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7分)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打败,举国震惊。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却以中国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国共两党的合作B全民族的共同抗战C国际社会的援助D中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2“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为实践这一观点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D制定新宪法3张明同学以“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二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诞生了大批独立国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巴拿马为收回运河主权,和美国进行长期的斗争,1999年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非洲国家独立后,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ABCD4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C背景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D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5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人普遍具有一种痛苦和屈辱的心理,他们认为:“故土残缺不全是令人不能忍受的。”条约造成“半个欧洲忧虑,半个欧洲仇恨”。这说明凡尔赛和约()A加剧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B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C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D播下新的仇恨和战争种子6某同学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他在搜索引擎输入如下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人物是()A查理一世B罗伯斯庇尔C伊达尔戈D卢维杜尔7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传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8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A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C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求荣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声势震动全国B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兵力歼敌C把革命火种撒到西部,扩大根据地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10现代人习惯空闲时通过QQ与朋友聊天,在淘宝上购买购买漂亮的服饰,通过朋友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得以实现依赖于()A互联网的发展B妇女地位的提高C社会平均收入的增加D大众教育的普及11“英国因强占了以钢铁和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美国抢占了石油和电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之后又因为抢占了以信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美国保持着独步天下的发展活力。”该材料揭示了()A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崛起B美国主导三次科技革命C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D竞争阻碍国家经济发展12如图是历史课堂上同学们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B祖国的和平统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3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种现象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企业职工纷纷脱离国营企业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城乡居民收入有待提高ABCD二解答题(共4小题)1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5年 卡尔本茨 德国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试造成功 1903年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94年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材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 互联网在世界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与第一次相比取得哪些重大突破?(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制造业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1)根据材料一说出严格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在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材料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力量,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国际贸易的60%,技术贸易占6070%,对外直接投资占90%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和组织力量而会在全球出现经济全球化现象。(2)材料二中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向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3)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4)材料四中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认为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材料二 不同时期中美领导人的握手(如图)。请完成:(1)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2)除中美关系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列举两例。(3)材料二中的三幅照片记录了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不同时期的会晤,对其中反映的信息最恰当的理解是 。A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B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畏惧美国而与之交往C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D中美友好源远流长,近现代史上从没有过摩擦和对抗(4)中美之间的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到恢复邦交正常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7阅读下列下料,回答问题。【数据学史】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持续时间统计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5年8个月零8天苏德战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3年10个月零17天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3年8个月零26天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3年11个月零16天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25天【图片学史】材料二:漫画一只脚踏进中国,另一只脚踏入太平洋,难以自拔【材料学史】材料三: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美国总统罗斯福材料四:对于德、意、日战争性质的认定,对于战争罪行的认定,对于历史的正视和牢记,一样是维持战后和平的重要基础“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用这样一段话,开始了那个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铭记的著名演讲“5月8日首先是一个记住人们苦难的日子。但也是我们反思历史的日子。我们越坦诚地面对这一天,我们就越能自由地面对责任谁不反观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谁将来就可能会重蹈覆辙。人民日报(1)材料一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哪些特点呢?(2)材料二中,这幅漫画所表现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于哪一年呢?这表明此时的日本对外侵略呈现出什么新特点?(3)材料三告诉了我们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呢?(4)材料四中,魏茨泽克所说的这个“日子”,应在哪一年?他的演讲反映出战后德国政府对当年那场战争持有怎样的态度呢?2019年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7分)1【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解答】据所学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许多,题目中ABCD四项都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了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这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故选:B。【点评】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2【分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解答】题干中关键信息“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战胜内外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一政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不满。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分析】本题以张明同学以“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题作探究性学习为依托,考查亚非拉美的奋起。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20世纪5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发生在北非,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获得埃及的真正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非洲国家独立后,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说法错误。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亚非拉美的奋起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4【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逐步走出了经济危机,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产阶级阶段民主制度。但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经济危机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人普遍具有一种痛苦和屈辱的心理,他们认为:“故土残缺不全是令人不能忍受的。”条约造成“半个欧洲忧虑,半个欧洲仇恨”。这说明凡尔赛和约播下新的仇恨和战争种子。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宰割了德国,引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与痛恨。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由此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利益基本上得到协调,但列强的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史实。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解答】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握了国家政权,罗伯斯庇尔掌握法国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一度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据搜索引擎输入的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人物是罗伯斯庇尔。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7【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解答】A项,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向帝国主义妥协,表明辛亥革命不彻底。故A项错误。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清帝退位,表明这一目标达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B项正确。C项,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革命派妥协的结果,革命果实落入他人之手。故C项错误。D项,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向孙中山施压,孙中山被迫妥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体现了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相关知识。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史实的认识。【解答】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上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正当提议,并把中国的青岛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了重大失败,消息传到北京,长期积压在人民心头的怒火被点燃了,五四运动爆发,A.B.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D。【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9【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解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故选:D。【点评】要注意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10【分析】本题以现代人习惯空闲时通过QQ与朋友聊天,在淘宝上购买购买漂亮的服饰,通过朋友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QQ、淘宝、微信等社交购物软件的运用依赖互联网的发展。这表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因互联网的存在而发生改变,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11【分析】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英国因强占了以钢铁和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美国抢占了石油和电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从而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之后又因为抢占了以信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美国保持着独步天下的发展活力。”可知,谁抢占了科技革命的先机,谁就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因而材料揭示了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崛起。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学技术推动作用的相关史实。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解答】题干中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经济特区的建立”是解题的关键,分别指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进行的改革、在城市的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史实。故选:A。【点评】注意准确识记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13【分析】本题考查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解答】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种现象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企业职工纷纷脱离国营企业下海经商和城乡居民收入有待提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二解答题(共4小题)14【分析】(1)学生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2)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3)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解答】(1)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蒸汽机。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和应用,电力作为新能源和新动力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通讯工具的创新,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交通工具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器,从而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提供了动力。(2)材料二的图表反映出美国制造业在18601900年得到迅速发展,占据世界工业的份额大大增加。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最突出的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业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3)分析材料三的“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可以看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强国之本。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故答案为:(1)蒸汽机。电力成为主要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的变革,汽车、飞机的问世;通讯工具的创新,电话和电报的发明。(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占据世界工业份额大大增加。美国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最突出的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3)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强国之本。【点评】掌握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15【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格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因为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2)据材料“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力量,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国际贸易的60%,技术贸易占6070%,对外直接投资占90%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和组织力量而会在全球出现经济全球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向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跨国公司的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和组织力量对经济全球化产生重大作用。(3)据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4)据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是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该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应该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中国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中国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故答案为:(1)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2)跨国公司的活动;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和组织力量对经济全球化产生重大作用。(3)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4)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应对: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应该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中国要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中国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应对答其中两点即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16【分析】本题以一则文字材料和三幅图片切入考查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尼克松访华和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等史实,最后一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1)据所学知,中美之间“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长期实行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敌对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事业还有: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3)题中三幅图片分别是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小布什与江泽民的会晤、奥巴马与胡锦涛的会晤。这此都是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体现,这说明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B项表述有误,中国不是因为畏惧美国才与之交往,中国人民一向是不畏惧强权的。C项表述有误,从材料中反映不出美国霸主地位岌岌可危。D项表述也错误,近代史上中美有过摩擦和对抗。(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