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102030年)*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102030年)*市发展和改革局二一年六月十二日目 录一、发展总体思路.1(一)发展定位.1(二)发展路径.1(三)空间布局.1(四)经营城市理念.2二、发展基础.2(一)区位优势.2(二)产业优势.2(三)交通优势.3(四)经济优势.3三、发展目标.4(一)近期(20102015年):.4(二)中期(20152020年):4(三)远期(20202030年):5四、主要任务.5(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计生服务能力。.5(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科技事业。.7(三)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9(四)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推动文体产业发展。12(五)努力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满足综合信息服务需求。.13(六)统筹城乡卫生事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15(七)稳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八)积极发展民政事业,建立全面社会救助体系。.21(九)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事业。.22(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25五、保障措施.25(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环境。.25(二)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26(三)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步伐。.27 (四)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保障社会事业稳定发展。.27- 26 -*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102030年)一、发展总体思路(一)发展定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市统筹推进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发展路径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重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空间布局以延吉、*、图们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推进延龙图一体化,重点向北发展,开发包括东盛涌镇、工业集中区、帽儿山下海兰江北岸在内的*新区,着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前沿、延龙图一体化城市的窗口。(四)经营城市理念一是理念求变,由“以建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围绕如何让人更加舒适地工作、学习、生活这个中心,使城市更多地体现人性的特点,把*建设成为延边州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长吉图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中心,打造具有中国朝鲜族民族特色的低碳生态城。二是方式求活,由“政府主体”向“社会主体”转变。政府逐步转换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建设,推进社会事业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二、发展基础(一)区位优势*市地处东北亚金三角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境线长142.5公里。拥有开山屯、三合两个国家一级陆路开放口岸,可直接与朝鲜进行贸易或经朝鲜与韩、日进行转口贸易。三合口岸距离朝鲜清津港仅87公里,是经朝鲜进入日本海的最理想通道。两个口岸年过人能力10万人次,车辆10万台次,货物50万吨以上。(二)产业优势我市在2008年就已经确定并实施了“三二一工程”(即打造制浆造纸业、矿产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对外经贸业和旅游业两大优势产业,围绕延龙图一体化建设一座花园城市),促进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交通优势交通十分便利。铁路方面有五条干线穿越境内,今年*至丹东、通化铁路客运也已开通,使*站起到延龙图“南站”的作用,更便于全州与通化、沈阳、丹东等区域外城市间的人员和货物往来。公路方面有302国道、s206省道老松岭至南坪公路等干线公路与市内公路网连接。截至2009年末,*市域内有国道24.885公里,省道174.161公里,县道96.67公里;拥有县级以上交通运输干线公路7条、县级以下56条;全市公路运输营运车辆1415辆;年货运量达到81万吨,年客运量达585万人。随着龙延公路收费站的撤销,现在从*到延吉只需要10多分钟车程,比过去节省了一半左右的时间。(四)经济优势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21.3%;三次产业结构为16.8:32.7:50.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1亿元,同比增长40.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14.0%。三、发展目标(一)近期(20102015年):2015年,全市总人口20.09万人,非农业人口14.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4万人次,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和基础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初中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23.7%、80%和66%。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到4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超过85%,基本建立竞争有序,形式多样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能在市医院医疗”,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5%以上;全市接待市内外游客(16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5)亿元;文化、体育、生态、环保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有较大改善。(二)中期(20152020年):2020年,全市总人口20.71万人,非农业人口15.4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全市初中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25%、85%和69%。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到6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超过90%,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全市接待市内外游客(19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0)亿元;社会保障、广电、文化、体育、生态、环保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有较大改善。(三)远期(20202030年):2030年,全市总人口21.98万人,非农业人口17.8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全市初中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27%、88%和70%。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到8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研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超过95%,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全市接待市内外游客(508.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7)亿元;社会保障、广电、文化、体育、生态、环保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有较大改善。四、主要任务(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计生服务能力。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大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优先开发人口早期教育(建立1所早教中心),为提高整体人口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计生服务站为主、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生命质量、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三是进一步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现象,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四是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五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程,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2、 中期(20152020年):一是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妇女在最佳年龄段的生育比例上升,控制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三是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人口老龄化进程有所减缓,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势头基本得到遏制。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加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全社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新体系,建立与我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多功能计划生育服务新载体。二是重塑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展科技事业。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大力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主导作用,创新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力争政府科技投入增幅每年达到5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着力发展对我市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科技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实施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工程,重点发展1-2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4-5户省级科技企业,发展10户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省级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全市科技企业年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支持支柱优势产业的科技发展,造纸、纺织、医药、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能源矿产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加快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着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支柱产业关键技术自给率,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明显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保持较快发展。加强“科技下乡”工作力度,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思路和方式,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积极推进四优(优质大米、优质烟叶、优质牛肉、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农牧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较大提高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四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专家和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20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00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60人以上。营造人才兴业战略的体制环境,探索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授权专利量累计达到60件以上,显著提高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程度。2、 中期(20152020年):一是组织科技队伍,实施科技扶贫。