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北朝仓廪系统探研*内容摘要:仓廪系统是北朝财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平城时代北魏仓廪体系已开始形成,并出现了中国仓廪制度史上最早的“义仓”,而“僧仓”的出现亦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随着农耕化的深入和封建体制的逐步完善,北魏仓廪体系在继续完善之中。迁都洛阳后,北魏又依托黄河等漕运的有利条件,增设直属中央的转运仓,从而形成以京师仓、州郡要仓、转运仓、州郡仓、常平仓、僧仓、义仓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仓储体系。北齐北周仓廪系统在继承北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仓廪分类更为细化。关键词:北朝、仓廪、分类、探研有关北朝仓廪系统的研究,学界关注甚少,目前所见较为重要者有张弓、何德章先生的相关论述。张弓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所著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一书曾简要追溯南北朝仓廪问题,其中对北魏时期转运仓的论述以及北齐义仓与常平仓的区别尤值得注意;何德章先生在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一书中专列魏晋南北朝财税的收贮转运与支给一节也论及北朝财税储藏相关内容,提出北魏时期形成了京师仓、各地“要仓”及各州仓储系统的观点i。这些都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但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和资料限制,张弓、何德章二先生的研究尚未涉及到北朝仓廪系统的主要层面,研究尚不系统深入。本文在发掘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先贤未加注意的一些材料的梳理,提出自己对北朝仓廪系统的看法,就教于方家通人。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仓储或仓廪系统构成历代封建王朝财政体系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关乎王朝的兴衰成败,北朝亦不例外。早在平城时代,北魏政权就建有仓储体系,且分野严格。唐人许嵩在建康实录卷16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拓跋鲜卑在平城初期的城市布局,其中也论及到国家仓储:自什翼主始平城,犹逐水草,无城郭。木末始土著立居处。至佛狸破凉州、黄龙,徙其居民,大筑郭邑。截平城,四角起楼,女墙,不施屋,城又无堑。南门外立二十一阙,阙内立庙,四门各随方色,凡五庙,二十一间瓦屋。其西立土社。佛狸所居塞居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妃妾住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逐利。太官八十余窖,窖贮四五千斛。城郭绕宫,悉筑为坊,大者四五百家。但在平城时代初期,有些仓贮还设立在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处或沿袭前朝,如拓跋焘时就在壶关县羊肠山设有粮仓。羊肠山位于壶关县东南五十三里,其“石磴縈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ii。事实上“羊肠仓”在汉代就已存在。水经注汾水注云:“汾水又南,经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彊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iii。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104年),羊肠仓仍然在发挥重要的转运作用,史载邓训“永平中,治滹沲、石臼河,从都庐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没溺死者不可胜筭。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更用驴辇,岁省亿万计,活徒士数千人”iv。拓跋焘时期在羊肠设仓显然受到两汉羊肠仓的影响。但该仓在平城时代属于何种性质不得而知。随着征服地域的扩大,北魏开始在各州郡设置仓贮系统。特别在迁徙移民的过程中,北魏所设仓贮系统起了重要的赈济作用。如延和元年(432年)九月,拓跋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开仓以赈之”v。这些州郡仓储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往往储量巨大。拓跋焘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刘宋军队攻克北魏碻磝戍(今山东茌平西南),“虏碻磝戍主、济州刺史王买德凭城拒战,元吉破之,买德弃城走,获奴婢一百四十口,马二百余匹,驴骡二百,牛羊各千余头,毡七百领,粗细车三百五十乘,地仓四十二所,粟五十余万斛,城内居民私储又二十万斛,虏田五谷三百顷,铁三万斤,大小铁器九千余口,余器仗杂物称此”vi。北魏仅碻磝城中就藏有官粟五十余万斛,其数量已大大超过前揭文所述“太官”的藏粟量,可见其规模之大,也说明北魏仓廪的发展。同时北魏在灾荒之年或战乱之后也往往在州郡仓贮之间进行物资调度,以取得郡与郡之间财政收支的相互平衡。