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古诗诵读教案前25首.doc_第1页
低年级古诗诵读教案前25首.doc_第2页
低年级古诗诵读教案前25首.doc_第3页
低年级古诗诵读教案前25首.doc_第4页
低年级古诗诵读教案前25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年级)城关小学陈妃1春晓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新课1背诵草。2揭示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二、简介作者和课文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3范读课文。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2)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读正确。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五、指名朗读、背诵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六、巩固练习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指导:先数一数每个字的笔画,边数边在字下注上笔画数,再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2朗读、背诵课文,填空。3补充诗句吟诵。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诗句,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练习背诵。)推荐朗读的诗句:(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不必讲解。 2 春雨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2感受春雨的美好。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树头。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来。”(月亮)2出示朗月的画面。我们知道,弯弯的月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启发想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古朗月行)二、揭题,范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读通课文。2范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3.指名读,教师随机指导生字读音。4.相机出示生字:古、行、时、识、作、台、朗、呼、疑、镜。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读古诗,谈认识。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从哪句诗句知道的?(1)古时候的小朋友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又当作“瑶台镜”。(2)“呼”的意思是叫。(3)“识”的意思是认识。(4)“端”的意思是云彩的上面。(5)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2借图想象,感情朗读。(1)出示幻灯片:图上画的都有什么?谁能把图意说一说?(2)听描述,想象诗的意境。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蓝,一轮圆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上面。月光如银,洒落在房前屋后,多么宁静、美好的景象啊!(3)边想象边诵读诗句。(4)指名读诗文,大家评议。 3背诵古诗。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诵,齐背。四、识记生字字形。1自学生字。2小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指导“作、台”。六、扩展:画一幅有关月亮的图画。 古朗月行教学目标:1认识“朗”、“识”“玉”三个字,会写“识”、“玉”两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教学重难点:如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如何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众星下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抬头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在他眼里,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写的古朗月行这首古诗。二、初读诗文,找出生字宝宝。1.大家自己先来读读古诗吧,有信心读好吗?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2.学生在古诗中找到生字宝宝,读读它们,并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指导朗读,相机理解诗意。(一)指名学生读诗,读后及时评价指正。(二)检查生字的学习,并指导朗读,理解诗意。认识“朗”,并理解题目:古朗月行1.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给“朗”字组词吗?2.引导理解“朗月”。什么样的夜晚才会有明月?(晴朗)古时候有个叫鲍照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见了月亮,于是写下了“朗月行”这首古诗。几百年以后,李白也看见了这样的朗月,他也特别想为月亮写首诗,所以他就借用古人鲍照写过的朗月行的题目,并在前面加上一个“古”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朗月行。学生接读题目。认识和书写“识”这个字,并理解“小时不识月”。1.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呢?2.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识”字,(什么结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告诉老师该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学生再书空,然后在书上写这个字。3.给“识”字组词。4.李白小时候不认识什么呢?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认识和书写“玉”,并且朗读和理解“呼作白玉盘”。1.出示“玉”,这个字和哪个字很相像?(区分:玉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书写。2.给“玉”字组词。3.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称呼为什么?齐读第二句诗:呼作白玉盘。想象白玉盘是一只什么样的?如果你见到了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李白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见到如此美丽神奇的月亮,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他忍不住大声呼唤:呀!天上有个白玉做成的盘子!4.那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在不断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然后再齐读。学习剩下的两行诗1.天上的圆月还让李白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己读读剩下的两行诗。再指名回答。2.这面镜子是从哪里来的?瑶台是个什么样地方?镜子本来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可是现在它飞到哪里了?想象一下从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如果你见到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3.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才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呢?在指名读后的评价上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示范读。四、整体感悟,指导背诵。1.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晴朗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一个小孩子抬头望着它,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啊,它那样洁白,美丽,一定是最好的白玉做成的盘子吧?不对!不对!它那样明亮,那样神奇,一定是王母娘娘的镜子飞到了云朵之上。2.你喜欢这样的月亮吗?喜欢它的什么?那让我们边读诗,边展开想象吧!