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electionparagr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selectionpar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agraphfo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e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2222222222222222222222nglinestopoints2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electionparagraphf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ctionparagra第一章 总 论21.1 项目概述21.2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31.3 编制原则51.4 可行性研究结论6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82.1项目建设的背景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第三章 市场分析193.1 国际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193.2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203.3 国内外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预测263.4 安徽省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293.4 xx县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30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434.1 区位优势434.2 交通优势444.3 资源优势454.4 政府重视和政策优势534.5 配套设施54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55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576.1 设计原则576.2 胡氏宗祠修复保护方案586.3 龙须山景区建设方案606.4 登源河和xx河整治方案666.5 景区居民改水、改厕及村容、村貌整治方案696.6 徽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建设方案956.7 旅游一条街建设方案956.8 接待中心建设方案956.9 徽文化、徽商、三雕博物馆建设方案966.10 旅游房产(园林别墅)建设方案96第七章 环境保护977.1 编制依据977.2 环境保护执行标准977.3 xx风景旅游区环境现状977.4工程对环境的影响987.5 环境保护措施99第八章 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1048.1组织管理1048.2 劳动定员104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1069.1 实施原则和步骤1069.2 项目建设的管理机构1069.3 主要履行单位的选择1079.4 设计、施工与安装1089.5 工程招标1089.6 建设工期112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510.1 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11510.2 总投资11610.3 资金筹措及用款计划(详见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116第十一章 财务评价11811.1 财务评价依据及说明11811.2 产品成本估算11811.3 销售收入及税金(详见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费估算表 )11911.4 利润估算(详见损益表)11911.5 财务现金流量分析(详见财务现金流量表)12011.6 借款偿还能力12011.7 项目清偿能力12011.8 不确定性分析12011.9 财务评价结论121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12312.1 研究结论12312.2 建议124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xxxx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工程1.1.2 项目建设单位安徽省xx集团1.1.3 项目法人代表xxx1.1.4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1.1.5 项目建设单位简况安徽省xx集团(简称xx集团)由xx县民营企业家xxx历经十年创建的一家集丝绸、旅游、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纯净水、茶茧、商贸等为一体的多元化重点骨干企业。固定资产7000万元,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xx集团于2002年初创办了xx县xx旅游总公司,下辖xx景区管理处。2002年开始涉足旅游业,并与xx县政府签订了安徽省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区xx风景区50年经营权。公司计划在35年内投入巨资,依照规划,将xx建设成一个皖南著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地。xx集团企业信誉好、外部环境佳、经济实力雄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为省劳动模范、省十大扶贫状元。由于xx集团的突出贡献和业绩,集团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先进乡镇企业”。1996年、1997年总经理xxx两度被授予“安徽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和“安徽省十大扶贫状元”光荣称号。2001年又获得“安徽省首届孔雀杯农民创业之星”和“安徽省乡镇企业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光荣当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1.2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1.2.1 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名居保护法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1号文件);8、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决定;10、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11、安徽省xx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年);12、xx县生态建设十年规划;13、xx县志;14、安徽省xx县xx旅游区总体规划;15、建设单位委托我院编制安徽安徽xxxx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委托书;1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等。1.2.2 研究范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旅游扶贫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安徽省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安徽省xx县xx旅游区总体规划,对xx县和xx旅游区的旅游项目现状及其建设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分析项目的必要性,预测本项目的市场前景,确定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对项目的工程建设方案提出初步设想,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同时,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项目建设、运行的环保和安全对策。并对项目的投资进行估算,测算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从而论证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有关部门对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工作的范围如下: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的建设现状及市场需求预测; 3、项目建设条件;4、项目组成和建设规模;5、工程建设方案;6、环境保护;7、项目运营与实施计划;8、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9、效益分析;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3 编制原则1、根据xx县的旅游规划目标及xx旅游景区的特色要求,遵循与整体人文、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2、考虑各旅游景点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带动,以促进xx县的所有旅游景点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3、坚持“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突出重点、留有后劲”的原则,结合各地段的自然环境及现状特点,充分考虑项目建设与市场容量相适应,处理好近、远期的关系,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整体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4、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旅游资源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项目范围内的每一寸土地和水域。