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总论v0.8.doc_第1页
中国电信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总论v0.8.doc_第2页
中国电信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总论v0.8.doc_第3页
中国电信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总论v0.8.doc_第4页
中国电信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总论v0.8.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水坝(豆丁网pologoogle)为您倾心整理(下载后双击删除) 百度一下“知识水坝“ 中中 国国 电电 信信 企企 业业 标标 准准 版 本 号 :v 0 . 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2006 年年 4 月月 中国电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中国电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sid) 总论总论 知识水坝(豆丁网pologoogle)为您倾心整理(下载后双击删除) 百度一下“知识水坝“ 编制说明编制说明 随着中国电信逐渐向全业务运营商迈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促进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中国电信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基于全业务 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中国电信在中国通信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 现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是中国电信支撑系统建设及融合计费的重要部分, 建立了统一的信息视图,消除了信息孤岛的现象,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整体 运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电信新一代计费方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技术规范系列是通过对现网存在的问题和对sid需求的充分分析后,参考 了已有的计费数据模型、crm数据模型和增值业务数据模型,并针对中国电信全 业务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完善和补充,并与原有系统数据模型保持兼容。目 的是指导建设中国电信bss系统内共享的交易型数据平台,并在初期能够支撑计 费系统的融合。 sid研究项目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提出,并于2006年1月20日 成立了由上海研发中心牵头的在线计费项目组。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项 目组在2006年2月16日开始了近二个月的规范封闭编制和设计,并于4月初完成 了全部规范的初稿,包括sid总论、sid共享数据模型、sid服务与接 口、sid平台技术要求共4本分册。 工作组按照项目制建立和运作,项目组织结构如下: 项目负责人:李连祥、刘晓亮 项目组:董斌(组长)、郭宗睿(接口负责)、张峰(模型负责)、张亮 (平台技术要求负责),段勇,杨燕,张煌勤,郭永江,毕硕威,吴春喜,王 民安,林海,楚发,陈松等。 在项目组工作期间,得到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张国珍总监、 李连祥资深专家、上海研究院李安民院长和上海研究院移动通信部秦达主任等 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自指导,并对文档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另外,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在文档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普信、联创、hp、中兴软创、天源迪科、华为、创 智、福富、朗新、斯特奇、大唐等公司的积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目目 录录 1.前言前言.5 2.引用文件引用文件.6 3.术语和缩略语(待整理)术语和缩略语(待整理).7 3.1.术语7 3.2.缩略语7 4.概述概述.9 4.1.sid 提出的背景9 4.1.1.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9 4.1.2.在改善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的实践12 4.1.3.sid 的提出15 4.2.业务驱动力15 4.2.1.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需要16 4.2.2.服务领先和综合支撑需要16 4.2.3.运营管理和核心竞争需要18 4.3.sid 的定位18 5.sid 体系结构体系结构.20 5.1.业务支撑网体系结构20 5.2.sid 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21 5.3.系统结构23 5.4.同其它系统关系25 5.4.1.同 ods 及 dw 的关系.25 5.4.2.同业务系统的关系26 5.5.余额管理机制26 6.平台基本要求平台基本要求.30 6.1.数据模型要求30 6.1.1.业务要求30 6.1.2.技术要求31 6.1.3.数据模型的范围及与其它模型关系32 6.2.数据服务层要求34 6.2.1.数据服务平台架构34 6.2.2.sid 数据服务功能要求36 6.3.通用平台功能要求38 6.3.1.事务处理要求38 6.3.2.数据管理39 6.3.3.运行管理要求39 7.网管要求网管要求.42 7.1.中国电信计费网管两级体系架构42 7.2.共享信息平台 sid 与 bsn 网管的衔接.42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7.3.共享信息平台 sid 的网管对象.43 8.实施与升级实施与升级.45 8.1.实施原则45 8.2.实施目标46 8.3.sid 实施47 8.3.1.crm 系统与离线计费系统的衔接现状47 8.3.2.