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doc_第1页
2011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doc_第2页
2011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doc_第3页
2011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doc_第4页
2011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点阐释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理解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有关概念。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考查的方式为选择题或填空题,题型特征主要为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或给出已知条件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或比较不同状态时热量的大小等。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02年上海综合,18)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a.b. c.d.2.(2002年上海综合,16)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clo4n24h2ocl22o2q,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3.(2002年天津,9)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2ch4(g)4o2(g)=2co2(g)4h2o(l) h=890 kjmol1b.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mol1c.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mol1d.1/2ch4(g)o2(g)=1/2co2(g)h2o(l) h=890 kjmol14.(1999年上海,9)在相同条件下,下列物质分别与h2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h2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a.cl2 b.br2 c.i2 d.s5.(1996年全国,19)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a.2h2(g)o2(g)=2h2o(g)q12h2(g)o2(g)=2h2o(l)q2b.s(g)o2(g)=so2(g)q1s(s)o2(g)=so2(g)q2c.c(s)o2(g)=co(g)q1c(s)o2(g)=co2(g)q2d.h2(g)cl2(g)=2hcl(g)q1h2(g)cl2(g)=hcl(g)q26.(1994年全国,21)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q,它所生成的co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100 g caco3沉淀,则完全燃烧1 mol 无水乙醇时放出的热量是a.0.5 qb.qc.2 qd.5 q(二)笔答题7.(2000年天津,26)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 水蒸气放热241.8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若1 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反应h2(g)o2(g)=h2o(l)的h= kjmol1,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1。8.(1999年上海,32)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提供了如下数据: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几条主要去路请选用以上数据计算:(1)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为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 千焦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按365天计)。(3)每年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为我们生存的环境除去二氧化碳的质量a。试根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a (千克)。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 。9.(1994年上海,31)(1)配平以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当kmno4消耗0.05 mol时,产生的co2的体积为_ (标准状况)。(2)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当10 kg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5105kj。试写出丁烷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已知1 mol液态水汽化时需要吸收44 kj热量,则1 mol丁烷完全燃烧产生气态水时放出的热为_ kj。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有机物燃烧时都发生氧化反应,并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2.答案:d解析:在2nh4clo4=n24h2ocl22o2q中,高氯酸铵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3.答案:c解析: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热量,即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890 kj热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规定,要注明聚集状态,要标出热效应,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4.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反应放出能量大小的关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越稳定,放出的能量也越多。5.答案:ac解析:此题要掌握相同物质反应时影响热效应值大小的两个因素,一是物质的数量多少,二是物质状态。a、b两组属状态不同:a组中因h2o(l) h2o(g)是吸热的,所以q2q1符合题意,b组中s(s) s(g)是吸热的,但因其是反应物故q1q2。c、d两组属反应物的数量不同,量多的热效应大,故c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c2h6o3o22co23h2oco2ca(oh)2=caco3h2o则:c2h6o 2co2 2caco3 热量1 mol 2 mol 2100g x0.5 mol 1mol 100g q x=q/0.5=2q(二)笔答题7.答案:h2(g)o2(g)=h2o(g),h=241.8 kjmol1 285.8 285.8。解析:燃烧热是指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8.