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概述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概述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概述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概述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护与处置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 , 企业和政府各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响应 , 对突发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公安、消防、环保、安全、卫生、交管等相关部门接报后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 在识别和评价事故种类和危险源基础上 , 制定应急处理方案 ( 或实施应急预案 ), 组织抢险设备等 , 进行应急救援和抢险处理 。应急的重点主要是消防灭火、排爆抑爆、泄漏源堵漏等危险源控制并划定警戒区 ( 或隔离区 ) 、对人员进行急救和疏散。控制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 , 只有及时控制危险源 , 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 , 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对危险源的控制应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和危险 、危害物质特性 , 采取不同的措施 , 控制燃烧、爆炸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泄漏 , 冷却有关设备容器 , 转移存在燃爆、泄漏危险的物质设备。 爆炸品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 , 应首先查明爆炸现场爆炸物品和其他易燃、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 组织并采取有效措施 , 转移、处置尚未爆炸的危险物品及泄漏的危险化学品 , 并对受害人进行搜救 , 指导群众防护 , 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 散或隔离。火灾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 也应根据不同的火灾类型 、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 , 选择进攻路线和使用合适的消防器材 , 控制火灾蔓延 , 防止事态扩大 。 确定燃烧物及燃烧物的性质 , 有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的火灾场所所应及时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周边群众及贵重物资 , 采取堵漏或维持稳定燃烧等措施控制有害物质泄漏。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 , 应首先识别危害源 , 为人员中毒救治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 控制毒害物泄漏及泄漏物的进一步扩散。针对事故特点、形态、性质及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采取相应措施 , 对有毒气体及进入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应及时处置。 实施应急措施控制和切断污染源的同时 , 应对污染物的扩散进行监控 , 对其造成影响的区域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分析,以指导后续的应急工作。采取应急措施使事故得到控制后 , 由于事故现场及危险区环境中可能遗留部分污染物 ( 包括事故产生及应急处理时使用 、产生的污染物性质)应对其采取处置措施 ,进一步清除污染物、清理污染事故场所 , 采取必要的生态恢复措施 , 以彻底消除污染危害的后果与隐患 , 恢复生态环境 。对于不同事故中不同类型的污染源 , 必须根据危害源的性质和具体情况 , 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技术。同时 , 由于事故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质的处置是一项技术性及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 措施方法不当极易再度引起人身伤害及环境污染 , 因此 , 在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程序与方法的同时 , 在处置设施器材、人员防护方面也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 , 并由相应的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1.2人员救护与疏散1.2.1人员安全防护和救护1. 人员安全防护人员安全防护包括 :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 , 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 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由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 ,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 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特点 , 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 环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有 :1) 有毒有害气体防护 : 采用呼吸道防护的方法 , 使用正压式氧气面具 ( 空气呼吸器 ) 、防毒面具、防尘面具、浸水的棉织物等。2) 不挥发的有毒液体 , 采用隔绝服防护。3) 易挥发的有毒有害液体 , 采用全身防护。4) 易燃液体、气体的防护 , 采用阻燃服、呼吸道防护。5) 辐射防护 ,采用辐射专用服防护。 (2) 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 指定有关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3) 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并具备防护装置。现场防护装置是为了保护安全性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的装备, 包括防护服、防护眼面护具、防护手套和呼吸用品等。 