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2006年度研究广东省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2008年1月1 研究目的12 基本原则13 引用标准名称及标准相关内容规定13.1水面工程23.1.1场址的选择23.1.2水质要求43.1.3鱼池设计153.1.4场内渠道设计203.2土坝枢纽工程243.3 渠系水工建筑工程263.3.1 渠系建筑物一般规定263.3.2 渡槽283.3.3 倒虹吸管383.3.4 跌水与陡坡503.3.5 水闸563.3.6 涵洞614 标准内容研究分析694.1水面工程704.1.1 场址的选择703.1.2水质要求724.1.3 鱼池设计744.1.4 场内渠道设计774.2土坝枢纽工程794.3 渠系水工建筑工程814.3.1 渠系建筑物一般规定814.3.2 渡槽824.3.3 倒虹吸管824.3.4 跌水与陡坡834.3.5 水闸834.3.6 涵洞855 应用成果855.1 一般规定855.2 自然养殖水面865.2.1 池塘养殖865.2.2 水库养殖865.2.3 江河、湖泊养殖865.3 人工养殖水面865.3.1 场地设置865.3.2 鱼池规格875.3.3 鱼池布局885.3.4 鱼池结构885.3.5 渠道设计881 研究目的1为规范养殖水面整理工程的建设行为,统一工程等级建设标准,确保养殖水面的建设质量,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广东省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等要求,通过对国家跟试点省份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及相关规定的分析,在充分研究不同养殖水面用地配置要求的基础上,从广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宜广东省当地的,科学、完善的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2 基本原则1 全局性、长远性在充分考虑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工程建设,改善水面环境,做到养殖水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整体性、系统性养殖水面整理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涉面广,内容丰富,与相关行业关系密切,建立的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体系,尽量避免与其它农副业发生矛盾。3 目的性养殖水面整理工程是以增加养殖水面面积和提高养殖水面质量为目的,各项内容有其非常明确的服务对象,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养殖水面生产效能这一中心,进行体系研究和建立工程体系,为标准编制服务。4 合法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定,使其与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相衔接,符合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程等要求。3 引用标准名称及标准相关内容规定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gb50288-99);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堤防工程技术规范(sl 51-9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由于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地域、不同的养殖水面类型对养殖水面整理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加之国内有关养殖水面整理方面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多,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加入江苏省园地、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等省标准成果和养殖土木工程(湛江水产学院主编)等广东当地的参考材料,求分析成果更客观、全面。3.1水面工程3.1.1场址的选择池塘养鱼新技术(金盾出版社)池塘养鱼新技术包括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及其对鱼类的影响,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鱼苗苗种的培育和运输 ,成鱼饲养,着重介绍了养殖场的位置选择依据、水质要求及养殖场内各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相关内容规定第十章 养鱼池塘的建设养鱼池塘是池塘养鱼的场所和基地。它要为所养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鱼类正常生活、生长、发育、繁殖各阶段的需要;还要有利于生产管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慎重选址、科学设计、严格施工。一、 养鱼场址的选择水源丰足与水质适用,土质适宜和地势适当是建场的三大要素。此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饲料、肥料、来源,这样才能建造成理想的养殖场。(1)水源丰足,水质适用养鱼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水。在养鱼期内用水量比较大,水源一定要丰足,天旱也不能断流,不论丰水期、枯水期都要能够满足池塘的最大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库、涌泉、或地下水,只要水质适合养鱼,水量丰足,均可用为水源。最好能在河流、湖泊、水库的附近开挖鱼池,建设养鱼场。水质要求对鱼无毒、无害。要对拟建鱼塘的地区进行实地勘测,详细了解当地的情况,是否有工业污水、有毒污水排放的工矿等。对当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土质等有关资料,要充分搜集。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表10-1),氢离子浓度要在3.16316.3纳摩/升(ph6.58.5)之间。表10-1 国家规定养鱼池水中有害物质的允许值项目标准项目标准项目标准汞0.0005毫克/升以下铜0.01毫克/升以下氰化物0.02毫克/升以下镉0.005毫克/升以下锌0.1毫克/升以下硫化物0.2毫克/升以下铅0.1毫克/升以下镍0.1毫克/升以下氟化物1.0毫克/升以下铬1.0毫克/升以下砷0.1毫克/升以下挥发性酚0.005毫克/升以下(二)土质适宜建场地点的土质要求是能保证所建鱼池不漏水,挖池所取用的土应适于建造堤岸、堤坝,不渗漏塌陷。壤土建池最好,其透水性和保水性都适度,用于筑堤时,其凝聚力及抗剪强度也都适合,这种土最适于建鱼池。其次是粘土,粘土也可建池,但透气性比壤土差,其最大的优点是保水力强,可作池底土料,但毛细作用严重,干燥后形成龟裂,冰冻时膨胀甚大,融冰后变的松软,抗剪强度甚小。沙土最差,不保水,如不经改造不能建鱼池。3种土的保水力、透气性状见表10-2。土壤中所含化学成分对池塘水质和鱼类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含铁过多的土壤,对养鱼有较大的危害,土中含铁过多时,释入水中成胶体氢氧化铁或者是氧化铁的赤褐色沉淀,对鱼类呼吸不利,对鱼卵孵化及鱼苗危害更大,不宜于建池。