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_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_第1页
消防知识_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_第2页
消防知识_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_第3页
消防知识_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_第4页
消防知识_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 写 说 明近年来,“小火亡人”火灾事故多发、频发,究其火灾发生原因主要是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消防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日常排除火灾隐患的能力和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消防设施配置、设置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消防安全管理人、责任人、员工缺乏消防知识。针对社会单位火灾自防能力薄弱的特点,特制订社会单位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指导手册,旨在提升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社会单位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坚决杜绝“小火亡人”火灾事故的发生。编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火灾基本知识、消防标识化管理、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及其标准、记录表格等内容进行介绍和规范统一,供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使用和参考。本指导手册由林永义进行收集、整理、编写,由李孝琼、范泽飞审定,使用过程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目 录第一章 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4一、燃烧的定义4二、燃烧的条件4三、燃烧充分条件7第二节 燃烧类型8一、着火8二、自燃9三、闪燃10四、爆炸及爆炸极限10第三节 燃烧产物12一、燃烧产物的涵义和分类12(一)燃烧产物的涵义12(二)燃烧产物的分类12二、物质的燃烧产物121、单质的燃烧产物13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13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134、木材的燃烧产物13三、烟气13(一)烟气的涵义14(二)烟气的产生14(三)烟气的危害性14四、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的影响15(一)有利方面16(二)不利方面17第四节火灾18一、火灾的定义及分类18(一)火灾的定义及危害18(二)火灾分类19二、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201、火灾初期阶段202、火灾发展阶段213、火灾燃烧猛烈阶段214、火灾熄灭阶段21三、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22(一)火灾在水平方向的蔓延22(二)火灾通过竖井蔓延22(三)火灾通过空调系统管道蔓延23四、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23(一)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24(二)爆炸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5(三)建筑耐火等级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6(四)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26五、引发火灾的“三十个一”26第五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27一、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27二、防火与灭火的基本方法27(一)防火基本方法271、控制可燃物272、隔绝空气273、消除着火源284、阻止火势蔓延28(二)灭火基本方法281、冷却法282、窒息法283、隔离法294、化学抑制法29第二章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识化常见消防标识设置要求:29第三章 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一、相关术语和界定范围38二、消防安全管理39三、防火安全和消防设施43四、防火检查47第四章 消防安全制度一、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49二、防火巡查、检查制度49三、消防控制中心管理制度50四、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50五、火灾隐患整改制度51六、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52七、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制度53八、义务消防队组织管理制度53九、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54十、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制度54第五章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第一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55一、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55(一)火灾隐患的定义和特点55(二)常见的火灾隐患56(三)火灾隐患防范措施56(一)员工岗位防火自查56(二)防火巡查57(三) 防火检查:57二、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57三、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59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60第二节 灭火、疏散逃生基本技能61一、初起火灾的扑救61(一)扑救初起火灾的常用方法61(二)不能使用水灭火剂扑救的火灾62二、火场疏散、逃生63(一)如何防止烟气中毒窒息63(二)火场逃生“十要诀”63(三)火场逃生方法64第三节 消防安全常识二十条66第四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67附件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验收标准67附件二:消防安全“三项报告”备案67附件三:防火巡查记录67附件四:防火检查记录67附件五:消防宣传、培训、演练记录68附件六:消防控制室五类记录表68第一章 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二、燃烧的条件我们从燃烧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1、可燃物(1)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2)可燃物的类型。