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 人员的救护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是减少事故现场救护人员伤亡的关健。现场急救的组织与实施是决定事故应急求援的前提。现场急救成败的关键除了高超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外,理重要的是时间,急救队伍应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分秒必争地投入求援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救助,以达到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养活伤残、减轻痛苦的目的。人员现场救护的基本程序是:现场救护;使用特效药物治疗;对症治疗;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1.2.2人员疏散与避难1、 人员疏散人员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措施。决定是否实施人员疏散的考虑因素主要有:环境污染事故的大小、强度、发展速度、持续时间、预计的后果严重程度。这些因素将决定撤退人员的数量、疏散可用时间、确保安全的疏散距离。对人群疏散所作的规定和准备应包括:(1)明确谁有权发布疏散命令。(2)明确需要进行人员疏散的紧急情况和通知疏散的法。(3)列举有可能需要疏散的位置。(4)对疏散人员数量及疏散时间的估测。(5)对疏散路线的规定。(6)对需要特殊援助的群体的考虑,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监管所,以及老人、残疾人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要求从事故影响区把企业人员疏散到其他区域。有时甚至要求除了负责控制事故的应急人员外,所有企业人员都必须疏散。小企业或事故迅速恶化时,可直接进行全体疏散。被影响区无关人员都必须应该首先撤离,接着是当全面停车时的剩余员工撤离。所有人员应该熟悉关于疏散的有关信息,在离开企业时,应根据批示,关闭所的设施和设备。此外,岗位操作人员应该确切知道如何以安全方式进行应急停车。对于控制主要工艺设备停车的应急设备和公用工程 , 如果没有通知不能实施停车程序。现场疏散的实际计划通常与企业大小、类型和位置有关。应事先确定出通知企业员工疏散的方法、主要或替换集合点、疏散路线和查点所有员工的程序。同时制定规定以警示和查找企业来访者。保卫人员应持有这些人的名单 , 企业陪同人员负责来访者的安全。如果发生毒气泄漏 , 应该设计转移企业人员的逃生方法 , 特别是对于泄漏影响地区。所有在影响区域的人员都应配备应急逃生呼吸器 。如果有毒物质泄漏能透过皮肤进入身体 , 还应该提供其他防护设备 。人员应该横向穿过泄漏区下风向以减少在危险区的暴露时间。逃生路线、集合地点和企业地图应该在整个企业内设置 , 并清楚地标识出来。此外 , 晚上应保证照明充足 , 便于安全逃生。企业内应设置风标和南北指示标志 , 让人员辨识逃生方向。2. 现场安全避难当毒物泄漏时 , 一般有两类保护人员的方法 : 疏散或现场安全避难 。选择正确的保护方案要根据泄漏类型和有关标准 , 见表 1-1 。当人员受到毒物泄漏的威胁 , 且疏散又不可行时 , 短期安全避难可给人员提供临时保护。如果有毒气体渗入量在标准范围内 , 大多数建筑都可提供一定程度保护。行政管理楼内也可设置避难所。短期避难所通常是具有空气供给的密封室 , 空气可由瓶装压缩空气提供 。一般控制室设计为短期避难所 , 使操作人员在紧急时安全使用 。 有些控制室如果为保证有序停车防止发生更大事故 , 需要设计为能够防止有毒气体的渗入的设施 。选择短期避难所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员到达可长期避难场所的距离过远 , 或因缺少 替代疏散路线而不能安全疏散。 指挥者根据事故区域大小、相对距离的远近和主导风向 , 为其人员选择短期避难所 。避难所不应过远,以免使人员不能及时到达。在选定某建筑作为短期避难所前,指挥者应该考虑一下其设计是否具有如下特点:(1) 结构良好,没有明显的洞、裂口或其他可能使危险气体进入人体内部的结构弱点。(2) 门窗有良好的密封。 (3) 通风系统可控制。短期避难所不能长期驻扎,如果需要长期避难设施,在计划和设计时必须保证安全的室内空气供给和其他支持系统。避难场所应该能提供限定人员足够呼吸的空气和足够长的时间下的有效保护。对大多数常见情况,临时避难所是窗户和门都关闭的任何一个封闭空间。在许多情况下(如快速、短暂的气体泄漏等),采取安全避难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与疏散相比它具有实施所需时间少的优点。3.企业外疏散和安全避难在紧急情况下 ,尤其是发生毒物泄漏时,应急指挥者的首先要任务是向外报警,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采取行动保护公众。接到企业通报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是否启动企业外应急行动,协调并接管应急总指挥的职责企业外疏散与避难疏散虽然由政府进行,但企业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包括向政府提出疏散的建议和安全避难方案,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合作制定应急预案。1.3控制与切断污染源1.3.1 污染源的危害识别无论是环境污染事故的事故应急还是事后污染处置,对污染源的危害识别是污染源的关键与基础。 1. 污染源分析(1) 事故发生源。事故企业的名称、地址、规模、生产(储存、使用危害品种类及危害特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等。 (2) 环境状况。危害区域内事故源附近地域地形、地貌、水源气象等条件 , 环境敏感目标分布 ,事故周围其他危险源分布情况。 2. 污染物认定(1) 事故概况。事故类型 :燃烧、爆炸、有毒物质大量泄漏等,发生原因、装置、引发物,过程生成物(反应物),环境转化物、污染物初步认定。(2)危害、中毒症状。污染物初步认定。(3) 污染物初步认定。侦检及环境监测。确认现场已散落至环境中的主要危险(污染)物质的种类、成分、数量(浓度)、形态(气、液、固)。3. 危害辨识(1) 危害特性。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2) 危害对象。环境介质、生物 , 环境敏感目标。(3) 危害范围。有毒有害物品源高、可能释放的源强 , 超标情况 , 危害区域划分 , 事故对周边其他危险源波及的可能性与后果。1.3.2 泄漏物污染处置1. 控制泄漏源控制泄漏源 , 消除危险因素 , 为实施安全处置奠定基础。(1) 强行止漏法。无论是火灾还是泄漏 , 必须采取强行的手段实施止漏 , 能关阀的要强行关阀止漏 , 不能关阀的要设法堵漏 , 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住。(2) 强行疏散法 。当泄漏后引起燃烧或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 必须优先考虑强行疏散 , 将不燃、不泄漏的物品和容器实行强行疏散 , 以建立安全隔离带 , 制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 然后再处置燃烧或泄漏的物质。