表10-2 土质分类名称粘土含量(%)含沙量保水力透气性壤土25.037.575.062.560.1适中粘土50.0最小沙土12.5以下87.5以上45.4最大(三)地势适当养鱼场的地势、地形对养鱼及各种操作的影响较大,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容易被洪水淹没,高坡地在天旱时又会产生断水源的危险,凹凸不平的台阶地建鱼池的投资较大,建阶梯鱼池则道路不平,交通、操作均不方便。适当的地势显得很重要。比较理想的地势是高度适中、地势平坦开阔,如在江河、湖泊的附近、水库大坝下的平坦地区建池,进排水都可自流,既节省动力,操作又方便。但也不应片面地追求平坦开阔而占用良田,如贫瘠的土地、山谷荒丘、湖湾库岔、地基不平的梯级台地必要时也可用来建鱼池。这些地形,建造时虽费时、费工,投资较大,但不占良田,又改造了荒废的土地,增加了受益面积,而且对于种植饲料、绿肥、开展多种经营也带来了有力的自然条件。坡度较大的地势,如利用得当,做到自流自排,还可以节省动力、设备和能源,引排水的管理也较方便和省力。(四)交通方便,饲料、肥料来源较好养鱼场每年、甚至每月都有大量的养鱼物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因此,建造地点不能选交通条件不好、距供销地区过远的地方。此外,电源和饵料来源的问题也一定要考虑进去。养鱼场一般都有水泵,饲料机等动力设备,必须用电。饲料来源要有保障,如能就地取材,获得江河、湖泊、水库等一切水体中天然繁殖生长的各种饲料,则对养鱼生产的发展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3.1.2水质要求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是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则:对标准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技术原则作了说明。一般规定:对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分区原则、资料收集及评价方法等作了说明。水资源数量评价: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综合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相关内容规定1总 则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1.0.3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1.0.4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水量水质并重。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4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1.0.5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 一般规定2.0.1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国家及相应区域社会经济宏观决策的需要;为专项工作开展的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应满足专项工作的需要。2.0.2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评价均应使用统一分区。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区或评价单元。2.0.3水资源评价应按江河水系的地域分布进行流域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要求进行一级流域分区和二级流域分区;区域性水资源评价可在二级流域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三级流域分区和四级流域分区。2.0.4水资源评价还应按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分区。全国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要求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区(市、自治州、盟)两级划分;区域性水资源评价的行政分区可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盟)和县(市、自治县、旗、区)三级划分。2.0.5水资源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分析评价中应注意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之间的资料衔接。2.0.6水资源评价使用的各项基础资料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与一致性。3 水资源数量评价3.2.1应采用雨量观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降水量评价。3.2.2测站和资料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的雨量观测站,其资料质量较好、系列较长、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站要适当加密,同时应满足分区计算的要求。2采用的降水资料应为经过整编和审查的成果。3计算分区降水量和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采用同步资料系列;而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系列。4资料系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评价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年数,避免过多地插补延长,又要兼顾系列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并做到降水系列与径流系列同步。5选定的资料系列如有缺测和不足的年、月降水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插补延长,经合理性分析后确定采用值。3.2.3降水分析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1计算各分区及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降水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2以同步期均值和cv点据为主,不足时辅之以较短系列的均值和cv点据,绘制同步期平均年降水量和cv等值线图,分析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征。3选取各分区月、年资料齐全且系列较长的代表站,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月分配。