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报告).doc_第1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报告).doc_第2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报告).doc_第3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报告).doc_第4页
干旱带生态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甲级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 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 与集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与集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 二二 0 0 一一 0 0 年五月年五月 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 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项目名称: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 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管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主管单位:宁夏盐池县发展和改革局主管单位:宁夏盐池县发展和改革局 宁夏盐池县农牧局宁夏盐池县农牧局 技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技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承担单位: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承担单位: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 宁夏宁夏盐盐池池县县农牧局农牧局 项目法人:项目法人: 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建设地点: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 编写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编写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 宁夏宁夏盐盐池池县县发发展展和和改改革革局局 宁夏宁夏盐盐池池县县农牧局农牧局 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 编写人员:编写人员: 联系电话:编写日期:二联系电话:编写日期:二 0 0 一一 0 0 年五月年五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1 1.1 项目名称.1 1.2 建设单位.1 1.3 建设地点.1 1.4 建设年限.1 1.5 总体目标 .1 1.6 建设规模 .2 1.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 1.8 效益分析.2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2.1 项目背景.4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7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8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条件10 4.1 地形地势.10 4.2 气候条件.10 4.3 土壤植被.10 4.4 水资源.10 4.5 社会经济状况.10 4.6 交通通讯.10 第五章第五章 设计原则及依据设计原则及依据11 5.1 设计原则.11 5.2 设计依据.11 第六章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工艺技术方案12 6.1 技术路线 .12 6.2 主要补灌技术模式.12 6.3 补灌设备模式 .13 第七章第七章 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21 7.1 总体目标 .21 7.2 具体目标 .21 7.3 建设方案 22 第八章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5 8.1 投资估算依据.25 8.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5 第九章第九章 建设进度建设进度26 第十章第十章 项目组织管理项目组织管理27 10.1 组织机构 .27 10.2 组织管理措施.27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30 11.1 经济效益 .30 11.2 社会效益 .31 11.3 节水效益 .32 11.4 生态效益 .32 11.5 风险分析 .32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土地、规划与环保评估土地、规划与环保评估33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招标方案招标方案34 13.1 招标管理 .34 13.2 招标组织形式 .34 13.3 招标工作的申报.34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35 14.1 结论.35 14.2 建议.35 附表 35 1 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1.1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宁夏盐池县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1.21.2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 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 宁夏盐池县农牧局 1.31.3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 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 1.41.4 建设年限建设年限 项目建设期为 3 年,2010 年 10 月2012 年 12 月。 