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1页
(论文)《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2页
(论文)《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3页
(论文)《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4页
(论文)《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台湾空中大学钱奕华 庄子) 。以汪洋宏肆之笔,深邃的哲学思维奇妙的想像,绝妙 的说理,让后世的文人无不一唱三叹的颂扬他的文辞,因此闻一 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周的思想,本身 “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1 ) 。事实上受庄周文学思想影响的,自古以 来。以庄子) 文字入其诗文者,或由庄文中汲取灵感者,为数不少。 在庄子注疏方面,历代注家注解重视其深微的思想,将之视 为哲学著作。以义理的解析阐发为主者,如郭象庄子注、成玄英 庄子疏等;另以标音注义为主,如李轨庄子注音、陆德明庄子 音义) 、陈景元南华章句音义等;清代在校勘训诂上不遗余力,如 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谦庄子集解) 。 而以文学角度阐释庄子者,可从刘辰翁、归有光、林希逸等人 由文学评论、文章义 去、识文字血脉的观点开始固,注家始以文士 视庄周。明罗勉道、孙月峰、方虚名等以文评庄o 。清初宣颖 ,可 惜他“遗书数十种,乱后尽佚”,今流传后世仅见 。 , 南华经解 是清康熙六十年版行于世,有宝旭斋刻本、积秀堂 刊本、经国堂版本、经纶堂梓行本,嘉庆年间有王晖吉校海清楼刊 本,同治年问有吴坤修刻本、半亩园刊本光绪年间有怀义堂刊本, 清季至民国有海清楼翻刻本、存古斋石印本、广益书局、会文堂书 局石印本,台湾目前有宏业书局影印上海会文堂书局石印本、艺文 印书馆影印半亩园刊本、广文书局影印怀义堂刊本,其中以宏业书 局本较通行。 , 南华经解) 其书前有张芳的南华经解序) 、宣颖南华经解自 序) 及 ,其目的是 希望将庄子一书“但循其寂会。细为标解,而不以我与焉”。他提 出:“予谓庄子之书,与中庸相表里”,“孔予之绝四也、颜子之乐也、 孟子之浩然也、庄子之逍遥游也,皆心学也! ”可见得宣颖将儒、道 做融合;又在 以文评庄部分作一 说明。 二、以文评庄之风格探析 ( 一) 结构之美 宣颖著南华经解) ,其缘由之一,即是因注庄者虽多,却未识 得庄文结构之意,对行文妙处,更是未涉藩篱,故宣颖分节分段。知 其骨节筋脉,加以批衅导窍,期全篇“窍会分明,首尾贯穿”( 庄解 小言 ) 。于是宣颖云:“愚谓圣贤经籍,虽以意义为重,然未有文理 不能晓畅而意义得明者。”( 庄解小言 ) 故南华经解以文评庄, 是以结构、行文、段落、修辞之妙处而首尾一气,经此耐烦寻绎,层 层洗发后,借由宣颖的慧眼巧思,才真正点出庄子之侔色揣声、写 景搞情、化工之巧。 在文章结构方面的论述,南华经解) 于每篇开始处,皆书篇章 之旨意与结构。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及天下篇,共二十三篇。 杂篇在宣颖看来是:“不是于道有庞杂之言,止是随手错叙虽各段 自有文法,不曾结撰成篇耳。”( 南华经解杂篇前言) 故宣颖不 说明杂篇结构。宣颖所谓“结构”,是以全篇重要脉络、主要意旨作 说明试举例如下: 中阎一段是通篇正结构处,亦止得“至人无已,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三句耳。( t 逍遥游注) 上面若干文,推倒物论者十居二三连自己齐物论一并 推倒者十居七八。至束忽现身一譬乃见已原是垲无我相一 丝不挂人,意禽超脱文愈缣缈。( 齐物论注) , 养生主者,养生之主能肖天t 刺肖乎天乎,游刃恢恢,因 缘督之妙用,田法天之精史矣! 谁为生圭i 无可指也。真宰、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4 9 3 真君前篇叉已昭揭。此篇止写养之之妙。( 养生主注) 南华经解) 的“结构”之义。与我们现代的散文结构定义。已不 尽相同,由上述可知宣颖所谓的结构,更接近我们所谓的要旨而 言是全文重要且具关键性的要旨才是。而且宣颖不但有篇章的 结构说明,还有内篇、外篇、杂篇整体的说明,如内七篇篇章之前, 先列南华经解内篇) ,其间再就内七篇要旨、篇目做说明,如内篇 云:“内七篇都是特立题目,后傲文字先要晓得他命题之意,然后 看他文字玲珑贯穿,都照此发去。”外篇云:“外篇者何? 