如拓跋弘天安二年(467年),“魏尉元以彭城兵荒之后,公私困竭,请发冀、相、济、兖四州粟,取张永所弃船九百艘,沿清运载,以赈新民,魏朝从之”vii。尉元所请发冀、相、济、兖四州粟,决不是从这四州临时向民间征收,而是有各州的仓库。这里的“新民”就是北魏新取得徐州之民。这条材料说明北魏把畿内之外所征收的租赋一部分就存放于各州治所在地。如太和十一年(487年)齐州刺史韩麒麟上表陈述事务,说道:“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齐州,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仓。虽于民为利,而不可长久”viii。韩麒麟所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北魏太和改制后的租税征收数量较轻,这与北魏政权所执行的“国家之制,赋役乃轻”ix的征税原则相合。二是民户所缴纳的一部分租粟就存放于各州仓库。而拓跋弘皇兴三年(469年)所规定的“因民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x之制,更清楚地证明了北魏有京师仓、他州要仓、州仓这样仓储系统的事实。由于粮食贮藏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腐朽而不可食。因此即使不发生灾荒,统治者也会将其赐与贫民。如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诏诸仓囤谷麦充积者,出赐贫民”就是如此xi。这也反映了北魏在主要州郡设立仓储的历史事实。太和十一年天下大饥,孝文帝“诏所在开仓赈恤”xii。景明初(500年),豫州大饥,薛珍度表曰:“去岁不收,饥馑十五;今又灾雪三尺,民人萎馁,无以济之。臣辄日别出州仓米五十斛为粥,救其甚者”。孝文帝不仅批准了薛珍度所请,而且诏令以陈郡州粟接济豫州,“陈郡储粟虽复不多,亦可分赡。尚书量赈以闻”xiii。这说明豫州、陈郡也有仓贮。其他开仓赈济的事例更多,不再详举。总之,北魏前期,“虽以战争掳获及畜产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还是形成了京师仓、各地要仓及各州仓储系统”xiv。洛阳时代,北魏的仓储系统更加完善,开始增设转运仓,这与北魏政权重视对漕运的修治直接相关。平城时代,由于都城周围无漕运系统,“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xv。孝文迁洛后,漕运成为当政之要务,巡幸徐州后,孝文帝计划由水路返回洛阳,成淹以安全为由反对。孝文帝则认为,“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xvi,元宏期冀以率先垂范之举引起臣下对漕运的重视,并认为开通洛水黄河汴渠清水这样的运河“乃军国之大计”xvii。北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系统的开凿,不仅强化了北魏军队南下的力量,更使全国各地的租赋能很快转运到洛阳,大大减轻了民众转输租调的负担,同时也使洛阳的仓贮更加丰足。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城东有明悬尼寺、龙华寺和庄严寺等,明悬尼寺“东有中朝时常满仓,高祖令为租场,天下贡赋所聚蓄也”;龙华寺“寺南有租场”;“庄严寺,在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所谓安东里也。北为租场”xviii。不论是明悬尼寺东的租场、龙华寺南的租场还是庄严寺北的租场,都是指同一租场,是太仓的下属机构,负责验收暂存漕运到的租粮,然后转缴位于东阳门附近的太仓。阳渠就是谷水,“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渠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xix。早在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就“以城下漕运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xx。北魏洛阳时代由于太仓就在东阳门内,“今太仓在东阳门内”xxi,距阳渠不远,所以“租场”的漕粮很容易转搬入仓。由于洛阳及其周围漕运的发达,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傍水道运输颇为便利,设置市场,乃最适宜之地”,从而使北魏洛阳城伊、洛水旁成为市场繁盛之区xxii。洛阳及其周围便捷的漕运系统何尝不是转输租赋的有利条件。到北魏后期,河北一带运往洛阳的租赋基本上都是通过水路转运的。如北魏末年,高欢擅权之时,准备把都城迁往邺城,遭到孝静帝反对,高欢就“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虏船不听向洛,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xxiii。可见白虏沟也是通往洛阳的一条重要的漕运路线。北魏由于长期与南朝争夺江淮之地,战争频仍,转运战争物资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起初北魏“仍世经略江淮,于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效果不明显。后北魏又采取了“令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之举措,在军事斗争的前沿设立和北边六镇一样的军镇仓,但军镇仓的粮食还是要从内地转运,运输费用昂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北魏就“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即小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北)、石门(今河南荥阳北)、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20里)、漳涯(今河北曲周东北)、黑水(今陕西华阴附近)、济州(治碻磝城,今山东东阿北)、陈郡(治项县,今河南沈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应机漕引。