(3) 强行窒息吸附法。危险物质大量泄漏 , 大多数情况是燃烧与有毒物质并存。此时应使用干粉、水泥粉强行实施窒息灭火或吸附的方法 , 将燃烧的火焰先予以窒息或将泄漏的物质予以吸附 , 待灾情控制后 , 再将未破损的物品疏散转移。当转移的燃烧物呈灼热状态时 , 应在运载小车或小桶底部设置隔热的黄沙或水泥粉等 , 以保证疏散转移工作的安全。2. 泄漏物处置控制泄漏源后 , 及时对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 , 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地面泄漏物处置方法主要有 :(1) 围堤堵截或挖掘沟槽收容泄漏物。如果化学品为液体 , 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 , 难以收集处理。为此需筑堤堵截或者挖掘沟槽引流、收容泄漏物到安全地点。储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 , 要及时关闭雨水阀 , 防止物料沿明沟外 流。通常根据泄漏物流动情况修筑围堤栏或挖掘沟槽堵截、收容泄漏物。常用的围堤有环形、直线形、 V 形等。如果泄漏发生在平地上 , 则在泄漏点的周围修筑环形堤。泄漏发生在斜坡上 , 则在泄漏物流动的下方修筑 V 形堤。泄漏物沿一 个方向流动 , 则在其流动的下方挖掘沟槽。如果泄漏物是四散而流 , 则在泄漏点周围挖掘环形沟槽。 修筑围堤、挖掘沟槽的地点既要离泄漏点足够远,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泄漏物到达前修好围堤、挖好沟槽,又要避免离泄漏点太远,使污染区域扩大。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 , 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发生火灾。对于大型液体泄漏 ,收容后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入容器内或槽车内进一步处置。(2) 覆盖减少泄漏物蒸发。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大气中的蒸发速度 , 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或者采用低温冷却来降低泄漏物蒸发 。1) 泡沫覆盖。使用泡沫覆盖阻止泄漏物的挥发,降低泄漏物对大气的危害和泄漏物的燃烧性。泡沫覆盖必须和其他的收容措施如围堤、沟槽等配合使用。通常泡沫覆盖只适用于陆地泄漏物。根据泄漏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泡沫。常用的普通泡沫只适用于无极性和基本上呈中性的物质 ; 对于低佛点、与水发生反应、具有强腐蚀性、放射性或爆炸性的物质 , 只能使用专用泡沫 ; 对于极性物质,只能使用属于硅酸盐类的抗醇泡沫;用纯柠檬果胶配制的果胶泡沫对许多有极性和无极性的化合物均有效。 对于所有类型的泡沫,使用时建议每隔3060min再覆盖一次,以便有效地抑制泄漏物的挥发。如需要,将该过程一直持续到泄漏物处理完。2) 低温冷却降低泄漏物的挥发。将冷冻剂散布于整个泄漏物的表面,减少有害泄漏物的挥发。在许多情况下,冷冻剂不仅能降低有害泄漏物的蒸气压,而且能通过冷冻将泄漏物固定住。常用的冷冻剂有二氧化碳、液氮和冰。选用何种冷冻剂取决于冷冻剂对泄漏物的冷却效果和环境因素 , 应用低温冷却时必须考虑冷冻剂对随后采取的处理措施的影响。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冷冻剂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液态二氧化碳通常装于钢瓶中或装于带冷冻系统的大槽罐中。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 , 是块状固体。 液态二氧化碳应用时 , 先使用膨胀喷嘴将其转化为固态二氧化碳 , 再用雪片鼓风机将固态二氧化碳播撤至泄漏物表面。干冰应用时 , 先进行破碎 , 然后用雪片播撒器将破碎好的干冰播撤至泄漏物表面。播撒设备必须选用能耐低温的特殊材质。使用二氧化碳必须注意的是 , 二氧化碳虽然无毒 , 但大量使用可使大气中缺氧 , 从而对人产生危害 ,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 , 危害就逐步加大。二氧化碳溶于水后 , 水中 pH 值降低 , 会对水中生物产生危害。液氮。液氮温度比干冰低得多 , 几乎所有的易挥发性有害物 ( 氢除外 ) 在液氮温度下皆能被冷冻 , 且蒸气压降至无害水平。液氮也不像二氧化碳那样 , 对水中生存环境产生危害。但液氮的冷冻效果大大低于二氧化碳 , 尤其是固态二氧化碳。液氮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沸腾挥发 , 有导致爆炸的潜在危害。湿冰。在某些有害物的泄漏处理中 , 湿冰也可用作冷冻剂。湿冰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易于制备、易播撤。主要缺点是湿冰不易挥发而易溶化成水 , 从而增加了需要处理的污染物的量。(3) 稀释。毒气泄漏事故或一些遇水反应化学品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且溶于水 , 事故地周围人员一时难以疏散。为减少大气污染 , 应在下风、侧下风 以及人员较多方向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汽云喷射雾状水或设置水幕水带 , 也可在上风方向设置直流水枪垂直喷射 , 形成大范围水雾覆盖区域 , 稀释、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 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在使用这一技术时 , 将产生大量的被污染水 , 因此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对于可燃物 , 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 , 破坏燃烧条件。(4) 吸附、中和、固化泄漏物。泄漏量小时 , 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 或者用固化法处理泄漏物。1) 吸附处理泄漏物。所有的陆地泄漏和某些有机物的水中泄漏都可用吸附法处理。吸附法处理泄漏物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 : 活性炭、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合成吸附剂。活性炭。活性炭是从水中除去不溶性漂浮物 ( 有机物、某些无机物 ) 最有效的吸附剂 , 有颗粒状和粉状两种。清除水中泄漏物用的是颗粒状活性炭。被吸附的泄漏物可以通过解吸再生回收使用,解吸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影响吸附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被吸附物分子的大小和极性。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而降低。