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T 10343-2001 蓄冷设备.pdf_第1页
SBT 10343-2001 蓄冷设备.pdf_第2页
SBT 10343-2001 蓄冷设备.pdf_第3页
SBT 10343-2001 蓄冷设备.pdf_第4页
SBT 10343-2001 蓄冷设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 6 7 . 2 6 0 X 9 9 备案号: 9 3 5 4 -2 0 0 1 S 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蓄冷设备 T h e r ma l s t o r a g e e q u i p m e n t u s e d f o r c o o l i n g 2 0 0 1 -0 9 -2 4发布 2 0 0 2 -0 1 一0 1 实施 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 目次 前言 。 I 1 范围 , 1 2 定义 , l 3 分类 。 3 4 试验要求 。 。 4 5 标定要求 5 6 公布的额定性能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数据 6 7 标记和铭牌数据 . . . . . . . . . . . . . . . . . 7 8自愿遵守 7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标定充冷循环和放冷循环采用同种载冷剂的蓄冷装置的试验方法 1 0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 评定采冰机/ 冷水机和冰浆型蓄冷发生器的试验方法 , .2 0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标定蓄冷装置的现场试验方法 2 7 附录D( 标准的附录) 标定充冷循环和放冷循环采用不同传热流体的蓄冷装置的试验方法 3 6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月 f舀 本标准是“ 修改” 采用“ 美国制冷空调协会( A R I ) S t a n d a r d 9 0 0 “ 1 9 9 8版本。目前我国尚无 类似内容的标准 本标准在转化过程中主要技术内容与原标准相同, 仅在局部如正文条款中将 “ 目的” 和“ 范围” 合并为“ 范围” , 将“ 定义” 中的少数几条与我国有关标准有重复含义的内容, 以 及附录 A的参考文献和附录B的提示性参考文献等作了“ 删除” 处理。 在附录中给出了一个完 整的修改内容和修改原因的一览表。本标准的出台, 能规范我国蓄冷空调工程及其产品的设 计、 生产、 测试和使用, 为之提升至国际水平提供基础资料 本标 准 由国家 国内贸易局提 出。 本标准由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曹德胜、 俞炳丰、 高强、 叶水泉、 陈永林 本标准 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全国制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备案号 : 9 3 5 4 -2 0 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蓄冷设备 T h e r ma l s t o r a g e e q u i p m e n t u s e d f o r c o o l i n g S B/ T 1 0 3 4 3 - 2 0 0 1 e q v ARI - S t a n d a r d 9 0 0 -1 9 9 8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蓄冷设备的定义、分类、试验和标定要求、公布的额定性能需要的最低限 度的数据、性能要求、标记与铭牌数据和遵守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供冷用蓄冷设备。 其可以充人和放出任何种类的传热流体, 且可以是全部由 工厂装配的; 或从工厂供应部件在现场组装的; 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规范在现场安装的。 本标准不适用于: 蓄冷容量为 3 5 . 1 7 k Wh或更小的蓄冷设备。 将制冷剂作为放冷流体的蓄冷装置。 仅用于供热的蓄热设备。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 . 1 环境空气a mb i e n t a i r 蓄冷装置四周空间的空气。 2 . 