随事敷折, 披枝溯流,虽皆卫道之言,然较之专透宗旨者外矣! ”如此重视篇章 结构宗旨来注解庄子者,以此书为最。 ( - - ) 评点之巧 在评点方面的论述。宣颖对庄子) 一书之文采,佩服至极,对 其行文侔色揣声写景捕情,以化工之巧视之誉为真仙才也,真乃 大炉锤手也。故论及行文妙处,宣颖常以妙笔呼之,常日“词令逸 品”、“文家乐事”、“文家胜境”、“文之圣也”,认为庄子用澹宕轻摇 之笔作收尾,文中拈著透彻,写出天机浩荡之境界。文笔净圆透脱 曲尽自然妙境,故庄子可谓之天仙化人随方渡众。兹将宣颖讨论 行文妙处之部分列举如下: 以上凡丸小段,譬喻层层剥换,有树花争发,春水乱流之 势,文家胜境。( 太索师注) , 接连写出数层妙境,使人有目不厦眨之趣。蝉一层,螳螂 一层,异鹤y , - - 屡已数幕之上矣,又转出虞人遂谇一层,收入 当身,如穷幽眵险之后,叉转一胜真文家乐事也。 l q 众窍于喁。皆不能无待也已,看他四句中。寓无限毒思, 转折又极净极圆极透极脱,文之圣也。( 齐物论注) 宣颖认为庄子已透悟“将世人一切知觉形骸,尽为幻化,使人 大失所恃。叠叠感伤”( 齐物论) 注) 的道理,因此“怪叹众生波汶, 反备自己,为普天一哭! ”生命中无是非、无你我、无高下的区分,故 古代史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认为“齐物论乃冰壶灌魄之文”、“庄生沸羹之冰雪与”! “将物化收 煞,齐物论真红炉一点雪也”故云: 原为申解丧我,夸将地赣、天籁敷说一番。截然而止,更无 一牢挽_ 及,柬句劈面相诂子游,亦寂无所疑。真冰壹灌魄之文。 乐出虚二句,与风窍虚一段配读之,又一样希微杳吴,如 秋空夜静,四顾悄然,皆天机浩荡之文。( 齐物论注) 在你绝世聪明,只在范围之内,须于此处发悟,一切放下, 才有入道之门。庄子点此一字收篇,是特为普天下学道人,劳 攘沸胜中,惠一卷一冰雪文也。( 大宗师注) 宣颖以庄子其文真“大炉锤手”誉之。所谓大炉锤手,即指庄 子心手交措,其文虽未明白道之,却旨意隐跃。将其涵义娓娓道尽。 故一切由人间世入手,却在世相中,提炼出真正莹净无尘的道之精 言,如人间世) 一文即如此,云: 七大段文字,不自著一语,而意旨隐跃无不尽,真天炉 锤手。 ” 尤其特殊的阐述,是道体境界,是如此妙道无痕,宣颖却将庄 子描写“道”字,“如凉月空霄,清光满映,从字句外直透现出来” ( ( 天地 注) 。又“一平如水中味,月中色,妙不可寻”( 大宗师) 注) 。体现庄文写道境之美,写道义之深,是“非常解脱之见,非常 透脱之文”,信手拈来一一进入妙境,随处点拨,一切尽成珍宝。 宣颖发觉庄文喜“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齐物论) 注) 。而庄子这 种“凭虚结撰。可惜从来睐却”( 徐无鬼注) 的笔法,其实正在张显 “道”之境、“道”之妙、“道”之美、“道”之“实”,道在天地,似有若无 意在言外,隐隐如有神遇,灰烬中犹有烟气,在天地有大美而无法 以言诠之下,薪尽火传,点拨世人,让人视得清风朗月,一片明心 如镜花水月般直透出“道”境,直显出天机。故宣颖云: 行文清机飘渺,连如伯八海成,恍怪去一段神境,使人尘 心顿尽。( 山本) 注) ,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 撂微 4 9 5 扫去形迹,独见神理,其措语精微。一些不犯正意,何啻镜 花水月。( 天运) 注) 摹写道妙只是一无,在全部为真,指奥雯之文,然其虚明 解脱,已曲尽文家村射之妙矣! ( 知北游注) 宣颖能以文家衬射之眼光,点出庄子运用转笔之妙,将“道”在 有若无、实若虚中隐现,是“予能有无旬,据其所以然,即为无有句, 逊其所未足。有无无有,一颠一侧,而旬意不同,是转笔之妙也。” 又云:“昔人称画风画火便为绝技,岂若此之画空乎! ”( 知北游 注) 宣颖将道体只是一无诠释在镜花水月之中。表露出庄子“画 空”之真工夫,而赞叹庄子之笔怯是为绝技。如此解庄亦是宣颖高 明之处。 ( 三) 句法之变 宣颖在句法变化之妙方面,他提出文旬的倒装与反复折叠处, 阅出句法变化之妙。倒装句法处如:( 大宗师) :“彼特以天为父而 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f I 云:。彼特以天为父”是“倒装句法,言人以 父生我而载之为天也。”又如徐无鬼) :“此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 也。”宣颖将“不物于易”解释为各囿于物中,而不能相互更易之,这 与前面“皆固于物者”是一样意思,只是文句用倒装句法表现之,故 云:“各囿于一物,不能相易者,是倒装句法。” 宣颖常用“翻跌”或“折叠”解析文旬变化。例如:齐物论) : “百骸九窍,六藏,骸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汝皆说之乎? 其有私 焉?