争取在国家科技部立项,发放科技扶贫贷款,支持农户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 “短、平、快”致富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头作用。二是抓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省级星火培训学校*职业教育中心为依托,让绝大多数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面提升全市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兴农意识。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指导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民承办产前的种苗,肥料,资金供应和知识培训,产中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培育出一批省级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显著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科技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幼小衔接紧密、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的幼儿教育体系。城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满足社会需求,有选择性的推进0-3岁早期教育,普及学前2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年龄6周岁,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99%。二是建立起环境优美、队伍优良、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质量卓著、后续力强、全面创新、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基础教育系统。三是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合理、运转灵活、注重实效的具有弹性学制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系统。重点办好*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行“注册制”招生和“学分制”管理,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下岗、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为再就业服务。四是建立起方向正、起步早、发展快、内涵广、质量高、特色明、精品多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朝鲜族教育系统。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全面发展的民族人才;建立以提高朝鲜族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为重点,以推进小班化教育、深化“双语”教学改革、加强单亲无亲学生教育为关键,构建质量加特色的朝鲜族教育模式;努力推动朝鲜族教育优先发展,“十二五”期间争取进入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行列,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五是建立起校社联动、积极配合、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环境优良的开放型社会教育系统。六是整体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办好*高级中学和*三中,实施品牌战略,使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高中进入全国1000所示范高中行列。七是积极争取各级补助资金,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2、 中期(20152020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主线,以降低教育成本为突破口,以集中办学确保内涵发展为内容,以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龙头,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教育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提高我市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基本建构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把*教育办成特色鲜明、全州一流、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三是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优先自主发展朝鲜族教育,促进教育发展地方化、本土化,以点带面,扩大辐射,实现我市教育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四是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五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四)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推动文体产业发展。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重点建设民俗展览馆、图书馆,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园”建设,逐步完成新区建设,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实行依法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 中期(20152020年):一是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后劲。以广场文化活动为龙头,实施精品战略,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二是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三是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人人享受文化为已任,使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四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协调发展“文博图”事业,努力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充分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延龙图一体化等有利时机,将*市打造成为宜居宜游、风情锦绣、繁荣和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新兴花园城市,加快推进朝鲜族民俗风情区、朝鲜族生态旅游农业区、朝鲜族民俗文化现代商业区、民俗文化表演区、东盛涌民俗风景区、“三山”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区等“六大功能区”的建设。二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搞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使民俗文化体系得到根本性优化,全市民俗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改善,民俗文化效益明显提高。(五)努力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满足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乡镇广播电视站、村广播电视室的建设,形成台、站、室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队伍建设要有新变化。到2015年末,要引进、培养一批专门人才队伍;完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制度建设;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增强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级,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高节目摄录制播质量,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三是全面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水平和质量。加大发射功率,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有效覆盖,同时加强朝鲜语节目的译制能力建设,延长民族节目的播出时间,丰富朝鲜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偏远山区户户通广播电视。四是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农村节目播出时间,加强维护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能够长期免费接收到多套节目。五是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到2015年末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市。六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七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到2015年,我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并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快速发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取得成效,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2、 中期(20152020年):努力构建ngb传输网络(骨干网速率达每秒1000千兆、接入网用户端速率达每秒100兆)、ngb业务平台(提供高清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ngb管理系统(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3、 远期(20202030年):重点将我市电台、电视台建设成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内一流媒体,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六)统筹城乡卫生事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1、 近期(20102015年):到2015年,构建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城市化进程、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政策体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标准,推进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项目。持续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卫生倾斜。一是项目建设方面: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卫生基本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市人民医院7972平方米综合医院扩建项目和市中医医院4000平方米朝医医院扩建工程;建设和实施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到2011年末所有卫生行政村均建立标准化卫生室。二是新农合方面: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统筹补偿方案,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努力提高并保持高水平的参合率(97%以上)。建立健全较为完备和高效的新农合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工作。三是社区卫生工作方面: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四是疾病防控工作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至2015年达到在编93人,确保实验室检验人员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20%,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能力,保证常规检验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疾控体系网络,建立起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计划免疫信息网;力争到2015年,我市疾控各项业务工作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传染病总发病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保持持平或下降,网络直报覆盖率保持100%。五是免疫规划方面: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到201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率均达到95%;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流动儿童接种率均达到90%;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覆盖率及规范处置率、接种监测报告覆盖率达100%;新生儿入网率98%。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到2015年实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率、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合格率、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被随访的比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支持和服务的比例均达到100%;艾滋病高危人群预防服务措施覆盖率30%;艾滋病高危人群检测结果知晓率60%;艾滋病感染者配偶或固定性伴的hiv抗体检测率达到40%。