对旅游资源切实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创造更好的观赏价值。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充分体现“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在建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最大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6、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xx县现有的道路基础设施,量力而行,节省投资,新建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做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较少的投入,带来较好的经济汇报。7、协调发展多项社会事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力求旅游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建设。8、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重视管理队伍和科技信息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9、严格执行有关基本建设和旅游事业法律、法规。1.4 可行性研究结论该项目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本项目具有市场前景广阔,建设条件优越,投资省、见效快的特点。项目报批总投资24849万元,项目投入运行后,年平均营业额3850万元,年实现利税1700万元,实现利润1492万元,税后项目投资回收期12.05年,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4.28%,财务净现值351万元。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本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详见表11。2、本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xx县的坑口村(xx)、浒里村、仁里村以及龙须山和石芴山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大限度开发了当地旅游资源,将进一步提高xxxx旅游区风景名胜在全国的知名度,改进和促进xx县乃至安徽省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带动本县的生态农业、旅游工业、小城镇建设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引入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贫困地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做到完善开发一个景区,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达到区域性扶贫效益大幅度提高。3、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提高,国家号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倡导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安徽省、xx县的发展规划。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xx县由于地处山区,山多田少,大部分地区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有的地区甚至是“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样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地区性的落后与贫困。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落后,成为省家级贫困县。但是,xx县境内钟灵毓秀,自然景观颇多,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方面,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首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保护单位39处。xx县历史悠久,xx县属江南古陆,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xx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徽州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有“无绩不成徽”一说,可见其文化的重要性。徽州介于今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之间,是北方人移入南方并在迁移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社会上层是正统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社会下层和民间则保留了古代江南少数民族的许多习惯和风俗。然而,xx既有徽州文化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人们好学上进,各种形式不同的书院、私塾林立,此乃徽州之共性。而徽州乃至整个安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所创桂枝书院出现在xx,则与汪藻所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士多,xx为最”不无关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王锡番将嵋公书院改建为敬业书院,并引种桑树,讲授蚕桑技术,这种不同于当时其他书院的特立独行与xx桑蚕养殖业的培育与发展有其渊源。徽州为朱子桑梓之地,以“新安理学”闻名于世,理学、经学均盛,而xx金紫胡氏却以精“三礼”成为经学的一个流派,世称“三胡礼学”。xx县不仅历史上遗留了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而且还有丰富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xxxx旅游区是我省的历史文物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xx旅游景区在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xxxx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主要分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型。xx的坑口村(xx)和浒里村都有1600多年的历史,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宋、明、清三朝坑口(xx)曾出过24位进士,出现了胡宗宪、胡富等历史名人,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xx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宗宪故居、胡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父)旧居等名胜古迹。坑口(xx)素有“宗祠之乡,木雕艺术殿堂”之称。xx旅游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墓葬、古桥、古巷、古井、古道等。其中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有胡氏宗祠、方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尚书府坊、胡炳衡故居、胡宗宪旧居、胡宗宪纪念馆、少保府、进士巷、水巷、水碓遗址、下马坊遗址、龙峰禅院遗址、胡富墓、胡宗宪墓、古井、三眼井、龙须山古道、七星潭、上、下官桥、石桥、灵山庵等。人文景观以悠久著称,并与历代社会的经济、军事和文化相联系,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奇峰、怪石、溪流、飞瀑、云霞气象景观和生物景观。其重要景观有石长城、龙角瀑布、龙岩瀑布、龙须瀑布、一天门、二天门、晒布岩、摘星台、七子峰、戈壁峰、白沙峰、龙峰、龙池、石镜、石笏、溶洞、登源河、xx河、有色水晶等。从自然美学角度上看,xx旅游区山清水秀,溪流常驻,鸟语花香,景色宜人。xx县委、县政府极其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九十年代以来,xx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xx旅游区的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xx古村保护规划、xx古村文物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划,为xx旅游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早在xx县旅游发展“九五”规划中就把xx旅游区作为xx县旅游业发展的拳头产品来抓,现已形成“xx一日游”的规模。“宗祠之乡,徽商故里”的品牌,已初具效应。