答案:(1)23.3(2)1.261018(3) 每生成1 mol葡萄糖所需吸收的能量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信息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的含义,水、大气和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都是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水循环吸热大气流动吸热光合作用吸热。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计算公式为:总能量10010023.3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太阳能转化的化学能36524360040109 kj1.261018 kj;设每生成1 mol葡萄糖所吸收的能量为q,9.答案:(1)5 2 3 10 1 2 8 5.6 l(2)2c4h10(g)13o2(g)=8co2(g)10h2o(l)5800 kj或c4h10(g)o2(g)=4co2(g)5h2o(l)2900 kj 2680解析:(1)注意h2c2o4的化合价。该分子式实为乙二酸(或草酸)。可按一般无机酸计算化合价的方法推算。化合价(242)23,即为3价。(2)写热化学方程式要在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增加两项要求。是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标出热效应(包括吸、放热及数值)。此题物质的状态已给出,而热效应的计算如下:设1 mol c4h10产生热量为x kj,则15105又1 mol水由液气需吸热44 kj,而1 mol c4h10完全燃烧生成5 mol水要吸收544 kj220 kj。所以1 mol丁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热为:2900 kj220 kj2680 kj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一)重视基础 形成知识规律1.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点,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本质时,要注意三点:(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这是由于各种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2)反应中能量守恒;(3)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就会转变成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放热反应;反之则是吸热反应。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下列几点(1)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 k和1.013105 pa条件下进行,可不予注明。(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常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3)h与方程式计量系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对应h不要弄错,计量系数以“mol”为单位,可以是小数或分数。(4)在所写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后写下h的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应用分号隔开。(5)当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例如:c(石墨)o2(g)=co2(g),h=393.6 kjmol1表示体系在298 k、1.013105 pa下,反应发生了1 mol的变化(即1 mol的c与1 mol的o2生成1 mol的co2)时,相应的热效应为393.6 kjmol1,即放出393.6 kj的热。2c(石墨)2o2(g)=2co2(g);h=787.2 kjmol1表示体系中各物质在298 k,1.013105 pa下,反应发生了1 mol的变化(即1 mol的2c与1 mol的2o2完全反应生成1 mol的2co2)时的热效应为787.2 kjmol1,即放出787.2 kj的热。3.燃烧热与中和热(1)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其热化学方程式中燃烧物前计量数为1。如: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g) h=241.8 kj/mol(2)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其热化学方程式中水前的计量数为1。如: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2so4(aq)= na2so4(aq)h2o(1)h=57.3 kj/mol。(二)分析热点 把握命题趋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教材中的篇幅较少,但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或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比较反应热的大小等。最近又出现反应热与能源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能源问题是涉及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社会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它对周围的环境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能源问题切入,可引出多学科的知识要点,以不同的角度设问,形成综合试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源的利用,其实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能量及其转化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理科综合试题的知识载体之一,灵活运用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能量间的转化关系如下:例题近20年来,对以氢气作为未来的动力燃料氢能源的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像电一样,氢是一种需要依靠其他能源如石油、煤、原子能等的能量来制取的所谓“二级能源”,而存在于自然界的可以提供现成形式能量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和原子能等。(1)为了有效发展民用氢能源,首先必须制得廉价的氢气,下列可供开发又较经济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氢气的方法是a.电解水b.锌和稀硫酸反应c.光解海水d.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2)氢气燃烧时耗氧量小,发热量大。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为:c(g)o2(g)=co2(g) h=393.5 kjmol1h2(g)o2(g)=h2o(l) h=285.8 kjmol1试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_。(3)氢能源有可能实现能源的贮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型氢化物(又称间充氢化物),在这类氢化物中,氢原子填充在金属的晶格间隙之间,其组成不固定,通常是非化学计量的,如:lah2.76、tih1.73、ceh2.69、zrh1.98、prh2.85、tah0.78。