1.51.5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针对黄土丘陵纯雨养特点,选择“鸡鸣听三省”的典型代表区域和 1000 名典型代表户,整村推进,在三年内,通过补充集雨设施补灌设 备、调整种养结构和粮经饲果草同步发展,依托区内外科研院所技术 支撑,集中连片展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集成技术的 10 万亩示范基地, 形成以庭院为核心的基本补灌田 25000 亩(示范户均经果林、饲料玉米、 食用葵花、脱毒马铃薯和绿肥饲草 25 亩,1 套补灌机具),具有补灌条 件的生态果草基地 20000 亩和以出口型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 55000 亩。 2 1.61.6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1)建安工程 集雨窖(40m3)5000 眼,配套集雨场(200m2)5000 个; 蓄洪池(10000m3)5 座,配套集水窖(40m3)1000 眼,田间水柜 (20m3)1000 个。 2)田间工程 输水管道 30km,庭院集雨棚(300m2)2000 座。 3) 补灌设备购置 农户用补灌机具 1000 套,水箱(1.8m3)1000 个,汽油机水泵 1000 台,重力滴灌 1000 套。 1.71.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7.1 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 7500 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 4550.00 万元,田间 工程建设投资 1620.00 万元,补灌设备购置投资 1040.00 万元,工程 建设其它费用 72.00 万元,预备费 218.00 。详见附表 1。 1.7.2 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投资计划从两个渠道筹措,一是申请中央投资 5700.00 万元,二是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 1800.00 万元。 1.7.3 投资进度 项目在 3 年内(2010 年 10 月2012 年 12 月)完成总投资。 1.81.8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1.8.1 经济效益 3 2000 座庭院集雨棚年净产值 360 万元,25000 亩集雨补灌年增净 产值 2600 万元,20000 亩生态果草基地年增净产值 1000 万元,55000 亩小杂粮基地年增净产值 550 万元,上述合计年总增净产值 4510 万元。 1.8.2 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通过集中展示生态恢复和集雨补灌相结合技术模式,树 立示范样板,可大力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同类地区克服干旱瓶颈制约, 充分利用自然降雨,提高当地的经果、脱毒马铃薯、玉米、饲草等综合 生产能力,构建生态人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1.8.3 节水效益 通过项目示范,蓄洪、集雨场、庭院棚工程集雨达到 160 万平方米, 年可收集雨水 8.2 万方,沟垄覆盖田间微集水面积 15000 亩,年可有效 利用雨水 20.7 万方以上,水分生产率由目前的 0.45kg/mm 亩提高到 1.0kg/mm亩,即亩均增产 200kg。 1.8.4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可充分利用旱作区光热资源和已开发土地,较大范围 扩大地表植被和经果林,推广集雨补灌节水技术,增加旱地适生经果 品种和生长量,抑制农田扬沙,减少水土流失,显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 率和生产效率,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4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2.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盐池县南部麻黄山乡位于宁夏黄土丘陵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属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在 180-300mm,蒸发量大,年蒸 发量在 1221.9-2086.5mm,是降雨量的 3-10 倍,干旱发生频率极高,已 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发生危害最频繁、最严重地带,给农民生产 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农户因旱返贫率高。该区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 塬谷山丘川相间分布;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占土地面积 85%的区 域降水量小于 300,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 4-6 月份降水仅占全 年的 15-23%,而同期蒸发量是降雨量的 4 倍多。 最近 3 年来,根据宁夏黄土丘陵雨养区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灌 溉研究所、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及县乡技术部门,在盐池县南部 山区麻黄山乡等农村,针对以单户家庭为主体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 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作物类型和种植特点,通过对补灌系统的首部、 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等各个组成部分的设备配套类型和数量及其相互 间的优化组合形式,并进行有效地整体配套和高度集成,新研制出 2 种不同作物应用模式的轻型成套滴灌系统机具,机具的整体技术性强, 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实现常规灌溉功能 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应急抗旱灌溉功能,可分别适用于小宽行矮杆类 和大宽行高杆类作物的长期灌溉和补充灌溉,具有配套轻型化、规格 小规模化、投资廉价化和应用灵活化特点,有效地缓解了干旱缺水的 5 山丘区各家庭用户的农业种植类型多样、地块位置零星分散、面积狭 小、基础灌溉设施配套不到位、农业灌溉技术水平落后、难以达到统一 化和规模化管理等实际问题,丰富了宁夏南部黄土丘陵雨养区生态恢 复与集雨补灌农业的理论内涵。