2002年“五一”、“国庆”期间,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xx胡氏宗祠”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旅游知名度。党的“十六”大以后,xx旅游区知名度大增,来到xx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2003年15月达到2万多人次,显示xx旅游区的巨大潜力。党和国家以及安徽省的领导人、许多知名人士到此视察和游览后,都对这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注重到精神生活的质量,闲暇之余外出观光旅游度假已成为当今生活的新时尚。安徽省省委、省政府200014号文件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将xx县划入“两山一湖”范围,予以重点支持,要求xx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根据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旅游经济的指示精神,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xx县的旅游景点的建设,提出将xx县建成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并把旅游业发展作为xx经济振兴的一张“王牌”加以重视,从而拉开了以xx旅游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序幕,掀起了文化旅游、名人故乡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绿色旅游开发的热潮。xx旅游景区不断配套完善并迅速崛起,旅游规模和接待条件不断扩大和改善。使xx县的旅游业初具规模,从“养在深闺人未知”到“一支红杏出墙来”,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已使xx县的旅游业成为xx经济的增长点,使xxxx旅游区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亮点。但是,xx县和xx的旅游景点,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限于财政能力,对旅游建设的投入不足,按照“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几年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使现有旅游资源的远远开发不足。景区内古民居破坏严重,尚书坊是坑口(xx)村唯一的一座古牌坊,也是xx旅游区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之一。但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另有许多文物古跡和古建筑,因无资金不能开发,特别是由于现有的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年久失修,景区内的登源河和xx河河道缺少护坡、河道淤塞,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景区给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xx县和xx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也严重制约了xx县旅游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xx县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的速度。为此本项目的建设已是刻不容缓。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本项目中的封山育林、登源河步行路建设及绿化、xx河和登源河整治、改水、改厕、村容、村貌整治供水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建设等建设内容,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所必需的。2.2.2 是xx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需要旅游产业巨大的乘数效应以及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等多种效应,尤其是对目的地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的巨大影响力,旅游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宠儿,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投资建设本项目,可以提高xx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投资xx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快xx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速度。投资建设本项目,为贫困地区改善旅游条件,创造良好旅游环境,充分利用xx县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使xx县的旅游资源产生规模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旅游开发式扶贫新途径。xx县是省级贫困县,属于传统的农业县,长期沿袭着以种植粮食的老路子,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不高,农民收入很难快速增长,目前还有不少人处于温饱线以下,由于农业基础不稳,已过温饱线的人口返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副产品价格继续走低,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加上xx县工业经济落后,规模过小,缺乏外向度,而且主力又是乡镇企业,大都不成规模,粗放经营,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后劲。若上新项目,由于存在资金、市场、经营管理等困难,一时很难奏效。为此,xx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落后,脱贫效果不显著。xx县旅游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xx县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天厚的优越条件,近两、三年来,旅游事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显示出旅游业的牵动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大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目前第三产业以高出第二产业几个百分点,为贫困的xx县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施旅游开发或扶贫,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作为扶贫的依托产业,是一条卓有成效的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是贫困地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投资建设本项目,其产生的脱贫致富效果可以覆盖到xx整个全县境内,重点将覆盖xx县城关镇、瀛洲、扬溪、长安、临溪伏岭等乡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整合xx县生态农业资源,发展一批新兴第三产业项目,促进xx县旅游经济发展,拉动全县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帮助项目重点覆盖区10多万人民脱贫致富,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十分明显的,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2.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被国家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旅游市场促销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旅游业进一步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多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均被明确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2.4 是项目建设是发展安徽省旅游事业的需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分明确地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开拓大众旅游市场,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文化品味,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要求到2005年全省旅游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上,比2000年翻一番,在全国位次前移”。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早在2000年7月就下发了皖20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体制转轨的加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推动全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使旅游业成为我省经济在新世纪的强劲增长点,是全省上下一项十分重要而繁重的任务”。