所以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吸附某一物质所需的活性炭数量。试验应模拟泄漏发生时的条件进行。活性炭是无毒物质 , 除非大量使用,一般不会对人或水中生物产生危害。由于活性炭易得而且实用 , 所以它是目前处理水中低浓度泄漏物最常用的吸附剂。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有机吸附剂由于天然产品如木纤维、玉米秆、稻草、木屑、树皮、花生皮等纤维素和橡胶组成,可以从水中除去油类和与油类相似的有机物。天然有机吸附剂具有价廉、无毒、易得等优点,但再生困难。 天然无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是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 , 常用的天然无机材料有黏土、珍珠岩、蛭石、膨胀页岩和天然沸石。根据制作材料分为矿物吸附剂 ( 如珍珠岩 ) 和黏土类吸附剂 ( 如沸石 ) 。矿物吸附剂可用来吸附各种类型的烃、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酯和硝基化合物 ; 黏土类吸附剂能吸附分子或离子 , 并且能有选择地吸附不同大小的分 子或不同极性的离子。黏土类吸附剂只适用于陆地泄漏物 , 对于水体泄漏物 , 只 能清除酚。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吸附剂主要是粒状的 , 其使用受刮风、降雨、降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合成吸附剂。合成吸附剂是专门为纯的有机液体研制的 , 能有效地清除陆 地泄漏物和水体的不溶性漂浮物。对于有极性且在水中能溶解或能与水互溶的物 质 , 不能使用合成吸附剂清除。能再生是合成吸附剂的一大优点。常用的合成吸 附剂有聚氨酯、聚丙烯和有大量网眼的树脂。聚氨酯有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外表面封闭式多孔状及非多孔状几种形式。 所有形式的聚氨酯都能从水溶液中吸附泄漏物 , 但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聚氨酯能 像海绵体一样吸附液体。吸附状况取决于吸附剂气孔结构的敞开度、连通性和被 吸附物的黏度、湿润力 , 但聚氨酯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聚丙烯是线性烃类聚合物 , 能吸附无机液体或溶液。分子量及结晶度较高的聚丙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化学阻抗 , 但其生产难度和成本费用更高。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最常用的两种树脂是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些树脂能与离子类化合物发生反应 , 不仅具有吸附特性 , 还表现出离子交换特性。 2) 中和泄漏物。中和法要求最终 pH 值控制在 69 之间 , 反应期间必须监测 pH 值变化。遇水反应危险化学品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 , 大多数呈酸性 , 可在消防车中加 入碱液 , 使用雾状水予以中和。当碱液一时难以找到 , 可在水箱内加入干粉、洗 衣粉等 , 同样可起中和效果。对于泄入水体的酸、碱或泄入水体后能生成酸、碱的物质 , 也可考虑用中和 法处理。对于陆地泄漏物 , 如果反应能控制 , 常常用强酸、强碱中和 , 这样比较 经济 ; 对于水体泄漏物 , 建议使用弱酸、弱碱中和。常用的弱酸有醋酸、磷酸二氢纳 , 有时可用气态二氧化碳。磷酸二氢钠几乎能用于所有的碱泄漏 , 当氨泄入水中时 , 可以用气态二氧化碳处理。常用的强碱有氢氧化钠水溶液 , 也可用来中和泄漏的氯。有时也用石灰、固 体碳酸钠、苏打灰中和酸性泄漏物。常用的弱碱有碳酸氢纳、碳酸纳和碳酸钙。 碳酸氢纳是缓冲盐 , 即使过量 , 反应后的 pH 值只是 8.3 。碳酸纳溶于水后 , 碱 性和氢氧化纳一样强 , 若过量 ,pH 值可达 11.4 。碳酸钙与酸的反应速度虽然比 纳盐慢 , 但因其不向环境加入任何毒性元素 , 反应后的最终 pH 值总是低于 9.4 而被广泛采用。对于水体泄漏物 , 如果中和过程中可能产生金属离子 , 必须用沉淀剂清除。 中和反应常常是剧烈的 , 由于放热和生成气体产生沸腾和飞溅 , 所以应急人员必 须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烟雾呼吸器。可以通过降低反应温度和稀释反应物来控 制飞溅。如果非常弱的酸和非常弱的碱泄入水体 ,pH 值能维持在 69 之间 , 建议不 使用中和法处理。 |现场使用中和法处理泄漏物受下列因素限制 : 泄漏物的量、中和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生成潜在有毒气体的可能性、溶液的最终 pH 值能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3) 用固化法处理泄漏物。通过加入能与泄漏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固化剂或稳定剂使泄漏物转化成稳定形式 , 以便于处理、运输和处置。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 形式后 , 由原来的有害变成了无害 , 可原地堆放不需进一步处理 ; 有的泄漏物变 成稳定形式后仍然有害 , 必须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一步处理或在专用废弃场所掩 埋。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凝胶、石灰。 水泥固化。通常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泄漏物。对于含高浓度重金属的 场合 , 使用水泥固化非常有效。许多化合物会干扰固化过程 , 如锰、锡、铜和铅 等的可溶性盐类会延长凝固时间 , 并大大降低其物理强度 , 特别是高浓度硫酸盐 对水泥有不利的影响 , 有高浓度硫酸盐存在的场合一般使用低铝水泥。酸性泄漏 物固化前应先中和 , 避免浪费更多的水泥。相对不溶的金属氢氧化物 , 固化前必 须防止溶性金属从固体产物中析出。水泥固化的优点是 : 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 , 由原来的有害变成了无害 , 可原地堆放不需进一步处理。水泥固化的缺点是 : 大多数固化过程需要大量水泥 , 必须有进入现场的通 道 , 有的泄漏物变成稳定形式后仍然有害 , 必须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一步处理或 在专用废弃场所掩埋。凝胶固化。凝胶可以使泄漏物形成固体凝胶体。凝胶必须与泄漏物相容。 凝胶材料是有害物 , 使用时应加倍小心 , 防止接触皮肤和吸入。形成的凝胶体仍是有害物 , 需进一步处置。石灰固化。使用石灰作固化剂时 , 加入石灰的同时需加入适量的细粒硬凝性材料如以煤灰、研碎了的高炉炉渣或水泥窑灰等。用石灰作固化剂的缺点是 : 形成的大块产物需转移 , 石灰本身对皮肤和肺有腐蚀性。(5) 污染物收集。处置中根据泄漏物质性质和形态对不同性质、形态的污染物 , 采用不同大小和不同材质的盛装装置进行包装收集。