿海岸带。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排斥的。比如说,一块地当它被用来修建公路的时候,就不可能同时成为森林、耕地、牧草地等。这一“空间互斥性”使得我们能够对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进行加总,从宏观上认识自然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和人类系统对自然系统的总需求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为了便于衡量,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米娜及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然后相加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这要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均衡因子,一种生物生产面积的均衡因子为全球该类生物生产面积的平均生态生产力除以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的平均生产力。6类生态生产用地的均衡因子见表2-1,经过均衡处理后的6类生态生产用地具有统一指标可以累计8: 人类生态生产性用地的均衡因子 土地类型 均衡因子 化石能源用地(fossil energy land ) 1.1 林地 (forest) 1.1 耕地(arable land) 2.8 建筑用地(built-up area) 2.8 草地(pasture) 0.5 水域(sea space) 0.2 (3) 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即生态容量,是指在不损害有关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度的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6EC=N(ajrjyj)j=1其中,j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EC为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由于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为了使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型土地可以比较,引入产量因子。产量调整因子作为一个将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可比面积的参数,即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生产力和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的比率。比值就是该地区该类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高于全球此类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如果该比值小于1,那么就意味着该地区此类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或者废物吸收能力低于全球此类生态系统的平均水平。通过产量因子即可以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表达为具有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的面积。6类生态生产用地的产量因子见表2-2,将产量调整面积进行均衡化处理并相加,即可得到可供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同时,在是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的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值就可以判断和衡量一个区域可持续的发展程度。因此,生态承载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喜爱某地区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极大值。表2-2 六类生态生产性用地产量因子 土地类型 产量因子 化石能源用地(fossil energy land ) 0 林地 (forest) 0.91 耕地(arable land) 1.66 建筑用地(built-up area) 1.66 草地(pasture) 0.19 水域(sea space) 1 (4)生态赤字或者生态盈余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将其与某一国家或者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生态足迹指标将人类消费的资源和能源折算成全球统一的,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就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比较,计算公式为:ES/ED=EC-EF式子中,ES代表生态盈余,ED代表生态赤字。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表现为生态盈余(ecological surplus), 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9。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的负荷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弥补供给量的不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于生态赤字来衡量。相反,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足以支持其人类的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供给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流,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余来衡量。2.2.2 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生态足迹的概念新颖,计算简明,适用范围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的地区展开了大量的案例研究。(1)全球尺度生态足迹指标考虑了地区间的差异 ,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自然资源-将计算结果高度整合。Wackernage等分别计算了1993、1995、1997、1999年、2002、2007年的全球生态足迹。(2) 国家和地区尺度这一尺度的生态足迹指标主要用来分析国家或者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知道资源利用策略,考察地区发展的公平性。Wackernage等计算了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得到生态足迹。从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开始,我国很多学者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得全国的生态足迹,比如陈敏等计算了1978-2003年中国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铀0.873ghm2升至了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了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了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鱼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的加剧,人均赤字由0.371ghm2上升至0.871ghm2,其中耕地由赤字(0.058ghm2)转化略有剩余(0.028ghm2),草地处于剩余装填,耕地由剩余状态转化为赤字,中国化石能源足迹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林地短缺的危机,淡水和海水渔业足迹与供给力基本持平。李铁松等利用我国生态足迹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时间和区域两个方面比较了我国人均生态赤字的若干特点。研究表明,我国1961年至1977年为生态盈余期,1978年到2003年为生态赤字期。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内的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是我国一类生态赤字区,而陕西、福建爱你等14个省市是我国二类生态赤字区,仅有西藏、云南是我国生态盈余省区。在地区的尺度上,2001年张志强、徐忠明等人计算了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的生态足迹其,在全国其他范围内的省域生态足迹的计算比比皆是。而国内学者针对市域、县域的生态足迹计算就更不胜枚举。其中,杜斌等选取了广州、宁波、苏州和扬州4个城市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这四个城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足迹分析有助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决策提供参考。郑辛酋等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来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新研究方法-城市化区域人类生态过程定量分析,得出城市化过长中区域的人类生态质量指教与波动指数,并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值,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中的人类生态状况进行动态分析。(3)特定产业如的生态足迹由于生态足迹能够清晰的评价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也可用于特定产业资源或者能源消耗分析,以辅助产业内部资源战略的制定及方案优选。在旅游业中,Gossling 等对 Seychelles地区进行生态足迹评价,提供各项资源消费中,航空客运能源消耗及其排放的温室气体是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