因此,根据省委、省政府发展旅游经济的精神,投资建设xxxx旅游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安徽省旅游事业的需要,必将对xx县乃至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2.2.5 项目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现代旅游业崛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服务革命时代”(或称“后工业化时代”)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年平均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同期工业经济5.03的年均增长速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和经济社会地位已十分显赫。从目前世界范围看,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已超过机械制造业、汽车业和石油工业的产值,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当今,旅游业总产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70,旅游总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11.90,旅游总税收占世界税收总额的10.40,旅游总消费占世界税收消费的11.30,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2.25亿人,成为世界从业人口最多的行业。旅游以其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正在成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2.2.6 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中处在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最明显的是活跃了航空运输、铁路和公路运输、旅馆饭店、餐饮业、娱乐业、商业网点、邮政通讯以及景点区的市场。而且旅游业投入少、回报率高、风险小。旅游业每直接投入1元,就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产出4.30元。而吸引海外游客前来旅游,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明显,不但可以产生国内游客所带来的一切关联效益,还可以以最低的资源成本换取宝贵的外汇收入。就目前我国的旅游外汇水平,每吸引一名境外游客,就可得到210美元的外汇收入,而且成本很低。因此,在xx县有着xx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胡宗宪故居、胡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父)旧居等名胜古迹。坑口(xx)素有“宗祠之乡,木雕艺术殿堂”之称。xx旅游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xx是我省新的旅游热点,建设好xx旅游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发展旅游事业,优化xx县的产业结构,更多吸引境内外游客,发展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进一步促进xx县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可以发挥旅游产业链条作用,带动和促进xx县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贸易的发展。加速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和促进xx全县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名人故乡游和乡村游等一批旅游产品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一批旅游农副商品带动一批旅游农副商品生产基地的兴建,带动和扩大xx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编、盆景、徽墨、字画、丝绸、绢花、龙须席、“澄心堂”纸、宝石、千层石、鸡血石、根雕、微型石雕等传统旅游商品的市场规模;充分利用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带动和促进旅游用品、工艺美术品、保健品、宗教用品、生态旅游标志纪念品的系列化和特色化;带动和促进茶叶、山核桃、障山石斑鱼、障山石鸡、百丈岩石耳、荆州泡菜、顶市酥、板栗、木耳、香菇等土特农产品和具有旅游价值与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综合旅游美食、饮料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形成规模效益;引发景点群带的旅游购物市场和旅游特色服务,形成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经济聚集地,大大促进和带动xx县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贸易的快速发展。2.2.7 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稳定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然有一大批工人与农民面临再就业的选择。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对旅游就业的分析,旅游就业具有五大特点:第一,旅游就业产生快、成本低;第二,就业主要集中在小型企业和本地社区内;第三,能为妇女和年轻人提供明显的就业机会;第四,能够提供教育、训练及技术上的发展;第五,薪酬合理并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可为社会增加5个人的就业机会。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必将振兴xx县的旅游事业,为xx县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2.2.8 有利于整体开发xx县的旅游资源目前xx县xx的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宗宪故居、胡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父)旧居等名胜古迹分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xx旅游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投资建设本项目,建设好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在硬件上有利于整体开发xx县的旅游资源,提升xx县旅游资源的地位,保证xx县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第三章 市场分析3.1 国际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3.1.1 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200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创下了6.89亿人次的高记录,比1999年增长7.40,国际旅游收入为476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gdp总量的10.70。世界旅游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1.30,旅游业的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11.90。2000年伊始,世界旅游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亚洲经济的复苏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经历了两年的下滑后,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旅游业实现10.50的增长,2000年旅游业比1999年增长4.10,旅游收入增长3。3.1.2 国际旅游市场发展展望目前,全球旅游业共有2.12亿从业人员,每年有3.40万亿美元的收入。到2005年,全球旅游业从业人员将达到3.38亿人,年收入达7.20万亿美元。单是旅游收入的翻一番就预示旅游业的空前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将达到9.37亿人,而其中的1/5人将到亚太地区旅游。未来,旅游将具有更大的民众性。除了假日时间的增加成为旅游大众化的催化剂等因数外,从人们的内在的精神、心理因数看还因为:第一,信息交流等高新技术带来的“足不出户”使人们经常处于“人机对话”之中,弥补了孤寂闭塞状态,缺少了同大自然以及家庭以外人的接触机会;第二,在世界更加趋同化、一体化的条件下,人们更需要通过旅游方式了解和感悟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旅游者中最大的构成成分将是自费和不享受补助的中产阶层,旅游消费将成为这些人中炫耀身份的新热点。3.2 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3.2.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早在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尔时,就高瞻远瞩与陪同会见的国家旅游局和民航局的负责人说:“民航、旅游很值得搞”,并确定了20世纪末实现旅游收入100亿美元的目标。1979年1月6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在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方面全面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真正的旅游产业。