1) 带塞钢圆桶或钢圆罐 , 盛装废油和废溶剂。2) 带卡箍盖钢圆桶 , 盛装固态或半固态有机物。3) 塑料桶或聚乙烯罐 , 盛装无机盐液。4) 带卡箍盖钢圆桶或塑料桶 , 盛装固态或半固态危险物质。5) 储罐 , 适宜于储存可通过管线、输送带等输送方式送进或输出的散装液态危险物质。1.3.3 常见污染事故污染源控制1. 氰化物泄漏氰化物在工业活动或生活中的种类甚多 , 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1) 水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氰化物泄漏入水后 , 首先应当分析其水溶性。绝 大多数重金属无机氰化物难溶于水 , 例如 : 氰化锌、氰化亚铜、氰化汞等 ; 其他 类氰化物大都易溶于水 , 例如 : 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铵、氰化氢等。 低分子量的有机氰化物 ( 或称腈类 ) 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 例如 : 乙腈能与水混 溶 , 丙腈和丙烯腈也可溶解于水 , 但丁腈以上难溶于水。工业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以碱金属盐类氰化物、丙烯腈等液态腈类较为常见 , 这类物质在水中大都能溶 解 , 事故处理较困难。在运输过程中 , 如氰化销或丙腈在水体中泄漏或掉入水中 , 现场人员应在 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 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 , 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 现场控制与警戒。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 , 如果已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 , 操作人员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 进行堵漏操作 , 控制泄漏 量。否则 , 现场人员应边等待当地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的到来 , 边负责事故现场区域警戒。大量氰化纳 ( 大于 200kg) 在水中泄漏时 , 紧急隔离半径应不小于 95m。 现场人员应根据氰化纳泄漏量、扩散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 5001000Om 左右的警戒区。应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 , 严禁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2) 环境清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 现场可沿河筑建拦河坝 , 防止受污染的 河水下泄。然后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大量生石灰或次氯酸钙等消毒品 , 中和氰 根离子。如果污染严重的话 , 可在上游新开一条河道 , 让上游来的清洁水改走新 河道。微溶或不溶性腈类液体泄漏到水中时 , 对于密度比水大的腈类液体 ( 例如苯 乙腈 ) 应当尽快采取措施 , 在河底或湖底位于泄漏地点的下游开挖收容沟或坑 , 同时在收容沟或坑的下游筑堤防止泄漏物向下游流动。对于密度比水小的腈类液 体 ( 例如戊腈、苯乙腈) 应尽快在泄漏水体的下游建堤、坝 , 拉过滤网或围漂浮栅栏 , 减小受污染的水体面积。 3) 水质检测。检测人员定期检测水质 , 确定氰化物污染的范围 , 必要时扩大警戒范围。检测人员及现场处理人员应佩戴橡胶耐油防护手套。 (2) 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如发生氰化纳陆上泄漏 , 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 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 , 并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 现场控制与警戒。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 , 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墙漏工具或措施 , 操作人员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 进行堵漏操作 , 控制泄 漏物的影响范围。人员进入现场时可使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一定要禁止泄漏 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若处理工具有限或出于自身安 全考虑 , 现场人员应边等待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到来 , 边负责现场区域警戒 , 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若是丙烯腈、乙腈等腈类液体泄漏 , 这类物质高度易燃、易爆 , 要注意防止 爆炸或火灾事故的发生。现场应杜绝火源、火种 , 所使用的工具必须是防爆型 的。救援人员应当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 全面罩 ) 。2) 现场处理。小量泄漏时 , 应急人员可使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 ,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 冲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时 , 可借助现场环境 , 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 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 先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 , 冲洗后的水溶液必须收集起来 , 集中处理。建议使用泥土、沙子作收 容材料。可以使用抗溶性泡沫、泥土、沙子或塑料布、帆布覆盖 , 降低氰化物蒸气危 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 , 以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泄漏物至 槽车或有盖的专用收集器内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废水溶液的处理可采用碱性氯化法 , 其过程为先将含氰废水调整到 pH8.59, 再加入氯离子氧化剂 , 使氰化物氧化分解。氯离子氧化剂可以是漂白液 ( 主 要成分为 NaClO),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 处理后的废水含氰量很低。 