麻黄山乡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具有陕 甘宁革命老区旱作农业所有问题的特征,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旱作农业 区的缩影,建设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基地,对于示范带动陕甘宁 革命老区创新应用集成模式,建立生态人居和谐家园具有重大意义。 2.2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是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干旱纯雨养区的极度贫困问题和严重的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 果,既源于自然客观原因,又源于人类生存压力加重和不合理的资源 开发利用,导致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不断退化,农业生 产条件持续恶化。最终,人口和资源环境关系严重失衡,以至于一方水 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如何实现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实现农民脱 贫致富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也成为宁夏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表明,仅 靠点上、片上的局部治理,单项的政策实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生 态环境退化的状况,也难以为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必须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运用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展以生 态恢复重建为优先,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的生态 农业建设,探索南部干旱雨养区生态环境良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 6 生态节水农业模式。 2.2.2 是促进旱作雨养补灌农业有效推广持续发展的需要 位于四省交界的老区盐池县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典型干旱雨养 地带,县域 85%耕地无灌溉条件,长期以来,农牧交错, 不合理的人为 活动频繁,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旱灾频发,造成了一系 列生存、生态环境问题。常规和传统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旱作方式越来 越受制于干旱,特别是春夏连旱加之降水时空不均,大片旱地连年出 现“满眼无苗,状如冬天”的严重状况,以集雨补灌为主要形式,加强发 展旱作雨养补灌农业,是有效增强耕地蓄水抗旱能力,实现自然降水 时空调配综合利用,减少对地下、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依赖,减轻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农业可持续 发展能力。 2.2.3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旱作区是贫困高发区,聚集了全县 80%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由于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农民 60%以上的收入 来自农业。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 益,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旱作区农业独特资源优势,加 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旱作区农业再上新台阶,是增加农民 收入和消除贫困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途径。 7 2.3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旱作节水农业基础设施较强 麻黄山乡“鸡鸣听三省”处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交界。平均海 拔 1370m。年均日照 2872.5 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 141.6 千卡 /cm2,10积温 2944.9,昼夜温差 1012,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 大。年均降水不足 300mm,但土层深厚,非耕地与耕地之比远高于其 他地区,非生产性的水分损失较大,具有聚集降雨、节水补灌、培育土 壤水库,进行农田水量调控的有利条件。 2.3.2 具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潜力 该区域是传统的旱作农业种植区,具有显著的农牧结合生产地域 特色,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小杂粮、玉米等栽培历史悠久,群众掌握传 统种植栽培技术。通过推广新品种,采取集成技术, 充分挖掘发挥地下 水、人工沟坝蓄集水资源,有巨大潜力。同时土壤、水质及大气环境检 测化验,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产品产地环境条件,为拟建项目实施, 带 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农民全面增收,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3.3 具有成熟的节水补灌模式和节水管理实践经验 形成的不同时空降水富集和叠加,在关键生育期补灌的以微地形 沟垄覆盖集水和微动力节水补灌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集成技术模式体 系;围绕水资源承载力,与农户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对注重农户 对项目的积极参与模式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实践,联户应用,合作社集 中补灌管理运行的有效模式。 8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为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政府和宁夏盐池县农牧局, 共有在岗技术人员 104 名,其中:高级农艺师 13 名,农艺师 69 名。