2 环境热负荷 a m b i e n t h e a t l o a d 从环境获得的热而传给蓄冷装置的负荷( 一般用 k w表示) 。 2 . 3 制冰期b u i l d p e r i o d 制冷过程中蓄冷发生器的运行期。 2 . 4 充冷流体c h a r g e f l u id 制冷期内将热量从蓄冷装置或发生器中移去的传热流体。 2 . 5 充冷期/ 循环 c h a r g e p e r i o d / c y c l e 将能( 热) 量从蓄冷装置中移去的一段时间。 2 . 6 充冷速率 c h a r g e r a t e 在充冷期间从蓄冷设备中逐时移去能( 冷) 量的速率, 一般用k w 表示。 2 . 7 放冷流体d is c h a r g e f l u i d 向蓄冷装置转 移热量的传热流体 。 中国商业联合会 2 0 0 1 -0 9 -2 4批准2 0 0 2 -0 1 - 0 1实施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2 . 8 放冷期/ 循环 d i s c h a r g e p e r i o d / c y c l e 将能( 冷) 量加人蓄冷装置的一段时间。 2 . 9 放冷速率 d i s c h a r g e r a t e 在放冷期间向蓄冷装置加人能( 冷) 量的速率, 一般用 k W 表示。 2 . 1 0 污 垢系数 f o u l i n g f a c t o r 换热器表面水侧积聚污垢所造成的传热计算中包括的热阻。 2 . 1 1 封闭 式( 密封单元) 压缩机 h e r m e t i c ( s e a l e d u n i t ) c o m p r e s s o r 压缩机装配于密封的壳体内, 无轴伸出, 使用制冷剂作为电机冷却剂。 2 . 1 2 时间间隔i n t e r v a l 每个试验读数之间的时间间隔。 2 . 1 3 融化潜热l a t e n t h e a t o f f u s i o n 在恒定压力和温度下单位质量的固体在其融化点转变成液体时发生的焙值变化。 2 . 1 4 负荷强度l o a d i n t e n s i t y 蓄 冷装置瞬时负荷与该设备净可 用蓄 冷容量之比, 一般用k W/ k Wh 表示。 2 . 1 5 融化期me l t p e r i o d 确定蓄冷发生器产冰量的冰融化试验期。 2 . 1 6 净制冰量n e t i c e m a k i n g c a p a c i t y 充冷工况下蓄冷发生器的总制冰量, 一般用 k w 表示。 2 . 1 7 净蓄 冷量 n e t u s a b l e s t o r a g e c a p a c it y 对于一给定的充冷和放冷循环, 蓄冷装置能提供的实际蓄冷量, 一般用k Wh表示。 2 . 1 8 名义蓄冷量n o mi n a l s t o r a g e c a p a c i t y 由制造厂确定的蓄冷装置的理论容量, 通常大于净蓄冷容量。 2 . 1 9 开启式压缩机o p e n - t y p e c o m p r e s s o r 具有伸出机壳的轴或者其他运动部件, 并靠外部动力源驱动的一种制冷剂压缩机. 在固定 件和运动件之间需要轴封。 2 . 2 0 周期p e r i o d 对于蓄冷系统工作循环, 为了分析和评价而划分的一个小时的时间段。 2 . 2 1 相变 材料( P C M) p h a s e c h a n g e m a t e r i a l 一种通常在恒定的温度下, 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会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 2 . 2 2 公布的 额定性能 p u b l i s e d r a t i n g s 蓄冷设备公布的额定性能是规定负荷循环得到的由本标准表 4所示的“ 供应商说明的数 据实例设计 日” 而进一步采用的数据和方法.它们由制造厂选择表、 图或计算机程序的形 式来表示, 可以适用于同一制造厂生产的具有相同公称尺寸和型式( 标志) 的设备。 2 . 2 2 . 1 标准额定性能 s t a n d a r d r a t i n g s 在标准额定性能工况下进行试验为基础的额定性能值。 2 . 2 2 . 2 设计额定性能 m a p p e d r a t in g s 设计额定性能是指在某些规定限制下的额定性能, 这些限制是为没有标准额定工况的产 品提供的。它们是在产品制造厂确定的一系列运行工况下进行试验为基础的额定性能值. 2 . 2 2 . 3 使用额定性能 a p p l i c a t i o n r a t i n g s 在使用额定性能工况( 不同于标准额定性能工况和设计额定性能工况) 下进行的试验为基 S BI T 1 0 3 4 3 - 2 0 0 1 础的额定性能值。 2 . 2 3 饱和蒸发温度 s a t u r a t e d e v a p o r a t o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在蒸发器出口连接处的压力下对应的制冷剂饱和温度。 