相关系统的实施和升级47 8.3.3.阶段演进建议51 8.4.sid 模型升级实施51 8.4.1.表增加51 8.4.2.表删除52 8.4.3.表合并和拆分52 8.4.4.增加字段53 8.4.5.修改字段53 8.4.6.删除字段54 8.4.7.字段变成表55 8.4.8.字段合并与拆分55 8.4.9.在用户间转移56 8.5.余额管理的实施56 8.5.1.实施目标57 8.5.2.过渡方案的实施59 8.5.3.目标方案的实施59 附录附录 1:余额管理实现方式比较:余额管理实现方式比较.61 1.1 对 sid 的直接读写 61 1.2 独立余额管理中心(方案一).62 1.3 基于规则的余额管理(方案二).63 1.4 对 sid 的性能要求比较 64 附录附录 2:同:同 sid 相关的典型场景相关的典型场景65 2.1 产品定购及业务变更.65 2.2 付费属性切换.66 2.3 产品配置与发布.67 2.4 余额管理.69 2.5 停机.71 2.6 捆绑业务优惠.72 图图 表表 目目 录录 图 1:原有中国电信支撑系统的系统整合方式10 图 2:当前中国电信 bss 各主要系统的数据分布方式举例11 图 3:部分新建中国电信支撑系统的系统整合方式14 图 4:sid 业务驱动力模型17 图 5:业务支撑网体系结构21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图 6:业务支撑网分层结构22 图 7:sid 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23 图 8:sid 系统逻辑结构.24 图 9:sid 平台架构.25 图 10:sid 同其它业务系统关系.27 图 11:余额管理机制余额管理中心方案28 图 12:余额管理机制基于规则配置方案29 图 13:共享数据模型33 图 14: 数据服务平台架构35 图 15:bsn 网管二级架构.43 图 16:sid 网管.44 图 17:sid 就绪阶段实施.49 图 18:sid 参与阶段实施.50 图 19:sid 目标阶段实施.51 图 20:余额管理过渡方案架构58 图 21:余额管理目标方案架构59 附录图 1- 1:对 sid 直接读写方式.62 附录图 2- 1:产品订购和业务变更场景.66 附录图 2- 2:产品订购和业务变更场景.68 附录图 2- 3:产品订购和业务变更场景.69 附录图 2- 4:余额管理场景.71 附录图 2- 5:停机业务场景.72 附录图 2- 6:产品订购和业务变更场景.74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1. 前言前言 本文是中国电信业务支撑网共享信息数据平台(sid)的实施和建设的指 导性文件,为 bss 各系统的研发和改造、以及相应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技术依 据。其作为中国电信 sid 建设及运营过程的指导、bss 新建系统建设中共享数 据部分的模型依据以及 bss 各在用系统的改造参考,使各系统的共享数据集中 到 sid 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 sid 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对 crm、计费、 ocs 等各类业务支撑系统的运行支持。 sid 规范定义了 bsn 的核心系统如何实现共享信息数据的数据模型统一, 以及如何对共享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整个 sid 规范包括四个分册:sid 总论 、 sid 共享数据模型 、 sid 服务与接口 、 sid 系统技术规范 。 sid 总论是对 sid 规范的总体说明,在总论中对 sid 的引入和定位、 体系结构、同其它系统关系、各个功能模块总体要求、网管以及 sid 的实施与 升级建议进行了描述,是其它分册的指导性文件。 sid 共享数据模型为模型分册,从数据信息的角度为 sid 定义了统一 的共享数据模型,规定了 sid 中应包含那些共享数据,共享数据的使用标准, 共享数据的组织及表达,数据编码规范等,是 bsn 各网元使用共享数据的基础 标准。 sid 服务与接口分册为数据服务和接口分册,是为 sid 建设的数据服 务功能和接口要求提供依据。 sid系统技术规范为技术要求分册,主要描述了共享数据平台(sid) 的基本框架、数据模型要求、服务与接口要求和平台技术要求框架。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2. 引用文件引用文件 1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总体技术方案 2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业务需求 3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技术要求 4 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ocs)测试要求 5 中国电信ctg-mboss规范 6 中国电信企业信息模型edm2.0 7 中国电信计费模型1.0 8 ngoss (etom) 4.0模型设计 9 中国电信itsp规划 10 3gpp ts 32.298: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harging management; charging data record (cdr) parameter description“. 11 3gpp tr 32.815: “online charging system (ocs) architecture study“.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3. 术语和缩略语(待整理)术语和缩略语(待整理) 3.1. 术语术语 业务支撑网业务支撑网 (business support network - bsn):bsn 就是从电信人、市场、客 户的视角,利用网络的概念来勾画业务支撑系统的框架,并包括一整套的理念 和实施方案,以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困扰电信人的很多问题。 sid(shared information data):):在 bsn 中,sid 是各 bss 系统运行所依据 的共享信息的集中管理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进行存取访问和权限控制。 edm(enterprise data model):):企业数据模型 edm 主要描述企业目标和业务 规律,包括 8 大主题域。 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通过将一系列的方法、技术和工 具组织在一起实现对不同应用的合并与协调,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 在线计费(在线计费(onlineonline chargingcharging):):计费信息可以实时影响业务的提供、帐户余额 可以实时更新的计费机制,因此需要计费机制与会话/服务控制直接的交互。 