由 于技术人员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次承担 丰收计划并完成旱作农业示范、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建设等多项部级 和自治区级项目,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关技术储备、综合技术实 力,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技术水准要求。 项目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共有 在岗技术人员 34 名,其中:研究员 9 名,副研究员 15 名。多次承担多 项国家级、部级项目,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关技术储备、综合技术 实力,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技术水准要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从事农田灌溉专业科 学研究的国家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齐全,拥有国内一流的喷微 灌试验厅、试验场和节水灌溉设备生产车间,基础设施一流、仪器品种 齐全,主要从事节水农业和农业水土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作物水关系及高效利用技术、灌溉新技术与新装 备、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水利技术经济与农村水利发 展政策、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规律及高效利用技术等。另外, 还对灌溉系统的过滤器、滴头、滴灌带、微喷头、pvc 管等多种灌溉产 品和设备进行性能试验研究、测试和技术开发。 建所 50 余年来,共取得 160 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7 9 项,省部级奖励 52 项。其中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等 多项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微灌技术方面,其研究成果在国 内最多、获奖最多的研究所之一,特别是对滴灌技术的研究,研究水平 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先后研制的新产品有补偿式滴 头、双壁滴灌带、流量调节器和压差式施肥器以及砂石过滤器和筛网 过滤器等相关的微灌配套产品,其性能指标符合国颁标准和 iso 标准。 双壁滴灌带,其独特设计的多进口、多流道、多出口、大流道控水通道 和过滤进水设计,大大提高了滴灌带的抗堵塞性能;多出水口设计具有 防止负压引起的吸入堵塞;迷宫式流道具有均衡消能,将使滴头流量更 加均匀,均匀度可达 95以上;工作压力低,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重量 轻,易于保存和运输。 10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条件 4.14.1 地形地势地形地势 麻黄山丘陵区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川、塬、沟、盆、台、梁、 峁等多种地形,相互交错,沟壑纵横。土地类型以壕掌地和坡地为主, 川台地面积较小。 4.24.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属大陆性气候,冬季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蒸发 强烈,日照充足,光能丰富,年平均气温 7.6,10积温 2944.9,年 均日照 2872.5 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 141.6 千卡/cm2,无霜期 128 天,昼 夜温差 1012。 4.34.3 土壤植被土壤植被 植被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植被覆盖度达 4050%。植被组成中,以 沙蒿、老瓜头、甘草、苦斗子等为主。土壤以沙土和轻壤土为主,质地 松散,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效成分比较贫乏。 4.44.4 水资源水资源 年降雨量 290 mm,60%集中在 7、8、9 三个月,蒸发量 2100 mm。 4.54.5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共有常住农户 3115 户,人口 11172 人,有耕地面积 19 万亩。农民 人均纯收入 2140 元,经济基础薄弱。 4.64.6 交通通讯交通通讯 县乡通油路,村村通砾石路,交通便利。村村实现通电,县乡完成 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邮政通信方便快捷。 11 第五章第五章 设计原则及依据设计原则及依据 5.15.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以生态恢复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集水蓄水节 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通过生态节水技术集成和推广普 及,建设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生产不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生态 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区。 一是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一致, 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寻找生态恢复与经济增 长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二是综合协调原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粮经饲果草同步发展。 三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原则。通过经果林抚育和饲 草种植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建设,涵养水源永续利用,通过工程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效益。 