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若按其物理状态分类,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可燃物。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氧化剂)中燃烧的固体物质或分解自燃、遇水燃烧或爆炸的固体物质,都称为固体可燃物。常见固体可燃物可燃固体类型物质名称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电石,碳化铝,金属钾、钠、锂,氢化钠,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赛璐珞棉,黄磷易燃固体硫磺,镁粉、樟脑、生松香可燃固体化学、人造纤维及其织物,纸张、棉、毛、丝麻及其织物,谷物,面粉,天然橡胶及其制品,竹、木及其制品,中药材,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都称为可燃液体。常见的可燃液体:己烷,苯,甲醇,乙醇,乙醚,醋酸甲酯,汽油,丙酮,丙烯,酒精浓度为38度及以上的白酒,动物油,植物油,沥青,蜡,润滑油,机油,柴油等。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 ,都称为可燃气体。常见的可燃气体:氢、甲烷、水煤气、液化石油气、乙烯、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此外,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燃烧。如: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燃烧;赤热的铜能在纯氯中发生剧烈燃烧;铁、铝本身不燃,但把铁、铝粉碎成粉末,不但能燃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发生爆炸。2、助燃物能帮助或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也称助燃物)。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含有大约的氧,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以游离的氧作为氧化剂,这种燃烧是最普遍的。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如氯、氟、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此外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一旦受热后,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外部氧化剂(空气) 就可发生燃烧。3、引火源凡是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1)明火:如炉灶火、火柴火、蜡烛火等。(2)高温物体:如点燃的烟头、发热的白炽灯、汽车排气管、暖气管等。(3)化学热能:经过化学变化产生的热能。如燃烧生成的热,某些有机物发热自燃,化合物分解放出热等。(4)电热能:如各种电热器具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火花、雷击放电产生的热等。(5)机械热能:由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6)生物能: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酵发热等。(7)光能和核能:由光能转变为热能,如日光聚焦等。(8)核能:如分裂产生的热。三、燃烧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发生燃烧还应有量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可见,三要素彼此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发生质变。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如果在空气中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数量不足,虽然有助燃物和引火源,燃烧也不一定发生。如氢气的浓度低于4%时,不能燃烧;在室温20的相同条件下,用火柴去点燃汽油和煤油时,汽油能够立即燃烧,而柴油不燃。这主要是因为汽油易挥发,达到了发生燃烧的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在一般场所中,要使可燃物燃烧,就必须有足够的空气,否则,可燃物就不能点燃,或者已经燃烧的也要熄灭。例如,将点燃的酒精灯用玻璃罩罩起来,使空气不能进入,酒精灯就会自动熄灭。空气中氧含量为21%,因而一般可燃物都能在常温常压的空气中燃烧。3、一定的点火能量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所需引火源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即引燃温度,低于这一能量,燃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引燃温度各不相同。4、相互作用燃烧不仅需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而且还必须使燃烧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否则,燃烧也不能发生。例如在办公室有桌、椅、门、窗帘等可燃物,有充满空间的空气,有火源(电源),存在燃烧的基本要素,可并没有发生燃烧现象,这就是因为这些条件没有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缘故。第二节 燃烧类型燃烧按可燃物物质着火方式分,主要有着火、自燃、闪燃、爆炸四种类型。一、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可燃物质开始发生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或燃点,以“”表示。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二、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靠自身发热或受热并蓄热使温度不断上升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受热自燃在没有明火作用而靠外界加热引起的燃烧现象。(接触灼热物体、直接加热、摩擦生热、化学热效应、辐射热的作用、高压压缩。)本身自燃是物体本身在没有外来热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内部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产生热而自燃的(植物产品、油脂、煤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产生燃烧。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险性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超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三、闪燃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从消防角度来说,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四、爆炸及爆炸极限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现象。