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_第1页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_第2页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_第3页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_第4页
高考历史必修3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4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老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内容,仁者爱人,为政以德,(2)地位:汉代大一统之后,孔子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_”。 (3)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无为而治,(二)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仁政,性恶论,亚圣,兼爱,不相胜,儒家思想,2.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影响 (1)地位: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_和道德准则。,政治理想,(3)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其_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变革精神,考点二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西汉初的_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黄老之学,(3) 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以_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公羊春秋,(2)内容:“_”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提出三纲五常。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天人感应,4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对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2)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归纳概括】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对点训练1 (2012泉州模拟)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解析:选A。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的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解析:选C。C项是孟子的主张。其他几项均是孔子对“仁”的正确解释,故正确答案为C。,【易混易错】 (1)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3)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而墨子的“仁”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是没有等级差别的。,(4)有人误以为韩非“法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混淆了二者的阶级实质。,【归纳概括】 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1)社会背景: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2)思想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针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提出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3)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点训练3 (2012苏州高三调研)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董仲舒下列言论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选B。“天人感应”学说的含义为天与人相通,天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选项B体现民、君与天之间的关系。,考点整合一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整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考点整合二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与区别 1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同时,汉代新儒学又增加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2汉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高考例析 (2011高考广东卷)“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 材料认为确定土地的界限实际上是确定土地的归属,孟子认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材料没有关于赋税、均贫富和君民关系的信息,A、B、D三项错误。 【答案】 C,尝试命题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解析:选C。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可排除A和D;B只符合孟子,三者的共性只有C,即都主张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尝试命题2 右图是韩非 “法、术、势”思想主张 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D。韩非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主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本题明显应该选择D项。,孔子两岸嫡孙后裔首次北京相聚 2011年8月14日,台北市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一行五人首次在北京与孔子77代嫡孙女、95岁高龄的孔德懋女士相聚,他们是在山东曲阜市孔林祭祖后到北京的。,高考例析 (2011高考上海单科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明天理,灭人欲,【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道家主张清净寡欲的个人修养,法家主张做事要坚持原则,儒家则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原则,故选B项。 【答案】 B,尝试命题3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禀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 B C D,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不符合题意;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正确;救助饥民本来是谁都应该去做的,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正确;救助饥民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因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故排除。答案为C。,尝试命题4 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在2011年12月召开,孔子是文化名人,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B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反对政治制度改良,C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产生了影响 D孔子的办学思想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选B。孔子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故B项错误。,【史料文本】 材料1: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材料2:就是把社会中的人各就其关系,排定其彼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间应有之情与义,要他们时时顾名思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关系,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信息解读】 粗读 材料1反映了谢幼伟关于“孝”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从而说明了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的真知为“孝”,材料2反映了梁漱溟对中国文化“要义”的分析,点明人际关系的“应有之情与义”,两则材料均谈及中国文化。,细读 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反映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即“孝的文化”。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反映了中国文化要义中的人际关系即为伦理关系,也表示一种义务关系。,【史料应用】 1材料1中划线部分关键信息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 答案:以“孝”为核心的文化。 2材料2中划线部分反映了什么? 答案:中国文化要义之伦理关系等价于义务关系。,3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孝”的观念、追求人格完美的传统美德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逐步强化,为此做出贡献的儒学大师有( ) 孔子 孟子 老子 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