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微考点26氨气知识“三重性”及制备探究练习.docx_第1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微考点26氨气知识“三重性”及制备探究练习.docx_第2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微考点26氨气知识“三重性”及制备探究练习.docx_第3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微考点26氨气知识“三重性”及制备探究练习.docx_第4页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微考点26氨气知识“三重性”及制备探究练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考点261(2018福建福州一中模拟)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往三颈烧瓶内的浓氨水中不断通入空气,将红热的铂丝插入瓶中并接近液面。反应过程中,铂丝始终保持红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后溶液中会含有NO,且溶液c(OH)减小B三颈烧瓶中会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实验过程中会发生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分解反应D该实验过程中氨气表现了还原性和碱性2(2018临沂统考)下列制取NH3并验证其还原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均正确的是()3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NH3催化氧化生成NO属于氮的固定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利用NH3制备NaHCO3,副产物的水溶液呈中性4(2019长春模拟)下表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选项气体abcANH3浓氨水生石灰碱石灰BCO2盐酸碳酸钙饱和NaHCO3溶液CNO稀硝酸铜屑H2ODNO2浓硝酸铜屑NaOH溶液5.(2019天津五区县质检)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其中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1)三位同学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而不用排水法,其原因是_(填字母)。A氨气难溶于水B氨气极易溶于水C氨气密度比空气大D氨气密度比空气小(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气(如果他们的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填“甲”“乙”或“丙”),收集不到氨气的主要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填字母)。A闻到有刺激性气味B棉花被气体冲出C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D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红(5)三位同学都认为他们的实验装置也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制取纯净的氨气,你判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填“甲”“乙”或“丙”)。6氨与硝酸都是氮的重要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实验室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等实验。完成下列填空:(1)A处是一种气体发生装置,A中所用试剂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硝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熟石灰氢氧化钠若A中制取气体时只用了一种试剂,该试剂可以是_(选填上述编号),此时A处的装置应为_(选填下列字母)。至此,完成了对图1中装置的补充。试从安全、环保等角度对该装置再提出修改建议:_。(2)在图1中,若A、B处试剂足量,则装置E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3)某工厂生产硝酸的流程简要表示如下: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工业上通常用质量分数为0.150的Na2CO3水溶液(密度是1.16gmL1)作为NOx吸收剂,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molL1(保留2位小数)。实验室配置250mL该溶液,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_。7某小组的同学欲探究NH3经一系列反应得到HNO3和NH4NO3的过程。NH3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用于A、B装置中的可选药品:浓氨水、30%H2O2溶液、蒸馏水、NaOH固体、MnO2。(1)装置A的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装置E有多种作用,下列关于装置E的作用或其中所盛液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a使氨气和氧气充分混合b控制通入氨气和氧气的体积比c平衡装置内的压强d锥形瓶内液体是饱和食盐水(2)甲同学先点燃酒精灯,再打开K1、K2、K3、K4,反应一段时间后,成功模拟了反应过程,并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装置H一段时间后,H中的溶液变成蓝色,则其中铜片所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若制得的氨气仅按的顺序完全转化为硝酸,欲使装置H中所得溶液为纯净的CuSO4溶液(忽略Cu2的水解),理论上所需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L(假设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还原产物全部排出反应装置)。(3)乙同学为模拟过程的反应,在甲同学操作的基础上对该装置进行了下列各项中的一项操作,使G处圆底烧瓶中产生大量白烟,你认为这项操作是_(填字母)。a关闭K3并熄灭酒精灯b关闭K4并熄灭酒精灯c关闭K3、K4并熄灭酒精灯(4)丙同学认为该系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设计缺陷,你认为该设计缺陷是_。答案精析1C2B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但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A项错误;氨气具有还原性,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由长导管通入,装置和原理均正确,B项正确;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时应该是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氨气极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插入水中,不能防倒吸,D项错误。3C氮的固定是指把游离态的氮(N2)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A项错误;NH4Cl、HN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H4ClHClNH3、4HNO3O24NO22H2O,B项错误;氨气具有还原性、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正确;NH3合成NaHCO3的副产物为NH4Cl,NH4Cl的水溶液呈酸性,D项错误。4BA项,NH3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项,NO遇空气中的O2即被氧化为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项,洗气装置中不能用NaOH溶液,因为NO2和NaOH溶液反应。5(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BD(3)乙2NH3H2SO4=(NH4)2SO4(4)C(5)丙解析(2)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H3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3)浓硫酸能吸收NH3,化学方程式为2NH3H2SO4=(NH4)2SO4。(4)NH3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5)碱石灰能吸收CO2和H2O,因此丙同学能制得纯净的NH3。6(1)或d在装置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在E后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2)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3)2NOO2=2NO2(4)1.6425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解析(1)进入C装置的气体应是NH3和O2,若A中制取气体时只用一种试剂,应选用(NH4)2CO3或NH4HCO3,因为它们分解均产生CO2、NH3和H2O,其中CO2、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为防止D中溶液进入C中,应在C与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因为在E装置内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气体,所以在E后应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2)因为NH3和O2反应生成NO,NO被O2氧化生成NO2,NO2溶于水生成HNO3,Cu与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所以其现象为铜片逐渐减少直至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生成无色气体并在广口瓶上方变成红棕色。(3)在设备a中NO被O2氧化成NO2。(4)c1.64 molL1;配制该溶液还应选用的玻璃仪器有25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7(1)2H2O22H2OO2d(2)3Cu8H2NO=3Cu22NO4H2O2.24(3)a(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解析(1)由题给条件和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是制备氧气的装置,装置B是制备氨气的装置,装置A的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装置E可以使氨气和氧气充分混合,观察装置E中气泡的速率可以控制通入氨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装置E还可以平衡装置内的压强。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锥形瓶中液体不能用饱和食盐水,选d。(2)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溶液呈蓝色,说明铜与硝酸发生了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n(H2SO4)0.15 L1 molL10.15 mol,n(H)0.15 mol20.3 mol,n(SO)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