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爆炸点和其四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剧烈地压力突跃变化。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按爆炸过程的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类型。物理爆炸是指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使体积迅速膨胀,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爆炸,均属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如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等都属于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映速度快,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产生大量气体和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化学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消防工作中预防的重点。粉尘爆炸就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凡颗粒及其微小,遇点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固体物质称为可燃粉尘。其中游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称为悬浮粉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堆积在物体表面上的称为沉积粉尘,其具有火灾危险性。常见的可燃粉尘有:金属粉尘、煤炭粉尘、谷物粉尘、饲料粉尘、农副产品粉尘、木材粉尘和合成材料粉尘共七类。 核爆炸是指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核爆炸。实际上,核爆炸也属化学爆炸的范畴。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其中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下限(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上限。第三节 燃烧产物一、 燃烧产物的涵义和分类(一)燃烧产物的涵义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烟雾和热量等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二)燃烧产物的分类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如果生成的产物不能在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产物为补完全燃烧产物,如CO2;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如果生成的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称为不完全燃烧,其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二、物质的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数量及成分,随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氧)的供给等燃烧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1、单质的燃烧产物一般单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其产物为构成该单质元素的氧化物。如碳、氢、硫等燃烧就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这些产物不能再燃烧,属于完全燃烧产物。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一些化合物在空气(氧)中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特别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受热后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有的材料中含有碳氯、氮等元素。因此,燃烧时会分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氰化氢等。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在受热后发生热裂解反应,生成小分子产物。在200左右,主要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在280500,产生可燃蒸汽及颗粒;到500以上则主要是碳,产生的游离基对燃烧有明显的加速作用。木材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分;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甲醇、乙醛、乙酸以及其他干馏产物。三、烟气 (一)烟气的涵义 烟气是指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燃烧时,都要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并产生大量炽热的烟气。(二)烟气的产生当建、构筑物发生火灾时,建筑材料及装修材料、室内可燃物等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生成物之一是烟气。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剧烈化学反应,伴随着燃烧过程发生光和热,不论是固态物质或是液态物质、气态物质在燃烧时,都要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并产生大量炽热的烟气。(三)烟气的危害性( 1 )烟气的毒害性人生理正常所需的氧浓度应大于16%,而烟气中含氧量往往低于此数值。有关试验表明:当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15% 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到10%- 14% 时,人就四肢无力,智力混乱,辨不清方向;降到6%- 10% 时,人就会晕倒;低于6% 时,人接触短时间就会死亡。据测定,实际的着火房间中氧的最低浓度可达到3%左右,可见在发生火灾时人们要是不及时逃离火场是很危险的。另外,火灾中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各种有毒气体,其浓度往往超过人的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最高浓度,造成人员中毒死亡。