对于受污染的包装物可直接用漂白液浸泡处理 , 检验合格后再进行焚烧、深埋。对于氰化纳包装物 , 不准再用于与食品行业有关的用途上。2. 硫化氢泄漏处置将泄漏污染区人员迅速撤离至上风处 , 并立即进行隔离。应根据泄漏现场的 实际情况确定隔离区域的范围 , 严格限制出入。通常情况下 , 小量泄漏时隔离 150 m, 大量泄漏时隔离 300 m 。消除所有点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 穿防静电工作服 , 从上风处进入现 场 , 确保自身安全时才能进行切断泄漏源或堵漏操作。合理通风 , 加速扩散 , 并 用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如果安全 , 可考虑 引燃泄漏物以减少有毒气体扩散。构筑围堤或挖坑 , 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 , 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 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 , 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漏气容器需要妥善处理 , 修复、检验后再用。3.氯气泄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 , 并立即进行隔离 , 根据现场的检测结果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 确定隔离区的范围 , 严格限制出入。一般小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 150 m, 大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 450m。 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 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泄漏现场应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质 , 所使用的工具严禁粘有油污 , 防止发生爆炸事故。防止泄漏的液氯进入下水道。合理通风 , 加速扩散。喷雾状 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 , 防止其大面积扩散 , 导致隔离区外人员中 毒。严禁在泄漏的液氯钢瓶上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 , 用铜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 , 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潜在危害。可以将泄漏的液氯钢瓶投入碱液池 , 碱液池应足够大 , 碱量一般为理论消耗 量的 1.5 倍。实时检测空气中的氯气含量 , 当氯气含量超标时 , 可用喷雾状碱被吸收。4. 液氨泄漏处置(1) 少量泄漏。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 , 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 , 并加强通风。 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 , 并且仅在确保安 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 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 , 以便废弃处理。 (2) 大量泄漏。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 , 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 , 戴呼吸设备。消除附近火源。 向当地政府、消防部门、环保部门 (12369) 、公安交警部门报警 , 报警内容应包括 : 企业 ;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 ; 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 电话。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 , 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 , 增强通风。场 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 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 , 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 , 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 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 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 , 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5. 硝酸泄漏处置(1) 水上泄漏。在运输过程中 , 如果硝酸在水体中泄漏或包装掉入水中 , 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 , 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警戒区。如果硝酸泄漏到水体中 , 现场人员应根据泄漏量、扩散情 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警戒区 , 并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 , 严禁 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包装掉入水中 , 现场人员应根据包装是否破 损、硝酸是否漏入水中以及随后的打捞作业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的大小 , 并派出水质检测人员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 , 确定污染的范围 , 必要时扩大警戒范围。事故处理完成后 , 要定时检测水质 , 只有当水质满足要求后 , 才能 解除警戒。2) 控制泄漏源。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 , 如果手头备有有效的堵捕工具或设备 , 操作人员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 , 从根本上控制住 世漏。否则 , 现场人员应撤离泄漏现场 , 等待消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的到 来。3) 收容泄漏物。