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doc_第1页
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doc_第2页
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doc_第3页
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doc_第4页
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论文-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摘要:由水力或重力侵蚀形成的泥沙有二重性作用,即泥沙既能致灾,又能成为宝贵资源。根据泥沙致灾过程和特性,泥沙灾害可以分为直接灾害和间接灾害;滑坡和泥石流为前者;由泥沙引发的洪水灾害为后者。以黄河下游为例,论述了间接泥沙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是:中上游的强烈侵蚀产沙,强烈的沟道与河道泥沙输移,河道泥沙堆积空间制约,水沙关系不协调。关键词:泥沙灾害类型成因机制80年代响应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提出的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02000年)的号召,在中国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减灾防灾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们所研究的灾害类型涉及七大类,24种。奇怪的是在这七大类24种灾害中并没有包括泥沙灾害,是何原因导致泥沙灾害的“疏漏”。笔者揣测并非真正的疏漏,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某些泥沙灾害已反映在其他自然灾害类型中,主要反映在地质灾害和洪水灾害中;二是由于泥沙本身的二重性,即既能成为致灾因子,也能成为丰富的资源。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故未能把部分泥沙引发的灾害特别地强调出来。客观上迄今为止,甚至什么是泥沙,什么是泥沙灾害并没有明确的,共识的概念,这也是未能成为独立的一类灾害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异,温室效应等影响,由泥沙为致灾因子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灾害环境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正确地认识泥沙与泥沙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对维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泥沙与泥沙灾害的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妥之处请同仁不吝赐教*。1泥沙的二重性要研究泥沙灾害,首先要认识泥沙。什么是泥沙,在很长的时段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河流泥沙专家钱宁先生在“泥沙运动力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泥沙的“凡是在流体中运动或受水流、风力、波浪、冰川及重力作用移动后沉积下来的固体颗粒碎屑”。定义不仅阐明什么是泥沙,而且还高度地概括泥沙的成因类型和动力机制。同时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出泥沙粒级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其粒径可相差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其体积可相差亿倍。可见泥沙是不同等级颗粒碎屑物的总称。泥沙作为一种物质,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都有其二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害的一面为泥沙灾害,有利的一面称之为泥沙资源。1.1泥沙的灾害性什么是泥沙灾害,至今未见有明确报道;笔者是这样理解泥沙灾害的,凡是致灾因子是泥沙,或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给人类的生存,生存环境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危害,给经济带来损失,这样的泥沙事件就构成泥沙灾害。由泥沙为致灾因子形成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直接灾害;由泥沙诱发其他载体引发的灾害命其为泥沙的间接灾害。前者如因滑坡、泥石流及崩塌形成的泥沙物质给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至今仍被世人称之为地质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3为山地,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形成的泥沙灾害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有泥石流沟一万多条,受到威胁的70多座城市和460多个县城。19491990年因崩塌、滑坡、泥石流使我国至少造成1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因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近万人死亡,年均200多人。这些还使我国的铁路、水库和电站受到严重威胁。泥沙间接灾害是指因土壤侵蚀形成的泥沙在河道或水库年复一年又一年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泄洪能力降低,由不太大的洪水引发的漫堤、溃决的灾害(这一类灾害至今仍然归咎于洪涝灾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堆积的风砂在强风暴作用下也能引起风沙灾害;如1993年5月西北地区的黑风暴形成严重的风砂灾害。由泥沙堆积于河床导致的洪水灾害,在半干旱地区比较普遍,在我国主要出现在北方几条高含沙河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黄河,其次是辽河和永定河。