(2)烟气的减光性可见光波的波长为04um-07um,一般火灾烟气中烟粒子粒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即火烟粒子的粒径大于可见光的波长,这些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其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当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能见度大大降低,这就是烟气的减光性。(3)烟气的恐怖性发生火灾时,火焰和烟气冲击门窗孔洞,浓烟 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产生了恐怖感,有的甚至失去理智,惊慌失措,往往给火场疏散造成混乱局面。四、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的影响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的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一)有利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阻止燃烧进行完全燃烧的产物都是不燃的惰性气体, 如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如果室内发生火灾,随着这些惰性气体的增加,就相对减少了空气中的氧浓度,燃烧速度会减慢;如果堵塞、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也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试验证明,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达到时,一般可燃物就不能发生燃烧。2、为火情侦察和寻找火源点提供参考依据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速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颜色、浓度、气味、流动方向也各不相同。例如磷燃烧的烟雾是白色的,由大蒜气味;橡胶及其制品的燃烧烟雾是棕黑色的,由硫的气味。在火场上,可根据烟雾的不同颜色和气味来识别是何种物质着火;根据火场上烟雾的流动方向,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和寻找火源;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等特征,可判断燃烧速度和火灾发展阶段。(二)不利方面燃烧产物的烟气中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火灾现场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和防排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妨碍灭火和被困人员行为烟雾是最直观的燃烧产物之一,烟雾具有遮光性,会使火场能见度降低,影响人的视线。人在烟雾中的能见距离,一般为。人在浓烟中往往辨不清方向,会产生恐慌,必然对灭火人员扑救火灾和被困人员安全疏散带来不便。 2、有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的危险火场烟气对人体的危害,除有的本身就含有毒物质外,主要是因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毒、缺氧和高温的作用引起的。特别是有些建筑使用塑料和化纤制品作装饰材料,这类物质一旦着火就能分解产生大量有毒、有刺激性的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等作用。这些燃烧产物会大大妨碍人的正常呼吸,使人中毒、窒息,威胁人员安全。据火灾统计分析和监测,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中,有以上是被烟雾窒息、中毒而死的。着火层以上死亡的人,绝大多数是死于烟雾和毒气。3、高温会使人员烫伤燃烧产物中的烟气包括水蒸气,载有大量的热,温度较高,高温可以使人的心脏加快跳动,产生判断错误;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灼伤、烫伤。据测试,当环境温度达到时,人体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爆裂,当在环境下会出现虚脱现象,丧失逃生能力。4、有造成火势发展蔓延的危险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火灾时极易因传导、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甚至促使火势形成轰烈的危险。某些不完全燃烧产物能继续燃烧,有的还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第四节 火灾一、火灾的定义及分类(一)火灾的定义及危害火灾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火灾的危害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火灾会造成惨重的直接财产损失1993年8月5日,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因化学危险物品混存而发生反应,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大火燃烧了16小时,有15人死亡,8人失踪,873人受伤,在抢险中仅公安干警就有54人伤亡,2名公安局副局长殉职,烧毁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火灾直接财产损失15.2亿元,每天有460万元财产被烧毁。2、火灾造成严重的间接财产损失1990年7月3 日,四川省梨子园铁路隧道因油罐车外溢的油气遇到电火花导致爆炸起火。参加灭火抢险战斗的有解放军第13集团军、二炮集团、成都军区、达县军分区预备师以及武警达县支队、四支队、四川省消防总队。这起火灾直接财产损失仅500万元,但致使铁路运输中断23天,26日全线通车,造成成千上万旅客滞留和许多单位停工待料,间接财产损失难以估算。3、火灾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仅2000年全国火灾中烧死3021人,烧伤4404人,平均每天有8.3人在火中被烧死。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因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火灾,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4、火灾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政治影响1994年11月15日,吉林市银都夜总会因纵火发生火灾,殃及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市博物馆,烧毁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不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671万多元,而且将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博物馆内藏文物7千余件和黑龙江在该馆巡展的1具7000多万年以前的恐龙化石(长11米,高6.5米)被烧毁,以及堪称世界级瑰宝、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吉林陨石雨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5千克)也在大火中分为两半,还有2人被烧死,既造成了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二)火灾分类火灾依据物质燃烧特性,可划分为A、B、C、D、E五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物质的火灾 。