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其递相为君臣 乎? 其有真君存焉? ”此段宣颖即以反复翻跌明其意,先提出“吾谁 与为亲”是为本段之主,以下由此句而有折叠,有以臣妾为亲者两 旬折叠;以臣为不亲者,一句折叠;再一以形骇之外的“真君”,做亲 与不亲的双拆叠。 宣颖能注意到字句文法上的变化,可谓不易,历代注解庄子 者,少见此种方式解庄的南华经解 中这方面资料虽少,但非常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可贵。然而,折叠与翻跌二者长加以混用,宣颖未确定用语,是其 注解中不足之处。 ( 四) 章法之妙 在章法变化之妙方面,宣颖能以“正反”、“顿挫”、“连环”等章 法,剖析出彼此相台或相反的关系以明其首尾一贯之意。正反章 法部分,例如人间世) :“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 其不胜任也。”宣颖就以螳螂、养虎、爱马三喻作说明以螳螂一段 “一喻反譬,言用已则致祸。”以养虎一段“一喻正譬,言顺物则受 福。”以爱马一段“就养虎后又带一喻反掉虎至暴而顺之则驯马 易驯而惊之则暴。物其可撄乎! ”此三段宣注认为是运用了正反章 法。又骈拇 :“天下尽殉也”一段,宣颖亦以一正一反论其章法, 他将天下尽殉,君子殉仁义,小人殉货财,“其殉一也”这一小节视 为笔锋横处与快处此节为一正;下面改变其性于仁义或五味这 也并非“吾所谓明也”这一小节视为“直此以下,将前幅话说一气拢 来,一反一正,为迤逦风沓之势,此节一反”;下面“吾所谓臧,非仁 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一段,这一小节为一正;再下以“夫不 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这一节“此与下段只就上文衔尾 一气滚下又一反”最后“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是同为淫僻 也”又是一正,“结处现出自己,归来到道德上去,是一篇大章法。” 宣颖还提出顿挫章法,如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 御风寒”一段,宣颖以伯乐以烧之、剔之等法治马以致“马之死者 十二三矣! ”为一折,再以饥之、渴之等法治之而“马之死者已过半 矣! ”为再一折,这段用了两层顿挫,来说明古今治天下者与治马伯 乐,伤马过半的情形又有何异! 又如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 也;知其惑者,非大感也”一段,宣颖以此段譬喻连连,如“不至感者 胜也”为一喻“折扬皇萼则嗑然而笑”又插一喻,至于二人击俗乐 而古乐不行的“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为又插一喻,到“厉之人 夜半生其子”是又带一喻,宣颍以这数段譬喻连成一顿挫之章法。 南华经解烈文评庄探微4 9 7 宣颖并言连环章法,例如: :“闻在天下,不闻治天下 也何暇治天下哉”一段,宣颖提出,此段共分四小段,章法连 环,相互呼应。他以“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是 为“在宥之妙如是”;下面尧桀之例以说明三代以下,“何暇安其性 命情哉? ”为一段“治天下之弊如是”;再下一段“天下不安其性命, 丽奕世受其陷瘸,乃柔始脔卷怆囊而乱天下也”、是“言治天下之弊 更如是”,最后以“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是在宥之秘 诀,使身内着精神而万物自化,此段“转言在宥之妙更如是”。故宣 颖以“盖四段章法连环相应”称之。另外,宣颖并以则阳篇为例, 提絮出庄子文章中连环轻锁之处借着隐摄闪烁之笔,旁敲与锋芒 刺人之意,是其绝妙章法。其阐释如下: 分明是先将彭阳提佞人,后将阙休承正德,中间佞人正 德,便是连环之锁,鲍妙章法变化也写公阅体有两意t 写他 盛德足以化人,或可与楚王接谭,是旁意写他高同不入世趋, 于人。相远,是正意。大约俱作闪烁透射之笔似乎蕴藉,实 严冷之至也,曲折间锋芒刺人,是一篇妙鲍国策文字。( 则 阳注) 此外宣颖提出翻落章法,例如天地)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 不谄其君”一段,宣颖以“君之所言而然,而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 肖臣”为一翻以“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一段为一 落,以“谓己谀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是为又一 翻。