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doc_第1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doc_第2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doc_第3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doc_第4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根据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对加快我国传感网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9年到2020年。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本规划实施期限划分为近期(2009年-2011年)、中期(2012年-2015年)和远期(2016年-2020年)三个阶段。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传感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物互联网络。随着各国基于传感网“u社会”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计划的提出,传感网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传感网产业,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传感网将对微电子、软件等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二)国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美、日、韩、欧等主要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传感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将传感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已将基于传感网的“智慧地球”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其中仅2009年4月公布的40亿美元智能电网技术投资计划,这一项将在未来20年内产生800亿美元节约收益;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也纷纷加入传感网的研究,欧盟将传感网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于2008年初正式成立欧洲微纳制造技术平台(minam),致力于推动全欧洲传感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三)国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我国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是中国科技领域少数位于世界前列的方向之一,与国际相比具有启动较早、水平相当、国际同步、部分领先的特点。早在1999年,中科院启动传感器网络研究,由其提出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器网络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已被iso/iec国际标准认可,使我国成为国际标准主导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列入传感器网络的内容,使传感网成为国家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传感网络研究已形成以应用为驱动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规模和应用与服务等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的基础和优势(一)无锡市电子信息及传感网相关产业现状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我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08年3月无锡市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653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167.86亿元,其中70家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95亿元,占全省46.5%。在ic设计领域拥有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等70家设计公司,2008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超过31亿元;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拥有无锡海力士-恒亿半导体、华润等一批微电子重点骨干企业;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拥有长电科技、华润安盛、英飞凌、东芝半导体等一批知名企业,掌握bga、mcm、csp等先进封装技术,提供从芯片测试到成品测试的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在国家公布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中,无锡占据17席,占江苏省的46%,占全国总数的12%。2008年,无锡507家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软件出口及信息技术外包5.4亿美元,并且在电力、电信、安全、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教育等应用领域已形成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集群。(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产业的比较优势1、产业优势。无锡的ic产能、制造技术位居全国第一,ic设计产业列全国第四位,在传感网产业上下游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优势。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产业基地,拥有中电58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润微电子、海力士、美新半导体等多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微电子研发机构和企业,现有ic产业链主要环节及配套企业160多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拥有15条4寸12寸晶圆生产线和完善的“材料-设备-工艺-检测封装-器件-系统应用”的微电子产业链,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在重点发展微纳传感器件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微纳传感器件结构设计优势。无锡具备从事微纳传感器设计的企业包括中电58所、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和麦哲科技等。其中58所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掩模制版、工艺加工、测试、封装、可靠性检测等能力;美新半导体主要从事基于cmos的微纳级系统芯片设计生产,研发能力保持国际一流。当前无锡正围绕中电58所,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强化无锡地区的微纳研发能力。三是微纳传感器制造优势。在加工方面,无锡美新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标准cmos工艺、单芯片上集成混合信号处理的热对流微纳惯性传感器制造商,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万片/月,加速度计产品500万片/月;在代工方面,无锡华润微电子是微纳代工能力很强的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1条月产能超过6万片的8英寸生产线、1条月产能超过11万片的6英寸生产线、2条5英寸生产线和2条4英寸生产线,建有0.35微米(以上)工艺水平的cmos、bcdmos、微纳等标准工艺平台;在封装方面,拥有长电科技、东芝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和华润安盛科技等实力企业。在全球十大微纳封测企业中,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独立封测企业之一。2、技术优势。无锡在传感网产业的上下游具有与国际同步,国内先发的技术优势。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共性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行业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标准化方面,我市依托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国际、国内标准化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标准层面,以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技术专家为主的中国代表团取得重要话语权,已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由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提出主要技术思路、并与cuny、etri、samsung等国外著名机构和企业联合提交的标准提案egts已获ieee802.15.4e标准采纳。国家标准层面,微系统所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单位,在现有的7个标准化工作小组中,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担任了3个小组的负责人。