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1页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2页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3页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4页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型理论为代表。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第二次,工业普查之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其中不同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就此作一比较分析。一、 我国工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动:中西部地区增长缓慢,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以此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此后,在全国普遍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更快的发展成绩。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时, 我国工业的分布情况是: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5044.98亿元(现价,下同),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当年价的59.81,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322.23亿元,占27.53 , 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1081.58亿元,占12.82。人均工业总产值中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9.47,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的35.72。(注:文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机构的划分标准。东部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中部包括:晋、豫、湘、鄂、皖、赣、吉、黑、蒙;西部包括:蜀、黔、滇、陕、甘、宁、青、新、藏。)8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继续强化了上述格局。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表明,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表1 各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及占全国比重单位 亿元 各区工业总产值绝对值各地区全部工业占全国比重198519901995 198519901995全国 8434.723924.36.75 100.00100.00100.00东部地区 5044.981500760654.695.81 62.73 66.01中部地区 2322.2 6067.4 21884.527.53 25.36 23.81西部地区 1081.6 2849.6 9354.6612.82 00.91 10.1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1996年数据计算)从表1得知,三次普查与二次普查时相比, 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60654.6亿元,占全国比重上升到66.01,上升了6.9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1884.5亿,占全国比重为23.81,下降了3.7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9354.66占全国比重为10.18, 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表2各地区工业投入与产出构成表单位: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固定资产净值比重职工人数比重 1985 1995 19851995 1985 19951985 1995全国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东部地区 59.81 66.01 45.9558.7452.1151.9552.11 51.95中部地区 27.53 23.81 35.0426.5732.8132.9632.81 32.91西部地区 12.82 10.18 19.0114.6915.0915.0915.09 15.09上表表明,在投入上,固定资产净值的区域变动与工业总产值变动大体一致,东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2.79个百分点,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8.47和4.33个百分点。而职工人数的区域变动则与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的变动格局呈现出不相一致的特征,即东部地区在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大幅上升的同时,职工人员则下降了0.1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虽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下降,但中部职工人数反有所上升,西部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东部地区工业的增长日益依靠投资的扩张,而对就业吸纳能力有下降趋势。二、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变化自85年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在地区分布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如果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或分划分为三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则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具体见下表:表31985年1995年各地区所有制结构变化 1985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 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四川、贵州、云南、西芷、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西藏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江苏、浙江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 1995年北京、内蒙、吉林、黑龙江、山西、贵州、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云南、西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西藏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山西、辽宁、湖南、广西、四川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 湖北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 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全国国有工业份额均呈下降局面,但下降幅度却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 表4 1985年1995年各地区国有经济份额变化情况单位: 1985年 1995年下降百分点下降幅度全国64.9 34.0 31 48东部地区59.5 27.3 32 54中部地区71.2 43.5 28 39西部地区77.0 54.7 22 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部地区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约占14,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占34,中部地区国有工业的贡献率为40,非国有工业为60;而增长最缓慢的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各占一半左右。