二、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室内火灾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火灾初期阶段、火灾发展阶段、火灾燃烧猛烈阶段、火灾熄灭阶段。 1、火灾初期阶段室内发生火灾后,最初只是起火部位及其周围可燃物着火燃烧。初期增长阶段的特点是: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室内平均温度低;火灾发展速度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该阶段的火灾持续时间受点火源、可燃物质性质和分布、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火灾发展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1)初始可燃物全部烧完而未能延及其他可燃物,致使火灾自行熄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初始可燃物不多且距离其他可燃物较远的条件下。(2)火灾增大到一定规模,但是由于通风不足使燃烧强度受到限制,于是火灾以较小的规模持续燃烧。若通风条件相当差,则在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灾也会自行熄灭。(3)如果可燃物充足且通风良好,火势将迅速扩展,乃至将其周围的可燃物引燃,起火房间内的温度也随之迅速上升。2、火灾发展阶段在火灾初期增长阶段后期,火灾范围迅速扩大,当起火房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聚积在房间内的可燃气体突然起火,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火焰,房间内所有可燃物表面部分都卷入火灾之中,燃烧很猛烈,温度升高很快。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性燃烧过渡的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轰燃。轰燃是室内火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标志着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开始,对于安全疏散而言,人们若在轰燃之前还没有从室内逃出,则很难幸存。3、火灾燃烧猛烈阶段轰燃发生后,房间内所有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放热速度很大,因而房间内温度升高很快。火焰、高温烟气从房间的开口大量喷出,把火灾蔓延到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室内高温还对建筑构件产生热作用,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甚至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破坏。耐火建筑的房间通常在起火后,由于其四周墙壁和顶棚、地面坚固,不会烧穿,因此发生火灾时房间通风开口的大小没有什么变化,当火灾发展到全面燃烧阶段,室内燃烧大多由通风控制着,室内火灾保持着稳定的燃烧状态。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通风条件等。4、火灾熄灭阶段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物质不断减少,以及可燃物数量减少,火灾燃烧速度递减,温度逐渐下降。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温度最高值的80时,则认为火灾进入熄灭阶段。随后,房间温度下降明显,直到把房间内的全部可燃物烧光,室内外温度趋于一致,宣告火灾结束。三、建筑物内火灾蔓延的途径(一)火灾在水平方向的蔓延1、未设防火分区。对于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水平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筑物内未设水平防火分区,没有防火墙及相应的防火门等形成控制火灾的区域空间。2、洞口分隔不完善。对于耐火建筑来说,火灾横向蔓延的另一途径是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如,户门为可燃的木质门,火灾时被烧穿;普通防火卷帘无水幕保护,导致卷帘失去隔火作用;管道穿孔处未用不燃材料密封等。3、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装设吊顶的建筑,房间与房间、房间与走廊之间的分隔墙只做到吊顶底皮,吊顶上部仍为连通空间,一旦起火极易在吊顶内部蔓延,且难以及时发现,导致灾情扩大;就是没有设吊顶,隔墙如不砌到结构底部,留有孔洞或连通空间,也会成为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的途径。4、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可燃构件与装饰物在火灾时直接成为火灾荷载,由于它们的燃烧因而导致火灾扩大。(二)火灾通过竖井蔓延在现代建筑物内,有大量的电梯、楼梯、设备、垃圾等竖井,这些竖井往往贯穿整个建筑,若未作完善的防火分隔,一旦发生火灾,就可以蔓延到建筑的其他楼层。1、火灾通过楼梯间蔓延。建筑的楼梯间,若未按防火、防烟要求进行分隔处理,则在火灾时犹如烟囱一般,烟火很快会由此向上蔓延。2、火灾通过电梯井蔓延。电梯间未设防烟前室及防火门分隔,则其井道形成一座座竖向 “烟囱”,发生火灾时则会抽拔烟火,导致火灾沿电梯井迅速向上蔓延。3、火灾通过其他竖井蔓延。建筑中的通风竖井、管道井、电缆井、垃圾井也是建筑火灾蔓延的主要途径。此外,垃圾道是容易着火的部位,也是火灾中火势蔓延的主要通道。(三)火灾通过空调系统管道蔓延建筑空调系统未按规定设防火阀、采用可燃材料风管、采用可燃材料做保温层都容易造成火灾蔓延。通风管道蔓延火灾,一是通风管道本身起火并向连通的空间(房间、吊顶、内部、机房等)蔓延;二是它可以吸进火灾房间的烟气,而在远离火场的其他空间再喷冒出来。(四)火灾由窗口向上层蔓延在现代建筑中,从起火房间窗口喷出的烟气和火焰,往往会沿窗间墙经窗口向上逐层蔓延。若建筑物采用带形窗,火灾房间喷出的火焰被吸附在建筑物表面,有时甚至会卷入上层窗户内部。四、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火灾发展变化虽然比较复杂,但就一种物质发生燃烧时来说,火灾的发展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性。除取决于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外,同时也受热传播、爆炸、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一)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物体一端受热,通过物体的分子热运动,把热量从温度较高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另一端的过程。热总是从温度较高部位,向温度较低部位传导。温度差愈大,导热方向的距离愈近,传导的热量就愈多。火灾现场燃烧区温度愈高,传导出的热量就愈多。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热源温度愈高,辐射强度越大。当辐射热达到可燃物质自燃点时,便会立即引起着火。受辐射物体与辐射热源之间的距离越大,受到的辐射热越小。