离线计费(离线计费(offlineoffline chargingcharging):):计费信息不实时影响业务提供的计费机制。 准实时计费准实时计费(hot(hot billing)billing):俗称热计费。准实时计费是离线计费的一种,其特 点是计费系统以联机方式得到使用记录后,马上进行计费,以尽可能缩短业务 使用与计费之间的时间差。 ocsocs(onlineonline chargingcharging systemsystem): :用于完成在线计费的计费平台系统,能提供 预付费批价和实时帐户处理等功能。 3.2. 缩略语缩略语 名称名称英文英文中文中文 abmaccount balance management余额管理中心 boss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业务及运营支撑系统 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业务支撑系统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cdr call detail record计费数据记录 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dwdata warehouse数据仓库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 mwmiddle ware中间件 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运营数据仓储 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运营支撑系统 vc voucher center充值中心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4. 概述概述 4.1. sid 提出的背景提出的背景 4.1.1.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电信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电信在业务支撑系统范围内存在着诸多独立系统,如九七系统、 10000 客服系统、本地计费帐务系统、渠道支撑系统、大客户系统、综合结算 系统、数据计费系统等,部分系统与运营支撑系统范围也存在着重叠,如 112 系统、互联星空系统等,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一些相关的专业系统,如数据九七 系统、小灵通专业支撑系统等。这些系统间的数据、功能、业务方面均存在着 大量联系,从运营商的端到端功能要求来看,实现一个功能流程也往往需要多 个系统的协同工作。 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系统整合手段,所以一般都采用接口的方式实现系统 间的信息同步和功能协同。这种系统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多个系统的 作用,但从实践来看,这种以接口来整合系统的方式体现出了明显的根据需求 被动适应的特点,即一般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两两接口,随着业务的扩展和市 场的发展,接口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导致系统间的接口越来越复杂。如下图所 示: 九七 10000 综合 结算 计费 大客户 渠道 支撑 银行 110/120 资源管 理 网管 市场 经营 分析 联通 移移动动 oa 财务 图 1:原有中国电信支撑系统的系统整合方式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具体地说,目前的电信业务支撑系统在整合方面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业务能力不匹配业务能力不匹配 从中国电信支撑系统的建设历史来看,由于各系统的数据模型设计均按照 自身功能需求角度进行设计,其模型也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再加上各系 统提供厂商的开发能力差异较大,导致各系统数据模型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差别。 在随着市场和业务情况需要进行调整时,往往出现部分系统无法按要求迅速支 持的“短板”效应。同时,由于各系统对同种数据的表达各不相同,导致系统 接口的开发难度大幅提高,也使业务的及时推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信息表达的不一致,在不同的系统中的同类数据缺乏统一的信息表达, 使得企业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例如,在推出某种新业务时,除 了需要关心涉及该业务的功能是否满足外,往往还需要对该业务在各系统中的 数据表达是否一致,是否需要修改接口和映射关系等进行清理。对无法进行自 动映射的系统接口,甚至需要采取一些折中措施,甚至对业务进行某种限制。 这直接影响了新业务的推出速度,对企业业务能力构成了制约。 2)数据内容不一致数据内容不一致 目前中国电信的业务支撑系统采取的是数据独立分布的策略,即功能需要 什么数据系统就包含什么数据,各系统数据分布自成体系,没有对共享数据进 行整合,也没有制订统一的数据视图。具体如下图所示: 客户档案信息 产品信息 客户接触信息 市场营销信息 crm 客户档案信息 产品信息 帐单信息 话单信息 计计费费系系统统 客户档案信息 帐单信息 客户接触信息 市场营销信息 10000系系统统 客户档案信息 产品信息 客户接触事件 市场营销信息 大大客客户户系系统统 帐单信息 图 2:当前中国电信 bss 各主要系统的数据分布方式举例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由于当前业务支撑系统对于共享数据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得同一套数 据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有不同的模型和表达,即便在模型基本相同的系统间,其 对模型的理解和信息表达细节的理解也往往有所不同。虽然可以采取手工比对 等方式使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但由于毕竟各系统按照各自功能需求进行 数据的存储和使用,在市场压力和系统维护压力的作用下,很快各系统之间的 数据就会变得不一致。部分省份虽然制订了定期比对或数据定期全集倒换的方 法,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统一视图,已经直接影响了客户对电信服务使用 的体验。