配乐齐读古诗。3.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呢?指导背诵。五、拓展延伸1.在这首里,李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月亮,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它是?指名人背诵静夜思。在这首古诗里,看到天上的月亮,李白想到了什么?2.我们还学到了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指名人背诵小小的船,在儿歌里,弯弯的月亮像什么?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儿歌?六、课堂小结: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喜欢月亮,也喜欢月亮不同的样子,他们描写和赞美它,还把它当成懂得感情的好朋友,把快乐的事告诉它,也把烦恼的事向它诉说,同学们,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也抬头静静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吧,那个时候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4游子吟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2感受母爱的伟大。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谁想与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古诗?1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师:列宁曾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相信三班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天才!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古诗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2出示古诗。二、解读课题师:请把课题齐读两遍。1全班齐读课题。师:什么叫游子? “吟”是什么意思?2指名回答。3师简单介绍当时背景。师:好的,孟郊写的这首诗要吟诵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古诗。4出示古诗。三、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师:谁愿意来吟诵这首古诗,展示自己的风采?1指名个别读诗。师:这么多孩子都想一展风采啊,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好吗。2学生自由读诗。师:老师就喜欢你们这股读书劲儿,认真!我们一起来朗读吧。3全班齐读古诗。师:孩子们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听听老师怎么读,好吗?4 师范读古诗。5 全班再读古诗。师:谁能说说看,你读懂了那一句?6指名学生回答。生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师:你读懂了这一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回答)师:你真会读诗。对呀,母亲手中拿着针线在为儿子缝衣服。板书:手中线生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师:嗯,请你说说看。(生回答)师:他怕儿子很晚回来,她还可能怕儿子-?(着凉,生病)师:在这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怎么样?(生回答)师: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风俗,如果儿子要出远门,那么他的妻子或是母亲就一定会把儿子的衣服缝的密密麻麻的,缝的结结实实的,这样儿子或是丈夫就会很快回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母亲给儿子的爱吧。7全班齐读前四句。师:儿行千里母担忧。假如你就是孟郊的母亲,此时此刻知道儿子即将远行,你会对孟郊说些什么呢?孟郊听后又会说些什么?a)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师: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看来后两句有点难度,不理解在哪呢,我们一起来解决。b)生质疑,寸草心?三春晖?板书:寸草心。师:寸草心指什么,一寸草的心意是多还是少?板书:儿女的心意。师:三春晖是什么意思?今天有点冷,如果太阳出来,你们感觉怎么样?师:很舒服,很温暖,心头暖洋洋的,这样的阳光就好比谁对谁的爱?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板书:伟大的母爱师:同学们,小草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的普照和滋润,那孩子的成长需要谁的关爱与呵护呢?是啊,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的母亲也为你们付出了很多,你打算怎么回报他呢?c)指名回答。师:是不是做了这些就报答完母亲给你的爱呢?(不能)是啊,孩子无法报答完母亲的爱,就如小草永远无法报答太阳的恩情一样。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一辈子报答母亲,感恩母亲的好孩子。师:好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儿女的心声。d)生再读后两句。e)引读后两句。师:男同学们,当每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妈妈就为你准备好了热腾腾的早餐时,你不禁想到-师:女同学们,当你摔倒哭的满脸泪花时,面对把你搂在怀里,亲切安慰你不哭的妈妈,你真想大声说-师:同学们每当天气变化,看到站在教室门口拿着雨衣,抱着暖衣,拎着水鞋的妈妈,你们心中反复的说-师:母爱是伟大的饿,母爱师无私的,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那就用你们的真心把这首古诗送给他吧。f)全班齐读古诗。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棒,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的是无限的母爱,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8出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生齐读。9全班齐读古诗。四、欣赏歌曲游子吟师:同学们,诗歌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你们想唱古诗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歌曲游子吟。1播放歌曲学生欣赏。2生可以跟着录音一起唱。六、作业布置 师:同学们,这节课上的开心吗?老师也很开心,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倾听了儿女们最真挚的心声。老师要布置一个特别的作业。出示作业小提示:今天回到家把这首古诗读给妈妈听,为妈妈做一件事:给妈妈打一盆热呼呼的洗脚水,或给妈妈捶捶劳累的肩膀.5锄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教学重点: 充分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朗读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学准备: 拍摄一组照片;让学生读熟新补充读本中的大意一课,观察农民生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以疑导入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有个建议:全班按照男女生分成两大组,我们来比赛背古诗,看哪一组背得多、背得好,好吗?(比赛非常激烈,男生、女生不分胜负,时间关系,比赛到此结束。我宣布:男生、女生并列第一!刚才大家刚才的表现,我宣布:男(女)生获胜!希望女(男)生不要失去信心,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获胜!)2.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的观察力,请看一张照片(出示照片):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去的一个地方,对了,是我们学校的食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3在雪白的墙壁上,有这样两行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课题,读题。4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古诗贴在食堂里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锄禾,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好吗?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1. 