以“终身道人,终身谀人”为本段之落,因此文章就在翻落间产 生波涛汹涌之感,故宣颖云: + 怨然借臣子说谀,以形客人情导谀t 一翻一落叉一翻一 落,文情浮空而起,然后落幽人君媚世把一愚字煞肮他,初读之 奇再读之爽,澜翻波涌,层层历落。使人目不及瞬。( 天地注) 宣颖提出正反、顿挫、连环、翻落等章法,可以看出他对文章义 法有其独到之处,也可得知当时流行的评文方式,因此吴康认为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凡皆以刺艺评文之法立言,不脱兔园册子习气”。四不过关锋却认 为“此书为清人解庄中不可多得者,承林希逸等人解庄之义,多有 发挥。宣力斥困字、因旬,取义之注,而注意文字结构从整体着 眼,悟得庄子哲学之旨”。 对现代人而言。由于宣颖分析入微,倒 是为后学开一条相互印证与研究之路。 ( 五) 修辞之美 宣颖以为庄子一文,参透道体,如以三言两语,欲晓畅其言,是 不足以说明的,故以各种修辞技巧荡漾其义,委婉道出,层层披剥, 使道体在言外之意,神行而相遇。故多方运用修辞之技巧,“有时 罕譬之,有时旁衬之,有时反跌之,有时白描之,有时紧刺之,有时 宽泛之。”( 庄解小言 ) 以下就宣颖归纳之修辞技巧,说明如下: 其一是譬喻,所谓譬喻,借彼喻此之谓也。宣颖认为:“庄子之 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 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未无人及得。”( 庄解小 言 ) 故由宣颖解庄文之譬喻,有喻后出喻喻中设喻等变化,而庄 子文章设喻摇曳而变换不觉宣颖比之为天仙奇想,云:“设喻之 妙,沁入至微,除是天仙,断不能奇想到此。”( 齐物论注) 而触手 即成隽永之文字,故宣颍特以“庄生取喻,真乃无奇不到“ “譬喻层层 剥换,有树花争发,春水乱流之势,文家胜境”( 大宗师注) 推崇之。 宣颖更将譬喻区分为喻后出喻、喻中夹喻、影喻等,例如德充 符) “仲尼日:丘也尝使于楚矣! 适见琢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啕 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已焉尔,不得类焉尔”一段,宣颗即云:“人乎 一喻,又带两喻,先作反跌,接连平两喻,又作正衬。”将豚子食于死 母之例作为设喻,一喻之后又以刖者无本无足作为反跌,再以天子 之诸侯取妻者做为另一喻。此两个正喻作为两个衬笔。此即是喻 后出喻。 一 宣颖又言喻中夹喻。例如逍遥游) 先说鲲化为鹏,鹏南徙而 九万里,借水再喻风,又叙蜩鸠,宣颖则以“文复生文,喻中夹喻”形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4 9 9 容之: s 。 前丰篇只是毒喻大鹏所到,蜩鸢鸠不知而已看他先说 螭化,次说鹛飞,次说南徒,次彤客九万里,次借水喻风,次敏 蜩鸠,然后落出二虫何知。丈复生文,喻中夹喻,如拳云生起。 层委叠属,连为垂天天现。 宣颖认为喻中夹喻可使文章产生奇绝之美,一会儿气降,一 会儿意悚,一下子神超犹如层峰起伏,峭壁斩然。文章充满了奇致 之美。 1 , 宣颖又提出影喻。认为庄子取喻,无奇不到,有千百种映捶之 妙。他于人间世) “仲尼日: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一段云: 乍读两太戒,谓是以忠孝竦动诸粱。噩读至下,乃知是两 个影子。以君影m ,以子臣影身。 宣颖提出修辞部分其二是映衬。凡用两种相反之观念或事 物,使其语气增加,或意义明显,以加深印象者,谓之映衬。而映衬 之作用。在于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宣颖点出庄子一文以衬 取譬处,例如:逍遥游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段,宣 颖云: 以上若干文字,只为要点“小知不及大知”一句,却即忙叉 特一喻,作排句蝉联而下,忱洋自恣之甚也。此节只是陪衬 。小知不茂走知”,见得于年亦有然者,并非卫叙一事也。此处 已风沓收柬前半篇矣! 宣颖颇赞赏庄子运用映衬之笔,衬剔发明,故于逍遥游 前言 处即认为庄子以衬笔明事,看之似乎说一件事实则衬明主旨,令 读者不能捉摸,故宣颖反复赞叹为“真古今横绝之文也”o 。 以小年太年,村明小知太知,太势可收束矣,却足生出汤 问一段来,似乎有人调齐谐殊不足据,而特以此证之者。斌思 鲲鹏蜩鸠,都是影子,l 齐谐真假有何紧要耶? 信欲作此诞谩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不羁,消洋自慈然后用“小大之辨也”锁住,鼻古夸横绝之 文也。 宣颖提出修辞部分,其兰是设问。