2 . 2 4 二次载冷剂s e c o n d a r y c o o l a n t 任何由制冷剂冷却, 并且用于热传导时无相变, 没有闪点或温度高于 “闪点的液体, 亦 称“ 载冷剂” 。 2 . 2 5 蓄冷装置 t h e r m a l s t o r a g e d e v i c e 能够用显热和/ 或潜热贮落冷量的设备. 它可以由一台留冷设备组成或用多个机械制冷系 统的部件组装而成。 2 . 2 6 蓄冷设备 L t h e r m a l s t o r a g e e q u ip m e n t 任何一种蓄冷装里 和/ 或发生器, 或两者联合的装置, 可以包括机械制冷装置的各种其他 部件 。 2 . 2 7 蓄冷制冰装置 t h e r m a l s t o r a g e g e n e r a t o r 由制造厂组装部件而成的装置, 包括燕发器, 以及压缩机、 控制器、 放热装置等的蓄冷系统 进行制冷, 它们作为蓄冷发生器的总体性能由制造厂标定。 3分类 3 . 1 显热蓄冷设备 冷却用显热蓄冷设备一般采用水作为蓄冷介质。在充冷期间, 从蓄冷装置出来的热水, 通 过冷水机组被冷却到要求的温度 , 然后返回到蓄冷容器。在放冷( 制冷) 期间, 冷水从蓄冷器中 泵送到负荷处, 产生的热水再返回 到蓄 冷器。为 保持返回的热水与贮蓄的冷水相分离, 可采用 单独的或分隔的水箱, 或者只有一个水箱时采用迷宫、 隔板或热分层等方法。 3 . 2 潜热蓄冷设备 可以分为冰盘管式、 封装的冰或相变材料式、 制冰滑落式/ 冷水机式或冰浆式, 见表1 , 表 1 蓄冷设备的分类 分类型式蓄 冷 介 质充 冷 流 体 放冷液体 显热 冷水水水水 其他液体其他液体 其他液体其他液体 潜热 冰 盘 管 式 外部融解 冰或其他 相变材料 制 冷 剂 水或 载冷剂 载冷剂 内部触解 O lk A n t 相 变 材 料 载冷摘载冷剂 制冷剂制冷荆 封装的冰或相变材料式 冰或其他 相 变 材 料 水水 载冷剂载冷剂 制冰滑落式/ 冷水机式冰制冷剂 水 冰浆式载冷剂中的冰载冷剂/ 冰 载冷剂/ 冰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3 . 2 . 1 冰盘管式一个由浸没在水箱中的盘管、 平板或其他传热表面构成的蓄冷装置。在充 冷期间, 蒸发的制冷剂或冷的载冷剂通过盘管/ 平板进行循环, 使其外表面形成冰。在放冷( 制 冷) 期间, 一般采用下列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方法: 3 . 2 . 1 . 1 外部融解外部融解时, 返回的热水是通过水箱循环的, 因为是在形成的冰体外部, 从而被融化的冰所冷却。 一些冰盘管装置也可用作冷水机, 它是将返回的热水通过水箱并经过 换热器外表面进行循环。 此时在换热器外表面, 返回的热水被载冷剂或换热器内循环的制冷剂 冷却。 3 . 2 . 1 . 2 内部融解内部融解时, 通常返回的热载冷剂是通过盘管/ 平板而循环的, 并使盘管 / 平板外部的冰融化时被冷却。 3 . 2 . 2 封装的冰或相变材料式用无数封装有蓄冷介质( 水冰或其他诸如共晶盐的相变 材料) 的相对较小的容器充填密实的箱或容器所构成的蓄冷设备。在充冷期间, 水或载冷剂是 在低于蓄冷介质的相变温度下, 通过箱/ 容器循环的, 并使蓄冷介质产生相变( 冻结) 。在放冷 ( 制冷) 期间, 返回的热水或者载冷剂通过箱/ 容器循环, 并且当封装的蓄冷介质相变( 融解) 时 被冷却 。 3 . 2 . 3 制冰滑落式/ 冷水机式预制的蓄冷设备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往复式或回转式压缩 机、 冷凝器、 连接管路和控制器。 采用垂直板、 垂直管、 筒形或其他的蒸发器与制冷剂相连接, 而 将流经蒸发器外表面的水膜制成冰的蓄冷装置。 间歇地使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蒸发器, 或者在 外表面通过刮刀使冰以片状或块状脱落到贮蓄箱中收集起来。 在放冷( 制冷) 期间, 返回的热水 是通过贮蓄箱循环的, 在箱内它被冰融化而冷却。某些制冰机也可以作为冷水机, 在制冷期间 将返回的热水在进人贮蓄箱之前经过蒸发器循环, 在该处即被冷却( 制冰或不制冰) 。 3 . 2 . 4 冰浆式将载冷剂从贮蓄箱通过冰浆发生器循环而产生冰浆的蓄冷设备。 在冰浆发生 器内, 蒸发的制冷剂冷却载冷剂, 并在返回和保留在贮蓄箱中的溶液内产生松散的冰晶。在放 冷期间, 返回的热载冷剂是通过贮蓄箱循环的( 直接地或经由也许此时正在作为制冰机或冷水 机运行的冰浆发生器) , 在此处, 它被融解的冰晶所冷却。 4 试验 要求 4 . 1 试验要求所有标准的和设计的额定性能应该按照本标准的附录A, B , C和D规定的方 法、 程序和仪器进行试验验证。 4 . 2 允差 4 . 2 . 