自此费役微省”xxiv。北魏所立的邸阁就是储积军粮的仓库。为了运输的方便,多兴建于大河沿岸,以邸阁督或度支校尉进行管理。每一邸阁藏粟多者可至三十余万石,可供十万人食用六十天xxv。上述八所邸阁仅是北魏为了解决军粮运输之艰而设立的直属于中央的转运仓贮。实质上北魏沿河所设转运仓不止此八所xxvi,在淯水之士林戍也设立有储藏粮食的邸阁,水经注卷31淯水注曰:“淯水又东南,迳士林戍,戍有邸阁。水左右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士林戍位于今湖北襄阳东北,北魏在此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也设置了邸阁以转运军粮。北魏在大河沿岸设立转运仓不仅保证了租税物资的及时供给,而且也促进了漕运的畅通。如陈郡漕运之道在西晋时尚不畅通,但后来由于孝文帝在此设立了转运仓,并对漕运进行维护,又使该地漕运畅通起来,史载,陈陵“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xxvii。为了保证战争物资的及时供给,甚至在和南朝接近的淮河北岸也置仓贮,如位于淮河北岸的汝南新息县广陵城,就有北魏的太仓口,实际上就是“以魏人积仓粟于此而有是名也”xxviii,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南齐“将军鲁康祚、赵公政将兵万人侵魏太仓口”xxix。北魏在太仓口积仓粟,就是为了前线供粮的方便。*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03JB770005)“魏晋南北朝财政史研究”阶段性成果i张弓著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6年版;赵德馨主编,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ii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三,河东道二,37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iii水经注卷6汾水iv东观汉记卷9邓训传v魏书卷78张普惠传vi宋书卷95索虏传vii通鉴卷132宋纪14,明帝泰始三年条,4131页viii魏书卷60韩麒麟传ix魏书卷5高宗纪x魏书卷110食货志xi魏书卷7上高祖纪xii魏书卷7下高祖孝文帝纪下xiii魏书卷61薛安都传附薛珍度传xiv参见赵德馨主编,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3卷,38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xv魏书卷79成淹传xvi魏书卷79成淹传xvii魏书卷53李充传xviii洛阳伽蓝记卷2,城东条xix水经注卷16谷水注xx水经注卷16谷水注xxi洛阳伽蓝记卷1,城内条xxii参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6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xxiii北齐书卷2神武纪下xxiv魏书卷110食货志xxv参见王国维邸阁考,王国维学术随笔5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xxvi王国维先生在邸阁考一文中早就指出北魏“未见记载之邸阁,数或当倍乎此也”。见前揭引文注。xxvii水经注卷22沙水,1916页xxviii通鉴卷141,明帝建武四年条,引胡注,4416页xxix通鉴卷141,明帝建武四年条,4416页北魏对漕运的重视,从而使以漕运为依托的转运仓储和各州郡地方仓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仓储网络,据笔者依据魏书的统计,北魏在营州,幽州,青州,齐州,定州,平州,瀛州,相州,益州,司州,豫州,冀州、济州、兖州,并州、肆州、汾州、光州,建州、晋州、泰州、陕州、东雍、南汾州,雁门、代郡,六镇、云中、高平、二雍、汝南、颍川,敦煌,彭城、武川镇等地都设有贮藏租调物资的仓贮。如汾州仓,魏书裴延儁传附裴良传载,裴良为汾州刺史时,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山胡刘蠡升自云圣术,胡人信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间,逆徒还振。德龙议欲拔城,良不许,德龙等乃止。景和薨,以良为汾州刺史,加辅国将军,行台如故。都督高防来援,复败于百里侯。先是官粟贷民,未及收聚,仍值寇乱。至是城民大饥,人相食。贼知仓库空虚,攻围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饥窘,因与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可见汾州仓不仅存在,而且往往将仓粟贷于百姓,估计北魏汾州仓可能就是常平仓。而下文所述光州仓的性质当和汾州仓有别。北魏末期,杨逸出任光州刺史,魏书杨播传附杨逸传载:时灾俭连岁,人多饿死,逸欲以仓粟赈给,而所司惧罪不敢。逸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百姓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