可见,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较少,而增长缓慢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则较强。如表:表5 1986年1995年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对增长贡献率单位: 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其他工业全国 30 3733东部地区 24 4036中部地区 40 3426西部地区 51 2623填补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主要是其它经济成份。如下表,其中东部地区92由其它经济成份填补;中、西部则分别为74与79。表61986年1995年各地区对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填补情况 集体个体私营 三股及股体制全部 1535 50东部832 60中部 2649 25西部 2146 33三、不同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表7 1995年分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 全部企业合计 大型企业项目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企业全国总计510 381 100.0064 61100.00数东部总计264 68651.9 3 928 61.2量中部总计164 48532.2 1 587 24.7统西部总计 81 21015.9 901 14.0计 中型企业小型企业项目绝对数比重%绝对数 比重%企业全国总计 16 591100.00 487 329100.00数东部总计 10 33262.3 250 42651.4量中部总计4 37426.4 158 51932.5统西部总计1 88011.378 42916.1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类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51.9,其中大型企业3928个,中型企业10 332个,小型企业250 426个, 它们分别占全国数量的61.2、62.3和51.4。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的经济活动量占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的比重相应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小型企业的经济活动量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根据1995年度中国不同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的统计得到的结果与上述规律却不符合。表81995年度地区内部的企业规模结构 绝对数项目合计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工 位业 数东部地区 3928 10332企 (个)中部地区 15874379业 西部地区812109011880 78429单年(万人)末 东部地区 4416.31119.7797.72498.9 职 中部地区 2802.3854.4 464.41483.5工 西部地区 1282.6420 211.8 650.8人数固(亿元)定 东部地区 25975134874354.8 777.3资 中部地区 12248.3707952142.93025.9产 西部地区6765.4 3864.61059.31841.5原值工(亿元)业 东部地区 36194.9 13463.96111.716619.3总 中部地区 12718.75437.42018.7 5262.6产 西部地区6033.22926.4 947.1 2459.7值销(亿元)售 东部地区 34920.6 13711.45887.515321.7收 中部地区 121795489.31936.5 4753.2入 西部地区5836.72890.3 932 2013.7区域内比重(%)项目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合计工 位业 数东部地区 1.5 3.994.6 100企(个) 中部地区 1.0 2.796.4 100业 西部地区 1.1 2.396.6 100单年(万人)末 东部地区25.418.156.6 100职 中部地区30.516.652.9 100工 西部地区32.716.550.7 100人数固(亿元)定 东部地区53.316.8 29.9100资 中部地区57.817.5 24.7100产 西部地区57.115.7 27.2100原值工(亿元)业 东部地区37.2 16.945.9100总 中部地区42.8 15.941.4100产 西部地区48.5 15.735.8100值销(亿元)售 东部地区39.3 16.943.9100收 中部地区45.1 15.939.0100入 西部地区49.5 16.034.5100(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其中工业总产值按新口径统计)从表中可知,东部地区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该地区企业总数的1.5、3.9、94.5,这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末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看,东部地区又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则不同,大型企业的数量比重仅占地区总数的1和1.1,但其余指标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可见,大型企业作用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另一方面从小型企业看,中西部小型企业总量的比重高于东部,但其余指标比重都又低于东部,也就是说东部中小企业的作用大于西部。因此总的说来,中国工业的大中小型企业规模结构是东部地区偏重于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相对偏重于大型企业。四、结论及政策建议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将有利于地区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区位上的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将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适当调整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不应再加速地区差距的扩大而应缩小政策差距,在促进平等竞争的同时适当加大缩小地区差别力度,在诸如开放程度、体制改革、计划金融财税政策以及国家投资等方面应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倾斜。