4选择长系列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括丰枯周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5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分析各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少数长系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3.4.1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2主要河流(一般指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的大河)年径流量计算。3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5人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6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3.4.2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凡资料质量较好、观测系列较长的水文站均可作为选用站,包括国家基本站、专用站和委托观测站。各河流控制性测站为必须选用站。2受水利工程、用水消耗、分洪决口影响而改变径流情势的测站,应进行还原计算,将实测径流系列修正为天然径流系列。3统计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历年逐月天然径流量,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年径流量的统计参数;统计其他选用站的同步期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并计算其统计参数。3.4.3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选择河流出口控制站的长系列径流量资料,分别计算长系列和同步系列的平均值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3.4.4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当区内河流有水文站控制时,根据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按面积比修正为该地区年径流系列;在没有测站控制的地区,可利用水文模型或自然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由降水系列推求径流系列;还可通过逐年绘制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从图上量算分区年径流量系列,经合理性分析后采用。2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系列的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其中,同步系列长度的选定原则同3.2.2。3应在求得年径流系列的基础上进行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的计算。3.4.5入海、出境、入境水量计算应选取河流入海口或评价区边界附近的水文站,根据实测径流资料采用不同方法换算为入海断面或出、入境断面的逐年水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趋势。3.4.6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择集水面积为3005000km2的水文站(在测站稀少地区可适当放宽要求),根据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系列,绘制同步期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以此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2按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分析内容同3.2.3。3选择具有长系列年径流资料的大河控制站和区域代表站,分析天然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内容同3.2.3。3.4.7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2某一分区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应大于当地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再扣除相邻地区分水协议规定的出境水量。3.5 地下水资源3.5.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应包括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3.5.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获取评价区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地形地貌、地域地质、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2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3灌溉引水量、灌溉定额、灌溉面积、开采井数、单井出水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水质。4包气带及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厚度及水文地质参数,岸溶地下水分布区还应有岩溶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3.5.3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既应按本导则2.0.3条和2.0.4条规定进行分区,还必须按下列要求划分类型区: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山丘区,称一级类型区。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基岩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将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黄土台塬区、内陆闭合盆地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沙漠区,称二级类型区。3根据地下水的矿化度,将各二级类型区划分为淡水区、微咸水区、咸水区,称二级类型亚区。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二级类型区或二级类型亚区划分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称计算区。3.5.4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灌溉定额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正确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中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给水度、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潜入渗补给系数、井灌回归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越流补给系数。