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细读”是一种专注的阅读,也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细读”要求读者先 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从写作者的角度看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评估文本是否能够 、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细读”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思考和判断,看它是否 普遍道义原则,如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A. 搁置 自圆其说 符合 B. 搁置 无懈可击 吻合C. 放弃 无懈可击 符合 D. 放弃 自圆其说 吻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语境和词语的吻合,词语的适用对象等。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选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B.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闲情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博喻。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 演说儒道释在中国当下的影响,倡导儒家先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B. 演说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的践行与坚持。C. 演说礼义仁智信的当代要义,阐明立身处世要有时代精神与追求。D. 演说家风家教的时代变迁,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下列说法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书写演讲稿的能力。D项,“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不当。故本题选D项。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 , 。 , 。 ,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 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 当然是值得尊重的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 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 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骊山北构而西折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朝歌夜弦A. 六王毕,四海一 B.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C.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 燕、赵之收藏【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词类活用现象。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句中,“朝歌夜弦”中“朝”是名词作状语,早上;A项,“一”,数词作动词;B项,“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C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D项,“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珍宝。故选B项。【点睛】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成以其小,劣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A.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古今异义词。应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A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B项,其实:古义:其,代词。实:实际情况。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C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下列是文言句式的分析和归类情况,正确的一项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多于南亩之农夫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赵尝五战于秦 洎牧以谗诛举以予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A. / B. /C. /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判断句,状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9.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合适的一组是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A. 屈原 辛弃疾 司马迁 施耐庵B. 屈原 范仲淹 司马迁 蒲松龄C. 贾谊 范仲淹 文天祥 施耐庵D. 贾谊 辛弃疾 文天祥 蒲松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平时对文学常识一定要关注。如“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平时注意积累,本题难度偏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吴先生行状姚永概先生讳汝纶,字挚甫,世居桐城之南乡。父征君居乡里,孝友任恤,勇于作事,不顾利害。先生犹其风类也。弱冠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乙丑成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文正公见先生文于方先生宗诚所,大奇之。又闻征君善教,遂延教其孙,而奏留先生于幕府十余年。文正公薨,李文忠公继之,复致礼焉。世传曾、李奏议,多出先生手。当文正公办天津教案时,从容谓先生,曰:“吾大臣任国事不当计毁誉。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先生笑不应。及李公用事,其所经画皆前古未尝有,而当外交之冲,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非庸人所易知。先生佐佑其间,竭思虑自効,不肯诿谢。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尝补深州直隶州知州,丁父忧,服阙,署天津府知府,补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公为总督,下教建立义仓。方公薨,仓储浸坏。咸丰兵燹以后,乃尽耗矣。同治十年,钱敏肃公为布政使,复修方公仓制,先生在深州独进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何谓也?”先生曰:“方公当国家全盛,上下交和,名器贵重,故给七品以次,即争纳粟。今富人亡虑皆四五品矣,安肯为劝其积也,必箕敛,甚者威之。其储也,责之仓正耗减取偿焉。其散而复敛也,敦率之不还。若息不足,必勾摄而敲朴之,故曰不可复也,又且扰民。”钱公曰:“子之言然。”深州独止不复。其在冀也,开渠四十余里,导积水入滏,商旅既便,田得河流,变为肥沃,又少水潦患,民大便之。先生所著尚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诸书。闿生偕门人方编次刊行。谨就闿生所述,参以见闻,稍加撰次,以待名公卿上闻,付史馆编录。谨状。(选自慎宜轩文集,有删节)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容谓先生 从容:不慌不忙B. 不肯诿谢 诿:推脱C. 及李公用事 用事:到任D. 谨就闿生所述 就:借助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B. 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D.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年少,名甫立,盍稍避乎?