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钯粉大约可吸附896体积的氢气(钯粉的密度为10.64 g/cm3,相对原子质量为106.4),试写出钯(pd)的氢化物的化学式_。解析:(1)光解水法:利用特殊催化剂,模拟生物光合作用制取氢气,是较经济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氢方法。(2)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相同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285.8 kjmol1)(393.5 kjmol1)=4.361(3)由题意可知,1 cm3钯粉可吸收896 cm3的氢气,pdh=2=10.8故氢化物的化学式为pdh0.8答案:(1)c (2)4.361 (3)pdh0.8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五)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考点阐释1.了解溶液的组成和有关的概念,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等。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2.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和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相互换算。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02年春,11)今有0.1 moll1 na2so4溶液300 ml,0.1 moll1 mgso4溶液200 ml和0.1 moll1 al2(so4)3溶液100 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之比是a.111b.322 c.323d.1132.(2001年全国,16)在无土载培中,需配制一定量含50 mol nh4cl、16 mol kcl和24 mol k2so4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为原料来配制,三者的物质的量依次是(单位为mol)a.2、64、24b.64、2、24c.32、50、12d.16、50、243.(2000年春,17)下列溶液中的c(cl)与50 ml 1 moll1氯化铝溶液中的c(cl)相等的是a.150 ml 1 moll1氯化钠溶液b.75 ml 2 moll1氯化铵溶液c.150 ml 1 moll1氯化钾溶液d.75 ml 1 moll1氯化铝溶液4.(2000年春,3)20 ml浓度为0.05 moll1的含mn的溶液,恰好把15 ml浓度为0.1 moll1的含s2溶液中的s2全部沉淀,则n的值是a.4b.3c.2d.15.(1999年全国)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 gcm3,5%氨水的密度为0.98 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等于15%b.大于15%c.小于15%d.无法估算6.(1999年上海,12)(1994年全国,20)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t/010203040s(g/100 g水)11.511.5119.424.437.6若把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6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应在a.010b.1020c.2030d.30407.(1999年广东,17)已知35%naoh溶液的密度为1.38 gcm3,5% naoh溶液的密度为1.05 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大于20%b.等于20%c.小于20%d.无法估算8.(1998年全国,5)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 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1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a.14b.15c.21d.239.(1998年全国,21)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g)溶于1000 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1b.moll1c.moll1d.moll110.(1998年上海,8)在100 g浓度为18 moll1、密度为(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 9 moll1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a.小于100 ml b.等于100 mlc.大于100 mld.等于ml11.(1998年上海,9)在10 ml 0.01 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 ml 0.05 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a.1.344 ml b.2.240 mlc.0.672 mld.0 ml12.(1997年全国,11)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a.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13.(1996年全国,17)用10 ml的0.1 moll1 bacl2溶液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锌和硫酸钾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a.322b.123c.133d.31114.(1996年全国,22)已知:t时,某物体的不饱和溶液a g中含溶质m g。若该溶液蒸发b g水并恢复到t 时,析出溶质m1 g。若原溶液蒸发c g并恢复到t 时,则析出溶质m2 g。用s表示该物质在t 时的溶解度,下式中正确的是a.s=b.s=c.s=d.s=15.(1996年上海,18)将6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100 g,冷却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质量不变b.溶剂质量发生变化c.溶液为饱和溶液,浓度不变d.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16.(1995年全国,26)某温度下,在100 g水中加入m g cuso4或加入n g cuso45h2o,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符合a.m=b.m=c.m=d.m=17.(1994年全国,25)100 ml 0.3 moll1 na2so4溶液和50 ml 0.2 moll1 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20 moll1 b.0.25 moll1c.0.40 moll1d.0.50 moll1 (二)笔答题18.(2001年全国,25)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后制得浓度为12.0 moll1、密度为0.915 gcm3的氨水。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本题中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17.0,水的密度以1.00 gcm3计)19.