行业标准层面,微系统所作为副主编单位参与制定了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标准,现已颁布。二是在网络构架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国内外有先发优势、主导优势和话语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江南计算机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在锡部省属研究所也已在各自领域开展网络架构的实践。三是在器件生产方面,国内mems龙头企业无锡美新半导体,已成功开发了20多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热对流技术加速度传感器。无锡尚诣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纳米发电机、无锡沃浦光电传感科技公司开发的痕量气体传感器、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射频芯片、无锡康森斯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发的电荷式机械气压传感器等也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器件设计方面,拥有华润矽科、硅动力、中科芯、紫芯等70家ic设计公司,器件开发设计基础良好。五是在软件开发方面,近几年引进、培育了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清华紫光、永中科技、环宇软件和航天金穗等大量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完全具备传感网下游增值业务软件的开发能力。3、人才优势。无锡是江苏省第一批“人才特区”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无锡以“530”计划为依托,大量引进各类专业性技术人才,其中“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与传感网产业相关技术人才近500人,为传感网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无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在传感网系统总体、节点设备开发制造、软件研发力量上都居于国内前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的全国首个“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落户无锡;在以无锡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以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软微学院、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无锡分院等为核心的培训基地将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感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 4、平台优势。在支撑传感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无锡具有成功实践经验。无锡超级计算中心是全国最早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高端计算基础平台,拥有“神威2000a”高性能计算机(现正升级为每秒100万亿次),还配置了多种计算分析软件,自2006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已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半导体、ic设计、动漫、新材料、汽车设计等研究提供了大规模运算以及海量存储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世界软件巨头ibm与无锡共建的“中国云计算中心”已于2008年在太科园正式落户。该中心是ibm公司的最新技术“云计算”在全球最先投入商业运营的项目之一,也是ibm为中国客户搭建的世界上第一个虚拟计算环境,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在不同客户之间的共享,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按需供给”服务。无锡超级计算中心、“中国云计算中心”、 sun开源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设在无锡的两大顶级数据中心都将为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5、市场优势。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大行业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增值电信业务正日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新亮点。2008年我市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67.9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87.5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5.06万户。大量的用户群带来了新的信息服务需求,为传感网产业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6、应用优势。m2m(机器对机器)运营管理平台被称为传感网的导入期业务。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以该平台在同业中的领先优势作为强大支撑,根据无锡实际,在环保、电力、交通等行业,制订了太湖水文及排污监测、电力系统环境监控、远程抄表、智能公交等应用领域的m2m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为实现工作生活的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便捷服务。目前无锡全市已拥有m2m业务用户近5万户。7、产学研联合优势。与清华、北大、南大、东南、交大、复旦、同济和中科院七校一院即“7+1”模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加速了无锡与科研院校由单一的项目合作向人才交流培训、共建研发平台、创新载体等多目标合作的转变;与南邮、北邮等共建政产学研基地,将继续扩大我市产学研联合优势;与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合中兴、华为、贝尔、cisco、nokia、中国移动、民航、航天、清华大学等全国产学研用8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发起并积极推动成立全国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将确立我国传感网产业在国际标准化中的主导地位,助推传感网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成果,以自主创新实现“传感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引领我国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未来发展、国家长期竞争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二)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市区各级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传感网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二,坚持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有机组合的原则。结合我市创新型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中科院的创新资源,利用我市现有微电子产业的良好基础,通过有机组合专业资源与现有空间,确定整体架构和节点,系统打造完整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产业集聚。第三,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积极与国际传感网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第四,坚持集成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集成创新,重点推进对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作用的应用工程项目,并通过示范应用,辐射带动传感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力争通过十二年的时间,培育若干传感网产业发展集团,将无锡打造成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服务的中央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传感网产业示范园用地23.4平方公里,到2020年,完成总投资2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00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达15万人。2、具体目标(1)产业规模近期至2011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3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完成面积5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中期至2015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8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800亿元,完成面积10.8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8万人。