故二公深相倚重,大疑大计,悉取资之。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3. 请简要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答案】10. C 11. A 12. 你年轻,名声刚刚树立,何不稍微回避呢? 所以二公非常倚重他,遇到大的疑问和计策,都从他那里获得帮助。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自取下策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3. 才华出众;勇于做事,不顾利害;竭虑效命,不推诿。【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及李公用事,意思是等到李公掌权。用事:掌权。不是到任的意思。故选C项。【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述有误。弱冠,在古代只指男子,不包括女子。故选A项。【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子,你;名,名声;甫,才、刚;盍,何不。第二句中,相,动作偏指一方,指他;悉,全、都;资,帮助。第三句中,苟,如果、假如;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标志词,大天下;下,方位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从,跟从、跟随;故事,古今异义词,先例、旧例;是,这。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13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用形容词。本题要求概括曾文正公和李文忠公都重用吴先生的原因。通读文本,抓住文中直接评价吴先生的词语和述写吴先生相关的事情来分析概括。第一节曾文正公(曾国藩)在方宗诚先生处见了先生文章,认为他非常与众不同。能概括出吴先生才华出众。第二节中说吴先生经营谋划的都是以前未尝有过的,面对外交的关键,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不是庸人容易理解的。表明先生勇于做事,不顾利害。第二节后面说,先生在这中间佐助,竭尽思虑效命,不肯推诿、谢绝。所以二公非常倚重他,遇到大的疑问和计策,都从他那里获得帮助。表明先生竭虑效命,不推诿。【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先生名为汝纶,字挚甫,世代居住在桐城的南乡。父亲吴征君身居乡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诚信、同情他人,勇于做事,不顾及利害。先生如同他父亲一样。二十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乙丑年成为进士,以内阁中书身份被任用。曾文正公(曾国藩)在方宗诚先生处见了先生文章,认为他非常与众不同。又听闻征君善于教学,于是延请他教育自己的孙子,并且上奏留先生在他幕府十多年。文正公去世,李文忠公(李鸿章)继任他的职事,又对他施加厚礼。世人传言曾、李奏议,大多出于先生之手。当年文正公办理天津教会案件时,不慌不忙地对先生说:“我为大臣担任国事不应当计较毁誉。你年轻,名声刚刚树立,何不稍微回避呢?”先生笑笑没应答。等到李公执政,他经营谋划的都是以前未尝有过的,面对外交的关键,操纵应付,尤惊骇世俗,不是庸人容易理解的。先生在这中间佐助,竭尽思虑效命,不肯推诿、谢绝。所以二公非常倚重他,遇到大的疑问和计策,都从他那里获得帮助。曾经补任为深州直隶州知州,遭遇父亲去世,守丧期满除服,临时担任天津府知府,补任冀州直隶州知州。乾隆时,方恪敏担任总督,下令建立义仓。方公去世,义仓储粮被水浸渍受损。咸丰时遭战火以后,于是义仓里粮食全部耗尽了。同治十年,钱敏肃担任布政使,又想修复当年方公建立义仓,只有先生在深州进言说:“不可以修复,(如果修复)又将扰民。”钱公说:“为何这么说?”先生说:“方公时正当国家全盛时期,朝廷上下融洽,尊崇名号与车服仪制,所以给七品官爵,富人依次争相交纳粮食。现在富人大抵都享有四五品的官爵,哪里愿意被劝勉还积聚粮食(买官爵)?(如恢复义仓,他们)必定苛敛民财,严重的会威胁百姓。储存粮食,会责令仓正把耗损的部分补偿。那些散失的粮食要收回,敦促百姓却不能归还。如果停止又收不足,必定拘捕惩罚百姓,所以说不可以恢复义仓,(如果修复义仓)又将扰民。”钱公说:“你的话是对的。”只有深州停止没有修复。他在冀州,开挖渠道四十多里,引导积水进入滏阳河,既方便了商旅,田地又得到河流的灌溉,变得肥沃,有减少了洪水忧患,百姓感到非常便利。”先生著作还有写定尚书、尚书故、易说、诗、铭碑、论书、杂文、笔记、评论等各种书。其子闿生偕同门人正编撰刊印发行。恭谨地借助闿生讲述的内容,参照自己的见闻,稍稍加以编撰,以待知名公卿上报,交付史馆编录。恭谨地呈上这些情况。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北宋】谢薖k雨隔千山暮,风惊一叶秋。朱颜伤露槿,青眼赖沙鸥。畏酒游扬梦,因诗点染愁。有怀谁与语,多病独登楼。【注】谢薖:字幼槃 ,号竹友,抚州临川人。科试不第,以诗酒自娱,终身未仕。露槿:即木槿。其花朝开暮落,如朝露易干,故称。14. 首联中,“惊”字传神,请加以赏析。15. 结合全诗,概述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答案】14. 比拟,形容秋叶失色摇坠之情状,渲染秋天萧条清冷之氛围,写出了诗人因秋天来得快而“心惊”。 15. 秋时凄凉之悲。 芳华易逝之感。 怀才不遇之叹。 病体折磨之苦。【解析】【14题详解】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本题要求赏析首联的“惊”字。首联“雨隔千山暮,风惊一叶秋”,写秋雨之中,诗人登高远望,千山笼罩在烟雨之中,秋风萧萧,叶落知秋。“惊”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叶失色摇坠之情状,渲染秋天萧条清冷之氛围,又写出了诗人因秋天来得快而感到“心惊”。【1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首联写出秋天到来风雨交加的凄凉,抒发了悲情。第二联中“朱颜伤露槿”表达时光易逝之伤感。第四联前一句“有怀谁与语”,抒发怀才不遇之叹。后一句“多病独登楼”表达身体多病,饱受折磨之苦。【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杜牧阿房宫赋)(2)_,金块珠砾,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钉头磷磷,_。(杜牧阿房宫赋)(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_?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答案】 (1). (1)梳晓鬟也 (2). (2)鼎铛玉石 (3). 弃掷逦迤 (4). (3)多于在庾之粟粒 (5). (4)一尊还酹江月 (6). (5)赢得仓皇北顾 (7). (6)佛狸祠下 (8). (7)采之欲遗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晓、鬟、鼎、铛、掷、逦、迤、庾、粟、尊、酹、赢、仓皇、顾、佛狸、祠、遗等词,都要格外留意。17.(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由两个舅妈带着,分别见了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吃过晚饭后,才见到宝玉。B端午节,宝玉因金钏儿之事正心事不宁,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服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忍气吞声。C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D.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E.贾母提议为凤姐过生日。方法是凑份子。邢夫人尤氏也被叫来了。贾母带头出了二十两,薛姨妈也出了二十两,邢王二位夫人各出十六两,尤氏李纨出十二两,但贾母体恤李纨是个寡妇,就替她出了十二两。(2)红楼梦灯谜谶语,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灯谜谶语是红楼梦全书的重点之一,众人写的灯谜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请写出下列四则谜语的撰谜人。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撰谜人: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撰谜人: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撰谜人: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撰谜人:【答案】(1)BE(2)元春 迎春 探春 惜春【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本次考查的名著是红楼梦,B项,“晴雯忍气吞声”分析有误。