(2000年全国,29)将某温度下的kno3溶液200 g蒸发掉10 g水,恢复到原温度,或向其中加入10 g kno3固体,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试计算:(1)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2)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1998年全国,35)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 g h2o)(计算时假定: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过滤晶体时,溶剂损耗忽略不计)(1)取23.4 g nacl和40.4 g kno3,加70.0 g h2o,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0 g h2o,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高温)。将滤液冷却至10,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低温)。(2)另取34.0 g nano3和29.8 g kcl,同样进行如上实验。10时析出的晶体是 (写化学式)。100和10得到的晶体质量(m高温和m低温)分别是多少?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解此题时首先要明确so的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只与溶质组成和溶质的浓度有关。2.答案:b解析:要从溶液中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两个角度来解决此题。营养液中的so全部来源于(nh4)2so4,同时该物质也提供了48 mol的nh,所以还需nh4cl 2 mol,kcl 64 mol。3.答案:d解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的组成和溶质的浓度,与溶液的体积大小无关。1 moll1氯化铝溶液中c(cl)为3 moll1,而选项a和c的溶液中c(cl)均为1 moll1,选项b的溶液中的c(cl)为2moll1。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利用电荷守恒来解题的计算技巧。20 ml0.05moll1n15ml0.1moll12 n3。5.答案:c6.答案:d解析:首先求已知溶液中,100 g水中含有溶质的质量。(10022)100=22 gx,x=28.2 g,由此解得降温至3040时析出晶体。7.答案:a解析:因naoh溶液的密度大于1 gcm3,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两溶液质量分数之和的二分之一倍。8.答案:a解析:依题意,原naoh溶液的浓度是c0=5 moll1。设原溶液与水混合时体积不变,则以体积比14稀释即成试题所要求的溶液。因此,选项a是本题答案。9.答案:d解析:要求溶液的浓度需知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10.答案:a解析:由于18 moll1硫酸的密度约等于1.8 gcm3,大于水的密度,所以100 g 18 moll1硫酸的体积一定小于100 ml,要把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一半,则加入水的体积大约等于原溶液的体积,即小于100 ml。11.答案:d故na2co3在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中过量,无气体放出。12.答案:d解析:取等质量的甲、乙两化合物80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析出甲、乙的质量由两种物质在80和20时的溶解度之差决定,两温度时溶解度的差越大,析出质量越多。现题给甲析出质量多,故甲在两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差大。13.答案:c解析:此题给出bacl2溶液的量,但求的是硫酸盐的浓度比,可用扩大法。设bacl2为1 mol;由fe2(so4)3、znso4、k2so4化学式可看出:能沉淀三种盐的s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1,又三盐溶液体积相同,故浓度之比为11=133。14.答案:c解析:已知某饱和溶液蒸发a g水,析出b g溶质时恢复到原温度,则有成立。现为不饱和溶液,两次蒸发都有溶质析出即都变为饱和,设第一次蒸发的水多,则析出溶质也一定多。然后把第一次蒸发分作两步,即先完成第二步,这时蒸发了c g水,析出m2g溶质,溶液一定为饱和。在此基础上多蒸发了(bc) g水,多析出溶质为(m1m2) g,所以有,对照选项得解。15.答案:b解析:将100 g 60 时的cuso4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要析出cuso45h2o晶体。这个过程中溶液质量减少;溶液为20的饱和溶液,与60相比浓度减小;有晶体析出,同时带出水,溶剂质量减少。对照选项b正确。16.答案:b解析:根据温度一定,溶解度一定的原理进行计算。,即m=。17.答案:c解析一:0.3 moll1 na2so4溶液中c(so)0.3 moll1,0.2 moll1 al2(so4)3溶液中c(so)0.2 moll130.6moll1,混合后溶液中c(so)介于0.3 moll1 和0.6 moll1之间。又因na2so4体积大,所以平均值接近0.3 moll1,所以选c。解析二:混合后溶液c(so)=解析三:由电荷守恒法计算c(na)1c(al3)3c(so)2c(so)0.4moll1(二)笔答题18.答案:378解析:1.00 l该氨水中含氨的质量为12.0 mol17.0 gmol1;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2.0 mol22.4lmol1;1.00 l该氨水中含水的质量为:1.10 l915 gl112.0 mol17.0gmol119.答案:(1)100 g (2)47.5%解析:(1)由题意知,相当于10 g kno3加入10 g h2o 即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00 g。(2)蒸发掉10 g h2o 得到190 g饱和溶液,根据溶解度知其溶质为95 g。故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7.5%。(或加10 g kno3得到210 g饱和溶液,其溶质为105 g。故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为95 g,质量分数为100%=47.5%)20.答案:(1)15.6 g 36.9 g (2)kno3和nacl 15.6 g 36.9 g解析:(1)100 蒸发掉50.0 g h2o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39.1 g=7.82 g析出的nacl晶体质量m高温=23.4 g7.82 g=15.6 g冷却到10 ,析出的nacl晶体质量为(39.1 g35.7 g)=0.68 g溶液中kno3的质量为20.9 g=4.18 g析出的kno3晶体质量为40.4 g4.18 g=36.2 g10时析出的晶体总质量m低温=0.68 g36.2 g=36.9 g(2)kno3和naclm高温=m高温=15.6 g m低温=m低温=36.9 g提示:两种原始溶液中各种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因而,溶解后得到的两种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完全相同,根据溶解度数据,100 时蒸发后得到的是nacl晶体,冷却后得到的主要是kno3,但也有少量的nacl。所以第(2)小题不必再计算。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一)重视基础 形成知识规律1.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方法(1)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或加入溶剂时,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2)若溶剂不变,改变温度,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3)溶剂和温度改变时,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其方法是:先求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求形成新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溶质的质量,并与新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构成比例关系计算。