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企业文化论文“无”的企业家哲学大商谋道,小商谋利,优秀的企业家必定是哲学家。企业经营需要哲学,企业战略需要经营者先提升境界,然后才能高瞻远瞩;企业文化必定是某种哲学思想的提炼,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无不反映经营者的道德和修养,甚至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基。美国人的企业管理重视法治、制度、理性、科学、创新、战略等,谋求最佳化管理、精确管理、最大化效率,为此建立了泰罗制、福特生产方式、敏捷生产、精确农业、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6Б管理、标杆管理等,现在他们又提出了学习型管理和创新的、战略的、文化的、知识的管理,以及顾客终身价值、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价值链、企业核心能力、核心价值、企业再造、企业愿景、企业竞争战略等理论。而中国、日本的企业家哲学与之不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不是技术,不是流水线。东方思想以感性为特征,注重感悟、悟性、直觉、传心、情感的作用、心灵的沟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强调道德、心理的需要,注重和谐,中国人遵奉“仁”、“义”、“礼”、“智”、“信”,日本人遵奉“和”、“忍”、“信”,并建立“劳资共同体”,管理人员与职工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东方的软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文化管理、竞合管理(竞争与合作并存)、看板管理、弹性管理、柔性管理、柔性组织,以及小批量生产、用户至上、客户满意的质量观(而不是冷冰冰的ISO标准),以传播、沟通为中心的整合营销在管理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家应当创立自己的哲学,并且把它渗透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形成教派般的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人人恪守,自觉应用。还应当将复杂的企业哲学浓缩成“企业座右铭”,人人易于背诵和掌握。有些企业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但具有很高的悟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家风格,我将之概括为“无”的哲学。这里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谓“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首先要有“无”的境界、“无”的心态,即自由心态,“无”即一切,一切即“无”,世界在虚实之间,企业家奉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并存,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企业家应当具有修身的两面性,一方面入世,勤俭,奋斗,谨言,慎行,敢于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超世,超越世俗,飘逸,隐退,低调,稳步发展,学会放弃,奈得住寂寞,所谓“天下几人能隐遁,汉家九鼎赖渔樵”,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