2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尽可能与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计算系列同步,应进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3地下水资源数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并要求分别计算、评价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3.5.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分别进行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计算,其中:1地下水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水库(湖泊、塘坝)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渠灌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及井灌回归量,沙漠区还应包括凝结水补给量。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量为地下水资源量。2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越流排泄量、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3应进行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平衡分析。4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且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应小于相应地区地下水总补给量。3.5.6平原区深层承压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一般很差,不具有持续开发利用意义。需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地区,应查明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单位出水量等水文地质特征,确定出限定水头下降值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3.5.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各项排泄量之和为总排泄量,即为地下水资源量。3.5.8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增减水量。3.6 总水资源3.6.1总水资源数量评价应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包括“三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分析、总水资源数量计算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3.6.2“三水”转化和平衡关系的分析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不同类型区“三水”转化机理,建立降水量与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地表蒸散发等分量的平衡关系,提出各种类型区的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2分析相邻类型区(主要指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3分析人类活动改变产流、入渗、蒸发等下垫面条件后对“三水”关系的影响,预测总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3.6.3总水资源量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分区总水资源数量的计算途径有两种(可任选其中一种方法计算),一是在计算地表水资源数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的基础上,将两者相加再扣除重复水量;二是划分类型区,用区域总水资源数量表达式直接计算。2应计算各分区和全评价区同步期的年总水资源数量系列、统计参数和不同频率的总水资源量;在资料不足地区,组成总水资源数量的某些分量难以逐年求得,则只计算多年平均值。3利用多年均衡情况下的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分析计算各分区水文要素的定量关系,揭示产流系数、降水人渗补给系数、蒸散发系数和产水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3.6.4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过程中的水量转化关系,用扣除地下可开采量本身的重复利用量以及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间的重复利用量的办法,估算水资源利用总量。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渔业水质要求、水质保护、标准实施及水质检测的方法。本标准适用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水产增养殖区等海、淡水的渔业水域。相关内容规定3渔业水质要求3.1 渔业水域的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见表1)表1 渔业水质标准 mg/l项目序号项 目标准值1色、臭、味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臭、异味2漂浮物质水面不得出现明显油膜或浮沫3悬浮物质人为增加的量不得超过10,而且悬浮物质沉积于底部后,不得对鱼、虾、贝类产生有害的影响4ph值淡水6.58.5,海水7.08.55溶解氧连续24h中,16h以上必须大于5,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侯不得低于46生化需氧量(五天、20)不超过5,冰封期不超过37总大肠菌群不超过5000个/l(贝类养殖水质不超过500个/l)8汞0.00059镉0.00510铅0.0511铬0.112铜0.0113锌0.114镍0.0515砷0.0516氰化物0.00517硫化物0.218氟化物(以f-计)119非离子氨0.0220凯氏氮0.0521挥发性酚0.00522黄磷0.00123石油类0.0524丙烯腈0.525丙烯醛0.0226六六六(丙体)0.00227滴滴涕0.00128马拉硫磷0.00529五氯酚钠0.0130乐果0.131甲胺磷132甲基对硫磷0.000533呋喃丹0.013.2 各项标准数值系指单项测定最高允许值。3.3 标准值单项超标,即表明不能保证鱼、虾、贝正常生长繁殖,并产生危害,危害程度应参考背景值、渔业环境的调查数据及有关渔业水质基准资料进行综合评价。4 渔业水质保护4.1 任何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最近渔业水域的水质符合本标准。4.2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严禁直接排入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鱼、虾、贝、藻类的养殖场及珍贵水生动物保护区。