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浙江省的蚕丝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蚕桑生产盛衰发展史的成果较多。不过,以往大量的研究着重关注繁盛的明清时期,如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手工业织造局的产生,专业性丝绸市镇的出现等,而对清朝末年,浙江蚕丝业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针对自身所暴露出的弊端,在蚕种和缫丝工具方面所采取的改良措施则探讨较少。本文希望做一个小小的尝试,以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浙江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桑养蚕,最为适宜,自古以来就获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在吴兴县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乙区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距今4140-4700年,经鉴定是家蚕业先缫丝后织而成,是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丝织品。由此而知,浙江早在47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养蚕和利用蚕丝缫织的生产技艺了。(1)浙江蚕丝业虽然历史悠远,但桑蚕重地的桂冠并不是一开始就戴在浙江头上的。古时蚕桑之利皆在禹贡青兖荆雍之域,未尝及今之吴越也。(2)唐代,吴郡育蚕取丝渐兴,丝出各县(3)北方官民将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带到江南,江浙地区开始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地的美名。元代蚕桑生产一度受挫。明代,境内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明万历崇德县志纪疆记其时:语溪(崇德)无闲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当时,江浙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业中心之一。至清代,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由此可见,蚕丝业是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说:余里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4)19世纪50年代,报界人士王韬,在这一区域游历时看到:由嘉兴至此(平湖),沿河皆种桑林,养蚕取丝,其利百倍,诚东南生民衣食之源也。(5)在五口通商以后,浙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日深,蚕丝业发展迅速,生丝和丝织品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输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辑里湖丝,以其优美的色泽,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被认为是最纤细、最匀称、最坚韧,也是最光亮的纤维。据吴兴农村经济载: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愈盛。(6)20世纪初,蚕丝成为我国出口货物的第一大宗,并且一直呈增长趋势:每年计产生茧百余万担,生丝八、九万担,占全国丝茧总数三分之一。(7)的传统蚕丝区,它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却相对地削弱了;在外国的先进技术面前,曾经优越的传统养蚕缫丝技术也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于是,浙江的蚕丝业逐19世纪中叶以前,国际生丝市场向为中国所独占。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机械缫丝业发展很快。1857年,日本开始成为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日本的威胁。到1905年,日本的蚕丝出口总数已与中国的蚕丝出口总额差不多。1909年,日本的蚕丝出口超过了中国。1913年,日本出口的蚕丝数量,相当于同一时期中国蚕丝出口数量的两倍。1915年,在世界蚕丝总产量中,日本占50.7(8)日本蚕丝业发展迅猛,其原因在于日本能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蚕法,同时国内又有一批致力于蚕业研究的人才。19世纪末,蚕瘟(微粒子病)蔓延,日人学习法国技术,采用600倍显微镜逐一检验蚕种母体,淘汰带病蚕种,有效地控制了蚕瘟。而在中国,蚕丝业则故步自封,蚕病蔓延,所产丝茧,每况愈下,出口日减,蚕利被日本所夺。在戊戌变法期间,中国蚕丝出口问题引起了某些关注。甲午战败之后,爱国人士认识到了加速改革以达到日本、意大利、法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夺回世界市场的需要,纷纷主张振兴实业,谋求引进先进养蚕技术、培养最早最成功的私人改革努力之一是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关(今福州市)人。林启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调任杭州知府以来,积极推行新政,主张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认为振兴浙江实业,应以蚕业为要。于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一日,蚕学馆开始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关帝祠旧址动工兴建馆舍,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蚕学馆正式招生开学。对此,农学报有以蚕馆开学为名的详细报道:杭州蚕学馆已于上月十三日开学,学生二十人,备取学生二十人,额外二十人,留学日本二人,日本蚕师轰长木,为其国宫城县农学校讲业管主。(9)30名,学制三年,入学后供给膳宿,不收学费,每月还发零用钱2元。所设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土壤学、桑树栽培学、蚕体生理学、蚕体解剖学、养蚕学、显微镜操作、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术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蚕学馆遵照办学宗旨,制定蚕学馆试办章程,提出了蚕学馆的四大任务:首先,引进国外的先进养蚕技术,编译了微粒子肉眼鉴定法、蚕外纪、喝茫蚕书、饲蚕新法以及屑茧缫丝等著作和科技资料,其次,培养了一批蚕丝专业人员,推广养蚕技术,对蚕丝业和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00年,蚕学馆的第一届毕业生分赴杭、嘉、湖、宁、绍五府劝设养蚕公会,推广饲养新法。