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2. 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注意节奏,听老师读: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读后说: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把第二个字延长了一些,你们也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先自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三、理解诗题,练习说话1. 看课题,“锄”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锄头。读词“锄头”。注意“头”读轻声。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松土、除草)2课题中的“禾”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禾苗,绿油油的禾苗,多可爱呀!读词“禾苗”。3“锄”与“禾”连起来就是古诗的题目,“锄禾”就是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的意思。4出示句式,训练说话:(1)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看图,把话说完整。(2)_(什么时候),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这样就把话说得更完整了)5从哪里看出时间是夏天的中午?(积累词语:火辣辣、当头照。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_(什么时候),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这样就把话说具体了)6你还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老爷爷满头大汗,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_(什么时候),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_ 。(越说越具体了)四、细读古诗,朗读感悟1小朋友,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锄禾。(师配乐范读)2学习第一二行: (1)古诗中的哪两行直接写出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诗人看到的“农民锄禾”的画面呢?(出示一、二行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再读读这两行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诗意)把你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好吗?(评价: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啊!我仿佛看到了老爷爷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不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读得再热一点吗?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一想该怎么读?) (3)联系生活加强体验:小朋友,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里都要种田。每天,农民们在地里除了给庄稼除草,还会做些什么呢?(干了要浇水,有虫子了要喷洒药水等)老师的爸爸妈妈也是农民,每天早上天刚刚亮,他们就起床到地里干活去了。晚上他们总是到天黑看不清了,才从地里回来。记得有一次他们从傍晚时开始用皮管给庄稼打水,直到晚上9点多才结束。吃晚饭也是轮流吃的。你们听了感到怎么样?平常你看到你的家人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也是满头大汗,腰酸背痛,衣服上、手上、鞋子上都是泥土,喷洒农药以后身上会沾上难闻的农药味) (4)反复朗读:是呀,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都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农民们依旧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渴了喝一口凉水,热了擦一擦汗珠,农民们每天都是这样辛苦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为了使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们每天都不嫌脏,不怕累地劳动着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过渡: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板书:看),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想) 3第三四行: (1)指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对诗中的哪些词不太理解?(估计学生会说“盘中餐”、“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试着理解这两句诗。(有谁知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2)指导朗读:出示“辛”: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立”就是站立,不仅要站,还要站着干活。站立了多久呢?这里的“十”就告诉我们有十个小时,比我们一天在校的时间还要多。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何止十个小时呀!你们说,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读出这种意思。(重点读好“辛苦”,要读到心里面去)这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呀!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粒米等于一滴汗”,为了这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啊!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米饭是多么来之不易呀!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五、总结古诗,解决疑问1同学们,诗人李绅看到了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跟老师一起写“辛苦”。(板书:辛苦)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配乐读)3(出示食堂照片)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两行古诗贴在食堂的墙上吗?对了,学校里是要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明白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板书:爱惜粮食)那么,大家做得怎样呢?请看老师在食堂拍到的一组照片。(出示在食堂拍摄的照片)4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这两位同学说什么呢? 是呀,粮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爱惜粮食。我们还可以用这句古诗来对这两位同学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5让我们把这首古诗牢记在心中。齐背古诗(配乐)。6这首古诗配上音乐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想听吗?(播放歌曲)可以跟着唱一唱。 悯农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准备: 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出示课题。 二、 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学习“夫”“饿”“死”。 夫:与“天”区别。 饿:学习新部首,食字旁,积累带有这个部首的字。 死:找反义词:活。 (2)看秋收图,师讲解:尽管四海之内(也就是天下)没有荒废的耕地,但是所有的粮食都被当时不劳动但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夺走了,虽然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 (3)带着同情农夫的心情朗读句子。 三、 巩固生字,背诵古诗。 1. 对对子。 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画教学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 :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幅画。