5.25.2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振兴陕甘宁老区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集雨补灌农业规划 工程设计图及其说明 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 12 第六章第六章 工艺技术方案工艺技术方案 6.16.1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因地制宜地把各种蓄水、保水、节水、改土、施肥、良种和 栽培等措施综合配套。 示范与试验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大力示范推广成熟、完 善的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农业技术。同时继续加强完善新技术的引 进试验和组合创新。 6.26.2 主要补灌技术模式主要补灌技术模式 按照突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带动地方特色产业 发展的思路,本着因地制宜、分区实施的原则。以节水增效、节本增 收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资源;合理节约使用有限的水资源; 引进吸收和创新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摆脱传统落后无为 观念束缚。发展节水型旱作农业,形成区域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技 术支撑模式。 6.2.1 庭院棚面集雨+重力滴灌 利用庭院棚面结合集雨场窖收集秋季雨水,越夏覆盖遮阳网 减少蒸发,主要种植小白菜、萝卜等叶根类菜,添加饲喂雏山鸡,3 个月出栏,鸡粪肥田,形成适合市场化程度低特点的循环型设施补 灌农业模式。 6.2.2 蓄洪池+田间水柜或水窖+果园滴灌 利用沿山公路及坡地将雨水蓄集到蓄洪池,由输水管道分次 13 输入田间水柜或水窖(减少蒸发损失),采用以重力滴灌为主的补灌 方式种植适宜当地的经果树种大接杏和圆枣。 6.2.3 沟垄集雨补灌 利用集雨长将雨水蓄集到集雨窖,以秋施肥、秋覆膜为主。雨 后旋耕,用沟垄机成垄,借墒播种,在生育期利用补灌设备视旱情 补灌 12 次。 6.36.3 补灌设备模式补灌设备模式 6.3.1 抗旱补灌机具简介 农业抗旱用轻型成套滴灌系统机具(简称:抗旱机具),主要针 对广大农村家庭用户而研制开发的一种灌溉机具,其操作简单、使 用方便、应用灵活、投资较少,具有标准化、集成化和农机化的优点。 抗旱机具由配套设备高度集成于一体的首部、移动管网和灌 水器三部分组成,如图 1 所示。首部采用简捷化结构,双配套连接, 适应于水泵加压和自然水头落差两种水源条件;移动管网采用标准 长度配套,选用独有的塑料自闭式旁通、接头、扣盖式旁通等管件, 如图 2、图 3;灌水器部分采用插入式地下滴水器和流量调节器相互 组合,既具有流量调节功能,也可以把灌溉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的 浅层土壤之中;在机具的包装配套方面,整条管路采用圆轮盘卷或 自身盘卷而成型,提高整体集成效果和配套能力,方便盘卷、铺设 与移动,如图 4。抗旱机具有 5 种系列化规格,最大控制灌溉面积 分别为 60 亩、40 亩、20 亩、10 亩和 5 亩,不同用户或农户可以根 14 据耕地面积和栽培的作物种类选择适宜的规格。 机具的灌溉制度根据多年生产应用的试验示范经验总结。一 般情况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灌水量 2-6m3/亩;经果灌水量 50-200l/株, 折合 3-8 m3/亩。抗旱机具的轮灌周期 3-4 天,旱情严重时可以昼夜 灌溉,轮灌周期缩短至 2-3 天。 移动管网 pe 软管或涂塑软管、快速 联接三通、弯头和自闭式接 头等,易于铺卷、拆装方便 移动灌水器 承插式结构、插 拔方便,地表安 装、地下灌溉, 抗堵 移动首部 水车、水泵、过滤器、水 表、闸阀和压力表、空气 阀等,整体集成度高 图 1 轻型成套滴灌系统机具的结构布置 图 2 自闭接头 图 3 插入式地下滴水器 图 4 成套机具(小规格)包装 6.3.2 机具的应用模式 根据麻黄山乡主要经济作物类型和其种植结构等,以西瓜、马 铃薯、蔬菜等小宽行矮杆类和苹果、香梨、枣树和大接杏等大宽行 高杆类作物为应用对象,具有小宽行矮杆类和大宽行高杆类两种应 用模式。 小宽行矮杆类作物的种植行距一般为 50100cm,株距 2050cm,植株高度 100cm 以下;大宽行高杆类果树的种植行距一 般为 45m,株距 2.53.5m,植株高度 1.53m。 15 6.3.3 机具的标准化配套 抗旱机具的设备标准化配套如表 1、表 2 所示。 表 1 小宽行矮杆类轻型滴灌系统设备的初步配套表 机具规格机具组成材料型号配套标准配套数量重量(kg)备注 过滤系统120 目套 14 含排气阀、压力表等 输水管 40m8020 20m/节 配水毛管 15m24010 20m/节,单条最多 2 节 自闭快接头 15 个 361 灌水器 2 l/h 套 80430 含流调器、四通接头、 微管 打孔器 3、1 2 个 20.5 管件 个 205 接头、弯头和阀门等 零星材料 批 11 次小规格 (10 亩) 合计 71.5 过滤系统120 目套 14 含排气阀、压力表等 输水管 32m6015 配水毛管 15m1808 20m/节,单条最多 2 节 自闭快接头 15 个 211 灌水器 2 l/h 套 60022 含四通接头、微管 打孔器 3、1 2 个 20.5 管件 个 204 接头、弯头和阀门等 零星材料 批 11 极小规格 (5 亩) 合计 55.5 6.3.4 机具的应用对象 机具的典型布置与应用需结合作物和相应的种植结构、生产 模式进行。 以脱毒马铃薯作为灌溉对象,其具体布置和操作程序为: 1)种植模式 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脱毒马铃薯采用宽、窄 16 行交替的高垄栽培种植模式,垄上覆盖塑料薄膜,株距 0.6m,宽行 0.7m、窄行 0.4m,平均折合 2040 株/亩。 表 2 大宽行高杆类轻型滴灌系统设备的初步配套表 机具规格机具组成材料型号配套标准配套数量 重量 (kg) 备注 过滤系统120 目套 16 含排气阀、压力表等 40m10025 20m/节 输水管 32m8016 20m/节 配水毛管 15m30013 20m/节,单条最多 3 节 自闭快接头 15 个 291 灌水器 8 l/h 套 30012 打孔器 3、1 2 个 20.5 管件 个 203 接头、弯头和阀门等 零星材料 批 11 次小规格 (10 亩) 合计 77.5 过滤系统120 目套 16 含排气阀、压力表等 40m8020 20m/节 输水管 32m6012 20m/节 毛管 15m2009 20m/节,单条最多 3 节 自闭快接头 15 个 201 灌水器 8 l/h 套 1506 打孔器 3、1 2 个 20.5 管件 个 203 接头、弯头和阀门等 零星材料 批 11 极小规格 (5 亩) 合计 58.5 2)灌水量和灌水时间 单个集雨蓄水窑的容积为 40m3,主要用来控制和保证水窑附 近区域 510 亩农田内作物的正常生长,每年的 6 月9 月是当地 区脱毒马铃薯经常出现 23 次的旱情,一般每次旱情持续一周左 右,在旱期内补充一定量的水,脱毒马铃薯植株就能维持正常生长 或保持不死。因此,干旱发生时,农户常用水车拉水或挑水到田间 地头,再用勺舀水给株苗浇灌,一般浇水量为 1l/株左右,以维持植 17 株苗不死。