远期至2020年,全市传感网产业实现总投资2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000亿元,完成面积23.4平方公里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2)技术水平建成引领我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基本建成较完备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能够为实现产业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初步掌握传感网与td移动通信网络三阶段融合的核心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至2011年达40家,至2015年达70家。至2020年达100家;主导国际标准,牵头国家标准,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前制定各类标准15项,2020年制定各类标准达30项,使我国在传感网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具备重要话语权;攻克自治组网、信息融合、协同计算、样本库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至2011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10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550项,至2015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15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1300项,至2020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250项,争取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超过2200项,引领国内外的传感网技术发展方向。(3)人才队伍以“530”计划和“7+1”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加快传感网技术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为传感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11年前,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3000名;至2015年,拥有高级人才6000名;至2020年,拥有高级人才10000名。(4)应用示范结合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相对成熟的传感网应用为切入点,2011年前构建无线td传感网、周界防入侵传感网、公共安全传感网、智能交通传感网、智能电网传感网、医疗监护传感网、工业智能传感网等七大应用示范工程;至2015年率先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首个“智慧之市”;至2020年使无锡成为带动周边、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感知中心。四、主要任务及重点发展领域根据规划总体目标要求,近期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发展领域为:(一)围绕传感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加快“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抢占智慧之巅1、成立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建立引领全球传感网技术和标准的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研究院由中科院、江苏省联合建设,地点设在我市,首期投资五亿元。研究院将按照国际国内标准,开展传感网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展开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国际国内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服务平台建设,确保“感知中国”中心在全球传感网技术和标准上的领先地位,抢占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制高点。2、建设和引进各类传感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与国内外产、学、研、用相关企事业合作建设或引进、汇聚各类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开发团队,合作推进传感网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成立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共同推进环境监测和医疗监护领域的规模应用;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合作,共同推进传感网与td等3g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与民航合作,推动传感网在机场防入侵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与nokia等大型制造商合作,推动大规模产业化。3、主导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抓住传感网产业化前期的难得机遇,利用已具备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分行业标准化的先发优势,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化工作,由我市牵头并主导产业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掌握传感网领域的顶层技术主导权,积极推动成立全国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为传感网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提供有利保障。4、加快构建产业公共平台。根据传感网产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结合我市实际,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以传感网共性技术研究为重点,建设涵盖设计研发、中试、测试、小批量生产以及各类资源服务,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传感网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5、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及博士(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感网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在全市传感网企业中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快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品牌培育。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重点增值环节上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传感网的规模产业化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二)围绕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传感网产业集聚,建设智慧之园整合全市资源,优化传感网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点的传感网产业示范园布局,即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为核心,新区(南区)和滨湖区(北区)为重点,一体两翼、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其中新区(南区)以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和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一院三园)为主体,滨湖区(北区)以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传感网产业滨湖园(一中心一园)为主体,共同推进“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科学、系统、完整地打造传感网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学、研、生活配套的合理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总面积23.4平方公里,先期启动10.8平方公里。1、建设传感网创新园。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的传感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传感网人才培养基地。2、建设传感网产业园。新区(南区)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350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传感网信息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滨湖区(北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重点承接中科院电子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产业化园区。3、建设传感网信息服务园。