反之,距离愈小,接受的辐射热愈多;辐射热与受辐射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当辐射物体面与受辐射物体处于平行位置时,受辐射物体接受到的热量最高;物体的颜色愈深、表面愈粗糙,吸收的热量就愈多;表面光亮、颜色较淡、反射的热量愈多,则吸收的热量就愈少。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热对流速度与通风口面积和高度成正比。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风能加速气体对流。风速愈大,不仅对流愈快,而且能使房屋表面出现正负压力,在建(构)筑物周围形成旋风地带;风向改变,会改变气体对流方向;燃烧时火焰温度愈高,与环境的温差愈大,热对流速度愈快。(二)爆炸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爆炸冲击波能破坏难燃结构的保护层,使保护层脱落,可染物体露于表面,这就为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增加了条件。由于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使建筑结构发生局部变形成倒塌,增加空隙和孔洞,其结果必然会使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燃烧区,燃烧产物迅速流出室外,在此情况下,气体对流大大加强,促使燃烧强度剧增,助长火势迅速发展。同时,由于建筑物孔洞大量增加,气体对流大大加强,气体对流的方向发生变化,火势蔓延方向也会随着改变。如果冲击波将炽热火源冲散,使火焰穿过缝隙或不严密之处,进入建筑结构的内部孔洞,也会引起该部位的可燃物质发生燃烧。火场如果有沉浮在物体表面上的粉尘,爆炸的冲击波会使粉尘扬于空间,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能发生在此爆炸或多次爆炸。当可燃气体、液体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时,爆炸区域内的低燃点物质,顷刻之间全部发生燃烧,燃烧面积迅速达到最大程度。如果灭火人员或群众停留在爆炸范围之中,皮肤和呼吸系统就有被严重烧伤的危险,爆炸时的冲击波对人员安全的威胁也是很大的。火场上发生爆炸,不仅对火势发展变化有极大影响,而且对扑救人员和附近群众也有严重威胁。因此,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消除爆炸危险,十分重要。(三)建筑耐火等级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建筑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耐火程度的标准,火灾实例说明,耐火等级高的建筑,火灾时烧坏、倒塌的很少,造成的损失也小,而耐火等级低的建筑,火灾时不耐火,燃烧快,损失大。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必须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使之具有一定的耐火性,即使发生了火灾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另外,在灭火时应根据建筑耐火等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赢得时间,有效地控制火势发展,顺利地扑灭火灾。(四)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大量火灾表明,风、湿度、气温、季节等气象条件多火势的发展和蔓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以风和湿度影响最大。风能助长燃烧,传播火种。风力方向,直接影响火灾的发展和蔓延方向。风力愈大,对流速度愈快,燃烧和蔓延速度也愈快;风向改变,燃烧、蔓延方向也会随之改变。一般而言,火向顺风蔓延。但火场上的风向并不很稳定,火灾初起与火灾发展阶段时的风向有时并不一致,可能会受到燃烧产生的热对流影响,出现反方向的强风,形成火的漩涡。甚至当风力增强时,会出现火沿地面飞奔的火源,速度较快。五、引发火灾的“三十个一”一个烟头、一根没有熄灭的火柴梗、一断蜡烛、一个烟囱裂缝、一铺火炕、一个火炉、一堵火墙、一个没有烟道的炉灶、一个火炕窟窿、一个喷灯、一个煤油炉、一只鞭炮、一只转碟花炮、一个曳光弹、一个接触不良的电器开关、一根松动的高压线、一根老化灯线、一个大灯泡、一床电褥子、一个电水壶、一个电热杯、一个电熨斗、一个电猎捕鼠器、一个油桶、一块劈柴、一滴汽油、一个棉花团、一块废油布、一撮火药、一锹没有熄灭的炉灰。第五节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一、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根据燃烧的基本理论,要使燃烧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因此,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二、防火与灭火的基本方法(一)防火基本方法为了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产生,避免燃烧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防火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有四种:1、控制可燃物原理: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措施举例:限制可燃物质储运量;用难燃或阻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或蒸汽、粉尘在空间的浓度;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即使清除撒漏地面的易、可燃物质等。2、隔绝空气原理:破坏助燃条件措施举例:充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或储运有爆炸危险物品的容器、设备等;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3、消除着火源原理: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措施举例:具有火灾、爆炸的场所禁止一切烟火;经常润滑机械轴承,防止摩擦生热;安装避雷、接地设施,防止雷击、静电;玻璃涂白漆防日光辐射;铁制工具套上胶皮,防擦、碰产生火星等。4、阻止火势蔓延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措施举例: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在气体管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二)灭火基本方法1、冷却法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如用水灭火,水能吸收大量热量,使燃烧温度降低,从而使火灾熄灭。2、窒息法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助燃物,使燃烧停止。其常用的措施有:对设置场所喷射水蒸气、二氧化碳灭火剂等,使其氧浓度降低;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捂盖燃烧物等。3、隔离法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着火源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4、化学抑制法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第二章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识化常见消防标识设置要求:根据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13495.1-2015)规定,消防安全标志分为:火灾报警装置标志、紧急疏散逃生标志、灭火设备标志、禁止和警告标志、方向辅助标志、文字辅助标志等6类。