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西南大学.pptx_第1页
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西南大学.pptx_第2页
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西南大学.pptx_第3页
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西南大学.pptx_第4页
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西南大学.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 蒋东兴 /,提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 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 建立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3,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第十三章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选择不同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及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验区,探索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工作。,4,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和造纸术、印刷术一样,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 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5,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 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法。,6,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 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7,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培养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8,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教学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9,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0,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 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 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11,提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 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 建立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已成基本发展趋势,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13,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改变着信息系统的生态环境: Web2.0开始普及,个性化、碎片化、扁平化和社交化等特性正从数字空间中延伸到物理空间,改变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模式; 开放共享走向常态,体系开放、技术开放和服务开放,开放系统用开放性换来了规模效应、数据积累和用户集聚; 软设施建设成为基础,从IaaS、PaaS到SaaS,分布、分层、基于云服务的信息系统架构正在形成。,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提供个人知识管理(PKM)环境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个人知识管理环境提供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功能,帮助个人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 个人知识管理环境提供海量的存储与快速的检索功能,帮助个人构建个人知识库并快速查找; 个人知识管理环境提供安全的自动备份与便捷的封装打包功能,帮助个人安全保存知识内容并能方便携带。,16,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环境 建立社交网络,帮助师生将各种社交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校友关系、社团关系、乃至共同兴趣爱好、共同阅读资料、共同临时观点等等静态的、动态的、长久的、短暂的社交关系都方便地管理起来,最为隐性的社会关系一旦被挖掘出来并显性管理,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提供交流与协作工具,班级(教学班、行政班)、学生社团、研究组、校友群、乃至短期的、长期的、固定的、动态的各种组织,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建立社区,共享知识,交流感受,讨论问题,协同工作。,17,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提供团队知识分享环境 在组织中建构一个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不间断地累积知识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可以提高组织智商,提升组织记忆,减少重复劳动; 随着开放与分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师生将会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资料与成果,学校公共知识库将在众人拾材火焰高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活跃度更高的“数字图书馆”; 团队知识分享环境要打通学校公共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使学校机构知识库成为拥有活水源头的知识宝库。,18,提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 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 建立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 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 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推动信息化发挥变革与创新的作用 十年规划对高校信息化的要求 建立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数字校园,在传统数字校园基础上,广泛引入SoLoMo、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将信息化对管理的支撑拓展到对沟通、交流与协作的支撑,以大学资源计划(URP)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为主要目标,全面支撑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要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搭建创造知识、发现知识、存储知识、组织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的云服务平台,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服务: 面向人群提供群体沟通、圈子组织和人群聚集的支撑,形成人群网络; 面向知识提供知识存储、知识体系组织和聚合展现的支撑,形成知识网络; 面向知识和人群的链接,提供发现、分享、推送、以及广播、组播等的支撑,形成传播网络。,建设基于云服务的数字校园,建设基于云服务的数字校园,业务支撑,信息系统 (SAAS),服务管理 (PAAS),云服务 (PAAS),公共资源 (IAAS),知识管理是大学最为重要的信息服务,因为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管理都离不开知识管理。 校园知识管理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数字资源的存储、共享、传播把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构建全面综合知识库;一方面要以个人知识管理为核心,建立知识管理、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的链条,实现从数字到知识的价值转换。 数字校园知识管理服务 首先要提供个人知识管理(PKM)环境; 其次要支持团队知识管理; 并且要支持个人和团队的知识分享。,云服务应用-知识管理,P = people,人,知识载运者,K = 知识,know-how,S = sharing,分享,加速知识的建构,Technology(+),科技:支持信息的聚集与传送,知识管理要素,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知识分享,校园社交网络属于垂直型社交网站,服务于校内师生的沟通交流,融入于校园的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活动,充分整合教学、科研、文化生活等信息资源,并与校外社交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使用数字校园的各项云基础服务,如存储服务、通信服务、位置服务、视频服务、图像服务、搜索服务和认证服务; 并和校园云知识管理服务紧密衔接,形成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 还要为其他应用,如网络学堂、科研协作系统提供社交关系管理与沟通交流的云服务,成为数字校园中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云服务应用-校园社交网络,云服务应用-校园社交网络,云服务应用-校园社交网络,33,云服务应用-清华网络学堂,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撑是高校信息化长期的重要任务。 清华网络学堂4.0版重点在整合知识管理和支持移动互联两方面有较大突破。 对于知识管理,通过使用统一的存储云服务、图像云服务、视频云服务、知识管理云服务和搜索服务,实现课件、作业等课程文件的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教师备课工作室等功能,方便教师使用。 对于移动互联访问,将结合学校无线网络建设,提供各种手持智能终端的访问服务,如Android和iOS版本的应用。 提供基于社交网络的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