1 蓄冷装置公布的设计额定值, 对于任何生产的蓄冷装置, 其根据试验得到的净蓄冷 量应该不低于1 0 0 %的额定蓄冷量。 4 . 2 . 1 . 1 流体侧压降不得高于额定值+1 5 0 0 , 4 . 2 . 1 . 2 充冷循环中每个时间段平均流体温度( 或饱和吸人温度) 不得低于公布的规定充冷 期间标定方法所预测值的 0 . 3 C.0 4 . 2 . 1 . 3 放冷循环中每个时间段的平均流体温度, 不得高于公布的标定方法所预测值的 0 . 3 C。 4 . 2 . 1 . 4 循环中任意点的满负荷输人功率不要高于输人功率额定值的 5 0 0 , 4 . 2 . 2 蓄冷发生器公布的标准额定性能, 对于任何的蓄冷发生器, 其根据试验得到的净制 冰量必须不低于其额定净制冰量的9 5 %, 而且如有可能, 流体侧压降不要高于额定值的 1 5 %e 同样, 平均满负荷输人功率不要高于其平均输人功率额定值的 5 %, 或者, 平均饱和蒸发温度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不得低于其平均额定值的0 . 3 0C , 5 标 定要求 5 . 1 额定工况 设备的型式必须决定于公布的额定性能。 5 . 1 . 1 蓄冷装置蓄冷装置公布的额定性能必须包括由净蓄冷量组成的设计额定性能和使 用额定性能, 还必须包括按本标准表4所确定的附加箱人功率额定值以及满负荷循环性能数 据 . 5 . 1 . 1 . 1 标定额定值每种蓄冷装置的设计额定性能必须限定在表 2 所规定的工况范围内。 表 2标定倾定工况的限定和试验方法 设备 类 型 试 验 方 法 放 冷 循 环 充 冷 循 环 负 荷 强 度 k W / k W h塑 人口流体沮度 出口流体温度 塑 最大人口流体温度 冷 水附 录 C 0 . 0 8 - 0 . 1 76 - 1 27 . 2- 1 8. 34 . 5 - 1 5 . 58 - 1 23 . 3 - 1 4 . 4 冰 盘 管 外 部 融 解 附 录 D 0 . 0 8 - 0 . 1 76 - 1 27 . 2 - 1 5 . 51 . 7 - 1 0 . 08 - 1 2不 适 用 冰 盘 管 内 部 融 解 附 录 B0 . 0 8 - 0 . 1 76 1 27 . 2- 1 5 . 53 . 3 - 1 0 . 08 - 1 2不 适 用 封 装 冰 附 录 A 或附录C 0 . 0 8 - 0 . 1 76 - 1 27 . 2 - 1 5 . 53 . 3 - 1 0 . 0 8 - 1 2 不 适 用 相 变 材 料 ( P C M ) 附 录 A 或 附 录 C 0 . 0 8 - 0 . 1 76 1 2 高于相变温度 2 . 2 高于相变温度 8 . 3 8 - 1 2不 适 用 ; 滑落 式 制 冰 机 / 冷 水 机/ 冰浆 附 录 B 不 适 用不 适 用不 适 用不 适 用不 适 用不 适 用 一 滑 落 式 制 冰 用 贮 蓄 箱/ 冷 水 机 附 录 C 或 附 录 D 0 . 0 8 - 0 . 1 76 1 2 2 . 2 - 1 8 . 3 1 - 4 .48 - 1 20 冰 浆 用 贮 蓄 箱 附录C 二 价叫 小 三日下、 0 . 0 8 -0 . 1 76 1 2 2 . 2 - 1 8 . 3 1 - 4 .48 - 1 2一 1 . 7 I 门 r I 术 u 5 . 1 . 1 . 2 附助设备输入功率额定值蓄冷装置公布的附助设备输人功率中额定值必须是蓄 冷装置所有附件从用户动力源所需的功率。这些附件必须在产生净可用蓄冷容量的充冷循环 和/ 或放冷循环过程中运行, 包括由制造厂安装的任何电机、 电机起动器、 变频器和控制器。将 循环的载冷剂泵流到蓄冷装置外部的蓄冷系统负荷处所需的动力必须排除在外。 5 . 1 . 2 蓄冷发生器蓄冷发生器( 带或者不带组装的机械制冷部件如放热和/ 或压缩设备) 制 造厂必须提供按表 3 规定的标准额定工况下运行时的标准净制冰量额定值和输人功率额定 值。 5 . 1 . 2 . 1 发生器应该在表3对特殊型式设备所规定的人口流体温度下标定。 人口流体的流 量必须由制造厂规定。 5 . 1 . 2 . 2 制冷剂侧污垢系数对于发生器, 所有标准额定性能的制冷剂侧污垢系数允差应该 是 0 . 0 0 0 0 .2 C / W.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表 3 $冷发生器标准额定工况 设 备 型 式人口流体温度 滑 落 式 制 冰 机 / 冷 水 机 冰 浆 机 一 2 . 5 5 . 1 . 2 . 3 仅有燕发器不带压缩设备和冷凝器和发生器按净制冰量( k W) 来标定, 它是饱和 蒸发温度( S E T ) 的函数, 包括每个制造厂的图或表格数据。 必须提供的蒸发器制冷剂质量流量 k g / h , N度 和压力k P a ,滑落式制冰机/ 冷水机和图或表格数据也必须包括所要求的 压缩设 备能力。 5 . 1 . 2 . 4 分设的冷凝器装有压缩设备但无冷凝器的发生器, 对于H F C和HC F C制冷剂必 须在4 0 . 6 冷凝时标定, 而对于 R 7 1 7 , 必须在 3 5 . 