所谓设问者,胸有成竹,而 故意提问或激问者也。凡提醒下文而问,谓之提问。此一问一答者 也;凡激发本意而问,谓之激问,此间而不答者也。够设问之作用, 用以引出下面之对答,而其优点为:不用正面命令语气,而用侧面 商量方式,使读者自得其解,比较切实,而更加肯定。庄子书中宣 颖提出运用设问者,如天下 :“古之遭术者果恶乎在? 日:恶乎 不在。曰神何申降,明何由出?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宣颖在“果恶乎在? ”下云“设问”又在“明何由出? ”下云:“又设 问。”即点出设问两次,明其文以设问方式叙其旨意。 宣颖提出修辞的第四部分是层递。凡由低而高,由近而远,由 小而大,由少而多,由浅而深由本而末,或由高而低。由远而近。由 大而小,由多而少。由深而浅,由重而轻,由末而本,层层递增者,谓 之层递。层递可使文章一贯次序,台乎逻辑,层次更加分明。宣颖 对庄子书中运用层递处的说明,亦不鲜矣! 如体道、识道的部分 就以层递法论述。齐物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宣颖即在下 面注: 此节亦有四层:无彼此是第一层。生彼此是第二层。是 中有非,非中有是是第三层。是j 总不是,由推因为妙,是第 四层。( 齐物论注) 。 另如天运 “孔子西游于卫”一段,宣颖将文分六喻以六层剥 换,递相转出深意。他咀夫子用过时之陈迹立言,故“夫子围于陈 蔡”是为第一层;不知“应物丽不穷”的道理,是为第二层义;人不明 如何“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是为第三层义;应明“礼义法度者,应时 而变者也”为第四层义;不明。观古今之异”终E t 以古非今。是为第 五层;“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不明究理者,是为第六层义。 层层入里,明其应“时”之深义。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撂微 t 5 0 1 其实,哲学家庄周由于兼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和性格在认知中 重视的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分析更包含着感性直观的领悟和把握。 因此庄子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性,概念的僵硬性。运用各种手法表现 留然难言的“道”和体道的心灵状态 。宣颖在此可以说已能把握 到庄子之艺末特质,对文理结构、行文、修辞之妙,加以发挥。 三、结论 宣颖能体会庄子派铺写下,忽添忽减,随手错落,笔势跳脱 中,曲尽文章妙意,写到精微入里之处,虽以修辞、笔法、章法为表, 以剖庄子,但其蕴藉其深义,则在摹状以画空,写物事以道真宰,将 庄子道义的幽邈廓落,经由分析擘理,由文理入义理,由文采解其 无所不在的“道”义,由文义的商量、解析,而融摄入邃密、坚实的 “道”中。故宣颖直揭庄子笔法:“其眼光直是最高其笔力直是最 辣。一线穿去,一段生一段,波澜滚滚,然至柬笔处,皆故作悠扬 蕴藉,另是一格。”宣颖理解庄子其文乃哲理与艺术的合金,申其设 喻奇妙、命词瑰丽,造成文笔丰美多彩,并能结合感性与理性,以具 逻辑性的分析,显现出真善美的意境,将艺术想象与哲学思维水乳 交融在一起了。因此黄师锦链云: 庄子的文学,是情感的蔓、理智的善、科学的真三者紧紧 的结合在一起,就像细砂、水泥和水调和起来,凝固成一个完 蔓的整体。凹 宣颖深谙庄子文学上的美与思想上的真,结合两者注入庄子 文义的诠释中,而今人王钟陵却认为: 宝颖等庄学家,仅知从章法运笔上去分析庄文,而不 能从深层次的思维和表连方式来加以理解,甘于寓言和比喻, 他们仅仅只是将之看作为一种文学手法。这其实也是夸日众 多庄学研究者都存在的缺陷。唧 5 0 2 古代吏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这样的论述。恐怕未切中宣颖释庄子时以文理解庄文、以义理 明庄旨的真正意义所在。尤其宣颖处于清初宋明理学已倾圮、国 灭家亡的冲击、人本觉醒的激荡、经世致用之学方兴之时,于是运 用积学储宝的智慧,以文学理论的眼光注入庄学的洪流,扩展注庄 者的视野,是记录时代文论的轨迹者,也是提供后学薪尽火传、日 新又新的前瞻者。 注释: 闯一多:古典新义 ( 见闻一多全集) 第二卷台北:里仁书局1 9 9 3 年9 月) 。 0 宋】划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 、归有光南华经评注) 、林希逸庄 子献斋口义较注) 明 罗勉道庄子循本) ( 其大旨与# 希逸同,并有所发明。) 、孙月峰 至后来胡文英庄子独见) ( 此书以论庄子文章为主,多读字法、句法、文章 结构。) 