其次,今后中西部地区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大企业的经济活动量比重增长过快并带有某种孤立性,这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国家工业布局政策的结果,但如果中西部地区过多受这些因素的约束忽略中小型企业发展,就难以有经济发展的长远优势,反而会致使得大企业的持续发展失去小企业的配合与协调,非常容易导致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今后西部地区还必须重视并积极创建环境加快中小型企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为本地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同时应更积极地发展为东部地区大企业生产配套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专业化的生产优势,以此求得从根本上缩短东西差距。第四,应积极鼓励东西部的横向联系,加强它们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联合并适度加快城市化步伐,以鼓励中西部人口向城市转移,以此为本地区发展积累技术和资金。第五,促使中西部地区观念的转变,加大内地开放程度和开放意识,因为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并不仅仅限于发展水平较低,其观念和体制改革的滞后,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主观能动意识和利益均沾意识差,也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新路子当前,一些地方的工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着实令决策者心焦。为扭转此况,各界见仁见智,各地大胆试验,其中不乏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一些地方事倍功半,抓转制不见成效,抓调整不见增盈,抓改造不见减亏。缘何出现这般“吃力不见效”的局面?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区域工业定位,没有真正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进行工业定向。故而,改制也好,调整也罢,总是收效甚微。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从上到下已经对此引起了重视,党中央更是高屋建瓴,十五大指出:“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上饶地区工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哪里的工业特色明显,哪里的发展互补性就强,哪里的工业效益就比较好。因此,要使上饶地区的工业大步走向市场,就必须尽快走出一条特色明显、互补性强的区域工业发展新路子。一、牵住创造特色这一区域工业发展的“牛鼻子”特色,是工业经济的生命,是工业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当前的工业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最难的是创造特色。作为内陆地区一部分的上饶,如何创出区域工业发展特色,根据这些年的实践,笔者感到至少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大胆创造。深度开发资源创特色。不少内陆地区资源很丰富。上饶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就有70多种,其中铜、金、银、石灰石、铅锌等25种矿产资源储量在全省、全国首屈一指。然而,对此进行一般的开发、简单的加工、粗放的经营,未必能出效益和特色。资源产品的特色要从精深加工中挖掘。玉山县开发砚石、上饶县开发千古盒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佐证。玉山砚石,过去只加工成普通砚台,成品比原石增值510倍。 近年,该县引进德国生产线,将同样的砚石加工成一种高档台球桌面,增值水平一跃达到80120倍,产品不仅国内畅销,还出口海外。 一个普通千古盒,不过百把块钱,而上饶县石人乡只是在用漆等工艺上加以改进,产品就身价倍增,卖价高的超过每个1万元。从目前的情况看, 上饶地区资源开发大多处于原料和粗加工产品状态,后续效益流失严重。在这方面开动脑筋,既可以增效,又能使资源性产品增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价格优势创特色。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以城市市场和先富阶层为销售对象,动辄上高档产品,以提高卖价。事实上,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把市场取向定在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以价廉物美质优取胜,才不失为区域工业产品在竞争中取胜的要诀。在高档烟、极品烟充斥市场时,广丰卷烟厂却实行“甲等质量和包装,丙等价格”,产品深受农村消费者和工薪阶层欢迎,建厂不到5年,经济效益翻了数番。 我国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温饱型家庭居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价格水平不能定得太高,应注重以优质低价取悦消费者,尤其是像上饶地区这样的内陆地区,更应通过特色产品的高质量、大批量、低价格来获取通向市场的“门票”。扩大名品影响创造特色。内陆地区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名特优稀产品,像上饶地区的上饶客车、万年珍珠、婺源绿茶、铅山竹木制工艺品等,在国内外名闻遐迩。这几年,我们利用知名度高的品牌大做扬优成势的文章,使上饶牌系列梭子等产品畅销不衰,成为增利创税的支柱。无形资产因为“无形”,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在这方面,内陆地区又比沿海地区觉悟得晚一些,行动得慢一些,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走名牌扩张的路子,上批量,扩规模,形成经济特色。二、用改革的办法开发特色特色在于开发。开发特色不能沿用常规手法和手段,必须采用改革的办法。从上饶地区的实际看,要尽快发掘工业经济的特色,达到与其他区域互补互促的目的,就必须走“兴改革扬特色”之路。一是实行资本扩张,培植股份特色。思路是,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要求,推行利益直接的集资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这几年,我们按照“谁投资、 谁占有产权”的原则, 在4600家小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吸纳股金7.1亿元, 促进了企业结构优化。股份合作制是促进社会财富积聚的有效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很适合于内陆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扩张。但我们也不能指望“一股就灵”。躺在股份合作制上,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三改一加强”的多种具体措施应兼收并蓄,方能收到更大成效。上饶市电焊条厂原是个小打小闹的二轻企业,近年通过股份合作制,连续进行了三期技改,企业规模翻了三番,年利税超过300万元, 股份合作使企业实现了资本扩张和规模扩大。但他们感到单纯的股份合作制仍强化不了产品的竞争力,故而,他们又以特优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天津大桥集团的“垂青”,使“小船”顺利靠上了“大舰”,成为集团的一份子。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好的企业制度,为小企业和老企业改制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组织形式。