(出示挂图)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这幅画画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古诗 1.谈话:古代有位诗人就以画为题,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把“山、水、花、鸟”四个字都用上了,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整首诗) 2.熟读诗句 A自由读,找出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B出示生字卡片,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 C指名认读,同桌对读。 D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做上记号。 E学生自由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A小朋友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对诗句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自己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为什么“近听水无声”?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在?) B小朋友的问题,我们看看黑板上的画就都能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教师引读全诗。 C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D图和诗对照着读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创设情境,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A小朋友,这么美的一幅画,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那我们一起来吧! 远远地看画中的山,配上“远看”的动作远看山有色;贴近画侧耳听近听水无声;想像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春去花还在;到画前驱赶鸟儿人来鸟不惊。 B小朋友自己找伙伴合作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C课件把古诗的“山、水、花、鸟”四个字留下,其它隐去。小朋友,现在上面又出现了这四个字,谁能把没有了的字背回来呢?(可结合挂图来背)D这首诗讲的就是这幅山小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5.布置课外实践回家找谜语,开展猜谜语活动。 五、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鹿柴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三、学习古诗鹿柴。1知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3)自学诗中的生字。“景”,不要多加“彡”。“复”中间是“日”不是“目”。3解词连句知大意。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4展开想象,悟诗情。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5练习朗读,试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4)集体背。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回乡偶书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大意。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3.开火车读词语。4.分小组朗读诗。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师:是呀!诗人少小离开家乡,过了五十多年才回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终于回到家乡了,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2)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课件出示区别)2.学习第三、四行诗。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1)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2)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失落,无奈,忧伤) (3)结合自己的想象,演一演这句诗。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读一读这首诗。 四、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课件出示)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五、背诵。 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 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 (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 静夜思 赠汪伦)二、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 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指导自学 三、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四、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看到画面有什么感受? 7.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这一处的叫声还没有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间接地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像诗中描述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诗人觉得船走得很快。) 8.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公元759年3月,诗人因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夔州白帝城时,传来皇帝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诗人欣喜若狂,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9.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10.指导朗读,学生试读。弄懂诗句的意思后,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流利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古诗) 11.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特别漂亮。) (猿声悲啼本来是使人很不舒服的,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猴的啼叫是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可见诗人多么高兴。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美丽的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12.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他已顾不得描写两岸的山光水色了。在这愉快心情的映衬下,江水流得特别快,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了;小船也显得特别轻快,在猿猴的叫声中,越过了万重高山。这首诗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试着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愉快心情。(学生自由感情朗读)13.指名读,评议。14.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诗人愉快的心情吧!(播放音乐)背诵。六、总结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7、 作业1.读一读其它描写三峡的诗篇。2.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配一幅画。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 、更 、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