7 冷凝时标定。 5 . 1 . 2 . 5 水冷式冷凝器装有水冷式冷凝器的发生器必须在冷凝器人口水温为2 9 . 4 0C, 进 人蒸发器水温为 6 . 7 0C, 压缩机每千瓦能量的水流量为0 . 0 5 4 L / s 的条件下进行标定。 水侧污垢 系数允差必须是 。 . 0 0 0 0 4 4 m 0C / W, 5 . 1 . 2 . 6 空冷式冷凝器装有空冷式冷凝器的发生器必须在气压计压力为 1 0 1 . 3 k P a 时人 口空气干球温度为 3 5 的条件下进行标定。空气侧方面污垢允差必须是 0 . 0 0 0 0 m, “ C / W. 5 . 1 . 2 . 7 蒸发式冷凝器装有蒸发式冷凝器的发生器必须在气压计压力为 1 0 1 . AN 时人 口空气湿球温度为2 3 . 9 的条件下进行标定。 空气侧方面污垢允差必须是0 . 0 0 0 0 m2 “ C / W. 5 . 1 . 2 . 8 输人功率额定性能蓄冷发生器公布的枪人功率额定性能必须包括用户动力源中 所需的功率, 和制造厂安装的发生器所有部件所需的功率, 这些部件包括压缩机电机、 油泵、 制 冷剂泵、 电机起动器、 变频器和控制器。必须单独表示出制造厂安装在发生器上的放热装置中 风扇和泵的输人功率额定性能, 必须排除将循环的载冷剂或水泵送到蓄冷发生器外部的蓄冷 系统负荷所需的功率。 52 使用额定性能 使用额定性能是设计额定工况范围之外或非标准额定工况的额定性能, 可由制造厂决定, 以便选择设备。 53 特定工况 制造厂预备的以满足特定工作要求的额定性能, 它应当包括本标准表 4规定的完全充冷 和放冷循环的性能数据。 6 公布的额定性能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数据 6 . 1 公布的额定性能数据( 目录中或计算机输出的) 公布的额定性能数据必须包括或能够 引出设备设计、 每个这种设备的设计额定性能或标准额定性能, 以及制造厂可以选择包括的任 何附加使用额定性能。额定性能必须含有下列资料: 6 . 1 . 1 蓄冷装置 6 . 1 . 1 . 1 净可用蓄冷量, k Wh , 6 . 1 . 1 . 2 附件输人功率额定值, k W, 6 . 1 . 1 . 3 在充冷和放冷循环中使用的传热流体的类型。 6 . 1 . 1 . 4 本标准表 4 规宁的满负荷循环的性能数据。 S B / T 1 0 3 4 3 -2 0 0 1 6 . 1 . 1 . 5 初始充冷期, h和充冷循环过程传热流体最小进Q温度, 。 6 . 1 . 1 . 6 充冷和放冷循环过程中流量最大时通过蓄冷装置的传热流体的压降, k P a , 6 . 1 . 1 . 7 设计工作压力, k P a , 6 . 1 . 2 蓄冷发生器 6 . 1 . 2 . 1 制冷期内发生器的净制冰量, k wo 6 . 1 . 2 . 2 制冷期内进人发生器的传热流体的类型; 温度, 和流量, L / s , 6 . 1 . 2 . 3 通过发生器的传热流体压力降, k P a , 6 . 1 . 2 . 4 对于无压缩设备的发生器, 蒸发器制冷流量, k g / h ; 温度, 和压力, k P a ; 还有制冷 剂饱和燕发温度, 。对于采冰机、 压缩设备所需的总制冷量, k W, 6 . 1 . 2 . 5 对于需要由他人提供的冷凝器的发生器、 制冷剂类型、 总放冷量, k w 和冷凝温 度 , 。 6 . 1 . 2 . 6 对于装有水冷式冷凝器的发生器, 要求的进口水温, ; 流量, L / ,和水侧压力降, k P a , 6 . 1 . 2 . 7 对于装有空冷式冷凝器的发生器, 要求的进口空气干球温度, 。 6 . 1 . 2 . 8 对于装有蒸发式冷凝器的发生器, 要求的进口空气湿球温度, 。 6 . 1 . 2 . 9 充冷循环输人功率, k W和有效标定的额定电压和频率。 6 . 1 . 2 . 1 0用于标定的污垢系数允差 , m .C/ W , 7 标记和铭牌数据 7 . 1 标记和铭牌数据 设备铭牌数据必须标明: 7 . 1 . 1 负责性能标定的制造厂和/ 或供应商的名字。 7 . 1 . 2 设备的型号和唯一能证实产品的序列号。 7 . 1 . 3 装置或机组中所含的附件、 电机和控制器的电气特性和功率消耗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8自愿遵守 8 . 1 遵守 遵守本标准是自愿的, 但不符合本标准全部要求的产品或设备 , 虽属于本标准的“ 范围” ( 见“ 1 0 ) , 亦不得宣称或示意遵守本标准。 