4.3 严禁向渔业水域排放含病源体的污水;如需排放此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和严格消毒。5 标准实施5.1 本标准由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与实施,监督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5.2 在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如不能满足地方渔业水质要求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制定严于国家有关污染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保证渔业水质的要求,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5.3 本标准以外的项目,若对渔业构成明显危害时,省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地方补充渔业水质标准,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5.4 排污口所在水域形成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鱼类洄游通道。6 水质监测6.1 本标准各项目的监测要求,按规定分析方法(见表2)进行监测。6.2 渔业水域的水质监测工作,由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执行。表2 渔业水质分析方法序号项目测定方法试验方法标准编号3悬浮物质重量法gb119014ph 值玻璃电极法gb69205溶解氧碘量法gb74896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gb74887总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滤膜法gb57508汞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解腙分光光度法gb7468gb74699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5gb747110铅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5gb747011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高锰酸钾氧化)gb746712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gb7475gb747413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5gb747214镍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丁二铜 分光光度法gb11912gb1191015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748516氰化物异烟酸吡啶啉酮比色法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gb748617硫化物对二甲氨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1)18氟化物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gb7482gb748419非离子氨 2)钠式试济比色法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7479gb748120凯氏氮gb1189121挥发性酚蒸溜后 4- 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gb749022黄磷23石油类紫外分光光度法 1)24丙烯腈高锰酸钾转化法 1)25丙烯醛4 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 1)26六六六( 丙体 )气相色谱法gb749227滴滴涕气相色谱法gb749228马拉硫磷气相色谱法 1)29五氯酚钠气相色谱法红藏济分光光度法gb8972gb980330乐果气相色谱法 3)31甲胺磷32甲基对硫磷气相色谱法 3)33呋喃丹3.1.3鱼池设计养殖土木工程(农业出版社)养殖土木工程介绍了养殖场的位置选择依据、水质要求及养殖场内各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以及有关水利工程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当地所有环境的全盘考虑,借助于工程措施,进行设计和施工,全盘考虑,远景规划,把各方面的愿望付诸实施,为实现养殖水面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相关内容规定第十四章 养殖场的勘察和规划第三节 养殖场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即养殖场平面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各种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他们的位置。一、 场部的决定养殖厂的水源,除港湾养殖场外,多是来源于水库、湖泊和河流。因此,养殖场的兴建,也多在上述三个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形不同,养殖场的平面布局也就千差万别。不过我们的总要求是有利于生产,易于管理,方便操作,尽量减免那些不合理的劳动环节,使生产能事半功倍的高功效向前发展。场部是生产的领导、组织和指挥部,它的位置对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把场部设在场地的中心,对于边远的地区则另外设立管理点。由于生产上的一些建筑物如亲鱼池、蓄水池、产卵池呵孵化环道等,都在进水口的附近,因此也可以把场部设在进水口附近。二、各种鱼池的位置无论是水库地区,还是湖泊边缘,或是河道的两岸建筑养殖场,总是根据水源的位置,把场地分成几个区,如亲鱼饲养区,苗种培育区,成鱼养殖区。各区的排灌系统通过每个鱼池并和总排灌系统相连。最好是进水用管,排水用沟,从有利于生产管理,方便操作,节省劳动力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愿望出发,把各类鱼池的位置,按照下面的布局来考虑。亲鱼池水源 产卵池 孵化环道 鱼苗池 鱼种池 成鱼池 排水口 蓄水池这样安排,至少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运输劳动和时间。下面谈谈水源和各种鱼池的基本情况。(一)水源从水库引水到养殖场的建筑物是一条引水渠或管,渠首在水库中应有一个取水建筑物。从湖泊或河流中引水到养殖场的建筑物为进水闸,这里应有电动排灌的水泵房。位置和进水量是考虑进水口的两个主要因素。位置是要求能控制全场,排灌方便;进水量的要求是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关于养殖场每年的需水量,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资料。(二)蓄水池包括沉淀池和过滤池,这些池是保证给生产需要时以优质足量的用水,它们的位置应当接近进水口。如果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可以不建。蓄水池一般要能蓄100 cm3的水量才好用,不宜过小。有些在河流里引水的养殖场,把从河流里抽上来的水蓄在一个大池塘里,抽满一塘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即使中途抽水机坏了,也有足够抢修或更换的时间,不致影响生产。