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兼并斗争激烈C.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最高D. 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AB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故C排除;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监管各诸侯国,故选D。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A. 西周、秦朝B. 秦朝、汉朝C. 战国、汉朝D. 汉朝、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材料“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3.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B. 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A项正确;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 投牒自举 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D项错误。【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4.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 震慑官员B. 罢除丞相C. 强化君权D. 整治朝纲【答案】C【解析】【详解】A是材料的重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中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故选C;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是整顿朝纲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5.“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A. 颁布权利法案B. 确立君主立宪制C. 进行议会改革D. 形成责任制内阁【答案】D【解析】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A项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即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B项错误;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在1832年首次进行,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1721年),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故D项正确。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A. 立法与司法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南方与北方的矛盾D. 大州与小州的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D项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BC;协调立法和司法的矛盾体现在调和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上,故A项排除。7.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 联邦体制B. 分权制衡原则C. 共和制度D. 主权在民原则【答案】A【解析】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8.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 掀起瓜分狂潮B. 要求扩大市场C. 扩大资本输出D. 希望利益均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故选B。A是19世纪末期出现;C中是甲午战争之后;D中是门户开放之后,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9.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具有“民族主义”精神,但依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申民权、设议院”,与材料信息“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排除。10.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 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B. 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C. 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D. 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信息认为,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而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表现,故选A。材料提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但不等于性格的偏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以国外为主的信息,排除D。1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A. 迫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D. 使香港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故C项错误;D项是1898年7月发生的,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2.“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它”是指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国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属于清王朝通知,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王朝统治,但建立的政权具有封建专制色彩,排除B。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等。1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上述目标的变化,缘于()A.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B. 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C.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排除A。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国情并提出了相应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中共一大到二大期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D。14.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A. 吴起镇会师B. 红军长征胜利C. 百团大战D. 平型关大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6月至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A项排除;红军长征胜利是1936年10月,故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1940年,故C项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故D项排除。15.“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A. 洋务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D【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抗侵略、奋起救亡,和抗日战争是吻合的,所以该段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而非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五四运动,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A.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赛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挺进鲁西南构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势态,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开始,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项正确。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开始,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A。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夏,此时长江以北的华东及中原地区、平津以及东北都没有解放,排除C。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7.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正确;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两党、无产阶级,故AD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革命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18.俄国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A. 欧洲一体化B. 武装暴动C. 无产阶级联合D. 生产力高度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也就意味着他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一体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武装暴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无产阶级联合,故C项错误。【点睛】“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是关键信息。19.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A. 二月革命B. 十月革命C. 巴黎公社起义D. 七月事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列宁谈及的“革命”是二月革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月革命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起义是法国的而非俄国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七月事件也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和沙皇有关的只有二月革命。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 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 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 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 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答案】B【解析】注意其时间背景,1953年为1954年的前一年。我们知道19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21.“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 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B. 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C. 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D. 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立法机构;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政协会议只保留了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协商机构,故C项正确;政务院是执政机构,故A项错误;中央人民政府是主持机构,故B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司法部门,故D项错误。22.“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九二共识”的确定D.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所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就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而非单纯的“一国两制”的提出,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联合声明的签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九二共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A.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提出“存同存异”方针C. 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D. 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存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A项是要实现睦邻友好,排除;C项是指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新中国初期并不奉行不结盟政策,奉行一边倒政策,排除D。【点睛】“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是关键信息。24.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A. 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B.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C. 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逐渐增加,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积极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A项正确;1971年以前西方大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才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主导作用,故C、D项排除。25.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纪念。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遭遇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矛盾通过谈判已基本解决B. 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C. 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D.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在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即国家利益,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中美依然存在很多矛盾,故A项排除;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依然存在,故D项排除。26.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等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表明欧共体A. 加深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B. 谋求政治外交上独立自主C. 与苏联的关系有了新突破D. 成为经济政治性质的组织【答案】B【解析】从材料“1974年6月26日”“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欧共体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从材料“1974年6月26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共体对美国的依赖逐渐减弱的,故A项错误;从材料“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等北约15国”中可以看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排除;欧共体是经济性质的组织,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1974年6月26日”“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是解题的关键。27.德国时代周报近日指出:“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特朗普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特朗普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种威胁,而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有关“美国优先”政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B. 遏制了全球经济合作C. 有利于国际地位提升D. 助长了单边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单边主义而忽视多边合作,故D项正确,A项排除;全球经济合作是世界潮流,美国不能够遏制,排除B;由“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可见美国国际形象受损,国家地位下降,排除C。【点睛】“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是解题的关键。28.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A. “近代工业的起步”B. “清王朝自救运动”C. “实业救国的浪潮”D. “民族工业的春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属于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故A项正确;B项只适合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不适合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29.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A. 借用西方洋枪队B. 引进外商企业C. 引进西方近代科技D. 引进洋枪、洋炮【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这说明洋务派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因此洋务派引进西方的近代科技,包括洋枪、洋炮,故C项正确,D项包含在C项之中;洋务派不是借用西方洋枪队,故A项排除;洋务派自己建立近代企业,故B项排除。30.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A.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1896年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等关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为了增加税收,巩固统治,清朝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答案选D。清政府此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A说法有误;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清朝的经济政策的变化31.1914年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这主要是因为A. 洋务运动的推动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 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B错误;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是1914年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导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D正确。故选D。32.“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 19241937年B. 19371945年C. 19451949年D. 19491956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工厂死在接收上”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接收机会中饱私囊,“发行发到天文上”指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19451949年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33.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A. 1950年B. 1956年C. 1958年D. 1979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并不足以在1979年产生题中民歌所反映的现象,C为最佳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表现。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大跃进34.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五计划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提升B. 国民经济比例的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C. 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D.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84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导致出现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1960年中央制定了“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从图示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波动比较大,故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35.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 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B.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 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A【解析】【详解】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十四大召开,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故选A;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36.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的“基本变化”不包括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 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21世纪初。D错误,符合题意;A是1984年;B是1978年之后;C是1992年。37.1984年,邓小平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扩大开放,中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说明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再结合题干所述的时间1984年及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一年我国做出了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故选B;A属于1979年的举措,C是1985年的举措,D则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故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8.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 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 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C. 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D. 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答案】A【解析】经济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收入下降,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做法是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排除C,选A;就经济危机期间,刺激产品出口容易掀起贸易战,从而加剧经济危机,排除B;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防止投机,排除D。39.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 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正确认知的能力。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四个方面干预经济,但材料中日本的做法没有“全面仿行”,排除A;经济“滞涨”局面发生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仅从“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能够得出“日本已经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的结论,排除D;1960年日本政府“所得倍增计划”的实质,即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日本政府的“所得倍增计划”40. 1981年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D. 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总统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所以答案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计40分)41.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朝、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2)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得出从分权到集权;根据“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得出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结合所学,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所学,元朝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综合材料,可从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总结。42.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火报告的主要内容。(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称霸世界的目的”的信息归纳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的必然结果来回答共同之处;第二小问,凯南的长报告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以及美苏意识形态不同来回答,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材料二中“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从美国国家性质角度分析回答。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43.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