往往一个信息在 a 系统中有,而在 b 系统中没有,或在 a 系统中和 b 系统之间的存储并不一致甚至矛盾,从而导致客户体验的下降甚至投诉和离 网,也直接影响了客户对新业务尝试的兴趣。缺乏统一的信息表达,也使得市 场部门和销售部门对于客户信息的掌握力度,从而影响了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 3)应用分布不灵活应用分布不灵活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层基础设施,使得企业系统划分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能使系统越来越集中,甚至最终将 bss 系统完全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但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系统维护的难度 和复杂性同步增大,从而导致大量的维护问题和业务适应能力问题,同时企业 因此承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无限扩大系统范围和规模的做法并不可取。 而如果在没有共享数据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应用切分,其接口复杂度和协调不同 系统进行协同的工作量和难度均较大,从而使应用功能事实上无法按照需要进 行灵活的切分。 同时,业务支撑系统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例如按照一些先进国家运营商 的经验,服务大客户和服务一般客户往往需要不同的支撑系统,但在没有统一 的数据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将系统切分开,将影响客户统一体验、交叉优惠等多 种业务要求的实现,从而使应用的灵活切分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 业市场的发展、运营管理模式的改进以及电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很可能 需要对现存系统的切分方式进行调整,分离或增加一些新的业务支撑系统。但 由于缺乏共享数据整合的情况下,要进行这样的切分也将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4)对转型不能很好地适应对转型不能很好地适应 当前中国电信正在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转型,这既是中国电信自身 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电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电信将从主要经营几种大 型业务,转向以这些大型业务和存量用户作为依托,扩展出大量小型业务。也 就是说,将来的中国电信的业务种类将较为繁多和复杂。如果说过去那种针对 每种大型业务建立专业系统的方式尚能应付的话,在业务门类大大扩展之后, 为每种业务建立专业系统的纵向系统划分方式将变得非常不适用,取而代之的 将是的区分业务接入层、核心系统层、数据层的横向系统划分方式。也就是说, 业务越分散,支撑系统的基础设施就必须越集中,这样才能够解决业务分散带 来的运营管理问题和业务高速变化带来的支撑系统适应能力问题。 目前新建的业务支撑系统虽然也都以全业务支撑能力作为其能力诉求,但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层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只能通过接口共享,全业 务和业务高速变化的特性导致的接口复杂性增加已大大制约了各业务支撑系统 的全业务适应能力的发挥。 5)对在线计费不能很好支持对在线计费不能很好支持 随着电信业完成转型并成为全业务运营商,使用在线计费和离线计费系统 共同解决全业务预付费、后付费融合计费问题成为国际趋势和中国电信迫切需 要。以此为前提,中国电信提出了中国电信在线计费系统规范 ,提出了在线 计费系统离线计费系统sid 的新一代计费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厂 商按照该规范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实验、测试规范编写等工作,测试和试点工 作也即将开展。由于在线计费系统和离线计费系统,其本质都是解决客户使用 电信服务的全业务费用计算和处理系统,因此两类系统在客户档案、产品/定价 定义、帐务定义、余额等方面都存在着数据共享问题。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数 据层基础设施和共享数据整合手段,使得这两种计费在数据上关联较为紧密的 系统缺乏的较好的整合和协调能力。 4.1.2.在改善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的实践在改善业务支撑系统整合方面的实践 1)使用使用 eaieai 平台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平台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 当前各省新建的系统,在系统整合方面已经有所进步,大多采用了 eai 等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较先进的系统整合方式。如下图所示: crm计费系统渠道系统 10000 系统 大客户 系统 服务开通 系统 资源管理 系统 e ea ai i平平台台 图 3:部分新建中国电信支撑系统的系统整合方式 从系统协同角度来看,eai 平台可以起到“虚拟服务中心”的作用,从而 使各业务支撑系统在进行系统协同时,只需要与 eai 平台进行接口,由 eai 平 台进行各系统的功能整合并提供统一的虚拟功能服务,从而避免了系统间的两 两接口。由于这种方式对各系统的内部细节进行了封装,并提供了透明整合各 系统流程的能力,使得各系统内部应用变动时,可以提供相当程度的接口稳定 性。从实践来看,使用 eai 进行系统整合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 着以下问题: -无法解决业务能力不匹配问题:无法解决业务能力不匹配问题:由于 eai 方式采取的是“系统外补偿” 的方式,对系统的核心没有涉及,因此各系统的业务能力仍然相差较大, 对于数据表达差异太大导致 eai 平台无法自动转换的场合也仍然需要 进行接口修改才能够适应业务的需要; -存在着较大的性能瓶颈:存在着较大的性能瓶颈:由于 eai 平台实现机理的限制,eai 平台存在 着较大的性能瓶颈,尤其不适合使用在大数据量处理场合和高实时性要 求要求场合。 