(4)加入或析出的溶质带有结晶水:既要考虑溶质质量的变化,又要考虑溶剂质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先求原饱和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再求构成新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与溶剂。2.溶液浓度相互变换溶液浓度变换的实质是溶质的量、溶液的量单位换算。即溶质的量通过摩尔质量进行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而溶液的量则通过密度进行质量与体积的换算。溶液浓度变换的方法:一是可根据各浓度概念进行换算,二是抓住溶质的量相等列代数方程求解。(二)分析热点 把握命题趋向溶液的浓度是高考计算题的热点,主要内容有: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气体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之间的换算;溶液稀释的计算;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浓度的计算等。有关溶液浓度计算解题方法思路的两个出发点:(1)由“定义式”出发: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c=n/v,由此可知,欲求c,先求n及v。(2)由“守恒”的观点出发: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溶液中“粒子之间电荷守恒”(溶液电中性)。质量守恒。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高考涉及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高于初中学习时的要求,其考查的主要特点:一是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基本计算,题目多数注重对概念的理解,较为简单。二是综合计算,题目常在进行溶解度的计算过程中,伴有分析推理判断。溶解度作为计算大题预计在今后几年里出现几率不会很高,但作为选择题,每年都有可能出现,尤其以字母代表各物理量的计算。例题(2002年全国理综,8)某温度下,10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26.5 g。若向此溶液中加3.5 g氯化钠和6.5 g水,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a.30%b.100%c.26.5%d.10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能检测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解答时不能盲目套用公式,关键是要判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若饱和,则温度一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若不饱和,则溶液质量分数发生变化。由10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26.5 g可知,1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应含有氯化钠2.65 g,因此若向此饱和溶液中添加3.5 g氯化钠和6.5 g水,则还有3.5 g2.65 g=0.85 g氯化钠未溶解,所得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溶液的质量分数仍是26.5%。答案:c十年高考化学分类全解(七)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考点阐释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例如: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第a和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作为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的元素周期表应用广泛,应对其结构十分熟悉。能根据提供的原子序数判断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一般指主族元素),并能依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其主要性质。试题类编(一)选择题1.(2003年春,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金属元素r所形成的含氧酸盐(marob)中的r元素必定呈现正价b.只有非金属能形成含氧酸或含氧酸盐c.除稀有气体外的非金属元素都能生成不同价态的含氧酸d.非金属的最高价含氧酸都具有强氧化性2.(2003年春,11)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分别为x、y和z,已知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a.x2yz4b.xyz3c.x3yz4d.x4y2z73.(2002年全国理综,11)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4.(2002年春,7)某元素x最高价含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且x的氢化物的分子式不是h2x,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分子式可表示为h3xo4b.x是第二周期a族元素c.x是第二周期a族元素d.x的最高化合价为45.(2002年上海,6)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a.hfb.h3oc.nahd.h2o26.(2002年江苏综合,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周期元素中a族元素的原子量大b.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7.(2002年广东,7)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8.(2001年全国,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b.元素周期表中从b族到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除氦以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9.(2001年广东、河南,21)第四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b.氯化物难溶于水c.原子半径比镁的原子半径大d.碳酸盐难溶于水10.(2001年全国,3)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a.liib.nabrc.kcld.csf11.(2001年春,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以a族的为最大b.在周期表中零族元素的单质全部是气体c.a、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失去电子d.所在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最高价数都和它的族数相等12.(2001年上海,21)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 abdcb.