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规模约18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与中国移动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进一步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通过重点工程的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产业应用子集集群,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提供完善解决方案。(三)围绕传感网产业化需求,加快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创建智慧之市加快传感网应用子集的应用和推广,先期建设7大标志性示范工程,具体在硕放(国际)机场、市民中心、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保税区物流中心、无锡新区综合保税区、锡山区现代农业博览园、新区先期启动实施7个应用项目,示范成功后在全省逐步推广。1、无线td传感网。与中国移动集团联合推进传感网和td-scdma在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结合,加快传感网与td移动通信网两网融合的三步走路线及其方案实施,探索传感网走向大规模公众服务的商业模式,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可运营商用的传感网体系与产业。一是建设无锡平安家居传感网系统,接入中国移动td网络,形成物物互联与td相结合的平安家居应用系统,实现人与家居的和谐融合。二是建立太湖环境监测传感网系统,实时获取太湖水质相关信息并完成分布式协同处理与信息综合,通过中国移动td网络,实现在环境监测中心整体态势信息显示和在手机终端信息发布。2、周界防入侵传感网。以机场、政府机关、基地等重要区域的周界防入侵系统作为应用切入点,采用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防入侵成熟技术,在无锡机场、无锡市民中心、无锡警备区基地等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达到全天候全天时、低漏警率和低虚警率的周界安全防范要求。3、公共安全传感网。应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先进多媒体传感网产品,在我市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大平台,特别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反恐传感网示范工程,在站台、车厢、出入口、通风管道等重要部位,采用对爆炸物、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入侵危害的监控技术,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所的实时全程监控、应急指挥、事后评估等,并逐步在全省推广,为打造平安无锡及和谐江苏提供新型技术支持。4、智能交通传感网。在我市推进智能交通传感网建设,重点加强在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公交车专用车道智能信号系统、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停车场智能诱导和管理系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5、智能电网传感网。以电力设施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电表数据采集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重要电力设施的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修监控、居民户、农村地区电表数据采集等领域,开展智能电网传感网的应用示范,并逐步加以推广。6、医疗监护传感网。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和分析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医院建设无线医疗监护系统,对病人生理参数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和分析,用比较低廉的成本实现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功能,通过开展医疗监护传感网的应用示范及推广,加快传感网的医疗监护技术应用,降低医疗费用成本,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从而实现集中医疗模式向分布式医疗模式的转变。7、工业智能传感网。以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为切入点,首先在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建立全流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获取重要的工业过程参数,实施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智能控制和传感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生产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的集约生产、优化发展。(四)围绕产业集团培育,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壮大智慧之业加快建设无锡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的智力资源和“530”计划人才资源在传感网产业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无锡国联集团在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及融资平台的金融优势,积极开展微纳产业园基础设施、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产业投资、与各行业应用领域结合组建行业项目子公司等工作,以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系统三大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快形成社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1、传感网络节点(传感器)重点培育和发展机械类、磁学类、热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微纳传感器产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结构设计、加工和封装三大技术。在无锡重点培育和扶持从事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的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使现有代工生产线快速形成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产能;培育和扶持中电58所、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尚诣纳米技术等ic设计企业开发设计微纳传感器;培育和扶持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等射频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培育和引进柔性线路板生产制造企业;培育和扶持达思网络科技等从事微纳传感器节点模块研发、设计、制造的企业和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扶持从事相关材料制造的中微掩膜、惠利合成材料等企业。2、网络构架重点发展体系构架、标准化、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技术标准和产品,通过中国传感网产业研究院在微纳传感网络构架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应用标准制定,推进成果转化;支持中科院电子所无锡传感网系统集成研发中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开展网络架构方面研究开发,培育和扶持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增值服务运营商,引领产业发展。3、信息处理系统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处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超级计算机、手机、pda、移动终端等设备制造,重点培育和扶持无锡清华同方、江南计算机研究所、无锡超级计算中心等单位;重点培育和扶持生产智能电表、水表等仪器仪表的恒通电器、无锡电度表厂、长仪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电力电器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用于智能电网的相关设备;重点培育、扶持和引进从事家庭智能网关等公众应用终端设备的厂商。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应用业务软件,在嵌入式软件方面,重点培育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耐特机电、环宇软件等企业;在应用业务软件方面,重点扶持无锡(国家)软件园(ipark)内的清华紫光、亚联开源、海辉、大展、浪潮、中软国际、万宝盛华、niit 、ntt data、美国福瑞博德、zensar、金算盘等世界500强、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及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创新型企业582家,引导企业加大应用业务软件开发投入。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组织拟定政策措施,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市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作为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机构,尽快建立健全传感网产业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跟踪服务。(二)注重规划引导。切实加强传感网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