但这又不是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任何一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改革形式,都可以进行试验和实践。二是实行资产扩张,培植规模特色。思路是,以那些规模效益高、市场覆盖面大、自主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通过资产重组,扶持一批大而强的企业集团,作为区域工业经济的骨干和支撑。根据上饶地区企业现有规模和基础,我们正在分三个层次进行资产扩张:一是抓住振达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有望上市的机遇,联合一批相关、相近、相连、相似的企业,发展成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的“国”字号集团;二是以年利税超千万元的广丰卷烟厂、追日集团、富家坞集团等企业为“龙头”,以兼并、联合为手段,发展成充当财税支柱的区域性企业集团;三是以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名特优产品为龙头,通过产供销有序结合的形式,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特的小“巨人”企业。三是实行产业扩张,培植产品特色。思路是,发挥农业大区农业资源丰富的特色,围绕农业办工业,立足原料办工业,面向农民办工业,开发一批工农业相关度高、互补性强、带动范围广的地方产品。万年县依托珍珠养殖开发珍珠手饰、珍珠粉、珍珠饮料,婺源县依托绿茶开发养胃保健茶,玉山县依托甘蔗发展蔗糖加工和造纸工业、依托养鳗生产开发鳗鱼加工等,都是工、农两大产业有机衔接的范例。立足农业,主攻食品工业,大上绿色产业,更是培植特色的产品,形成区域工业特色的题中之义。四是实行地域扩张,培植市场特色。思路是,将那些产品质量好、地方特色浓的工业产品,实行内地生产、沿海扩销或内地初加工、沿海深加工以及借知名品牌、在区内生产等形式,把本地产品打出去。“全良液”酒在上海举办订货会,设立销售窗口;上饶电焊条厂挂靠天津大桥集团,并借助“大桥”品牌扬优成势,等等,都有效地扩大了本地产品覆盖面。当然,实行地域扩张,要求本地产品独具高质量和地方特色,否则,产品、产业别无互补性,只能是孤芳自赏。五是实行企业性质扩张,培植所有制特色。一些内陆地区“单打一”抓工业,眼睛只盯住几家国有企业,甚至是几家预算内国有企业,这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今天已不合时宜。抓工业、兴特色,一定要实行企业性质扩张,全方位地发展工业,大视野地拓展工业,不论何种所有制、何种企业类型,只要产业有特色、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发展有前途,就要作为地方经济的重点,予以各方面的倾斜,促其朝着特色更浓、效益更好方向发展。1996年以来,我们按照这一思路抓工业,将重点企业调度对象从原来的预算内企业扩展到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指标月统计从预算内工业延伸到整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领导挂钩实行多种所有制重点企业并举,技改投入实行各类企业统筹,现场办公实行多种成份工业兼顾。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有特色的多种所有制工业有序连接,组合成区域工业发展新特色。三、在调控中培植特色特色在于创造,在于开发,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笔者体会,要发展地方工业特色,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有所为又有所不为。首先,在科学规划中提炼特色。发展地方工业决不能无的放矢,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个规划既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精神,更要融合地方特色。这就要求决策者知上情、察区情、洞悉下情,找准三者结合点。规划一旦形成,就要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在区域内形成共识;就要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规划要求上特色项目,办特色企业,开发特色产品,不能再搞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对那些无视规划,自行其是,乱上的项目、滥办的企业,尤其是既不特色又无效益,既耗资源又致污染的工业企业,则应坚决关停并转。其次,在合理布局上突出特色。布局工业项目,既要考虑工业集中度,开辟工业开发区,又要考虑特色产品对外辐射的便利,把那些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项目,如名特优稀产品、绿色食品、有区域优势的价廉物美产品等布局在紧靠交通要道、紧靠消费市场的工业区内。根据这一定位,我们以“一点两面、三线挂珠”为思路,把全区分成两大经济区域,在三条交通主干线上展开工业布局,已有广丰芦林工业区、玉山城西工业区、上饶旭日工业区、横峰虹桥工业区等布局在320国道沿线, 这对于集中发展上饶工业特色大有裨益。再次,在优良服务中强化特色。最重要的是,发挥政府联系面广、接收信息量大、传递信息手段先进等优势,及时捕捉特色项目、新兴产业、新潮产品的信息,及时传递、反馈给工业企业,使工业企业以真实的信息指导生产和营销,以准确的市场导向谋划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既要注意纵向,又要兼顾横向,防止区域间产品雷同、产业同构低质,使企业真正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大众,以谋求发展,在开发特色中增强活力。第四,在主动协调中优化特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面积大、构成复杂的区域,发展工业如不注意有序协调,很可能导致雷同化、清一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工业项目布局、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调,用“一盘棋”思想规范建设行为,用优势互补的办法调剂工业余缺,用取长避短的策略指导新品开发,以避免区域内、区域之间的产业趋同,避免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论苏中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思路1、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苏中已经跨过初期工业化门槛,向中期工业化迈进,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如春兰、亚星、金东等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春兰集团初步形成了家电、自行车、电子、贸易和投资四大集群的框架,创造出在10年间企业规模扩大600倍,资产增值700倍,效益增长500倍的奇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居全国同行首位。亚星集团通过与德国“奔驰”共同投资近1亿美元合资项目的实施,全面引进了国外客车先进技术及资本,新一代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高速公路客车在1997年正式投产,集团在全国大中型客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江苏金东纸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美元,该项目协议利用外资1997年度在全国排名第一,总投资排列第二,公司经营范围是生产、加工各类纸张、纸板、纸制品和相关产品,并销售上述自产产品,规模为135万吨纸,公司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造纸企业,所采用的造纸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宽、车速最快的大型纸机。