为规范设置,下表规定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志的图例和设置要求。消防安全标志牌应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如金属板、塑料板、木板、荧光材料等,但不应采用易燃材料。用于室内的消防安全标志可以用粘贴力强的不干胶材料制作。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和规格(长宽)1消防手动报警按钮标志设置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附近,标明名称和使用方法。(1515)2火警电话标志设置在显著位置或者报警电话附近,标明在发生火灾时报警电话。(2525)3发声警报器标志设置在发声警报器或其启动装置附近。(1515)4消防梯标志设置在消防梯附近,标明消防梯的位置。(152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5消防电梯标志设置在消防电梯口,标明消防电梯的位置。(1525)6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标志设置在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或附近的墙面上,标明名称和供水系统。(2515)7喷淋水泵接合器标志设置在喷淋水泵接合器或附近的墙面上,标明名称和供水系统。(2515)8消防水带标志设置在消防水带附近位置。(1515)9灭火器标志设置在灭火器存放的位置。(151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10地上消火栓标志设置在室外地上消火栓附近或墙面上。(1515)11如图A.1灭火器使用标志设置在灭火器设置点的上方或灭火器箱箱体上面,标明操作使用方法、维护保养责任人。(4018)12如图A.2室内消火栓标志设置在室内消火栓箱门上。(5025)13防火卷帘地面标志设置在防火卷帘下方地面上,标明防火卷帘下方禁放物品。(2015)14防火卷帘按钮标志设置在防火卷帘按钮旁边,标明操作方法。(1525)15防火门标志设置在防火门附近或上面,提示常闭防火门保持关闭(结合单位实际,标识既可为横向、也可为纵向)。(251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16消防水池标志设置在消防水池醒目位置,标明取水口、容积、维护保养责任人。(2015)17灭火设备标志设置在灭火设备附近,标明灭火设备位置。一般搭配其他文字说明。(1515)18报警阀组标志设置在湿式报警阀组附近,标明测试方法。(2015)19末端试水标志设置末端试水装置附近,标明测试和操作方法等。(2015)20机械排烟口标志设置在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口、排烟阀附近适当位置,标明禁止遮挡。(2015)21正压送风口标志设置在机械防烟系统的正压送风口附近适当位置,标明禁止遮挡。(2015)22消防稳压泵标志设置在消防稳压泵附近,标明稳压泵注意事项和稳压泵的位置。(2015)23消防控制室标志设置在消防控制室门口。(201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24电梯提示标志设置在电梯口。(1525)25气压罐标志设置在气压罐上。(1015)26电脑CRT主机显示屏标志设置在电脑CRT主机适当位置。(105)27双回路电源标志设置在双回路电源适当位置。(105)28防火卷帘控制柜标志设置在防火卷帘控制柜上,数量多时编号。(105)29消防报警联动主机控制柜标志设置在消防报警联动主机控制柜上。(105)30消防广播控制柜标志设置在消防广播控制柜上。(105)31消防排烟阀控制柜标志设置在消防排烟阀控制柜上。(105)32消防正压风机控制柜标志消火栓泵控制柜、喷淋控制柜、配电室、消防水箱、消防电话插孔、消防排烟控制柜、消防送风控制柜等设施的标识,参照此图样式制作。结合单位实际,标识既可为横向、也可为纵向。(10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33湿式报警阀标志设置在湿式报警阀或附近的墙面上。(1520)34喷淋泵或消火栓泵标志设置在喷淋泵或附近的墙面上。(1520)35水力警铃标志设置在水力警铃附近的墙面上。(1520)36总平面布局标志设置在单位显著位置,标明单位的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主要消防设施位置等内容。37疏散指示图标志设置在房门后中上部或每个楼层显著位置,标明本层疏散路线、安全出口、室内消防设施位置等内容。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38紧急出口标志设置在安全出口的显著位置,说明安全出口位置和方向。(1515)39地面辅助疏散标志设置在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或蓄光疏散指示标志。(1025)40 禁止锁闭标志设置在安全出口旁边,标明严禁锁闭。(1515)41防火间距标志设置建筑物墙面上,标明“防火间距”字样及宽度,提示严禁占用。(2515)42消防车道标志设置在消防车道两侧墙面上,标明宽度,提示严禁占用。(2515)43 易燃易爆场所禁带火种标志设置在易燃易爆场所显著位置,提示该场所禁止携带火种。(1515)44 禁止吸烟标志设置在易燃易爆场所、公共聚集场所显著位置,提示该场所禁止吸烟。(1515)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45 禁止存放易燃物品标志设置在不能存放易燃物品的场所,提示该场所禁止存放易燃物品(1515)46 禁止烟火标志设置在可燃物品仓库、易燃易爆场所或其他场所,提示该场所严禁烟火。(1515)47易燃气体标志设置在存放容器上或存放易燃气体的场所。可以标明储存的种类和数量(1520)48易燃液体标志设置在盛装容器上或存放易燃液体的场所。可以标明储存的种类和数量(1520)49易燃固体标志设置在包装箱上或存放易燃固体的场所。可以标明储存的种类和数量(1520)序号标志图例名称设置说明50氧化剂标志设置在包装箱上或存放氧化剂的场所。数字表示氧化剂的种类(1520)51当心火灾标志设置在容易发生火灾或发生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场所。(1520)52严禁住宿与生产、存储、经营场所合用设置在生产、存储、经营场所。53电闸下严禁堆放可燃物品设置在电闸上或附近。54仓库物品堆放要符合“五距”要求设置在仓库物品堆放处。55配电箱下严禁堆放可燃物品设置在配电箱上或附近。56严禁私拉、乱接电线设置在生产经营场所。如图A.1如图A.2第三章 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依照贵州省小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规范(DB 52/T 8002013)执行,并落实本指导手册的相关内容。一、相关术语和界定范围(一)公共娱乐场所: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属人员密集场所的一种。包括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酒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等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二)小型人员密集场所(以下简称小场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一般单位或场所:a) 建筑面积在 300 以下的商店等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