S B / T 1 0 3 4 3 -2 0 0 1 净可用蓄冷量 表 4 供应商说明的数据实例设计日 k Q V h 时 间 h 蓄 冷 系 统 负荷 k W 制 冷 设 备 负荷 k W 蓄冷装 置 放 冷 速率 k W 进人蓄冷装置 附加的或辅 助 设 备 负荷 k W 进人蓄冷 装置环境 热 负 荷 k W 净 蓄 冷总 量 k W h 饱 和 吸 气 温度( 如果 适 用 时 ) 0- 1 1 - 2 2 - 3 3 - 4 4 - 5 5 - 6 6 - 7 7 - 8 8 - 9 9 - 1 0 1 0- 1 1 1 1 1 2 1 2- 1 3 1 3 - 1 4 1 4 - 1 5 1 5 - 1 6 1 6- 1 7 1 7 - 1 8 1 8- - 1 9 1 9 - 2 0 2 0 - 2 1 2 1 - 2 2 2 2 - 2 3 2 3 0 总 计 在限定的放冷温度, 较大的放冷速率有可能是不能做到的。 净蓄冷总量对于瞬时放冷是不可获得的。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表 4 ( 续 ) 传热流体 密度在 需要其他制冷能量输人: 是/ 否( 圈一个) 比热( k 7 / k g ) 在C 时 间 h 离开蓄 冷系统 流体温 度T 进人蓄 冷系统 流 体 温 度T 通 过 蓄 冷 系 统 流 量 L / s 进 人 蓄 冷 装 置 流 体 温 度 离开蓄 冷装置 流体温 度 通 过 蓄 冷 装 置 流量 L / s 蓄 冷 装 置 压 力 降 k Pa 蓄 冷 装 置 制 冷 能 量 输 人 k W h 冷 凝 器 : 热负荷 k W 或 水 流 量 L / s 制冷机冷 凝温度 或冷凝器 热源 温度 蓄 冷 装 置的输 人 功 率 kW 0 - 1 1 - 2 2 - 3 3 - 4 4 5 5 6 6 7 7 - 8 8 - 9 9 - 1 0 1 0 - 1 1 1 1 - 1 2 1 2 - 1 3 1 3 - 1 4 1 4 - 1 5 1 5 - 1 6 1 6 - 1 7 1 7 - 1 8 1 8 - 1 9 1 9 - 2 0 2 0 - 2 1 2 1 - 2 2 2 2 - 2 3 2 3 - 0 总计 说明热源的种类和温度( 冷凝器进水温度, 人口空气千球温度, 人口空气湿球温度。 ) S B / T 1 0 3 4 3 -2 0 0 1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标定充冷循环和放冷循环采用同种载冷剂的蓄冷装里的试验方法 Al 试验方法 Al . 1 一个完整的试验包括三个单独的试验, 即用于确定蓄冷装置初始充冷所需时间的初始 充冷循环; 用于验证装置的净蓄冷量完全移去时的温度的放冷循环; 用于验证蓄冷装置再充冷 时传热介质的温度和制冷量的充冷循环。 在试验开始前, 有关试验各方必须就以下几点达成一 致: 充冷循环的持续时间、 在放冷循环中加载在蓄冷装置上的一般负荷曲线及该负荷下装置的 净可用蓄冷容量。 Al . 1 . 1 初始充冷循环试验必须确定蓄冷装置完全充冷所需时间与循环中获得的传热介质 的最低温度。 且还必须确定时间加权平均进口温度 T 3 、 时间加权平均出口温度T 4 、 平均充冷速 率9 。 和蓄冷装置完全充冷所需从装置中移去的总热量QC o Al . 1 . 1 . 1 初始充冷开始时, 蓄冷装置必须处于本附录 A 4 . 3 . 1 所规定的完全放冷状态。 A l . 1 . 1 . 2 初始充冷试验必须使用和充冷循环试验相同的平均热量移出率( 充冷速率) , 见 A4 . 2 . 3 . Al . 1 . 1 . 3 当蓄冷装置已达到制造厂公布的规范一致的完全充冷状态时, 初始充冷循环试验 方告结束 。 Al . 1 . 2 当将负荷曲线作为输人实际加载到蓄冷装置上时, 放冷循环试验必须证实: 在每个 实验周期中, 蓄冷装置放出的载冷剂实际温度应和制造厂公布的评定方法所预测的值相一致。 A l . 1 . 2 . 1 放冷循环试验开始时, 蓄冷设备必须处于和生产厂公布的规范一致的完全充冷状 态 。 A l . 1 . 2 . 2 放冷循环试验必须在由传感器T S -1 测得的混合温度下进行试验前, 试验各方 应预先设定混合阀T MV-1 ( 见图Al ) 的状态, 使从 T S -1 测得的温度基本不变( 士0 . 1 0C) , Al . 1 . 2 . 3 当施加负荷曲线所要求的净蓄冷量 Q D 从装置中完全移去后, 放冷循环试验必须 结束。需要注明的是, 如 A 6 , 9 所讨论的那样, 由于放冷循环试验的持续时间仅是净蓄冷量而 非蓄冷装置放冷状态的函数, 因此当放冷循环试验结束时仍有一部分剩余冷量存在蓄冷装置 中 。 Al . 1 . 3 充冷循环试验必须证实: 当以试验期间实际放出的冷水机容量作为输人时, 每个时 间段中对蓄冷装置重新充冷所需的传热流体的实际温度与制造厂公布的评定方法所预测的值 相一致。 还必须确定时间加 权平均进口 温度T 3 、 时间加权平均出口 温度T 4 、 平均充冷速率9 . 8 和将蓄冷装置回到完全充冷状态时所需的总移出热量 Q C h a Al . 1 . 3 . 1 充冷循环试验开始时, 蓄冷装置必须处于 Al . 1 . 2 . 3 所述的放冷循环试验结束的 状态 。 A l . 1 . 3 . 2 当蓄 冷装置达到A l . 1 . 1 . 3 所述的初始完全充冷状态时, 充冷循环试验方告结束。 A l . 2 应记录的数据必须在上述的初始充冷、 充冷和放冷循环的整个持续时间中以不超过 5 mi n的时间间隔测量和记录下列数据 : A l . 