2、闻名全国的建筑铁军在苏中经济的产业组合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建筑业,成为其相应地市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有400多家建筑企业、40多万建筑工人长年奋战在全国各地,1万多人在海外施工。 1998年,南通市的建筑施工产值超过300亿元,建筑业已占GDP的12,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98年江苏省建筑企业前50名中,仅南通就占据了16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南通建筑业被誉为长盛不衰的“常青树”。1996年、1997年扬州建筑业分别完成产值130亿元,名列全国同行第二;1998年达14125亿元,今年将突破150亿元。近年来,扬州市建筑系统年施工面积在1800万平方米以上,年竣工面积在900万平方米以上。都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全市注册具有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92个,其中资质一级企业9个,二级36个,三级87个,四级160个。3、自我形成的特色市场在苏中地区,对小产品、配套产品,各地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与淘汰相结合,使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尖”的“四小”产品脱颖而出,用小产品开拓大市场。邵伯玩具配件厂生产的是每粒仅值几分钱的小产品,但其品种和产量近两年均为全国第一,雄居东南亚之首。围绕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牙刷,三笑集团引进国际一流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企业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几年来开发出牙刷、牙膏、香皂等数十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多年来,三笑集团集中力量加快市场扩张,在城市市场开拓上,在25个省会城市建立了销售中心,组织了5000多人的推销大军,在国际市场上,“三笑”已进入50多个国家的市场,“一把牙刷闹天下”,三笑集团在小产品上获得了大发展。各地区以当地特产为特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特色市场。4、自主灵活的管理体制90年代以来,苏中各地(市)从本市市情出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本地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实施以大项目为载体的大推进方略”。在着力抓好“以大联小”的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限选择,重点突破,实现“以大托小”“以高托大”的良性互动。扬州工业已形成“车、船、机、纺、线、化、特”7个主导产业,40多个产品夺得同行“单打冠军”。镇江充分发挥其区域优势,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纸、铝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江苏索普集团醋酸项目,江苏金东纸业等8个项目单纯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总投资达256亿元。目前镇江已经构造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业部门和产品体系,形成了“醋、纸、链、罐、水纸”等强势行业,许多企业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同行的排头兵。优化结构首先是优化产业结构,苏中应由工业化整体推进经济增长转入城市化推进经济增长。二、发展思路1、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后发展模式纵观江苏省中部的经济增长,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这种质量的改善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主要表现为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即用等量的资源可创造更多的财富。技术创新和后发展模式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在苏中确立了一套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后发展模式后,我们提出如下具体的战略措施。在长江火炬带中争份额推进苏中的科技现代化,要有一个载体,发挥其“基地”和“辐射”作用。苏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997年占全省的25.4。1998年苏中因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力增强有了更大发展,显示其科技力度、引资力度和配套力度很强,并博得了外商青睐。苏中在长江火炬带中的经济实力使苏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在长江火炬带中争得了应有的份额。为了充分发挥“基地”、“辐射”和“窗口”、“试验区”等作用,苏中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并加强自我开发能力,及时转移出一部分传统产业,使其真正成为苏中地区的增长极,带动苏北和相关地区的科技升级。在苏北星火带中争主角苏中必须在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苏北星火带建设上台阶上下功夫。首先,苏中可以在利用苏北资源的基础上,带动苏北的经济共同发展,同时显示出苏中在苏北星火带中的主角地位。第二,苏中可以帮助苏北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第三,苏北星火带科技与经济对接工作取得成效是苏中在苏北星火带唱主角的有利时机。第四,苏中地区可以帮助苏北抓好典型示范培育工作,使苏中和苏北共同发展。正是由于苏北、苏南在自身的发展中均存在着不足,这就给苏中的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后发展模式带来了契机。苏中地区为了在苏北星火带中争主角,可以发挥其在苏南、苏北地区中间带上的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同时,也就必须建立苏北城市群体系,创建地域生产力的结构优势。在长江三角洲中显角色加快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开发,就是要逐步使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把长江流域经济带建成一条具有国际开放性的商贸大通道。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长江中游地区的开放开发,要把长江中游及其周边地区建成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高原地带”。因此,苏中的经济腾飞也必将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以至于全国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把苏中地区培育成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便会形成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相互支撑、相互接应、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易于聚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