(三)催产池和孵化环道的位置二者应紧密相连并靠近蓄水池和亲鱼池。最好在产卵池附近设亲鱼池和亲鱼产后休养池,这种鱼池的面积,迎合一般亲鱼池一样大,因每一亲鱼池所培育的亲鱼总数,不是一次就能产卵完毕,而是分期分批进行的。每一池所养的亲鱼都繁殖完毕了,产后都在修养池暂养,则原亲鱼池可以进行整理、清塘和施肥等工作,到了一定时间将所有亲鱼都放回原塘,又可以开始另一亲鱼池的繁殖工作了。(四)亲鱼池的位置接近产卵池和孵化环道。面积37亩,水深23 m,过大和过小都不适宜。(五)鱼苗、鱼种池的位置也应接近孵化环道。这样的布置,主要是为了节省劳动力。如果地形许可,鱼苗从孵化环道到鱼池完全可以自动控制。但即使是人工搬运,所费的劳动量也不大。因此,鱼苗池到孵化环道的距离,可以大于亲鱼池到催产池的距离。鱼苗池的面积23亩,水深1.2 m左右。鱼池的面积45亩,水深1.5 m左右较为适宜。(六)成鱼池的位置应接近鱼种池。面积410亩,水深23 m。(七)实验池的位置一般在办公室附近,便于观察。排灌系统相当于“循环”系统的作用,他的末梢连接每个鱼池,给各类鱼池排废换新,是保证高产稳定的重要措施,千万不可忽视。最好做到自流排灌,如果不行,就要借助动力了。省园地、养殖水面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江苏为例相关内容规定e.5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e.5.1 自然养殖水面e.5.1.1 池塘:宜使用水区面积达到0.30.7 hm2左右,水深23 m左右,塘堤能满足保水、水源灌排自如的要求。e.5.1.2 河道、湖泊:应控制水流速度,水区面积及水深要求同池塘。e.5.1.3 水库:应设置拦鱼设施及修筑越冬池。e.5.1.4 较大江河:宜采用网箱养殖。e.5.2 人工养殖水面e.5.2.1 场地的要求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适用,土质良好,含盐、铁量少,渗漏少,地形平坦开阔,无大风洪水,交通便利。e.5.2.2 鱼池规格1)宜采用长方形,长宽比在2:13:2范围内,应尽量做到整齐划一。2)面积和深浅应根据不同鱼类生长发育期确定,具体参考表e.5.2-1。表e.5.2-1 人工鱼池规格参考表鱼池类型面积(亩)池深(m)水深(m)特点亲鱼池510342.53.5成鱼喜开阔深厚水面,但过大过深不易捕捞产卵池0.511.22.50.51.02.0(鲤鱼)可兼做孵化池(草、青、链、鳙)孵化池0.40.512鱼苗池121.5211.5沿堤脚应有较宽的浅水地带鱼种池3522.51.52可再浅一些(1.52 m)成鱼池510342.53.5可兼做越冬池(22.5 m)越冬池233.543最好经常有流水,北方寒冷地区要保持地下有1 m水层,1 m3水体可保证0.30.5斤的鱼越冬,在产季节,可作鱼种池或成鱼池用。隔离池0.52供少数发病鱼类而设,要求池小水清蓄水池不定不定在季节性缺水或水量不足地区,为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设专门蓄水池,其规格可灵活确定。沉淀池计算1池体积v(m3)=qd(q:浊水在沉淀池内停留的时间,h; d需水量,m3/h; 沉淀池应分建数个,交替使用)晒水池计算1利用地下水,冰雪融水作水源时,需晒水以增温充氧,晒水池分设几个小池交替使用,晒、蓄、沉三池可兼顾使用e.5.2.3 鱼池布局鱼池的布局应符合下述要求:1)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抽水机站等设施应布置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与公路相通。2)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施应距场房较近。3)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外围为成鱼池;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4)鱼池的走向应尽量朝东西向。5)一般情况下灌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e.5.2.4 鱼池的结构1) 鱼池由堤坝和池底组成。2)堤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为1:1.51:2。在堤高的3/4处需设栈道,宽度为1m左右。3) 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排水捕捞,从灌口至排水口处的池底坡度宜为1:3001:1200。3.1.4场内渠道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本章仅引用系统管道灌水部分,对相关的标准进行研究分析。相关内容规定6.3灌溉管道系统6.3.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管道应短而直、水头损失小、总费用省和管理运用方便。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3管道应布置在坚实的地基上,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4地形复杂处可采用变管坡布置。管道中心线敷设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1.5,倾角应小于或等于土壤的内摩擦角。5管网压力分布差异较大时,可结合地形条件进行压力分区,采用不同压力等级的管材和不同的灌溉方式。6如管道纵向拐弯处可能产生真空,应留出23 m水头的余压。7固定管道宜埋在地下,易损管材必须埋在地下。埋深应不小于60 cm,并应在冻土层以下。8铺设在地面上直径大于100 mm的固定管道,应在拐弯处设置镇墩。镇墩尺寸应通过计算确定,基底深度应置于冻土层以下不小于30 cm。岩基上镇墩应加锚杆。两个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置伸缩节或柔性接头。管道悬空段必要时应经分析计算设置支墩。9铺设在松软地基或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地段的刚性管道,对管基应进行处理。10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11 应根据水力特性,在相应位置设进、排气阀或水锤防护装置。l)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地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2)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 km但无明显驼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3)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12应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6.3.2灌溉管道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的各配水口所需设计流量之和确定,设计压力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设减压装置。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公式略。6.3.3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所选管材的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的设计工作压力。