从数据共享角度看,eai 平台理论上可以提供“虚拟数据中心” ,即数据分 布在各系统中,而 eai 平台提供出一个虚拟的整体数据视图,并在其上建立各 系统到这个视图的对应关系,这样不同的系统就可以基于同样的数据视图对企 业数据进行访问。但从目前的实践来说,由于 eai 平台在大数据量、高实时性 接口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性能瓶颈,而且短期之内不可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个 “虚拟数据中心”并未成为现实。同时,这种“虚拟数据中心”仍然是采用映 射等方法与各支撑系统进行连接,由于各系统间数据视图、数据表达差异很大, 要完全实现准确的数据映射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据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不一致和数据共享困难的问题。 2)其他运营商在系统整合方面的实践其他运营商在系统整合方面的实践 除了中国电信以外,国内其他运营商也在进行着系统整合方面的各种尝试。 其中较为成功的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对业务支撑系统采取了“营帐合一”的 系统建设思路,即将计费、营业、帐务等功能域按照一个系统进行统一建设, 系统功能共用相关的数据库。这种整合思路由于大幅度降低了接口的数量,因 此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系统运行稳定性、对业务的适应能力和适应 速度等都基本达到了中国移动的要求,也使中国移动的业务支撑软件的整体能 力位于各运营商的前列。对“营帐合一”的建设思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营 帐合一”的建设思路是按照移动运营商的特点设计的,该思路值得中国电信借 鉴但不能原样照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业务特点不同:业务特点不同:中国移动的业务特点是业务相对较少但数量众多,并且 移动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营业系统和服务开通系统都较为简单,而计费 帐务相对复杂,体现出“大计费、小营业”的特点,因此营帐合一的 boss 的重点在计费部分,与建设独立的计费系统相比,没有增加太多 的业务复杂性(当然这也与中国移动还没有建设完整的重点在营销的 crm 系统有关) 。而中国电信的业务种类和复杂度相当高,再加上目前 已经需要建立完整的 crm 系统,因此将 crm 与计费系统合并将大大 增加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同时由于中国电信的业务种类和复杂度相当 高,因此将来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还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拆分; -建设厂商特点不同:建设厂商特点不同:中国移动的 boss 建设厂商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 已经相对较少。这些厂商的建设能力相对较强,对于建设营帐合一的系 统也有较丰富的经验,因此能够为中国移动的 boss 系统提供较强的支 撑服务。而中国电信的建设厂商在传统上就分为 crm 厂商和计费厂商, 目前虽然部分厂商都已经同时具备了 crm 和计费两条产品线,但其整 合的程度仍然不够,对于将两个系统合并建设缺乏足够的经验; -系统扩展的需求不同:系统扩展的需求不同:虽然中国移动采用营帐合一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但也带来了系统规模过大,大规模增加功能相对困难,同时对支 撑厂商的依赖性太强等缺点,因此对营帐合一的思路也在进行调整,考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虑将 boss 系统进行分解并使用不同的厂商进行建设。而如果进行系统 分解,原先中国电信遇到的系统接口、系统协调方面的问题也一样无法 避免,中国移动将重新面对系统间整合问题。 4.1.3.sid 的提出的提出 尽管中国移动的营帐合一思路不能为中国电信照搬,但其使各功能域使用 整合的共享数据、以大幅度减少系统间接口并提高数据一致性和系统协同效率 的思路可以为中国电信所借鉴。通过对电信业务支撑软件的特点和建设、维护 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往往业务数据相对稳定,而功能有很高的变动需求。 尤其中国电信近年在 edm、计费模型方面的进展更使目前的数据模型已经具备 了很高的业务适应能力和核心数据模型的稳定性。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系统整合方面,可以考虑将共享数据和应用 进行分离,建立独立的公共数据基础设施,从而使各种业务支撑系统基于相同 的共享数据进行工作,从而较彻底地解决数据不一致、系统协同困难、系统业 务能力不一致问题。同时由于提供功能的各系统相对独立,使得每个系统的规 模都不至于太大,将来的应用还可以重新划分。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提出了建 设 sid 平台的系统整合方案。 4.2. 业务驱动力业务驱动力 sid 系统平台建设的业务驱动力,主要从市场业务部门、it 支撑部门分三 个视角进行观察考虑归纳,分别是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服务领先和综合支撑、 运维管理和核心竞争,由外向内聚焦观察。下图为 sid 业务驱动力模型。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图 4:sid 业务驱动力模型 4.2.1.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需要 随着中国电信逐渐向全业务运营商迈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促进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中国电信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全业务服务, 为客户提供基于全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多种业务的组合营销和针对性营 销,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实质优惠和优秀服务,从而提高中国电信在中国通信市 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为客户提供业务的捆绑和组合营销是广泛获取和挽留客户的基础,而建设 sid 又是为客户提供业务捆绑的基础。