原子序数dcbac.离子半径 cdbad.单质的还原性 abdc13.(2000年全国,11)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有8个电子b.其原子与同周期a、a族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c.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d.原子半径比同周期a族元素原子的大14.(2000年全国,14)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a.x2b.x4c.x8d.x1815.(2000年春,10)已知元素砷(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b.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主族元素c.砷原子的第3电子层含有18个电子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16.(2000年广东,6)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a.8、18、32、32b.8、18、18、32c.8、18、18、18d.8、8、18、1817.(1999年全国,13)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a.xyzb.x2yzc.x2yz2d.x2yz318.(1999年全国,11)关于a族和a族元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同一周期中,a族单质的熔点比a族的高b.浓度都是0.01 moll1时,氢氧化钾溶液的ph比氢氧化钡的小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的高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19.(1998年全国,7)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xyb.xy2c.xy3d.x2y320.(1997年全国,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b.发现元素周期律c.提出分子学说d.发现氧气21.(1997年全国,10)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弱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22.(1996年全国,14)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23.(1994年全国,26)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a.1 b.3 c.5 d.6(二)笔答题24.(2002年全国理综,25)已知: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1)元素x是_,z是_。(2)写出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5.(2002年上海,25)致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致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ch3cl等作致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致冷剂。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h2ohf;第三周期sih4ph3_。(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 h2s_h2o;cs2_co2 ccl4cf4(选填或)。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 。新致冷剂的沸点范围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致冷剂氟里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他类似的还可以是_。(4)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毒性 沸点 易燃性 水溶性 颜色a. b. c.26.(2001年广东、河南,14)填写下列空白:(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2)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行的铁元素属于第 族。(3)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位于第 纵行。(4)所含元素超过18种的周期是第 、 周期。27.(2000年春,32)第主族元素r,在它的化合物r(oh)n中,其质量分数为0.778,在它的另一种化合物r(oh)m中,其质量分数为0.636。(1)试求n和m的值:n_,m_。(2)试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a=_。28.(2000年上海,25)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设其为)如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值变化的特点是:_。各主族中值的这种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 变化规律。(2)同周期内,随原子序数增大,值增大。但个别元素的e值出现反常现象。试预测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 (填写编号,多选倒扣)(砷)e(硒)e(砷)e(硒)e(溴)e(硒)e(溴)e(硒)(3)估计1mol气态ca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e值的范围:_ e_ (4)10号元素e值较大的原因是_。29.(1999年上海,26)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30.(1995年上海,30)今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与 c、b与d分别是同族元素,b、d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质子数之和的两倍,这四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单质能溶解于cs2溶剂中,则四种元素是:a_、b 、c 、d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金属元素也能形成含氧酸及其含氧酸盐,如高锰酸钾;氧、氟两非金属元素不能形成含氧酸。许多含氧酸如碳酸、磷酸不具有强氧化性,故b、c、d均不正确。2.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x为h、li、na三种元素中的一种,y为p,z为o,则p在含氧酸及其盐中可呈3、5两种价态,a中y为6价,故a不可能。3.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时首先要明确两元素不可能在同一周期,如在同一周期则是一种元素。即只能是一种元素在第一周期,另一元素在第二周期。所以两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2。第一周期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或2,则另一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或4。4.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最高价含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