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ppt_第1页
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ppt_第2页
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ppt_第3页
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ppt_第4页
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shock,休 克,2,休 克, 概述 病因与分类 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功能与代谢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防治的病生基础,3,概述,休克 shock,4,1731年 首次应用 “shock”,战时 血压是关键,1895年 Waren经典描述,1960年后 微循环障碍学说,1980年后,血流是关键,概述,认识过程,细胞、分子水平,5,致病因子,微循环功能障碍,概述, 概念,休克,细胞损伤器官功能衰竭 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有效循环血量 组织灌流量,6,休 克, 概述 病因与分类 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功能与代谢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防治的病生基础,7, 分类,病因与分类,按 病 因 分 类,8, 病因,病因与分类,失血 失液,20%总血量,血容量,失血与失液,失血性休克,9,烧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血容量 疼痛, 病因,烧伤 创伤,病因与分类,10,感染性休克,内毒素作用, 病因,病因与分类,感染,过敏性休克,血管床容积,过敏,神经源性休克,强烈神经刺激,疼痛 血管运动中枢抑制,11,心源性休克,心输出量, 病因,病因与分类,心脏和大血管病变,12,按发生起始环节分类,共同基础:有效循环血量,病因与分类, 分类,13,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14,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15,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失血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血容量,病因与分类,按发生起始环节分类,16,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血管床容积,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按发生起始环节分类,病因与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微血管淤血,有效循环血量,17,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心泵功能,心输出量,按发生起始环节分类,病因与分类,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有效循环血量,18,低排高阻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低排低阻型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病因与分类, 分类,19,低排高阻型休克,特点:,心排血量低,外周阻力高,低动力型休克(hypodynamic shock),冷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见于:,部分感染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病因与分类,20,特点:,心排血量高,外周阻力低,高动力型休克(hyperdynamic shock),暖休克,见于:,高排低阻型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病因与分类,21,低排低阻型休克,特点:,心排血量低,外周阻力低,见于:,部分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病因与分类,22,休 克, 概述 病因与分类 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功能与代谢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防治的病生基础,23,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急性微循环障碍,微循环,休克的分期,休克发病机制,2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25,microcirculation,七个单位、三条通路、两个闸门,26,交感神经,体液因素,血管收缩,血管舒张,调节,毛细血管交替开放,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受神经体液调节,受体,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27,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根据微循环改变),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休克的分期,休克早期,休克晚期,以失血性休克为例,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28,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29,缺血性缺氧期,正常,30,微循环的改变,微血管持续痉挛,真毛细血管网关闭,A-V短路开放,毛细血管后阻力,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毛细血管前阻力,微循环灌流?,31,缺血性缺氧期,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明显收缩,轻度收缩,32,微循环障碍机制,创伤,心输出量血压,血管床容量,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缺血性缺氧期,烧伤,33,微循环改变的机制,缺血性缺氧期,儿茶酚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微循环灌流,微循环缺血性缺氧,34,缺血性缺氧期,皮肤 内脏 骨骼肌 肾血管收缩,维持心、脑供血,脑A 冠脉 收缩弱,血液重新分布,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35,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自身输血,缺血性缺氧期,微、小静脉收缩,回心血量,血管床容积,36,缺血性缺氧期,前阻力后阻力,组织液入血管,自身输液,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37,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缺血性缺氧期,38,缺血性缺氧期,临床表现,39,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根据微循环改变),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休克的分期,休克早期,休克晚期,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40,微循环改变的机制,淤血性缺氧期,组胺 腺苷 激肽 K+,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毛细血管前阻力 后阻力,41,淤血性缺氧期,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舒张,微循环的改变,微血管舒张,毛细血管前阻力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毛细血管后阻力,42,微循环改变的后果,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淤血性缺氧期,恶 性 循 环,失代偿表现,43,临床表现,淤血性缺氧期,血压进行性下降,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动脉血压,皮肤紫绀 出现花斑,皮肤淤血 血C粘附,肾淤血,脑缺血,神志淡漠 昏迷,少尿无尿,44,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根据微循环改变),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休克的分期,休克早期,休克晚期,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45,微循环衰竭期,不灌不流 血流停止,微循环的改变,微血管麻痹扩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6,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微循环衰竭期,微血管麻痹扩张,缺氧 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血管 活性物失去反应性,47,DIC的发生,血液高凝状态 酸中毒 组织因子释放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48,休克,DIC,?,微循环衰竭期,49, DIC加重休克,血栓阻塞循环通道回心血量,血管通透性 加重舒缩紊乱,出血循环血量 