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_第1页
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_第2页
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_第3页
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_第4页
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论文-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摘要: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1)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2)洪泽湖湖底淤高。5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使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不断减少,淮河中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河床倒比降又有新的发展。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根治倒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下游直流入海。关键词:淮河河床倒比降入湖河口湖泊淤积废黄河口基面,下同。1前言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地,经洪泽湖入长江后再注入东海,自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段,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段,洪泽湖以下为下游段(图1)。淮河以其中下游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闻名于世,解放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河流。经过五十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现代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就是中游下段河床纵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目前,洪泽湖湖底海拔1011m,位于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910m,高出浮山处河床45m,呈明显的倒比降。但在公元12世纪以前淮河是一条河槽深广、畅流入海的清水河流,具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流域洪水排泄入海,其河口曾长期稳定在今淮阴以东的云梯关,潮流界位于今盱眙附近1。本文拟对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化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图1淮河中游形势图SketchofthemiddleHuaiheriverbasin2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2.1淮河入洪泽湖河口水下拦门沙与三角洲公元12世纪以来,受黄河下游南泛夺淮入海影响,淮河水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现代洪泽湖的扩张与形成。洪泽湖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汛期控制水位12.5m时湖面面积1597km2,在我国淡水湖中居第四位。洪泽湖是明清两代治黄保运工程的直接产物和组成部分,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靳辅及张鹏翮治水时期是其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在其形成后百余年中(1840s1850s)湖水位以4cm/a的平均速度持续上升,同时具有大幅度的年内、年际变化;湖水位的年内、年际变化在湖以上河道产生大范围回水区,其上界又随水位的持续上升而不断上溯2。洪泽湖居淮河中、下游之间,其湖面成为淮河中游的侵蚀基准面,在河湖交汇处形成河流入湖河口,当湖面趋于相对稳定后即形成河流三角洲。对历史资料分析表明,早在洪泽湖形成以后的湖面持续上升时期,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就有水下拦门沙发育,只是其位置和高度随湖面变化而相应变化。乾隆五十年(公元1784年)汛期测量河口时发现:“金家冈迤西至打石山,河水俱深有丈余,大王庙迤东至龟山,水深竟至三丈以外,惟自金家冈至大王庙中间,现水深仍只有四五尺,水底稀淤深至六七八尺不等,(稀淤)用篙探试系青灰色并不胶粘,一竿可至底,随手拔起淤即淌卸,竿上仅存青色。据此推断,当年拦门沙位于盱眙以北河段,拦门沙顶比上游河床高出2m以上,组成物质以青灰色粉、细砂为主,粘土含量很少。由于此年汛期洪泽湖高堰志桩水位仅2.4尺,低于常年34m,为极少见的枯水年份,因而正常年份拦门沙位置应更趋上游。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拦门沙外侧湖水深度比其上游大得多,这种状况直到湖面趋于稳定、水下三角洲迅速发育后才得到改变。现代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形成于公元1850年以来,因为此前100余年湖水位以4cm/a的速率快速上升,湖区范围不断沿河上溯;湖面上升引起淮河中游基准面上升,使大部分泥沙特别是推移质加积在中游河谷,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顶点位于浮山口附近,公元1880年时浮山以下已形成大柳巷滩、鲍家滩、寇家滩(图2a);到1921年时大柳巷等洲滩范围扩大,鲍家滩和寇家滩并岸,新形成冯公滩和赵公滩,另外在赵公滩以下有近20处水下浅滩形成(图2b);1938年黄泛前以上诸洲滩均已并岸,杨家滩、牛尾滩、河瓢滩、大西滩和尺顷地滩形成(图2c)3;1947年黄泛结束时又有大淤滩、淤滩、顺河滩、淮仁滩等形成,其中位于原湖心的大淤滩面积达200km2,另在老子山以上河道也有新的洲滩形成(图2d)3。