硝酸能以任意比例溶解于水 , 小量泄漏一般不需要采取收容措施 , 大量泄漏现场可沿河筑建堤坝 , 拦截被硝酸污染的水流 , 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 , 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同时在上游新开一条河道 , 让上游 来的清洁水改走新河道。如有可能 , 应用泵将污染水抽至糟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 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果现场情况不能转移污染水 , 可根据水中硝酸根离子的浓度 , 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适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钙中和 , 也可以 使用氢氧化钙或石灰。(2) 陆上泄漏。如果硝酸是在陆上泄漏 , 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 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 , 并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警戒区。硝酸发生泄漏后 , 应根据泄漏量的大小 , 立即在至少 50100 m 泄漏区范围内建立警戒区。小量发烟硝酸发生泄漏时要立即在泄漏区周围 隔离 95m, 如果泄漏发生在白天 , 应在下风向 300m2 范围内建立警戒区 ; 如果泄漏发生在晚上 , 应在下风向 500m2 范围内建立警戒区。大量发烟硝酸发生泄漏时应立即在泄漏区周围隔离 400m, 如果泄漏发生在白天 , 应在下风向 1300 m2范围内建立警戒区 ; 如果泄漏发生在晚上 , 应在下风向 3500m2 范围 内建立警戒区。警戒区内的无关人员应沿侧上风方向撤离。2) 控制泄漏源。控制泄漏源是防止事故范围扩大的最有效措施。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 , 如果现场备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设备 , 操作人员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人员进入现场时可使用自给式呼吸 器。若处理工具有限或自身安全难以保证 , 现场人员应撤离泄漏污染区 , 等待消 防队或专业应急处理队伍的到来 , 不要盲目进入现场进行堵漏作业。3) 收容泄漏物。小量泄漏时 , 可用干土、干沙或其他不燃性材料吸收 , 也 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 冲洗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时 , 可借助现场环境 , 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将泄漏 物收容起来。建议使用泥土、沙子作收容材料。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 先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 , 冲洗后的废水必须收集起来 , 集中处理。喷雾状水 冷却和稀释蒸气 , 保护现场人员。用耐腐蚀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或有盖的专用 收集器内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可将硝酸废液加入纯碱一硝石灰溶液中 , 生成中性的硝酸盐溶液 , 用水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6. 水上油泄漏处置(1) 水上油泄漏事故特点1) 随水流漂移 , 扩散速度快。2) 波及面广 , 污染面大 , 遇明火极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 危及船舶、两岸建( 构 ) 物 , 给逃生、疏散、施救带来困难。3) 受船舶航行的影响 , 造成泄漏物向两岸扩散。4) 危险源较多 , 并难以控制。(2) 水上油泄漏处置的措施1) 通知水上航政部门实行水域管制 , 命令难船向安全水域转移。2) 通知沿岸单位严密监视险情 , 加强防范。3) 组织水陆消防力量 , 采取止漏、圈围、拦截等措施 , 控制扩散蔓延。4) 对水面泄漏物用油泵进行吸附、输转 , 用油脂分解剂降解 , 难于实施吸附、降解且严重污染环境时可采取点燃措施。5) 船上泄漏或爆炸燃烧具体处置方法与陆地相同。7. 河流水污染应急处理方案及相关技术河流水污染应急处理方案可依据污染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涉及的范围、预警级别、突发性污染事故或非突发性污染事故,制定不同的应急处理方案。(1) 污染物限产限排、停产停排应急方案。根据河流干流及支流的流量,以及断面水质的监测指标超过一定的阈值,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该区域污染物限产限排、停产停排的单位。(2) 调水应急方案。根据各断面“水环境临界流量”,加大水库放水流量 ,合理高度输水量实施水利调控措施,增加下游河道流量补给。制定环境用水调度方案。(3) 取水点保护措施。根据取水污染的程度,采取停水、减压供、改路供水,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启用备用水源,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护高危人群等措施。自来水厂的净化措施,如加入药水中和、净化污染,加大处理工艺处理污染的能力,如水厂加大投氯量和净水剂用量,用活性炭处理过高的有机污染物等。(4) 污染水体疏导措施。实行分流或导流,开头相关的闸口,将受污染水体疏导拜谢至安全区域,降低污染物浓度和影响程度。(5) 限量用水方案。实施应急期间用水大户限产或限量用水方案,压缩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采取拦污、导污、截污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量。 (6) 备用水源 的准备。根据水污染预警信息,提前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工作,保证水厂水质。(7) 相关技术。沿河筑建堤坝收集(主要针对越南发生的污染事故,沿河防止液体化学品扩散到水中。 拦截 ( 如油类、漂浮物)。改道 ( 将受污染的水体与干净的水体分开)。桥梁防泄漏收集系统(主要针对在桥梁及跨河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翻车事故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围堤、稀释、中和(酸类或碱类污染物)。氧化还原 ( 如氰化物、氨氮、有机物等)。沉淀 ( 重金属离子等)。吸附和吸收 (有机液体、油类等)。消毒 ( 微生物和寄生虫等)。1.4监控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趋势预测与分析1.4.1 事故后果的辨析事故后果分析是实行污染处置的基础。