加重循环障碍,器官栓塞梗死 加重器官衰竭,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50,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微循环淤血加重,休克难治期,进行性血压,溶酶体酶,缺氧酸中毒加重,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细胞不可逆损伤,器官功能衰竭,内毒素作用,51,循环衰竭,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改变的后果,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细胞粘附阻塞 血管内皮肿胀 DIC微血栓堵塞,52,血压进行性下降 脉搏细弱 中心静脉压降低 静脉塌陷,微循环衰竭期,临床表现,循环衰竭的表现,DIC的表现,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53,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根据微循环改变),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休克的分期,休克早期,休克晚期,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54,休克动因,血容量 血管床容积 心输出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兴奋,微循环灌流,微A 扩张 V端淤滞 微循环淤血,DIC 器官功能衰竭,发病机制总结,缺血缺氧,血浆渗出,回流减少,微循环 衰竭期,淤血性 缺氧期,缺血性 缺氧期,有效循环血量 ,55,微循环学说的评价,治疗上的突破,大量输液 治愈率增高 纠正血流分布紊乱 血压为90mmHg,血管仍然痉挛者,可扩管处理,56,不能用微循环学说解释的现象,输血、输液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但仍可 能器官衰竭。尤其是败血症休克,死亡率可高达3080 部分患者血流正常,但病情重,乃至死亡 单纯缺氧和局部循环障碍不出现与休克相同的细胞改变 细胞膜的变化常发生在血压下降前 促使细胞功能恢复的药物具有抗休克效果,57,休 克, 概述 病因与分类 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功能与代谢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防治的病生基础,58,供氧不足,糖酵解,ATP,乳酸,钠泵功能,细胞水肿 高钾血症,酸中毒, 代谢障碍,59, 细胞损伤,60, 体液因子变化(自学),损伤 抗损伤,61,休 克, 概述 病因与分类 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功能与代谢变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防治的病生基础,62,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根据微循环改变),休克进展期,休克难治期,休克的分期,休克早期,休克晚期,63,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 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概念,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 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短时 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和 器官的,功能衰竭,64,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 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短时 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和 器官的功能障碍,65,器官衰竭数与死亡率,器官衰竭数 死亡率(%) 1 1535 2 4555 3 80100,休克,66,病因与发病形式,67,感染性病因,病因,占MODS病因的70% 腹腔内感染最常见 内毒素起重要作用,68,感染性病因,病因,非感染性病因,大手术和严重创伤 休克,69,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临床类型,速发单相型(原发型),迟发双相型(继发型),70,原始病因,SIRS,原发MODS,继发MODS,恢复,死亡,第一次打击,第二次打击,组织损伤,71,发病机制,72,?,73,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发病机制,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高代谢状态 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74,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发病机制,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再灌注 损伤,75,缺血缺氧 再灌损伤 内毒素等,线粒体结构 和功能受损,生物氧化 障碍,NAD+ NADH,三羧酸循 环受阻,ATP产生,76,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发病机制,高代谢状态,耗氧量,摄氧功能,概念: 静息时全身氧耗量增加 特点: 高分解代谢和高动力循环,77,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发病机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78,MODS,SIRS,MSOF,79,轻度、局部性防御作用,概念,炎症反应,病 因,休克,炎症 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80,轻度、局部性防御作用,概念,炎症 反应,炎症 介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泛滥,炎症 反应 失控,严重、全身性损伤作用,休克,病 因,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81,炎症细胞:,吞噬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82,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相互 作用产生的炎症介质,83,TNF IL-1 IL-8,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激活产生的 炎症介质,84,感染、创伤、休克,器官组织细胞广泛损伤,85,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RS),86,CARS,IL-4,10,11,13 可溶性TNF受体 糖皮质激素 儿茶酚胺,感染或创伤时机体产生的可引起 免疫功能降低和感染易感性增加 的过于强烈的内源性抗炎反应,抗炎介质,87,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CARS,SIRS,N,88,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CARS,SIRS,MARS,89,休克,泛滥,炎症 反应 失控,促炎介质,病 因,炎 症 细 胞 激 活,抗炎介质,泛滥,抗炎 反应 过度,CARS,SIRS,免疫功能降低 感染易感性,严重、全身性 损伤作用,损伤 更强,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90,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91,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休克,发病机制,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高代谢状态,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92,衰竭器官的机能 代谢变化与表现,93,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生率,休克,肺,肝,胃肠道,肾,凝血系统,94,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特点,肺功能变化,常最先发生:2472h内,发生率最高:83%100%,主要表现为ALI及ARDS,shock lung,休克,95,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肺易受损原因,肺是全身血液过滤器 活化的中性粒C经此与内皮C粘附 富含巨噬细胞,释放促炎介质,肺功能变化,96,常不被注意 发生率颇高,特点,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肝易受损原因,细菌、毒素先作用于肝 枯否C活化释放炎症介质等 富黄嘌吟氧化酶再灌注损伤,97,shock kidney,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特点,主要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仅次于肺和肝,在病情转归中起关键作用,98,机制,冠脉灌流 心肌耗氧,酸中毒 高血钾 DIC,心肌抑制因子 内毒素,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特点,表现:心力衰竭 发生率较低,发生较晚,99,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