按照脱毒马铃薯种植密度为 2040 株/亩、每年出现 3 次 旱情来计算,则计算得出脱毒马铃薯的灌水定额的可取值范围为 0.821.63l/株。 考虑滴灌系统的控制面积和运行模式,抗旱灌水量取值为 i1l/株,折合灌水定额为 2m3/亩,用容积为 1.52.5m3的家户型 运水车即可实施移动式重力灌溉。灌水时间 t 是由灌水量 i 来确定。 灌水量除以滴头流量 q 即为灌水时间 t。若灌水量 i1l/株,采用 滴头的流量 q=2.0l/h 时,灌水时间 t0.5h。 3)机具的典型布置 以控制灌溉面积 5 亩的规格抗旱机具为例。该系统在控制约 5 亩的地块内,平均分为四个轮灌区,编号分别为轮灌区一、轮灌 区二、轮灌区三和轮灌区四。每个轮灌区约 1.25 亩,主要通过系统 配套的 2 条 20m 长的输水干管和 3 条 40m 长配水毛管的先后移动 实现控制灌溉,如图 5 所示。 图 5 机具的典型控制灌溉地块分区图 整个灌溉过程采用轮灌方式,需对系统的首部、管网和灌水器 分别进行移动操作。具体的移动操作包括首部和输水干管的移动、 配水毛管和灌水器的移动。其中,首部随输水干管同时移动,配水 18 毛管和灌水器同时移动。 a.首部和输水干管的移动 系统的首部采用平移式,和配套的 2 条输水干管同时移动。输 水干管在移动安装时,首先应拆下配水毛管,并排空管中的余水后, 逐段拆开盘卷、搬移,在此过程中注意移动干管时应将易进入泥土 的连接口用塑料布密封,以免泥土进入管道造成堵塞。按照系统设 计,在一个灌水周期内,2 条 20m 长的输水干管交替铺设使用,一 般是各铺设 1 次、移动 1 次,合计共 2 次安装就可完成对整个控制 面积的灌溉。 b.配水毛管的移动 移动过程中,配水毛管的移动模式和方法共分为两个层次:摆 动或移位。摆动是在管路前端旁通连接位置不动的前提下,依靠旁 通后的移动附助长度,使管路能够在其相邻作物行间进行小距离的 隔行挪动;移位是在管路前端旁通连接位置变动的情况下,整条管 路及下级配套产品进行较大位置的变动。系统配套的 3 条配水毛管 同时工作,每条配水毛管在单个轮灌区内共有 2 个旁通的安装和移 动位置,并且在每一个旁通的安装移动位置上共设计控制 6 行作物, 分别靠中间安装、左、右各摆动一次来实现,即配水毛管的在每个 固定位置(安装位置、左摆动位和右摆动位)各控制 2 行作物的灌溉, 如图 6 所示。按照系统设计和配套,在单个轮灌区内,每条毛管需 移位安装 2 次,每个安装位置只需左右各摆动 1 次,即可完成区内 作物的全部灌溉。 c.灌水器的移动 19 灌水器的移动随毛管一起移动,流量调节器固定在毛管上,滴 水器拆开移动,当毛管摆动时,地下滴水器也可不拆,随毛管一起 移动下一个毛管位置。 4)具体的轮灌制度 系统的轮灌制度涉及到管路的先后移动顺序和管路从一个位 置搬迁到另一位置所需的拆卸、搬运和安装时间。 1支管 2快速三通 3流调器 4毛管 5快速联接件 6插入式滴水器 7微管 8植株 9毛管摆动位置 i 10毛管摆动位置 ii 图 6 单条毛管的移动示意图 系统管路的移动采用流水式循环作业方式,具体安装和轮灌 制度为:单一轮灌区内,安装好系统首部后,再铺设输、配水管路和 安装灌水器及配套各管件。只铺设 1 条 20m 的输水干管,且在灌溉 过程中不需移动,仅对配水毛管及配套的灌水器进行逐条安装及移 动操作,另 1 条 20m 的输水干管做备用管路。每条毛管均有 2 个安 装位置,即需安装 2 次,且在每个安装位置均需左右各摆动 1 次来 完成一个轮灌区的灌溉,如图 7 所示。 20 图 7 轮灌区内毛管的移动方式图 在 23 人的操作管理下,首部安装、输水干管铺设约需 15min,每条 40m 长的配水毛管及灌水器的安装(从铺设管上灌 水器的插地安装完成)过程大。 5)机具所需的操作用工情况 用盘卷轮来控制管路的铺设和收卷,具有 24 名能从事正常 生产劳动的单户家庭使用。 21 第七章第七章 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 7.17.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针对黄土丘陵纯雨养特点,选择“鸡鸣听三省”的典型代表区域 和 1000 名典型代表户,整村推进,在三年内,通过补充集雨设施补 灌设备、调整种养结构和粮经饲果草同步发展,依托区内外科研院 所技术支撑,集中连片展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集成技术的 10 万 亩示范基地,形成以庭院为核心的基本补灌田 25000 亩(示范户均 经果林、饲料玉米、食用葵花、脱毒马铃薯和绿肥饲草 25 亩,1 套 补灌机具),具有补灌条件的生态果草基地 20000 亩和以出口型荞 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 55000 亩。 7.27.2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在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在项目区的麻黄山乡选择典型自然降 水水文特征的旱作节水农业片带,建立核心示范户 1000 户,具体 为: -核心区以麻黄山村为主,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249 户,集雨补灌 6225 亩,庭院棚集雨 498 座。 -示范区包括松家水村、后洼村、包家塬村和李塬坢,新建生 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751 户(占常住总户数的 85.6%),集雨补 灌 18775 亩,庭院棚集雨 1502 座。 -在沿山公路两侧及纵深地带进行经果林木抚育 10000 亩, 坡地植草 10000 亩。 22 -在常规旱耕地应用沟垄技术建设小杂粮基地 55000 亩。 7.3 建设方案建设方案 7.3.1 建设布局 项目在五个示范区共新建集水窖(40m3)6000 眼,集水场 (200m2) 5000 个,蓄洪池(10000m3)5 座,棚面集雨(300m2)1000 座, 输水管 30km,生态林木抚育 10000 亩,坡地植草 10000 亩,小杂粮 55000 亩。 配套农户用补灌机 1000 套,1.8m3水箱 1000 个,汽油机水泵 1000 台,重力滴灌 1000 套,遮阳网 400000m2。 麻黄山村核心示范区: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249 户,集雨补灌 6225 亩,庭院棚集雨 498 座。配套集水窖(50m3) 1245 眼,集水场(200m2)1245 个,农户用补灌机 249 套,1.8m3水箱 249 个,汽油机水泵 249 台,重力滴灌 249 套,遮阳网 99600m2。 松家水村示范区: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232 户, 集雨补灌 5800 亩,庭院棚集雨 464 座。配套集水窖(50m3)1160 眼, 集水场(200m2)1160 个,农户用补灌机 232 套,1.8m3水箱 232 个, 汽油机水泵 232 台,重力滴灌 232 套,遮阳网 92800m2。 后洼村示范区: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134 户, 集雨补灌 3350 亩,庭院棚集雨 268 座。配套集水窖(50m3)670 眼, 集水场(200m2)670 个,农户用补灌机 134 套,1.8m3水箱 134 个,汽 油机水泵 134 台,重力滴灌 134 套,遮阳网 53600m2。 