、何如淹庄子未定稿 ( 此书大旨与林希逸、宣颖同。) 、刘风苞南华雪 心编 都可以看出注家从文学观点来注解庄子的勃兴。 陆钦:( 庄周思想研究) (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3 1 2 ) 第1 1 8 页。 江苏省续綦旬窖县志) 卷二十, 清 张绍棠修、萧穆等撰,清光绪三 十年( 公元1 9 0 4 年) 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4 年出版新编页次第 2 2 4 1 - 2 2 4 2 页。 靖 宣颖: (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6 ) 第3 8 0 页。 o 蔡师宗阳: (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 9 8 3 年9 月) ,第 1 7 8 页。 o 黄庆萱:修辞学) 。( 台北:三民书局,1 9 7 5 1 初版1 9 8 3 1 0 四版) 第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5 0 3 , 赵明、薛敏珠:道泉文化及其艺术精神 ,( 长誊:吉林文史出版。 1 9 9 1 9 ) ,第1 7 1 页。 o 黄师锦蛀: 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 (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 十三期。1 9 9 8 9 ) 第2 7 9 页。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作者:钱奕华 作者单位:台湾空中大学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阎霞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及其成因 2003 该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借鉴现代,“文体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及其成因.这种对古代文学批评的 文体学研究,意在清理并重估传统文论的现代价值,并为当下的文学批评提供一种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该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寄生与弥漫 “,追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原生性特征.中国早期文学批评没有自己的文体,它寄生于文化典籍的各种文本之中.随着批评活动的频繁和批评意识 的成熟,文学批评逐渐走出寄生状态,并向外弥漫,借助已有的文体,独立、完整地言说文学理论与批评.形成寄生性特征的原因是大文学背景和整体性思维 .第二部分“开放与整合“,辨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内在机制.从寄生走向弥漫的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开放的,它无所不在,几乎所有的文体都可以成为 它的言说方式;它海纳百川,将各种文体的话语及风格整合于自身的体势之中.批评文体与它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渗透,与中国文化的大文体意识直接 相关.第三部分,“滞后与通变“,描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历史演进.与生俱来的寄生性特征,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波澜不兴 ,既缺乏独立的体裁、思辨的话语,又缺乏可操作性.但另一方面,批评文体随着时世推移而有着缓慢的通与变.批评文体流变之惰性或曰滞后性的形成,源 于民间资源的缺乏和文人士大夫趣味的过剩. 2.期刊论文 谭德晶.TAN De-jing 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古代神韵批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 网络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样,具有一种“神韵“特性.