2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丝网水泥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选用钢管、铸铁管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3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管材使用年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的规定。4所选管材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7.1 明沟排水系统7.1.17.1.4(略)7.1.5 排水沟设计流量和校核流量应根据排水面积、排水模数、产流与汇流历时,以及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等按本规范第3.2节的有关规定分析计算确定。7.1.6 排水沟纵、横断面设计符合下列要求:1、应保证设计排水能力排水沟设计水位宜低于地面(或堤顶)不少于0.2m,干、支、斗沟应按分段流量设计断面。2、排水沟分段处,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应平顺衔接。下一级沟道的设计水位宜低于上一级沟道0.10.2 m。3、正常运行时不应发生冲刷、淤积和边坡坍塌等情况。4、占地少、工程量小。5、施工管理方便。7.1.7 排水沟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上下级沟道的水位衔接条件、不冲不淤要求以及承泄区水位变化情况等确定,并宜与沟道沿线地面坡度接近。7.1.8 排水沟糙率应根据沟槽材料、地质条件、施工质量、管理维修情况等确定,新挖排水沟可取0.020.025;有杂草的排水沟可取0.0250.03;排洪沟可比排水沟相应加大0.00250.005。7.1.9 土质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或复式断面,石质排水沟可采用矩形断面。7.1.10 土质排水沟边坡系数应根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情况等经稳定分析计算后确定。开挖深度不超过5 m,水深不超过3 m的沟道,最小边坡系数按照表7.1.10的规定确定,淤泥、流沙地段的排水沟边坡系数应适当加大。表7.1.10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m)土质排水沟开挖深度(m)土质排水沟开挖深度(m)土质1.51.5粘土、重壤土1粘土、重壤土1粘土、重壤土中壤土1.5中壤土1.5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2轻壤土、沙壤土2轻壤土、沙壤土沙土2.5沙土2.5沙土7.1.11 排水沟开挖深度大于5 m时,应从沟底以上每隔35 m设宽度不小于0.8的戗道。7.1.2 13级排水沟堤顶宽度不应小于2.0 m,堤顶兼作交通道路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7.1.13 排水沟的弃土和局部取土坑,应结合筑渠、修路和土地平整加以利用。7.1.14 排水沟平均流速可按本规范公式(6.1.10)计算。允许不冲流速可按附录f选用,水流含沙量较大且沟底有薄层淤泥时可按附录f所列数值适当加大,排洪沟允许不冲流速可按附录f加大10%20%。排水沟和排洪沟的最小流速不宜小于0.3m/s。7.1.15 排水沟边坡防塌处理,应根据沟坡土质、土体受力和地下水作用等条件进行边坡稳定分析,经技术经济比较选用稳固坡脚或生物护坡等措施。7.1.16 承泄区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干沟排水有良好的出流条件;2、有足够的承泄能力或滞涝容积;3、有稳定的河槽(或湖床)和安全的堤防,不能满足上述任一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7.1.17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可采用与灌区设计暴雨重现期相应的洪水位或与设计排水历时相应的多年平均高水位。7.2 暗管排水系统7.2.1暗管排水系统的分级与管道类型规格等,应根据排水规模、生产发展水平、地形、土质、管材来源、运输和敷设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管材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2.1暗管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吸水管、田间末级排水暗管应有足够的吸聚地下水能力,其管线平面布置宜相互平行与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宜小于40。2、集水管或明沟宜顺地面坡向布置与吸水管管线夹角不应小于30,且集排通畅。3、各级排水暗管的首端与相应上一级灌溉渠道的距离不宜小于3 m。4、吸水管长度超过200 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 m时宜设检查井。集水管穿越道或渠沟的两侧,应设置检查井。集水管纵坡变化处或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也应设置检查井。检查井间距不宜小于50 m,井径不宜小于80 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顶10 cm,井内应预留的3050 cm沉沙深度。明式检查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查井顶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 cm。5、(略)6、暗管排水进入明沟处应采取防冲措施7、暗管排水系统的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排水,出口受承泄区或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置涵闸抢排或设泵站提排。3.2土坝枢纽工程养殖土木工程(农业出版社)养殖土木工程介绍了养殖场的位置选择依据、水质要求及养殖场内各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以及有关水利工程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当地所有环境的全盘考虑,借助于工程措施,进行设计和施工,全盘考虑,远景规划,把各方面的愿望付诸实施,为实现养殖水面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相关内容规定土坝枢纽工程,包括土坝、防水建筑物和溢洪道。在设计中,对设计方案、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设计公式中的系数,都得结合当地具体条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慎重选用。1 土坝设计土坝是土坝枢纽工程的主体,工程量较大,费用高。必须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节省费用,符合实用、安全、经济等原则进行设计。(1)坝型选择筑坝土料为粘性土,宜建均质土坝,粘粒以1025%最好,粘粒50%60%或含沙量(大于75%)不宜建均质土坝;单一土质土料不足,应建非均质土坝,粘土应布置上游或中间;不能取得大量粘壤土而只能取得大量的沙壤土及少量粘土或粘壤土应建心墙坝。(2) 坝基土坝对坝基的要求较低,可建在非岩石性地基上。但要求坝基土壤可溶性盐类应不超过1%,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