包家塬村示范区: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200 户, 23 集雨补灌 5000 亩,庭院棚集雨 400 座。配套集水窖(50m3)1000 眼, 集水场(200m2)1000 个,农户用补灌机 200 套,1.8m3水箱 200 个, 汽油机水泵 200 台,重力滴灌 200 套,遮阳网 80000m2。 李塬坢村示范区:新建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示范户 185 户, 集雨补灌 4625 亩,庭院棚集雨 370 座。配套集水窖(50m3)925 眼, 集水场(200m2)925 个,农户用补灌机 185 套,1.8m3水箱 185 个,汽 油机水泵 185 台,重力滴灌 185 套,遮阳网 74000m2。 -在沿山公路两侧及纵深地带进行经果林木抚育 10000 亩, 坡地植草 10000 亩,配套输水管道 30km,蓄洪池(20000m3)5 座。 7.3.2 结构设计 1)设计资料 a 气象资料 本基地常年主导风向西北风,年降雨量 290mm,年蒸发量 2000mm 以上,年平均气温 8.1,基本风压 0.65 kn/m2,基本雪压 0.10 kn/m2,最大冻结深度 1.05m,最大积雪深度 170 mm 。 b 地质资料 据邻区地下水和地质分析表明,地下水无腐蚀性,环境类别 类,具体施工时须进行地质勘探,地基承载力暂定为 fk=100kpa。 c 地震烈度 根据宁夏地震烈度区划图,各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2)结构设计 项目区建筑工程包括:集水窖、集水场、输水管道等,设计时结 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24 a 集水窖 窖体:由窖身、窖口和窖盖三部分组成,容积 40 m3,窖型 口径 80 cm,窖深 6.5m,中径 3.5 m,底径 2.5 m; 防渗处理:窖壁防渗:沿中径以下每隔 1.0m,在窖壁沿等 高线挖一条宽 5cm、深 8 cm 圈带,在两圈带中间,每隔 30 cm 打混 凝土柱(码眼),品字形布设。窖底结构呈圆弧形,中间低 0.20.3 m,窖底土体上浇筑 c19 混凝土,厚度 1015 cm,凝固后抹 1:3.0 的水泥砂浆。 窖盖:统一用 200 号混凝土预制,加刻生态恢复与集雨补 灌项目标志。 b 集水场 面积 200 m2集水场用于大田补灌配套,浇筑 c19 混凝土,厚 度 58cm。 c 输水管道 主干管道采用 90-110mmupvc 管,支管采用 75mmupvc 管。 25 第八章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8.18.1 投资估算依据投资估算依据 200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200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2008 年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宁夏单位估价表; 水利部水总【2008】116 号文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水利部水总【2008】116 号文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编制办法及费用构成执行水利部水总【2008】116 号文水利工 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宁夏工程造价2008 年第 6 期; 盐池当地建材市场价格。 设备价格依据现行市场价格并考虑各种运杂费进行估算。 8.28.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7500 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 4550.00 万元,田 间工程建设投资 1620.00 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 1040.00 万元,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72.00 万元,预备费 218.00 。 申请中央投资 5700.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76%,地方配套及农 民自筹 1800 万元,占总投资的 24%。 26 第九章第九章 建设进度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限 3 年,2010 年 10 月启动,2012 年 12 月全面 完成。 2010 年 11 月 30 日前完成挖建集水窖,铺设集雨场等工作。 2011 年 5 月 30 日前完成经果苗定植、坡地植草和集雨补灌种 植任务。 2011 年 11 月 30 日前完成挖建蓄洪池、田间水柜,铺设低压输 水管道,搭建庭院集雨棚等工作。 2012 年 5 月 30 日前完成经果苗抚育、坡地植草和庭院集雨棚 设施补灌和集雨补灌种植任务。 2012 年 10 月 30 日前进行项目自查验收。 27 第十章第十章 项目组织管理项目组织管理 10.110.1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 10.1.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 县农牧局局长、麻黄山乡政府乡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审计局、 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扶贫办组成。领导小组在麻黄山乡政府下 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麻黄山乡政府乡长任办公室主任。 10.1.2 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项目实施小组下设在麻黄山乡政府,由麻黄山乡政府乡长任 组长,县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成员由 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麻黄山乡政府、 县农牧局的技术人员组成。 10.1.2 成立项目专家组 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宁夏农业技术 推广总站专家为项目实施首席专家,负责指导项目实施小组小组制 定具体技术实施方案,对示范区农民的进行技术指导,坚持技术标 准,突出技术到位。实行整村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带动和促进周边 地区的技术辐射。 10.210.2 组织管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10.