这种“神韵批评“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性构成:第一,是由一种欣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所决 定的评点式的批评方式;第二,是主观感悟,而非客观的有体系的逻辑分析成为了对艺术作品的把握方式;第三,由这种主观感悟所决定的诗意的语言成为了 神韵批评的言说方式. 3.学位论文 齐晓坤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自然论 2008 “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是老庄哲学中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而“自然”被刘勰引入系统的文学批评时,也是先确立“自然之道 ”的文学本体论,然后推衍至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博大精深,融合了儒、道、禅、玄多家思想。因此,刘勰“自然之道”的文论体系,不仅继承了老庄的自然之道,也汲取了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初步体现了自然论多家思想交汇融合的发展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和钟嵘在自己的专著中以“自然 ”作为诗文批评标准,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观点,使其具有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较丰富的理论内容;随后,在唐宋诗文创作和理论极大丰富的基 础之上,“自然”这一批评标准得到进一步拓展;明代,以李贽为首的学者突破传统自然论的理论范畴,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清代,自然论又出 现了向传统复归的趋势,绝少创新之见,主要是对前代理论的概括、总结。 “自然”这一批评标准是在儒、释、道三种思想交汇融合的背景之下发展的。不同思想体系的文论思想,不同学者的阐释,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补 充,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深刻而又难以界定和把握的文论体系。梳理这一潜在的文论体系,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一、创作动机:无意为 文;二、创作主体:内重修养,外师造化;三、创作规律:无法之法;四、美学风貌:即景会心,自然灵妙。 4.会议论文 陈良运 “文学理论的职责是指导未来文学“从罗根泽的文学批评史观谈起 2000 本文对罗根泽的文学批评史观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古为今用”与古今学理沟通、当代文论话语与传统审美精神 等进行了论述。 5.学位论文 解国旺 明代古诗选本研究 2007 古诗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古诗选本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目前,古诗选本的情况芜杂不清 ,对它的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明代人所编的一百五十余种古诗选本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中国古代学术史、文艺理论发展史、文 学批评史上均应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古典文献学与古典文学理论两方面对之进行观照研究。文献方面,考察了明代古诗选本的种类和存佚情况。 理论方面,探讨明代古诗选本与明代诗歌创作、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为历代古诗选本流变概述,分三节。第一节将汉魏六朝时期作为古诗选本的滥觞期,是对早期古诗选本所做的简要扫描。第二节是唐宋元时 期,我们将这个时期作为古诗选本的发展期加以考察。第三节是明清时期,属本章的重点,也是古诗选本发展的高峰,大量的选本涌现出来,笔者仅是 就目力所及作了一个简要介绍。 第二章为明代古诗选本的文献学研究。笔者网罗放佚,钩沉辑佚,共录明代古诗选本一百五十余种。叙录原则是,符合以下任何一条者并收:一是 古诗与唐诗(或近体诗)合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