到1999年度,我国共建设旅游住宿设施23.70万个,其中涉外饭店7035家,客房88.94万间;旅行社7326家;旅游车船公司292家。到1999年,我国过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奠定了亚洲旅游大国的地位。200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84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3.74亿人次,农村居民4.09亿人次。2001年国际和国内旅游总收入达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2001年实现入境游达8901万人,比上年增长6.7,全国旅游外汇收入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2001年国内开始出现利用工农业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单位,国家提出建设旅游度假区、试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思路。2001年国内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城市周边度假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的新产品不断增加。加之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大大推动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事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地位继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当今,我国旅游业业已形成了四大国际竞争优势。1、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中国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种齐全。有以长江三峡、黄山、九寨沟、泰山等一大批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圣地,也有九华山、普陀山等以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热点,还有八达岭长城、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丽江古城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历史文化遗产。载至1998年,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名胜就有15个,另外还有一大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及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旅游景点。同时,国家的多民族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也成为重要旅游资源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不断增强,一大批具有现代特征的新景点和旅游娱乐设施吸引了不同层次的旅客,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北京的富国海底世界等等。另外,目前中国的度假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也在开发中,潜力巨大。2、旅游服务产业优势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已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包括旅游涉外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旅游管理机构等在内的旅游服务机构越来越多。到2000年底,我国拥有旅行社8993个,其中国际旅行社1268个,国内旅行社7725个,仅旅行社职工总数就达16.50万人。2000年我国有涉外饭店10481家,从事旅游运输的企业近万家,旅游饭店业和旅游运输企业经过近10年来引进外资和管理的实践,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3、基础设施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和运输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过去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沟通已不再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商品流通业的繁荣、娱乐设施的发展也为旅游购物和娱乐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旅游社会服务体系优势旅游业是一个涉及较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已日臻完善。除了饭店、餐饮、交通和通讯服务外,海关、出入境管理、税收、银行、保险、商业零售、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服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旅游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在上述四大优势的基础上,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之列,国际旅游人数排名世界前6位,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前8位。有关人士预测,从2002年起,中国旅游业每年增收5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近年来“挤”到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产业明星”。3.2.2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接待来华旅游入境人数545055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9.501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4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002600亿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实际上上述旅游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发展目标已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提前完成,表明我国旅游业正在健康、高速发展。到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将达到85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636万人次;旅游总体产出75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80,同时旅游业将为国家提供外汇收入900亿美元,增加国内生产总值3万亿元以上,创造就业机会800万人以上;到201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64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804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3001400亿元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1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份额的8。中国还将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客源国之一,名列世界第四,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303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1900027000亿元,旅游总产出将达到30000亿人民币。随着wto的加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1、经济条件逐步宽松随着近几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收入也有了不断提高,因此,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些良好的市场条件为今后几年中国的旅游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2、旅游经济政策趋于成熟国内近几年大力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维护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更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重点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同时也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方向。3、旅游生态环境建设步法加快近几年,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精心组织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展林业、畜牧业相结合,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发展。