通过建设 sid 来完成运营商对客户资料 的统一,完成对产品目录的统一,对灵活的资费组合支撑。 4.2.2.服务领先和综合支撑需要服务领先和综合支撑需要 随着客户的逐渐成熟,对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3g 时代的高 带宽使运营商有条件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客户提供领先的服务和良 好的客户感知对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提出了以下要求: 1)要求统一的客户视图要求统一的客户视图 对于全业务电信运营商,要求无论客户定购何种业务,其可以获得的客户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服务必须是统一的,即:为客户提供统一的客户服务渠道,提供统一的服务流 程和统一的服务感受。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提供便利、完整、持续、一致 和及时的统一服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找客户消费习惯和倾向,从而给予客 户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 因此,建立统一、全面的客户资料,消除“信息孤岛”是必经之路。 2) 要求提供统一产品目录要求提供统一产品目录 随着中国电信的业务种类增多及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的延伸,要求对合作 伙伴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从而更好的对合作伙伴进行业务支撑和管理。 为合作伙伴提供代计费、代服务、代理营销等。这就要求中国电信对产品开发、 产品定价、产品发布等进行统一的产品管理。 因此,构建统一的产品模型,为中国电信客户提供统一的产品目录,使得 客户均能够通过统一的客户服务渠道和客户服务流程选择相应的产品、服务、 资费。 3)要求统一帐户、统一帐单要求统一帐户、统一帐单 在 3g 时代,随着通信带宽的增加,业务品种的丰富。多种业务下的组合 产品需要能够进行统一支付,以便提高客户满意度。 通过对统一帐户进行管理,对每个帐户的支付规则进行个性化限制,为用 户提供统一的支付管理,特别是提供统一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为客户定购 的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不同业务统一支付,为同一客户群提供统一支付并生成 统一的帐单,使得客户能够共享各类帐户余额和累积量,以获得良好的服务体 验,并为运营商的市场营销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手段。 4)要求实时的融合计费要求实时的融合计费 伴随着数据业务的出现,运营商的收入不再仅仅来自基础的语音业务,大 金额的数据业务消费等要求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能够进行全业务融 合计费及灵活的风险控制,对各种产品进行实时计费、实时帐务和实时信用控 制。能够支撑预付费和后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的灵活切换。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 sid 系统是提高中国电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重 要手段。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4.2.3.运营管理和核心竞争需要运营管理和核心竞争需要 基于中国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规划和考虑,sid 系统内数据的充分整合能 够促进业务流程的统一和整合,同时能够简化系统的结构,降低系统集成、系 统维护、系统升级的成本。因此,数据标准化、集中化的程度越高,数据对中 国电信的业务体现的价值也越高。 1)数据集中和一致性的要求数据集中和一致性的要求 随着 sid 平台的建设,数据的集中,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系统间的数据准确 性、一致性的问题,并为各系统提供数据共享。 2)统一数据模型的要求统一数据模型的要求 通过 sid 平台可以实现对中国电信业务支撑系统关键核心数据的标准化定 义和建模、集中存储、集中管理,提供对客户全面信息的统一视图。 3)数据和应用分离的要求数据和应用分离的要求 随着 sid 平台的建设, 真正做到数据和应用的分离。为系统的扩展、维 护提供方面,最终提高运营商的管理效力。 4.3. sid 的定位的定位 中国电信 it 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现有的众多分散的、专业分割的业务 处理系统向集约型、全业务融合的、可扩展的业务支撑网络平台演进,现有各 分散业务系统中存在大量冗余且不规范不统一的同类信息,实现 it 建设目标的 前提就需要对生产运营的同类型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化、规范化和模型化,建立 形成企业共享信息模型(sid) ,并通过集中的平台化的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来 支撑 bsn 的运行。需要根据 it 系统建设运营的要求设计确立 sid 的系统框架 和实施策略,并制定完善的规范和标准。 sid 平台是业务支撑网(bsn)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 bsn 中位于 bss 核心系统数据层,作为 bss 共享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存储平台,向各系统提供统 一的数据服务,支撑各系统的生产运行。sid 同时也作为一个基础数据集,为 企业 ods 提供数据源。sid 具体定位在三个方面要求:数据共享平台、集中的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数据中心、电信级系统平台。 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平台,面向 bsn 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共享数据是实时变化的, 且应该是唯一的,其他系统以 sid 为主进行使用和同步。共享数据秉承“一点 创建,多点使用”的基本原则。