晴雯是还击了一通,没有忍气吞声,还撕了扇子。E项,“但贾母体恤李纨是个寡妇,就替她出了十二两”分析有误。贾母本欲替李纨出份子,但凤姐在贾母前应承替李纨出份子,过后又赖掉。故选BE两项。(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本次考查的名著是红楼梦,本题要求将各人制作的灯谜和本人一一对应。是元春出的灯谜,谜底是爆竹。此迷寓元春虽身登皇妃宝座,显赫一时,但如同爆竹一响,立刻化为灰烬,荣华不能长久。是迎春的灯谜,谜底“算盘”。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的“不祥之物”。隐示迎春夫妻生活的不安宁。是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探春远嫁,如同风筝一样,远走他乡。海灯是惜春的灯谜,谜度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点睛】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进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现代文阅读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闭剑东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18. 在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19. 文章第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 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的句子。21. 文章第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案】18. 芦苇历经了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羊收的秋天变成了芦苇的盛大节日;(2分)具有不同于农作物的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1分)不屈服于人类的使唤,以倔强到极点的姿态回敬人类,(1分 19. 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通过深秋的河口和北方天气的对比,突出了河口气候的凉爽怡人;1分)借助拟人的修辞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口芦花的美,表现了其气势逼人、绝不不服输的精祌(1分) 20. 写了作者对芦苇由报复到喜爱的经历。(1分)这样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芦苇的形象,增强了真切感;(1分)引述诗经中的诗句,增添了芦苇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1分)为下文写芦苇之思做铺垫。(1分) 21. 一芦草是柔弱的,但能顽强生长,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汲取大地精华,成为一方美景;(2分)芦苇不择环境,具有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2分)芦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一种盎然的美,是大自然伟大的斗士。(2分)【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到第二节,找到题干中的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找答题的区域;这句话的后面有一个句子“这话不假”,提示答题的区域应在后面。“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和“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构成对比,突出河口的“凉爽怡人”;“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使用比拟的修辞,赋予“芦花”以人的精神。【名师点睛】广义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修辞手法和狭义的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此外还包括情节安排的技法(悬念、伏笔、突转等)。表达特色的题目,常常是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思考作答:选材、描写的角度(包括时空角度、感官角度)、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解题的思路:内容上,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系。第五段的开头说“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由此可以知道这一节应是写“我”对芦苇的感情,后面说“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可见是写感情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感情也就为后面的芦苇之思做了铺垫;同时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引述诗经中的句子,让文章有了文化的韵味。【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主要是分析段落的作用。 考生需要熟知的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21题详解】【试题分析】“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把人比作“芦苇”,为何比作芦苇,这就是本题的答案。“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联系这些句子组织答案即可。【名师点睛】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所以在语文试卷中几乎是必出的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句子在文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通过这个句子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理解“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指代型、筛选概括型)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答案】触摸文字的温度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写的文字就能透视出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既有内在深邃的思想,又有外在达观的行为。接触文字、触摸文字、感触文字,时至今日,也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却有种恍如昨日的感觉。文字的温度是悲凉的,诚如这秋天的落叶。中专毕业后,我参加工作便被分配到离县城较远的一处烟站工作。那时候,烟站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每个人的精气神竟然如此高涨。还记得,保管老李头不服输与青年人比谁扛烟包扛得多,记帐员小谢满嘴里哪里来的那么多诙谐的话语,统计员小王得理不饶人的咄咄逼人,可如今,他们为什么却不在了呢?望着身边的同事不幸地离开人世,我心中是悲凉的。因为,在我与他们的接触中,当时他们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幸福的,乐观的,可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没有作别的形式,就会从我们的视线中悄然离去。我用文字记录下这种感觉,写下了一首小诗相聚,“是谁抢走了第一把扫帚?/是谁擦响了又一天的黎明?/是谁将晚饭做得这么可口?/是谁让我捉襟见肘先想起你的名字?/谁会想到/今天怎是这般的别离/本是风雨同舟的日子/我们已各奔东西/每一个人的身影/恍惚而又清晰/每一个人的笑貌/深沉却不敢提及/我知道/因为别离/更懂得相聚的珍惜/因为付出/更懂得奉献的价值”。纪念他们,是因为他们都曾帮助过我,甚至打击过我,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或者打击,让我一步步成长、一步步从艰难的日子跋涉而过。文字的温度是火热的,诚如对工作的执著。2000年一个夏天,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卖稽查人员。为了学习办案文书,我向同事借了一份标准的办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