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农民对实施“生态恢复 28 与集雨补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政治及经济意义的认识,是保证项 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在项目区树立标识牌、广播电视宣讲、 印刷标语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 宁夏中部干旱带贫困山区农民的关心和支持。组织项目实施人员深 入项目区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宣传实施项目对改善南部黄土丘陵 雨养区生态、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重大意义,以激发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10.2.2 加强运行管理 项目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项目 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的落实, 层层签定责任书,确保项目资金、技术严格落实到位;并对项目资 金使用情况实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土建工程由麻 黄山乡政府统一管理,田间工程由项目区农户管理使用。 10.2.3 严格实行“四制”,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一是法人制。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级项目法人对 项目资金使用、任务目标、质量要求、技术标准落实等负总责,并建 立公示、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合同制。项目建设目标、任 务、质量、工期等层层分解,区、县、乡、村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 书,明晰各方责、权、利,项目完成情况要作为区级建设单位、县直 实施部门、项目区乡(镇)、村队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招投标 制。项目的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按照公正、公开、公平、择优的原 则进行公开招投标。四是监理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接受资质单位 和人员的监督。实际运作中,由麻黄山乡政府在区内选聘监理公司, 29 双方签定合同。 10.2.4 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关于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办法 ,对整个项目资金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项目承担单 位设立专项帐户,建立专户、专帐、专人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款 专用,杜绝截留和挪用。资金拨付采取县级报帐制,严格按项目投 资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分期分段拨付建设资金,在项目中做到规 划一个,建设一个,管理一个,成效一个。 10.2.5 重视生态恢复与集雨补灌科技成果的应用 适应市场需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 研究,在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区建设、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大力 度。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将传统技术与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集 成配套,发挥最佳效益。以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把 事业单位农业科技力量和农民技术队伍组织协调起来,大力开展科 技合作,形成利益机制。制定技术标准,提高示范和建设水平,扩大 推广范围,以点带面,以农户带村,以村带乡,把生态恢复与集雨补 灌技术在盐池县广泛推广。 10.2.6 加强技术培训 在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前提下,实行集中培训与田间培 训相结合的方法。在项目建设初期,对项目农户进行集中培训;结 合农时季节和生产进程,开展田间分散培训。通过培训,使项目农 户都能掌握高效节水种植技术。 30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效益效益分析分析 11.111.1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 1)户用补灌机具投资与效益 系统的单套总投资包括系统的材料投资和其它间接投资两部 分,二者相加后即可得出各规格系统机具的单套总投资额。 年费用包括机具的折旧费和年运行费两项内容,二者相加即 可得出系统的总年费用,见表 3 所示。 表 3 抗旱机具的年总费用表 分项费用(元/年) 机具应用模式 机具 规格 年折旧费年运行费 合计(元) 单位面积的年总 费用(元/亩) 次小288.33 70358.3335.83 小宽行矮杆类 极小216.33 50266.3353.27 次小269.67 60329.6732.97 大宽行高杆类 极小191.67 40231.6746.33 可以看出:抗旱机具的年总费用值较小,折合年均运行费用值 在 4672 元/亩之间,完全在农村用户的实际投资能力范围之内, 老百姓完全能接受。 抗旱机具的设备重复利用率高,减小了灌溉系统的成本,使有 限的水能灌溉尽可多的作物,节本、减灾、增产和增收效益和社会 效益较高。 节约成本:机具的设备重复利用率明显地提高 40%60%,在 能够控制相同灌溉面积的前提条件下,机具的造价明显比常规固定 式滴灌系统的整体平均投资降低 40左右。另外,机具也可采用重 31 力滴灌的供水模式,极大地减小了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 减灾、增收:抗旱机具主要用于农业应急抗旱灌溉,一定程度 上使农作物在需水的关键期得到用水,从而保证了农业的正常产量。 投资回收年限:按静态法计算,得出机具应用 2 年内可回收全 部投资。 2)庭院集雨棚 每座庭院棚集雨可生产小白菜、萝卜等叶根菜产量可达 1500 公斤,每公斤价格以 1.5 元计(含饲喂山鸡转化增值),产值为 2250 元,种植成本为 450 元,净产值 1800 元,2000 座年总产值 450 万 元,年净产值 360 万元。 3)集雨补灌 玉米、脱毒马铃薯、葵花和饲草平均亩增净产值 600 元,20000 亩年增净产值 1800 万元;大接杏、圆枣平均年可亩增净产值 1600 元,5000 亩年总增净产值 800 万元,25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