显然,随着入湖三角洲的发育,入湖河口不断向湖推进,河口水下拦门沙也随之下降。图2淮河入洪泽湖河口、三角洲形成与演变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HuaiherivermouthanddeltaemptyingintotheHongzeLake2.2洪泽湖淤积与入海河口不同,入湖河口拦门沙外侧为湖心滞水区,没有周期性的潮汐涨落、潮流往来,因而有利于细粒悬浮质河流输沙停积,使得湖底逐渐淤浅,到一定时间后湖底有可能高于拦门沙顶。公元1870年测量时洪泽湖底尚低于废黄河河床一丈至一丈五、六尺(合35m),而到1916年测量时湖底与废黄河河床海拔高度均为10m左右,湖底有厚达1丈5尺(合5m)的“稠淤”,由此推算得年平均沉积速率在10cm/a以上。根据民国初年的测量,图3现代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图(据淮委实测图简化)LongitudinalprofileofthemiddleHuaiheriverbed南河成案,乾隆五十年。据(光绪)盱眙县志和武同举淮系年表弁图。据江淮水利测量局1921年测地形图和淮系年表弁图。清史稿河渠志。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武同举,民国九年,促进导淮商榷书。“洪泽湖底乃高于上游盱眙淮底二尺许,盱眙淮底又高于上游五河淮底五尺许,由五河口至寿县一带三四百华里之间淮底,几无倾斜,而五河稍东浮山附近之淮底,乃至低于洪泽湖底五丈有奇”。19381947年间黄河南泛把约3.6亿m3泥沙带入洪泽湖,全湖沙洲平均淤高11.2m4。根据淮委近年的测量,洪泽湖底海拔1011m,位于洪泽湖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910m,高出浮山处河床45m(图3)。此外,洪泽湖底高出苏北里下河区近10m,是名符其实的地上悬湖。洪泽湖底淤积同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发育密切相关,深受泥沙来源、洪泽湖动力条件和边界条件影响。淮河本是含沙量少的清水河流,是以古淮河河口能在云梯关附近稳定达数千年之久,但近800年黄泛中黄河把大量泥沙带到淮河中游地区,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又随地面径流进入河道,为淮河入湖三角洲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浮山与对岸铁锁岭之间峡口是淮河中游河谷三大基岩束狭段之一,其束水效应必然导致束水段河床深切。浮山至龟山段湖区原系淮河河谷因湖水上溯淹没而成,实际上是淮河与洪泽湖之间的过渡地段,其平面轮廓受两岸地势控制,呈向下游逐渐展宽的反S形喇叭口状,有利于水流消能、泥沙停积。洪泽湖水位有幅度高达4m的季节性变化和大范围回水,有利于江心洲形成和河道分汊。另一方面,三角洲的发育又反过来引起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黄泛后湖心大淤滩的形成,使淮河入湖后向右偏转,经老子山下直达洪泽湖西南部。显然,随着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不断向前推进,洪泽湖终将被泥沙彻底充填,湖泊也随之成为河流;只是解放后三河闸的修建使湖水位回升,这种趋势才得以减缓。总之,在三角洲发育的同时,淮河入洪泽湖河口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其演化模式可概括为洲滩形成、河道分汊;与此同时,洪泽湖底逐渐淤高,湖泊河流化。正是这两种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导致了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3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床倒比降的演变趋势3.1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黄河19381947年间的南泛把约100多亿吨的泥沙带至淮河中游地区,形成面积达5.4万km2的泛滥平原。根据黄泛结束后的调查,正阳关、阜阳地区淤积厚度为34m,亳阳、涡阳、蒙城地区2m左右,蚌埠附近地区不到1m。除使河间地面淤高外,南泛还使淮河中游干流河床,尤其是支流入干流河口段河床普遍加积,淮河干流河床平均淤高12m,正阳关至沫河口段河道被完全淤平;到淮委1950年调查时蚌埠以下中游各支流河口河床平均淤积厚度仍有1m。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淮河中游河床具有明显的侵蚀趋势。根据鲁台子站的水文资料5,1954年平滩高程(21m)以下断面侵蚀250m2,1955年淤积250m2,1956年侵蚀750m2,1957年又淤积500m2,4年净侵蚀250m2;1982年平滩水位以下泄流量比1956年增加14%,与1963、1969年数值接近。根据1971、1983、1992年三次断面测量资料,19711983年全段平均净淤积的王家坝润河集段、鲁台子蚌埠闸段、浮山洪山头段,到19831992年转变为静侵蚀19711983年为净侵蚀的润河集鲁台子段、蚌埠闸浮山段,到19831992年侵蚀情况更加严重(表1)。目前,蚌埠以上中游段大部分河床出露更新统黄土状硬粘土层5,表明黄泛形成的淤积层已被切穿。表1不同河段平均断面净冲淤量时空变化(单位:m2)5Erosionanddepositionoftheaveragecrosssectionsalongdifferentreachesfrom1971to19925时间王家坝润河集润河集鲁台子鲁台子蚌埠闸蚌埠闸浮山浮山洪山头19711983+56-59+107-36+519831992-125-127-160-218-20419711992-69-186-267-248-198+为净淤积,-为净侵蚀3.2河床侵蚀的原因解放后淮河流域先后修建了5300余座水库,总库容达到250亿m3,其中上游(不含沂、沭、泗河)就有17座大型水库和3个大型滞洪区,这些大型水库除石漫滩、白沙、板桥3座初建于19511952年、改建于1956年外,其它均修建、改建于19541960年;50年代沿蚌埠以上中游段还修建有瓦埠湖、城东湖、城西湖、蒙洼等大型滞洪区。由于这些水库、滞洪区对其上游河段的地方性侵蚀基准面作用,再加上流域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支流河道挖砂,必然使淮河干流中游来沙大幅度减少。其中,中游段的河床侵蚀就是床沙质输沙量减少的地貌响应,而冲泻质输沙量的减少则为水文测验结果所证实(表2)。表220世纪50年代以来蚌埠站平均输沙量和含沙量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