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要解决 hot billing、ocs、crm、vc 等生产业务系统 数据共享的问题,通过制定统一的共享数据模型,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和产品 目录,实现统一帐户,共享余额。 集中的数据中心集中的数据中心 sid 的建设目标是 bsn 范围集中的操作型数据中心,为业务支撑提供服务, 具有统一的业务支撑数据模型,便于运营商对核心数据的集中管理。从而实现 信息的完整统一和有序共享,按需取数,数据精准,保障支撑。 建立集中的数据中心,要做到数据逻辑与业务逻辑分离。 建立集中的数据中心,要提供事务管理、数据打包、crud 控制、数据订阅 /同步、消息触发等一系列功能和机制 电信级系统平台电信级系统平台 sid 在中国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中的重要性要求 sid 必须有高可靠性、 高灵活性、高适应性的高处理能力。 要求 sid 最终目标能够达到 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电信级高可靠性要求, 达到电信级千万用户级系统吞吐容量,并具备能够扩展到五千万用户级的扩展 能力,具有秒级的查询响应能力和存取能力。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5. sid 体系结构体系结构 中国电信业务支撑网(bsn)目标是建设统一的支撑网体系架构,将现有 的众多分散的、专业分割的业务处理系统向全业务融合的、可扩展的统一业务 支撑网络平台演进,最终实现 crm 系统的融合、计费帐务系统的融合和结算 系统的融合。统一的核心是构建共享的信息数据平台,消除“信息孤岛” ,保证 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sid 定位在集中的共享数据平台,是中国电信业务支 撑网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sid 作为 bss 共享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存储平台,一般不要求具备业务逻辑, 负责向各系统提供共享的数据服务,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 满足业务系统的时延等性能要求。 根据 sid 的定位和功能需求,本章对 sid 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体系结 构进行了定义,并对 sid 同周边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界定。 5.1. 业务支撑网体系结构业务支撑网体系结构 业务支撑网是从电信人、市场、客户的视角,利用网络的概念来勾画业务 支撑系统的框架,包括一整套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其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 5:业务支撑网体系结构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业务支撑网在水平方向可以划分为用户界面、接入平台和核心系统三层, 核心系统就是业务支撑系统 bss,它包含计费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结算系统、经营分析系统等。在垂直方向划分为通用 it 技术、数据平台和应用 软件三层结构:通用 it 技术主要是指网络、计算机和存储等硬件及数据库、工 作流等通用软件,它是整个业务支撑网的基础;数据平台则是需要采集、处理、 存储、分析的数据及其模型和标准,它是业务支撑网的核心;数据平台和应用 软件相分离,应用软件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但数据、数据模型 和标准本身却并不经常发生变化。 图 6:业务支撑网分层结构 5.2. sid 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 中国电信的未来业务支撑网实现了业务应用和数据平台的分离,实现了业 务系统间的数据集中和共享,数据层为业务支撑网的各个核心系统层提供数据 服务。sid 作为统一数据平台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业务支撑网的位置如下图所 示: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图 7:sid 在业务支撑网中的位置 接入层提供统一的用户服务界面,并负责外部系统的统一接入认证和数据 交换;核心系统层是业务支撑网各个业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应用平台,这些 系统通过接口调用数据平台数据层的业务数据;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 了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集中和共享,核心系统层通过接口从数据层获取数据。数 据层由对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了统一组织和集中管理的平台组成,数据结构和 存储方式都独立于应用软件,数据按照客户、产品等业务主题相互联系地存放 在可以由众多核心业务系统共享的数据库之中,成为支持所有应用项目的基石。 在统一数据平台的规划中,数据层中包括 sid、ods 和 dw 三个数据中心 平台, 分别满足不同的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操作对数据中心平台的不同可靠性、 实时性要求。sid 主要是支撑生产应用,为面向生产的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集 合,其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要求很高,必须达到电信级设备不间断运行的标准; ods 的数据经过整合、清洗,为面向运营、操作性的数据;dw 的数据属于特 定时段的数据,用于支撑企业级经营与决策分析,数据一旦进入 dw,就不再 发生变化。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5.3. 系统结构系统结构 sid 作为集中的数据中心平台,为各个核心系统提供对业务数据的直接访 问和控制,包括数据的增加、查询、修改和删除几大类。其它业务系统对 sid 的操作,必须通过数据服务层以统一、规范的接口,调用原子服务操作 sid 中 的数据,数据服务层对不同业务系统、不同数据操作应该有权限管理机制,以 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和系统的可靠性。 sid 系统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 8:sid 系统逻辑结构 在 sid 逻辑结构中,核心数据层包括了参与人、产品、定价,帐务,地域 和订单六个数据域的业务数据,分别记录了客户、产品、定价,帐务和订单的 信息。