对污染事故进行处置前必须了解事故的种类及其环境危害的后果 , 即不同的事故源燃烧、爆炸、毒物泄漏发生后产生 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 包括事故引发物、反应或燃烧产物、处置中产生的废物 等 ), 每种物质的危险与危害特性 , 危害程度、危害范围有多大 , 现场周围其他 物品是否具有危险性、现场周围环境情况等 , 在此基础上方能制定污染处置方 案。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还与管理、操作、现场环境等各种事故隐患因素密切相关 , 事故现场其他物质的反应性也直接影响事故后果 , 需要对可能导致事故 的因素、事故具体状况等进行科学分析 , 以便明确事故危害后果。对事故中危害物危害特性的辨识应从其理化性、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 , 实际上大 多数危险化学品同时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性质 , 在事故救援及污染处置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1. 危害物性质(1) 理化性质 ( 沸点、熔点、蒸气压、相对密度、 pH 值、醇 / 水分配系数、溶解性等 ) 。(2) 燃烧及爆炸性质 ( 如闪点、自燃温度、爆炸极限等 ) (3) 反应性质 ( 物质的反应或分解速度、热效应数据及受热分解导致压力迅速增高或分解出有毒易燃易爆物质。不相容或腐蚀性物质、聚合等、禁配物、应 避免接触的条件、聚合危害、分解产物 ) 。(4) 毒理性质不同接触方式的急性毒性 (LD50 、 LC50) 、刺激性、致敏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等 。 (5) 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 ( 环境中降解、生物富集、环境迁移转归 , 生物效应及其他有害的环境影响等 ) 。2. 事故的危害辨识(1) 危害特性 ( 中毒、火灾、爆炸等 ) 。(2) 危害的范围、程度。(3) 危害对象 ( 人体、水体、大气、土壤 ) 。此外 , 处置前应对现场进一步检测 , 尤其是发生事故源情况及现场污染物不明的重大事故 ,应进一步用专业侦检仪器测检污染源,测定大气、水源等自然环境中的污染范围 和程度,掌握污染物准确的有关数据,确定鼾方法、地点及业程序 , 准备好处置设施和防护装备。1.4.2 污染物泄漏量计算正确估算污染物质的泄漏量,对于评估污染危害的规模与程度,制定处置方案具在十分重要的意义。固体物质泄漏量通常较易估算,液体及气体泄漏则相对复杂一些。通常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及事故可能影响区域。1. 事故中心区域 中心区即距事故现场 500m 内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 , 有危险化学品扩散 , 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 , 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 , 人员急性中毒。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 , 并佩戴隔绝式面具。救援工作包括切 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他危险化学品、清除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 部的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 , 并进行登记。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2. 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距事故现场 500100O m 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 , 作用时间较长 , 有可能发生人员或物品的伤害或损坏。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 , 控制交通 , 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化学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 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 , 并进行登记。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3. 受影响区域 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 该区可能有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危险化学品危害。1.4.4 可燃气体的影晌区域的判定 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事故泄漏 , 向空中释放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气体 , 并在空气中扩散。一般将泄漏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称为气云 , 瞬间泄漏形成的气云称为云团 , 连续泄漏形成的气云称为云羽。如果泄漏气体易燃、易爆 , 在合适的浓度和点火源等条件下 , 气云会在空中发生火灾或爆炸。如果泄漏气体有毒 , 那么人暴露在毒气云中就有可能中毒。扩散分析中选用的扩散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泄漏机理。许多化学危险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设备都能产生泄漏 , 如储罐、反应釜和管道。它们可能处于常压、加压或冷冻等状态 , 泄漏出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加压储存的气体 , 也可能是加压、冷冻或常温常压下储存的液体。泄漏持续时间可能只有几秒 , 也可能长达几十个小时。泄漏可能在相对平整、无障碍物的地区发生 , 也可能在不规则的地区发生。在建立泄漏模型时对所有这些因素都要给予适当考虑。化学危险品可能的泄漏途径很多而且很复杂。与相对稳定的烟囱等的排放不同 , 事故泄漏通常没有很好定义。泄漏可能是灾难性破裂的结果 ( 如飞机碰撞爆炸等 ), 也可能是腐蚀和疲劳裂纹或飞片造成的小孔引起的 , 还可能是反应失控而使化学危险品从泄压元件释放。各种泄漏机理释放出的气体或蒸气形成的气云的危险性取决于危险品性质数量和周围环境条件。如果加压储存的危险液体的常压沸点低于环境温度 , 一旦泄漏立刻有一部分液体闪蒸为蒸气 , 形成蒸气云团 , 未闪蒸的部分在地面形成液池。液池可能不受约束地扩散 , 也可能局限在防护堤内 ( 如果有的话 ) 。由于蒸发 , 液池会产生一个逐渐减小的连续云羽。蒸发以两种方式发生 : 首先是快速蒸发 , 热量同时来自地面和大气 ; 随后是缓慢蒸发 , 热量主要来自大气 ( 地面已经冷却 ) 。因此 , 在这种情况下 , 需要评价瞬间泄漏和连续泄漏的组合效应。如果储存的危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