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江门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江门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江门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江门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百姓一词含义在东周前后的变化;东周以前,百姓多指贵族、帝族;东周后,百姓多指平民布衣。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法制的逐渐瓦解,C符合事实和题意,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BD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3.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元的政治制度地方制度演变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驶检察权;因此A.B两项错误;D项错误,检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比较。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思想,故选C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分权5.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主要包含两对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题干中的图示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反映的君臣关系不符,排除;图示并非只反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B项;图示并非只反映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点睛: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北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6.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 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 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C. 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 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作者主张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特点7. 苏格拉底是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检察官指控,罪名是煽动青年、不尊敬城邦的神。经过抽签选举的500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陪审法庭经过两轮投票;最后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结果的公正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C. 公民的社会政治素养与民主无必然联系D. 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有内在一致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苏格拉底是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却被抽签选举组成的陪审法庭通过投票最终判处死刑,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弊端,民意的广泛性不一定能决定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公民的社会政治素养影响了雅典的民主。古代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民主是人民的民主。故A项正确。BC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特点8.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法律体系 B. 稳定社会秩序C. 保障平民利益 D. 维护帝国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不选C项。完善法律体系不是修改法律内容的原因,不选A项。当时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选D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9.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A. 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 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C. 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应该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查,故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故B正确。第一张观点没有掩盖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故A排除。第二种观点不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故C排除。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过于笼统,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10.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A. 颁布“解负令” B. 划分四个选区 C. 设四百人会议 D. 划分公民等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掌握教材内容是解题的关键,从文中理清“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的政治观点,弄清三派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利益追求与矛盾冲突。答案:“平原派”说到平原,我们都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土地肥沃,农作物茁壮成长,收获丰富,家给人足它是土地资源中最适宜发展农业的一种,由于这种特殊地位,往往受人青睐,特权阶级总是想方设法将其控制,当然在雅典也不例外。所以当说到“平原派”时,我们自然会想到雅典的贵族。“山地派,说到山地,给我们的印象一般是贫瘠,条件恶劣,只生长生命力顽强的作物、林木等,居民衣食无着。像这样的土地,只有归那些没有政治地位、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我们当然会想到那些普通的雅典平民(注意:不要想到奴隶,因为在雅典人眼里他们不是人,是工具)。“海岸派”说到海岸,我们会想到海外贸易,在雅典得益于海外贸易(也包括海外掠夺)的主要就是工商业者,又因其对奴隶的使用而被称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当时雅典是贵族政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平原派”自然希望加强贵族专制。“海岸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却苦于缺少政治特权,而希望温和地改革社会,这样既不会危及他们的经济利益,又能提高政治地位。生活在社会下层、贫困无助的“山地派”则希望彻底改变自己经济上贫困、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而要求彻底改革。所以,划分公民等级最能体现海岸派的利益。故选D。考点:古希腊、故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11.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通史西欧中描述这样一场近代战争:“两个国家间的胜负,以进攻国的优势转变为溃败而告终。战胜国不仅再一次宣告了工业的力量,也开启了新兴大国挑战这个旧的大陆主人的序幕,并为战胜国日后恶行埋下了伏笔。”材料中的这场近代战争应指A. 英荷战争 B. 英法战争 C. 普法战争 D. 法俄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兴大国指的是德国,旧的大陆主人指的是法国,“战胜国日后恶行埋下了伏笔”指的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所以材料中的这场近代战争应指德法之间的普法战争,并且普法战争进攻者是法国,溃败者也是法国,所以答案是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普法战争1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 )A. 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B. 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C. 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D. 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实质意义是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B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代议制,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平民不可直选总统,排除A。C、D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国仍存在一部分保守和封建势力,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3. 下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史实的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德国统一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的,德国也继承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是通过议会改革而非光荣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而非1785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权力分成三个部分,所以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4. 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商议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A. 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 B. 资本主义政体的发展趋势C. 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D. 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以英国王权和议会斗争历程为例,从世界政治现代化的视角来分析英国政治演变的世界意义。A、D项仅从英国本身说明,可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揭示”的要求。由“16世纪前英国议会商议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可以看出英国走向民主的曲折,故答案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名师点睛】注意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律: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15.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法那样,在新政府中没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A. 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B. 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C. 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遭到破坏 D. 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答案】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6.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A. 由联邦制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B. 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 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 进一步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答案】A【解析】“统一调整、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等字眼意在强调德国在从联邦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制主义色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集中而非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7.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世纪末英国完成政治变革所采用的妥协方式。18世纪又是怎样推进民主化的?(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答案】(1)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利。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3)原因: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4)妥协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体现的是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世纪末英国完成政治变革所采用的妥协方式主要回答出“光荣革命”是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即可,而18世纪怎样推进民主化主要回答出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即可。(2)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在材料二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工业化进程缓慢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共和制度,因为法国是“一票共和”。(3)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理由主要突出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谈判和妥协”来解决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等就可以直接作为答案。“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妥协、大州和小州的妥协、南方和北方的妥协等。(4)此问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主要围绕“妥协”的正面作用即可,例如,“妥协”是多方利益协调的结果,不用武力解决问题,从而就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等。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二问就可以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18.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