2 . 1 传热流体( 载冷剂) 的流量: a ) 在试验装置F M-1 处测量值( 见图All. b )在蓄冷装置 F M-2 处测量值( 见图 A ll. 1 0 S B I T 1 0 3 4 3 -2 0 0 1 Al . 2 . 2 传热流体( 载冷剂) 的温度: a )在TS 一3 和TS -4 处测量进、 出蓄冷装置的温度 b ) 在 T S -1和T S -2 处的辅助测量值。 Al . 2 . 3 蓄冷装置周围的环境空气温度 T a m b o Al . 2 . 4 传热流体通过蓄冷装置的压降 P S -1 , A l . 2 . 5 输人任何辅助设备如空气泵、 搅动器等的功 率。该值是在充冷或放冷循环试验中蓄 冷装置产生额定量所需要的。 万 - 1 , 一 一 佗 灭 升 一 一 一 , 7 5 - 1 刀v - 2 加热器 冷水机 混合器 了 s - 人 扛 转向阀 ( 可 选 ) 月 、 不 1 e 户S - 1 蓄冷装置 6 了 S - l 混合阀 了 几 F - I BV- 1 B ,一 平衡 阀 F M-流 量计 : T MV -温度 驱动混 合阀 。 V -截 止阀 4 P S -压差 传感器 ; P S 一压力 传感器 ; T S - 温度传感 器 图AI ,冷设备的试验装I简图 A 2 测试仪器 A2 . 1 测试仪器和多部件铡量系统的选择和校准必须符合下述规定要求和准确度。 A2 . 1 . 1 仪器校准必须依据国家认可的单位校定。 必须采用指示校正值以获得所要求的精确 度, 必须按各种仪器适用的常规计划对仪器校准, 所有的校准记录必须保存。 A2 . 1 . 2 采用的仪器必须符合对该类型仪器适用的标准, 其使用方式必须确保符合规定的精 确度 。 A 2 . 2 温度测量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应在下列测量的规定范围内: A2 . 2 . 1 水和其它传热流体各自的温度或空气的干球温度为士0 . 0 5 “ C. A 2 . 2 . 2 传热流体的温差应在被测量温差值的士2 %之内。 A 2 . 3 测量流体压力及通过蓄冷装置的压差的仪器精确度必须保证压力或压差在测量值的 士 2 %之内。 A 2 . 4 电气测量和仪器电器测量必须设在能精确地测量总输人功率的位置进行。 所用测量装 置的精确度必须在测量值士1 . 0 写内的实际均方根功率。 使用功率调节仪器的测试装置可能需 要在测量点和载荷装置之间有合适的隔离和预防措施, 以确保获得精确的功率测量。 1 1 S B / T 1 0 3 4 3 -2 0 0 1 A2 . 5 测量所有传热流体( 包括制冷剂) 流量的仪器必须具有测量值士1 %的精确度口 A2 . 6 测量时间必须使用被测时间精确度士。 . 5 %的测量仪器, 此精确度包括仪器开始工作 和停止工作时的任何不确定误差。 A2 . 7 流体的物理和热力学特性必须由下列资料确定: A2 . 7 . 1 水的传热和热力学特性必须取 自 1 9 9 7 年 A S H R AE基础手册 。 A2 . 7 . 2 载冷剂的传热和热力学特性必须取自 1 9 9 7 年AS HR A E基础手册)A o A2 . 7 . 2 . 1 折射率的测量值必须使用标准转换表转换为传热流体的浓度( 体积百分比) 。 A2 . 7 . 2 . 2 必须根据折射率测量值和所求点流体典型温度求出对应浓度, 然后在 1 9 9 7年 A S HR A E基础手册 数据中采用内插法求得特性参数。 A 3 测试设备 A3 . 1 测试设备最少必须由如图 A1 所示的所有设备组成, 图中亦示出了与系统平衡有关的 蓄冷装置的位置。测试系统可以开环或闭环系统设计。 A3 . 2 传热流体的管路压差测量装置 P S -1 所连接的管路与蓄冷装置的进口和出口的管 路直径必须相同。 A3 . 3 隔热温度的测量点 T S -2 和 T S - 3 , T S - 4和T S -1之间的管路, 以及旁通管路的全 长必须充分隔热以把热量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否则会影响容量测量和容量辅助测量的有效性。 A4试验过程 A4 . 1 试验准备 A 4 . 1 . 1 蓄冷装置必须安 装在如图A 1 所示的 测试回 路中, 而且符合制造厂的安装说明。 如果 安装在室外, 蓄冷装置必须避免阳光直射和防风。 A 4 . 1 . 2 安装后和试验前, 蓄冷装置必须按制造厂的要求运行( 充冷和放冷) 。 A 4 . 2 试验要求和运行限制 A 4 . 2 . 1 试验前, 充冷循环试验持续时间和放冷循环试验负荷曲线必须得到实验各方的同 意 。 A 4 . 2 . 2 每个试验循环中, 必须保持在F M-1 处测得的传热流体的稳态流动。 在任何初始充 冷、 充冷和放冷循环试验中, 如果测得的流量变化不超过士1 0 0 a , 就认为达到了上述工况。 A 4 . 2 . 3 初始充冷 试验和充冷循环试验在整个试验期内必须采用同 样的 平均热量移出率( 充 冷速率) 。 