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ppt_第1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ppt_第2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ppt_第3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ppt_第4页
叶澜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二、三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回顾:广义、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人 教育内容、教育物资 物 依据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不同,教育要素中人的因素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狭义的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受教育者:广义地说,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指学生。 思考: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吗? 受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是教育者吗? 你知道哪些能说明二者关系的名 言?,名言中的教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陶行知,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争论,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德)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学生中心说杜威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也是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教育的一切措施围绕着他们转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1. 二者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 二者是复合主客体的关系。,关于主体与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主)客体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宾)。 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复合主客体,教的过程: 教 师 学 生 (主体) (客体) 学的过程: 学 生 教 师 (主体) (客体) 自我反思过程: 学 生 学 生 (主体) (客体) 教 师 教 师 (主体) (客体),教育内容,定义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是教育信息的主要部分。 思考:教育内容=课程? 教育内容=教材?,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1.学校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和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的价值,知识与经验,个体发展,3.4 教师 学生,学校教育内容,教育物资,定义: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思考: 1.教育公平视野下教育物资的不均衡现象。 2.随着教育媒体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取消学校教育而由网络教育取而代之? 3.教育辅助手段与教育媒体之间的关系? 4.教育物资与教育活动效果的关系? 5.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最基本的矛盾是?,第三节 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系统,非学校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家庭教育 校外教育机构 各种社会组织教育 大众传媒教育等,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 教师工作总方案 学生个体的发展 思考: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一、国家(地方)学校教育系统总方案:确定教育目的; 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 ( 教学计划 ) 和课程标准 ( 学科教学大纲 ) ; 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 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方案:将以上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 三、教师工作总方案: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 四、学生个体的发展: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庭教育期望 我国教育目的描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学制,定义: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分析:比较建国初我国学制系统和当代学制系统的不同 P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图,学校教育系统的层次之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以纲要形式做出标准性规定的文件。具体内容是规定各门课程知识的范围、深度及其结构,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或建议。,教育系统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思考:你认为教育是以实现社会功能为主还是以实现个体功能为主?,争鸣: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康德以及近代的很多教育社会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报告,1993年,联合国成立了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由15位委员组成(我国周南照是其中一位),他们经过对全球教育调查、分析、研究,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发表了此报告。报告的中心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化,个性化,社会需要,自我需要,和谐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上) 教育的历史演变,古代社会与教育 近代社会与教育 现代社会与教育,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教育,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需要说,交往说,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2.教育的原始性:目的、内容、方法简单。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3.教育的同一性:同一氏族每个人接受教育 基本相同。,奴隶社会与教育,(一)奴隶社会与学校的出现 世界最早的学校: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夏朝有学校,但尚未确证。甲骨文证明殷商有了学校(前1700年左右 )。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欧洲最早的学校:雅典(前7-8世纪) 思考:为什么学校能在奴隶社会产生?,(二)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 统治阶级掌握学校领导权,只有统治阶级及其子女才能进学校;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培养目标主要是官吏、文士、武士、僧侣、政治家、雄辩家等; 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士之子常为士”“农夫之子常为农”,2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思考:为什么? 奴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怎样? 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希腊罗马)七艺:文法、修辞、音乐、体育、几何、算术,4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大学:大人之学;成人、全人之学;管理治国之道。 小学:文字之学。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思考:奴隶社会的教育体系中为什么缺少中等教育?,封建社会与教育,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大事记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后:私塾、书院)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605年开始实行) 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材; 书院盛行 明以后: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1905,科举制废除。,思考,为什么说科举制的盛行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幻灯片 38 书院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重要影响?幻灯片 39,科举制初期: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世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考试 选拔官吏,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科举制后期: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