数据域的数据组织遵照中国电信的共享数据模型 。 数据服务层是对核心数据层的操作访问层,为业务系统提供对业务数据的 直接访问和控制的原子服务,向业务系统和 ods 提供数据同步机制,并为保证 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数据的安全提供保障机制。数据原子服务操作的定义 参见服务与接口 。 系统维护管理负责 sid 平台的日常操作维护、告警、日志和统计等功能, 并提供到上级网管的接口。 sid 作为所有系统共享数据的唯一数据来源,打破了系统之间的直接链路,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因此,所有应用都拥有了单一、一致的地点来访问信息,各应用系统通过 sid 服务接口与 sid 共享数据服务平台进行交互,使用 sid 提供的共享数据服务。 sid 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保持数据的同步,而且要实时可靠地将其传送给相关业 务系统和数据存储设备。在 sid 的数据服务处理数据服务请求时,同时需要提 供服务鉴权、事务服务管理、原子数据服务操作(可以被封装在事务处理实例 中,或者被直接调用) 、批量数据文件同步和数据服务的访问控制等功能,并通 过中间件技术实现与应用系统的订阅/通知和消息交互,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 靠、高效的运行。 sid 的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数据服务层 消息中间件 数据服务 目录 sid服务 日志 文件传输 服务 事务服务 管理器 事务服务 管理器 事务服 务实例n 事务服 务实例1 服服务务访访问问 鉴鉴权权 原子 服务2 原子 服务1 原子 服务n 批量 服务 原子服务层 共享数据 共享数据层 批量 文件 原子调用 数据操作 批量调用 crm 离线计费 系统 在线计 费系统 在线计费 系统 充值中心 通知,订阅,同步消息 操作维护 操作日志 网管 ods/dw 数据同步 数据服务接口 图 9:sid 平台架构 sid 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大的功能模块:基于共享数据模型的共享数据层; 向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和接口的数据服务功能,包括数据服务层和原子服务 层;通用的 it 平台功能和操作维护功能,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和平台的运行管 理。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5.4. 同其它系统关系同其它系统关系 5.4.1.同同 ods 及及 dw 的关系的关系 按照中国电信 it 规划,统一数据平台包含 sid、ods、dw 三个数据平台, 它们根据业务处理的需求进行职责划分。sid 主要存储包括客户、产品、定价、 帐务、事件、地域等共享数据,因此 sid 平台既是生产系统依赖的数据平台, 同时 sid 需要向 ods 或者 dw 提供数据,成为 ods 或者 dw 的关键数据源, 基于 ods 或者 dw 分析结果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 sid。 sid 同 ods、dw 关系和定位如下: 特性sidodsdw 定位 sid 主要是支撑生产应 用,如计费、crm、 结算等,为面向生产的 共享数据的集合。 ods 包含企业运营数据全集, 能够提供统一的客户视图和 企业运营视图,主要支撑跨 系统的业务需求以及准实时 的当前经营状况的分析应用。 dw 按主题存储,集成、 稳定、不随时间变化, 主要支撑企业级经营分 析与决策支撑,强调支 撑趋势分析应用。 数据模型面向生产面向生产+面向分析面向分析 数据范围 主要包含客户、产品、 定价、帐务、事件、地 域等系统之间的共享数 据。 包含企业运营的近期的所有 数据,包括生产系统的私有 数据。 包含了企业多年来的所 有运营数据,并且经过 转化,按照主题存储。 数据粒度细粗细结合粗 保存周期6 个月以下小于 13 个月,大于 6 个月大于 12 个月 实时性高,电信级标准较高较低 可靠性高,电信级标准较高较高 数据存储数据库、文件、内存数据库、文件数据仓库 数据来源sid、生产系统 ods 或者生产系统 +sid 综上所述,sid 为支撑生产应用的共享数据平台,主要统一生产数据模型 和统一数据管控,解决各生产系统的“交互语言” ,提高数据交互的“实时性” , 同时,sid 为各个生产系统的依赖性平台,因此实时性、可靠性非常高,属于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电信级设备。 5.4.2.同业务系统的关系同业务系统的关系 sid 提供到 crm、计费系统和充值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接口,sid 作为共享 数据中心,本身不支持业务流程逻辑处理,但需要支持其它各业务支撑系统对 它的访问,提供数据的增加、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且应根据 crud 矩阵 规定的权限控制数据的创建、变更和查询过程。 sid 同业务系统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共享数据 ( 订阅关系 ) sid平台 数据创建系统 1 数据使用系统 2 数据创建 消息定制 数据同步 数据使用系统 1 数据同步 消息触发机制 消息及请求 消息及请求 图 10:sid 同其它业务系统关系 各个业务系统都可能是数据创建系统,如 crm 创建的用户客户数据和业 务定价规则、充值中心对帐户的更新、计费系统对余额的更新等,同时各个业 务系统也会是这些数据的使用者,并同 sid 的数据保持一致。 sid 上的共享数据遵循“一点创建,多点使用”的基本原则,作为的统一 管理的数据平台,sid 的数据服务层通过 crud 矩阵和消息机制保证在任何情 况下数据变更的信息同步,并通过统一的存取服务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sid 同各业务系统的关系详细描述和接口需求,参见附录 2同 sid 相关 的业务场景。 5.5.余额管理机制余额管理机制 在 sid 管理的数据中,余额是一类特殊的数据,变更操作特别频繁,对于 需要在线计费的用户,每次呼叫他的余额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客户、产品、 定价等数据的变化相对来变化说少的多。 如果每次余额的更新都由 sid 来完成,对 sid 的性能要求非常高,而 sid 中国电信业务信息共享数据平台(sid)总论 又是集中的数据平台,在用户规模上去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