其值必须在试验前规定的平均热量移出率的士1 0 %偏差范围内。 压缩机设备的容量 不得在两个试验中或两个试验之间用机械方法改变。 为了使试验有效, 初始充冷循环试验移去 热量的实际平均速率应在充冷循环试验时移出热量的实际平均速率的士1 0 %偏差范围内。 A4 . 2 . 4 放冷循环试验的持续时间和在蓄冷装置上的加载负荷曲线必须与试验前试验各方 同意的相一致。放冷循环试验的实际持续时间应在规定时间的士1 . 0 %偏差范围内。 A4 . 2 . 5 在初始充冷循环试验和充冷循环试验中从蓄冷装置移去的总热量QIc 和 Q 。和放冷 循环试验中加人装置的总冷量QD 必须由F M-2处测得的传热流体流动速率和由T S -3 , T S - 4 传感器测出的 传热流体温度确定。 在考虑到环境得热和辅助设备得热Q , 、 和Q p . ,。 对计 算 值进行修正后, 放冷循环试验过程中总输人热量应在充冷循环试验中总移出热量数值的士5 % 偏差范围内。 A4 . 2 . 6 如 A 4 . 2 . 5中规定的那样, 放冷循环试验的辅助试验必须测量和记录流量计 F M-1 1 2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和温度传感器T S -1 和T S -2 处的传热流体的流量与温度, 并用其值计算在整个放冷循环试 验期间加人蓄冷装置的总热量。为使放冷循环试验有效, 辅助试验的结果应在主试验值的士 3 %偏差范围内 A 4 . 2 . 7 如 A 4 . 2 . 5中规定的那样, 充冷循环试验的辅助试验必须测量和记录流量计F M-1 和温度传感器T S -1 和T S -2 处的传热流体的流量与温度, 并用其值计算在整个充冷循环试 验期间蓄冷装置的总移去热量。为使充冷循环试验有效, 辅助试验的结果应在主试验值的士 3 %偏差范围内。 A 4 . 3 一个完整的试验必须包括一次初始充冷循环试验、 一次放冷循环试验和一次充冷循环 试验, 其按下列顺序实施。 A 4 . 3 . 1 初始稳定状态工况, 在蓄冷装置处于完全放热状态以及阀V-2 完全关闭时, 传热流 体必须通过测试回路和蓄冷装置循环, 直到建立初始稳定状态为止。由T S - 1 , T S -2 , T S -3 和T S -4 处测得的温度在 1 5 min内比蓄冷介质的相变温度高 7 . 2 C 或以上时, 可以认为达到 了初始稳定状态工况。 A 4 . 3 . 2 转换期 I 在本转换期及所有以后的转换期, 第二热源( 如辅助加热器、 蓄冷装置内 的搅动系统等) 必须关闭。在该第一个转换期内, 必须调节流量和阀, 以适应初始充冷循环试 验。当所有部件都达到稳定后, 冷水机必须开启。 A4 . 3 . 3 初始充冷循环试验初始充冷循环试验必须以一平均充冷速率进行, 该充冷速率必 须在充冷循环试验 A 4 . 2 . 3中采用的平均充冷速率的士1 0 %偏差范围内, 并在试验过程中不 能出现压缩机用机械方法卸载的情况。 在初始充冷循环试验中, 蓄冷装置内的所有搅动设备或 其它辅助设备必须按制造厂公布的说明书操作。 A 4 . 3 . 4 转换期 d 初始充冷循环试验结束, 蓄冷装置完全充冷。此时立即调节阀门以完全 旁通蓄冷装置, 并为放冷循环试验设定传热流体的流量。 A4 . 3 . 5 放冷循环试验当热源和温度调节阀TMV-1 供给能量时, 放冷循环试验开始。 在 放冷循环试验期间, 蓄冷装置通常装有的所有搅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制造厂公布的说明书操 作。当装置标定的净蓄冷量被移出后, 放冷循环结束, 此时电源被切断。 A 4 . 3 . 6 转换期m 放冷循环试验完成后, 通过蓄冷装置的流动必须停止, 并立刻旁通蓄冷 装置。 在此期间, 为充冷循环试验设定流量, 调节阀的位置, 当所有部件设定后, 开启冷水机组。 A 4 . 3 . 7 充冷循环试验迅速调整阀门, 使传热流体转换成完全流经蓄冷装置。在充冷循环 试验期间, 必须使充冷速率保持基本不变( 如A4 . 2 . 3规定, 整个试验中压缩机不机械卸载) , 蓄冷装置通常装有的所有搅动设备, 必须严格按制造厂公布的说明书运行。 当按制造厂公布的 说明书要求蓄冷装置完全充冷时, 充冷循环试验方告结束。 A5应 记录的数 据 A 5 . 1 试验数据 每个初始充冷循环试验、 充冷循环试验和放冷循环试验的整个期间内, 每隔 5 min测量和 记录以下数据: A 5 . 1 . 1 传热流体在 T S -L , TS -2 , T S -3 , T S -4的温度, 。 A 5 . 1 . 2 环境空气的温度 T . m b , -C. A 5 . 1 . 3 传热流体在 F M-1 , F M-2 处的流量, L / s e A 5 . 1 . 4 流经蓄冷设备时传热流体的压差 P S - l , k P a . S B/ T 1 0 3 4 3 -2 0 0 1 A 5 . 1 . 5 试验循环开始和结束的时刻。 A 5 . 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