七是结核病防治工作方面:每年疫情漏报率控制在1以内;肺结核患者和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的转诊率达到100;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督导覆盖率达到95;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规律治疗率达到99;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0;村医生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率达到95;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大中小学校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中小学生结核感染率2015年控制到10以下。八是卫生监督工作方面:继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合理调配有限卫生监督资源,依法行政,重点强化卫生行政审批、卫生监督稽查、食品卫生综合协调、公共场所卫生、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成效,做好节日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九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支专门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队伍,从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比例20%,设置独立的应急办公室,配备专业人员全面负责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是其他方面:深入持久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朝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学历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免费培训乡镇基层卫生人才;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妇保三级网和两个系统管理工作,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质。2、 中期(20152020年):重点是改进卫生医疗服务设备,完成设备的更新换代。市医院、中医院积极引进能代表现代医疗发展的新设备,积极开设特色科室,乡镇卫生院应要具备有常规性的医疗诊断治疗设备,提高市、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一是新农合方面: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统筹补偿方案,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努力提高参合率;建立健全较为完备和高效的新农合信息系统。二是社区卫生工作方面: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三是疾病防控工作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疾控体系网络;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防控能力。 四是卫生监督工作方面:继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合理调配有限卫生监督资源,不断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成效。五是其他方面: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学历医疗卫生人才,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质。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做好项目工作,打造*品牌。积极培养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在本市建设一座高技术、高品位、高就业、高效益的美容城,打造吉林省的美容品牌;以我市朝医医院为平台,开展朝医学术研究,研发一批朝医药;扶持本地制药企业生产经营,与藏药、蒙药并肩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药物品牌。二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和招聘引进,不断优化医疗队伍,加大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高职称人员比例,大幅度提升我市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为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七)稳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形成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努力保持就业规模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抑制失业率上升,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和就业指导,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2、 中期(20152020年):一是稳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大型促就业活动,帮助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二是以贯彻实施两法一条例为契机,继续创造和完善积极的就业环境;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提供良好条件;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完善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八)积极发展民政事业,建立全面社会救助体系。 1、 近期(20102015年):一是树立现代民政理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找准新时期民政事业的科学定位,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使民政事业从适应性发展向开创性发展转变,树立社会公平的整体形象,打造民政品牌,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来推进民政事业发展。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化、知识化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造就“奉献型、学习型、专业型、务实型”人才队伍。三要推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类个体商会等民间组织,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四是要全力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加强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对撤并乡(镇)、村工作的指导。五是建立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受益面广、标准适度、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解决城乡低保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救灾救援体系中的受灾民房恢复重建、救灾仓库建设和救灾物资储备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救灾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的配套投入。六是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50万元建设城区社会福利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推动社区及老龄事业进一步发展。2、 中期(20152020年):一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拓宽思想领域,通过观念创新,为现代民政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智能化、网络化提升民政工作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充分发挥慈善会等社会资金筹集机制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支持体系,通过多元化、产业化来加强民政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使民政工作在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的基础上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更高、更深的领域转变。3、 远期(20202030年):一是整合民政资源,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民政”观念,进一步使民政工作在履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向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转变,追求民政事业社会覆盖的最大化,创造民政事业最大社会效能。二是具备前瞻思维,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使民政工作从传统工作方式向法制化、信息化、专业化转变,实现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跨越。(九)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事业。1、 近期(20102015年):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以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为主线,以延龙图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为品牌,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战略,打造中国唯一的朝鲜族民俗文化城。一是进一步理顺旅游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体制。对我市景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开发建设。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优化全市旅游产业结构,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培育以万亩果园、吉林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兰湖风景区为主的生态景观旅游;以龙山朝鲜族民俗村、大成中学、日本间岛领事馆旧址、一松亭、民俗博物馆、井泉、尹东柱故居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以琵岩山、马蹄山、帽儿山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以三合边境风光、朝鲜会宁、清津、七宝山、平壤跨国为主的边境、出境风光旅游。二是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强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抓好饭店、旅行社星级评定和景区评a工作,强化旅游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力度,提高旅游区服务质量,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是狠抓现有旅游项目建设,突破性完成重点工作。做好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综合开发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期工作,完善马蹄山滑雪场扩建工程,高尔夫球场项目建设;完善重点景区(琵岩山)服务设施建设,修建星级厕所、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工程;做好海兰湖旅游风景区*区域内的对接工作,实现龙河村旅游风景区宾馆及别墅区建设工程动工。四是以举办旅游节庆为载体,做好以节促旅文章。深化*传统节庆活动品牌宣传,继续做好“梨花节、松茸节、黄牛节、农乐节、冰雪旅游节”等传统节庆的宣传推广工作,同时精心包装产品,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对外宣传。五是全面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突出打造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市场,继续加大国内外和省、州目标市场开发力度,做好促销和宣传工作,拓展营销渠道,扩大旅游需求,提高*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七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直接为旅游配套服务的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 中期(20152020年):城市环境和城市旅游功能更加完善;以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出入境旅游为主的旅游城市形象初步建立;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中高档旅游宾馆及重点旅游区的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逐步完善;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的支柱性行业,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3、 远期(2020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