4、大力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以深圳为代表的国内旅游经济产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猛发展,独具风格的世界文化主体公园、世界之窗等优秀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大批国内外游客,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也使人们看到旅游经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5、旅游市场走向全国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快和发展旅游产业,完善旅游市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整顿旅游公司及中介机构,以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些措施对于开放旅游资源,促进全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述特点,中国旅游业调整发展方向首先是旅游经济的投资重点开始转向包括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服务意识的提高、对建筑遗迹的保护以及咨询等中介机构;其次是提高旅游业的规模经营水平;第三,深入挖掘客源的潜力,提高创汇水平,促进旅游上档次、上规模。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按国际惯例, 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旅游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拥有旅游资源丰富和市场日益扩大两大迅猛发展的两大动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中国旅游业的壮大发展创造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3.3 国内外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预测生态旅游(ecolourism)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据估算,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北方的“冰雪”游、南方的亚热带风光游、东部的现代观光游、西部的探险游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游、工业游、农业游特色旅游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新热点。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在持续快速发展中,渐趋成熟。业内人士指出,2001年中国旅游业取得显著成就:总收入达4995亿元,增长10.5,这与中国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密不可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州就开始从岭南历史、文化入手,重点修复了光孝寺、陈家祠、西汉南越王墓、黄埔军校旧址等七十多处古迹和史迹,挖掘和推出了一批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项目,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设立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步行街、食街和海鲜街,打起特色旅游牌。目前,特色旅游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在西南,广西确定了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的战略布局和5大旅游线路、10大旅游精品、38个重点旅游项目;云南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8大特色旅游产品日趋成熟;西藏组织了环珠穆朗玛峰生态旅游、科考游、登山探险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在东北,除了做足冰雪旅游文章外,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正成为新的热点。在西北,青海旅游局确立了把青海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避暑、探险、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旅游地的特色旅游发展目标;宁夏开展了黄河漂流、沙漠探奇、西夏王朝探秘及回乡采风等特色旅游项目。在江南也涌现一批特色旅游村,这些村庄凭借丰富的生态或人文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旅游经济。旅游专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些内容和服务单一的旅游项目,已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中国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之为依托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无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很多,供需双方的因素都给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使得生态旅游以不寻常的速度在全球发展。因此,促使生态旅游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态旅游市场在全球,尤其是西欧北美国家的形成并迅速扩大。 所有年龄的人都对生态旅游感兴趣。 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进入主流市场,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 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大自然为舞台,尤其是去那些野生的、受人类干扰较小的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者要求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显示了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取向的显著特征。 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指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时的一些偏好。 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出游,以寻求融进大自然的刺激性。生态旅游者的收入较高,而且旅游花费也大。从总体上说,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当今世界,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生态旅游的行列。有关研究表明,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不仅来自发达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旅游者也加入到生态旅游之中。以下数据可以反映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美国旅游资料中心一项调查显示,以后年有万美国旅游者将要进行一次生态旅游。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年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将来自于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亿美元的年产值。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数近2500万,年旅游收入近亿元人民币。 从以上列举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可以预见,在世纪,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大有潜力,这将为世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拉力,生态旅游在21世纪必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今天,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势在必行。3.4 安徽省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安徽省是旅游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其主要标志是: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旅游资源开发有了较大进展,已初步形成皖南、皖北、皖西、皖西南和皖中旅游区基本格局的雏形。2000年,安徽省旅游经济实现了“三个首次突破”,一是全省2000年接待海外游客首次突破30万人次,达31.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7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2.10个百分点;二是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0%,高于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