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光绪庚子,杭州蚕学馆诸生既卒业,得文凭者十有六人,中丞湖阳恽公,谋有以推广之,爰饬杭嘉湖宁绍五府创设养蚕会,而令卒业诸生充教习。派往海宁者一人,曰陈之藩;余杭者一人,曰朱敏;嘉兴者三人,曰骆缵郊,曰吕汝本,曰黄燮;湖州者四人,曰宣布泽,曰陈翰,曰陆宝泰,曰郭廷辉;宁波者二人,曰周式毂,曰沈鸿逵;绍兴者三人,曰陈拜庚,曰俞鸿荃,曰吴锡璋。复遴其尤者二人,曰丁祖训,曰傅调梅,留蚕学馆为帮教习。(10)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蚕学馆的毕业生不仅在浙江推广养蚕新法,而且在清末民初,全国蚕桑生产和蚕桑教育方兴未艾之际,还支援兄弟省蚕蚕学馆在浙江蚕丝业乃至中国蚕丝业改良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生产无毒改我国的蚕种,数千年来,均系土法生产,不知应用科学检查蚕种病毒,致使品质不能随时代进步。制作优良的改良蚕种,是蚕丝业改良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对此,当时蚕丝界人士已有所认识,所谓蚕种之优劣,足以左右养蚕成绩与缫丝成绩甚巨,实为决定整个蚕丝事业之基本因素。(11)设养蚕学堂禀中,花费不少笔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着力论证了蚕种优劣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蚕子亦有瘟病,以致出丝不旺,税厘既未能减,蚕业遂以中衰,而西人养蚕之法至备,即配种一节,亦有神效。蚕学馆章程中就有两条专门关于蚕种制造的,一是广购外国蚕子纸,考验选种配种之法;一是颁给谕帖,准学生造买蚕子纸。(12)良蚕种的培育制作,并分送农民饲养。蚕学馆通过拣选、培育、杂交,先后试制出一批新的无毒蚕种。浙江蚕学馆在开学的那一年,即制成无病蚕种500张,分蚕学馆开创了推广改良种之先河,在它的倡导下,浙江各地区陆续有人集资创办制种场所地址每年制种数(张)创立年代办理年数蚕学馆杭州西湖5001000189711桐乡蚕场桐乡30050019003乌镇蚕场乌镇10050019005崇德蚕场崇德石门30050019003杭州武林门5001000190615杭州湖墅1000190710蚕桑女学堂5007001907450070019082蚕桑学堂杭州西湖1000200019095杭州三墩7001000191111资料来源:吴峻近代杭嘉湖地区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中国农史,1998、1些制种场,对改良种的生产起了推动作用,但它们所制的改良种的数量还相当有限,作一项简单的比较,差距显而易见:余杭是当时浙江主要制种中心,该地约有30004000户,或者说约70的人口从事这一行业,每年约出产300000500000(13)等少数几个制种场维持较长时间外,大多数的制种场办理年限极其短暂。以致改良种在最初推广中,由于种场所制的蚕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尚未取得蚕农的就浙江改良种而言,当时蚕种改良的提倡,仅仅只是蚕业学校和有识之士的提倡,而缺乏有规模有组织的种场。不仅如此,另一方面,虽然,改良蚕种开始在蚕桑学堂和制种场生产出来,但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育蚕仍然是以陈旧的简陋方法从事此业。就以临安而言,其蚕桑一项向称茂盛,近更发达。蚕种多购自余杭,自制者少,人民对于新法养蚕,均以为不便,盖编氓之家,屋宇小而资本微,故惮于效学。(14)培育的改良蚕种,但仍然是用老方法饲养。连一个日本人考察了中国农村的养蚕法后也写道:自上海到苏州家家育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一家所饲不过三斗左右。其方法颇粗,颇像我邦三、四十年前饲蚕情形也。中国饲蚕,多未尽善,其始失于太多,观其撒布桑叶,殆三倍于日本,故桑叶不能继续,及将上簇之前,反不得饱食,以致结茧太薄。又造簇之法,亦未尽美,盖失于窘束。故多为玉茧。余劝中人仿日本簇式,渠云:中国用久,未易改也。盖中国农桑墨守古来之习,不好改变。(15)求,以致其改良种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推广改良种必须指导农民改进育蚕方法。在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中,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重视,致使推广的改良种未能显示其优良种性,当时推广改良种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此有关。据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考察,一般农民甚至不愿白拿那些他心存疑虑的或者他过去已经试验过而发现不好的蚕种(16)习惯势力还相当顽固,它对作为蚕丝之源的蚕种改良和其他改革措施,形成一种巨大惰性在蚕丝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方向上,蚕种疾病的控制,改良种的推广是极其重要的法国于1828年发明利用蒸汽为动力的缫丝车,意大利对这种缫丝车进行了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从而资本主义缫丝业在西方许多国家迅速发展起期,但当时我国缫丝业还停留在手工缫丝阶段,所产生丝质量逊于厂丝。土丝与厂丝相比,则土丝有条份粗细不匀,断头、硬绞、废丝等夹杂较多、丝片紊乱和丝片长短、阔狭、轻重大小不一等缺点,因而土丝的销路不及厂丝。据海关统计,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一年的十五年中,厂丝增长1.36倍,而土丝包括干经在内已减少了30左右,特别是白土丝已减少74(17)只要他们拥有最简单的缫丝厂,或者甚至只要他们采用烘茧系统以便能把蚕丝缫得慢些、仔细些,他们就能提高产值的30左右。(18)了改良土丝的道路,首先是采用做经的方式,就是将土丝,按丝的粗细、色泽、均匀等情况,分成各种等级,加以复摇整理,摘糙接头,粗细分片,尽可能避免同片的忽糙忽细。整理和包装的方式大致与厂丝相仿。从质量上来说,干经是由品质较优的细土丝所分档复摇而成,但因土丝生产技术落后,它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仅靠再摇一次,只能说比较好些,当然仍不能与厂丝相匹敌。所起作用,并不很大。手工缫丝工场对土丝的改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即将旧式缫丝车加以改良,甚至把分散于农家的土丝车适当加以集中,以工场的形式来进行缫丝。从工业化的角度而言,手工缫丝工场的发展,较之它的前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下,开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仿制外国厂丝,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它就中国小农生丝的生产以及生丝市场交易与经营上的落后性与国外市场要求提高生丝品质的矛盾不断突出起来,尽管已有改良的土经丝出口,而仍不能适应客观浙江虽盛产蚕茧,但因与上海靠近,蚕茧供应上海,同时浙江民间缫制土丝,不肯轻易放弃,开办机械缫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据申报记载,梅小严(启照)任浙江巡抚时(18771879),曾究心洋务,讲究西法,购得缫丝机器若干具,想开办丝厂,后来奉调交卸入都,遂中止。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