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试验研究作者:吴金平胡静宜顾玉成论文关键词魔芋;微球茎;栽培论文摘要通过魔芋微球茎移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成活率可达93.6%;全生育期170d,平均株高19.9cm,叶色浓绿,单个微球茎上长出的植株最多达9个,收获的原种平均单球重55.4g;最大单球重128g,呈圆柱状,最小单球重7g,球形。魔芋微球茎在魔芋种芋生产中占绝对优势。据统计,2006年底国内外需魔芋鲜芋90.0万吨,而国内鲜芋产量只有52.5万吨,魔芋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魔芋行业的瓶颈是种植业,其中缺乏良种、种芋繁殖系数低是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好种芋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就解决了魔芋种植业瓶颈问题。利用无性系克隆技术生产的组培良种是解决种芋问题最为有效途径之一。魔芋组培试管苗的研究报道最早见于1986年1,国内许多单位先后也开展了大量的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2,3,但大都止步于组织培养成功后,却未能推广或产业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未实现规模化应用,生产成本过高,老百姓无法接受。200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报道了一种魔芋微球茎的繁育技术4。随着魔芋微球茎快速繁殖方法的建立5,6,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魔芋种芋问题。魔芋组培苗栽培技术已有报道7,8,但却未见关于魔芋微球茎栽培方面的报道。本文旨在将魔芋微球茎移栽于田间,对其成活率、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性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推动我省魔芋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微球茎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提供。微球茎是2006年12月从培养瓶中取出,用自来水洗净培养基,放在自然环境下使其表皮干燥,然后放在沙中保存。2007年4月20日种植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试验基地,2007年11月5日收获。1.2方法1.2.1整地。2006年12月用石灰粉375kg/hm2撒在墒面土壤上,然后翻挖12次,使石灰粉充分与土壤拌匀。栽种前2d撒多菌灵和复合肥750kg/hm2,再与10cm深层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后栽种微球茎。1.2.2种植。厢宽1.5m,微球茎间的株行距为15cm20cm,微球茎上部覆土层23cm厚,浇足定根水。1.2.3追肥。魔芋在整个生育期中需要消耗的养分较多。在肥料的“三要素”中,对钾肥的需要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氮、磷、钾的比例大约为214。第1次在6月份施钾肥120kg/hm2,与磷肥90kg/hm2混匀后加水浇施后培土;第2次在8月上中旬施磷肥150kg/hm2加钾肥150kg/hm2,对水施于穴沟里再培土。在叶“封林”后结合喷药加入0.5%的农用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追施12次。1.2.4除草。由于微球茎栽培的密度有点大,且魔芋的根群平行分布于土壤上层,中耕除草很易伤根,导致染病。因此,在春季整地后,用百草枯20%水剂和50%莠去津水剂喷雾土壤,彻底清除杂草。展叶后,只能拔除杂草。1.2.5培土。微球茎种植后1个月开始萌芽出土,此时进行浅中耕破除土表板结层,增强土壤空气通透性,同时进行培土。1.2.6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为软腐病和白绢病。软腐病用70%的农用链霉素防治。白绢病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防治。如发现有发病的植株,及时将病株及周围土壤一同挖出,并用生石灰粉撒入坑中,压实,防止传染。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用3045kg/hm2地虫灵或特丁灵随肥料或拌泥土撒施墒面防治。2结果与分析2.1成活率栽植157个微球茎,成活147个微球茎,成活率93.6%。2.2生殖生育期效果4月20日移栽,11月5日收获,全生育期170d。收获时平均株高19.9cm,叶色浓绿,单个微球茎上长出的植株最多达9个,147个微球茎收获的原种重8.1kg,100g以上单球重有5个,50100g单球重有73个,3050g单球有41个,30g以下单球28个,平均单球重55.4g;最大单球重128g,呈圆柱状(横径5cm,纵径7cm);最小单球重7g,球形(直径2cm)。一般一年生的种芋根状茎平均仅生1个,而微球茎形成的根状茎,与种芋连接的部分自然萎缩,根状茎形成重约2g的小球茎,一般可形成小球茎24个,最高的可达6个。3讨论(1)由于魔芋植株的形态构成比较特别,其地上部由球茎顶芽发生的1个粗壮叶柄及多次分裂的复叶构成,通常1年中只发生1片叶。叶片通过起输导组织作用的圆柱状叶柄支撑与球茎相连,叶片一旦创伤便失去了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再生力弱,偶有从腋芽形成第2片叶于叶柄基部开裂处伸出,但较小,难以代替损伤了的叶9。近年来,关于魔芋多叶发生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0,并通过外源激素(即各种生长调节剂)来调节魔芋的生长和发育,从其发生机理上进行了魔芋形成多叶、多球茎原因的研究11。我们在微球茎下田栽培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是多叶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魔芋微球茎在实验室条件下形成,自身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激素,从而易于形成多叶现象。(2)魔芋组培苗移栽要经过严格炼苗、消毒,移栽前期要用塑料薄膜罩住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生长周期结束可形成重1050g的小球茎12。而微球茎的整个栽培过程与自留一年生种芋管理方式相仿,管理比较粗放,生长周期结束也可形成重50100g的种芋。同时,部分种芋形成芋鞭(24个)。因此,魔芋微球茎在魔芋种芋生产中占绝对优势。4参考文献1孔凡伦,肖亮,王爱霞.魔芋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1):41.2刘贵周,谢世清,赵庆云,等.优质魔芋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47-51.3王玲,李勇军,房亚南.魔芋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5):97-99.4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魔芋试管芋的繁育技术:中国,1493186P.2004-05-05.4顾玉成,吴金平,宋志红,等.魔芋试管微球茎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110-112.5谢庆华,张云峰,严胜柒,等.不同外植体诱导魔芋微球茎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45-50.6陈永波,吕世安,盛德贤,等.魔芋试管苗及种芋工厂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26(2):17-19.7赵庆云,张国云,宁美芳.优质魔芋组培苗大棚栽培研究J.种子,2005,24(4):63-65.8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王银元,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