黄河下游在建国前的2000多年的时间内,两岸大堤决溢1500多次,大小改道26次(又一说7次)。建国后由于三次加固加高防洪大堤才50年安然无恙。但由于近年黄河水沙形势发生历史性变化,中上游来水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径流量也大幅度的减少,断流连续不断,泥沙大量淤积在河槽中,使河床不断地抬高,滩槽高差缩小,河道严重萎缩。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小浪底至高村河段抬升34cm,平均每年抬升7cm。现在黄河下游的过洪能力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1996年8月5日与8日13日花园口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m3/s和5520m3/s,8月5日洪峰水位达到94.73m,高出1958年22300m3/s水位0.91m。使夹河滩以上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从未上过水的高滩居然也漫滩,使河南、山东两省共有40个县,173个乡镇,1345个村庄,107万人受灾,淹没耕地23万hm2,这就是由于泥沙导致的洪水灾害。因泥沙引起的洪水灾害在三门峡水库、洞庭湖和太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太湖流域1991年的降水量并没有1954年的降水量大,但洪水淹没的范围远远大于1954年,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湖区及其周围河道泥沙的长年累月的淤积,由此形成与洪量并不相称的严重洪水灾害。由此可见,泥沙引发的洪涝灾害是不可忽视的泥沙间接灾害,但也不能因此把所有的洪水灾害都归咎于泥沙间接灾害。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真正由泥沙超常规的堆积,而诱发的泥沙洪水灾害也是不多的。1.2泥沙的资源性泥沙不统统都是灾害,而且在许多方面也是人们离不开的宝贵资源;我国劳动人们很早就利用泥沙作为建筑材料,著名的秦砖汉瓦就是一例。农业上,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引洪漫地的习惯,就是把洪水有计划地引入农地,让洪水中的泥沙沉积在农地,既灌地,又改良了土壤,是一举两得。当前有很多地方大力推广应用高含沙洪水引洪漫地,化害为利。在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同时,还起到洗碱压碱,改造中低产田。在人类历史以前,由于不存在什么是泥沙灾害,由高处侵蚀产生的泥沙大量地堆积在流域的低洼处,为后人塑造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例如黄河中上游的侵蚀产沙不仅塑造出河套平原,汾渭平原,而且还塑造出约20万km2的华北平原。同样,长江也由于中上游的侵蚀产沙塑造了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湖湖滨平原;在西南地区位于河谷中的乡镇,村庄乃至县城都建于由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堆积的冲洪积扇上,或河流阶地上。这些泥沙堆积地貌区也还是当前的主要基本农地。即使进入人类社会,泥沙也不全都是害,例如黄河的泥沙每年仍以23km2的速度在河口三角洲建造陆地。1855年黄河改道以来,使近代三角洲的面积达到2200km2。长江流域的泥沙在河口堆积,使在唐朝还不显眼的,出水不久的沙洲,经过一千多年的泥沙堆积,如今已成为面积约1083km2的崇明岛。此外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开始是灾害,事后又转化为资源,或原来是资源后来转化为灾害;如黄土高原上的一些大型黄土、或红土滑坡堵塞沟道,形成聚湫;开始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但不久形成天然淤地坝,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地。又如黄河高含沙水流泥沙本身含有相当数量的粘土矿物和有机、无机胶体,可吸附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因而具有净化水环境的效应。但泥沙又作为污染物和污染物载体对水环境和泥沙沉积区造成污染。2泥沙灾害类型及其特征2.1类型划分同其他类型划分一样,泥沙类型划分也应该有类型划分的原则与指标;根据泥沙灾害,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间接灾害,其泥沙都是来自土壤侵蚀(广义的土壤侵蚀)。为此有理由借助于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营力作为分类指标。土壤侵蚀分类的基本原则,国内外多半采用发生学原则,以促使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营力作为分类指标。本文泥沙灾害分类也采用发生学原则,用产生侵蚀的营力,即流水、重力、风力、冰融和人类作用为指标。本文只研究前二者,流水和重力作用产生的泥沙灾害。泥沙灾害分类过程及系统见表1。这里必须特别强调一点,尽管泥沙灾害分类的原则是借助于侵蚀分类,产生泥沙灾害的泥沙又是来自土壤侵蚀,但绝不能把侵蚀危害与泥沙灾害混同。严格地说泥沙灾害是侵蚀的后果之一,而不是全部。例如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强烈侵蚀区,但不是泥沙灾害区。多沙粗沙区的强烈侵蚀的后果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中游的地形支离破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是侵蚀泥沙在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堆积,为日后的间接的泥沙灾害奠定物质基础。所以黄河下游才是真正的泥沙灾害区,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下文详细分析。表1泥沙灾害类型Typesofsedimentdisasters灾害营力灾害性质泥沙来源灾害类型灾害的表现形式典型事例流水间接流水侵蚀(沟蚀、面蚀)洪涝泥沙多年淤积,河床抬高或库容缩小引发本不该发生的洪涝灾害黄河下游,三门峡水库、辽河流域、永定河流域、洞庭湖等滑坡大块土体,或岩体滑坡堵塞河道淹没道路、村庄甘肃洒勒山滑坡、秭归盐关滑坡、长江三峡鸡扒子滑坡(包括内力)直接泥石流突发性的泥沙、砾石冲坏村庄、道路,堵塞河道东川泥石流、波密古乡冰川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